01.29 我的孩子在未來如何不落下風?專家告訴你,不用這麼焦慮!

朵編說:從懷上寶寶的那一刻起,做父母的我們就忍不住開始想象孩子的未來。如何在孩子贏在起跑線上,寶寶還在肚子裡,我們就開始胎教;寶寶才出生,我們就開始早教;寶寶進幼兒園,我們又開始張羅各種興趣班;然後幼升小、小升初、中考、高考……可是在無限多的可能性中,孩子到底會有怎樣的人生,我們又能決定什麼呢?無論我們怎麼提前準備,都不可能消除生命成長的不確定性。讀到趙昱鯤老師的《自主教養:焦慮時代的父母之道》,朵編感到十分受益,在這裡也分享給大家。

我的孩子在未來如何不落下風?專家告訴你,不用這麼焦慮!

1、你眼中的老虎,也許只是野貓

很多父母都處於過度焦慮的狀態。

孩子只不過是一次數學考試沒考好,就頭皮發麻:“完了,看來他沒有數學天分,以後小升初、中考、高考可怎麼辦呢?數學是高考必考的科目,看來他上不了好大學了。上不了好大學,一輩子不就完了嗎?”然後半夜披衣起床。上網搜索提高孩子數學成績的方法,第二天一早又到處打聽哪裡有好的數學培訓班,晚上就帶著孩子去交錢報名了。

還有些父母,好像如果沒有事情可以焦慮就活不下去似的。先是焦慮孩子說話晚,孩子會說話了,又焦慮孩子沒禮貌、亂打人;孩子不打人了,又開始焦慮孩子學不會拼寫;孩子會拼寫了,又焦慮孩子在班上不主動發言······總之,前面的焦慮剛消失,後面的焦慮便接踵而至。

焦慮有益還是有害,關鍵在於度——焦慮程度要與事情的危險程度相匹配。老虎會吃了你,非常危險;狐狸會吃你家的雞,使你的財產遭受重大損失;野貓會偷你家的魚,當然也是一種財產損失,但你辛苦一點兒,多打點兒魚回來就彌補了。

我的孩子在未來如何不落下風?專家告訴你,不用這麼焦慮!

面對這三種危險,你的焦慮水平應該和它們對你造成的威脅相匹配:對老虎產生的焦慮最多,狐狸次之,野貓最少。

我剛到美國時,曾經在網上看到一個故事,有位女生給在國內的父母寫信說:

爸爸媽媽,我在美國一切都好,最近還交了男朋友。他雖然只是初中畢業,沒有工作,但是沒關係,我向同學借錢給他用,因為真愛是無價的。他比我大19歲,對我就像對女兒一樣疼愛,我很喜歡這種感覺。他有時候不開心了會打我,但我不會怪他的,因為總是我先惹他生氣的。他有很多愛好,比如滑雪。我們上週一起去滑雪,他把我拉上了黑道,我把兩條腿都摔斷了。所以,我現在是躺在醫院裡給你們寫這封信····

好了,其實前面說的都沒有發生,我在美國一切都好,沒有交男朋友,身體也很好,只是這學期有一門功課沒有及格。

顯然,這位女生是怕父母對她有門功課不及格大發雷霆或者過於擔心,虛構了前面那些更糟糕的場景,先嚇父母一下,等到父母擔心到了極點才說出她遇到的真正的問題。這時她的父母肯定已經發現,功課不及格這個以前他們非常擔心的問題(野貓級別),與女兒生命有危險、摔斷了兩條腿、被老男人騙相比(老虎級別),其實不是什麼大問題。

在孩子成長的過程中,總是會出現這樣那樣的問題。這些問題,有的屬於老虎級別,比如,那些嚴重影響孩子健康,乃至威脅孩子生命的重大疾病和意外事故;有的屬於狐狸級別,雖然不致命,但可能顯著影響孩子的未來,比如道德品質、社交障礙、學習障礙等。而大多數問題,只屬於野貓級別,從長遠看並不會對孩子產生不利影響,比如一次考試沒考好,對你安排的興趣班沒有興趣,和其他孩子在操場上打了一架·····

遇到老虎級別的問題,你就應該整夜睡不著覺、心急如焚,想盡一切辦法全力解決;遇到狐狸級別的問題,你就應該高度重視、仔細研究,一步一步認真解決;而那些野貓級別的問題,你當然也要應對,但完全沒必要徹夜不眠、大動干戈。如果你對一些影響不大、可以逆轉或者大幅減輕後果的問題,焦慮得好像生死攸關、前途命運在此一舉。這些過度焦慮,就是自找的。

2、焦慮太多,會變蠢的

過度焦慮讓你使用過多的資源去解決一個次要問題,從長遠看得不償失。我下面舉三個例子,都是人在過度焦慮的狀態下犯的簡單錯誤。

● 低估選擇的機會成本

我兒子今年6歲,家長們在一起聊得最多的就是給孩子報什麼輔導班。

——6歲之前是學外語的第一敏感期,必須要早點兒開始啊。聽說× ×培訓機構的外教不錯,一起報吧。

——現在小學都有要求,入學時必須認識100個字,會做10以內的加減法。幼小銜接必須要做啊,一起拼個班吧。

——奧數要從娃娃抓起,將來小升初的時候可以加分。孩子如果能在奧數比賽中獲獎,所有牛校(頂尖的重點學校)都搶著要。去報一個吧。

這時,我一般都是使大家掃興的那個,這個也不報,那個也不學。於是,就有家長來勸我:“孩子反正有時間,閒著也是閒著,多學點東西,藝多不壓身,又不損失什麼,對不對?”

還真不對。孩子損失了其他選擇的機會,付出了機會成本。機會成本(Opportunity Cost)是一個經濟學概念,是指為了得到某種東西而要放棄的其他東西的最大價值。

我的孩子在未來如何不落下風?專家告訴你,不用這麼焦慮!

一般來說,成年人哪怕不知道機會成本這個概念,在做選擇時也會本能地考慮機會成本。比如,有人向你求愛、你會想一想其他潛在的追求者,把他們細細比較一番;你去找工作,收到一家公司的offer,還要再等等,看看還有沒有其他公司想聘用你;更不用說如果你投資,無論是買股票還是買房子,你都知道,這筆錢買了這個股票或者這套房子,就不能買那個股票或者那套房子,所以必須謹慎選擇。

可是一到育兒這件事上,父母就沒那麼理性了。英語、識字、數學,哪個不重要?還有手工(鍛鍊動手能力)、鋼琴(接受音樂薰陶,還順便提升數學能力)、少兒編程(那可是未來最重要的技能)……不都應該學嗎?

可你想過沒有,對孩子成長有益的東西很多,但孩子的時間有限。

從長遠看,決定孩子一生成就的到底是什麼?自主性、社交能力、創造力的作用,至少不比書本知識和考試能力的作用小,而這些能力的培養也需要時間和機會。

孩子本來可以用上輔導班的時間自由玩耍,家長眼中的“瞎玩”,其實有不可替代的教育功能——除了可以培養孩子的探索能力之外,最重要的是能鍛鍊孩子自主選擇的能力,讓孩子慢慢學會自己做決定。如果一個孩子整天被家長安排各種活動,在活動中又要聽老師指揮,怎麼可能發展出自己做決定的能力呢?

對孩子未來的過度焦慮,使家長對各種機會的實際成本和真實收益無法做出理性判斷。

● 容易以偏概全,亂下結論

我兒子上幼兒園時,一位同班小朋友的家長對我說:“我也想按照你講的方法育兒,可是不行啊。我家孩子太差了,沒有一點兒競爭力,不給他補課怎麼行呢?”

這個小朋友我也認識——非常活潑可愛,我很奇怪她的家長為何會說她太差:“她怎麼太差了?我覺得不比別人差啊。”

這位家長掏出手機,一邊說一邊劃拉著手機屏幕給我看:“你看看,這是她們班一個孩子畫的畫,多生動!我們家孩子現在只會畫圈圈!這是她們班一個孩子寫的日記,人家孩子都會寫這麼多字了,可我家孩子現在只會寫自己的名字!還有這個視頻,你聽聽,和她一起學鋼琴的孩子彈的,才5歲巳經彈得這麼好了。我家孩子呢?一叫她上鋼琴課就像要殺了她似的!”

“你說的好像不是同一個孩子吧?你讓自己的孩子和畫畫最好的孩子比畫畫,寫字最好的孩子比寫字,彈鋼琴最好的孩子比彈鋼琴,當然覺得自己的孩子不行啦。”

“不這麼比還怎麼比?!難道和不會畫畫的比畫畫、不會寫字的比寫字、不會彈鋼琴的比彈鋼琴嗎?那不成了阿Q了嗎?”

“當然不能那麼比,你得和大部分人比啊。”

這位家長就是犯了取樣偏差的錯誤,也就是以偏概全。她在找老公時,不會拿自己的老公和馬雲比財富、和金城武比相貌、和愛因斯坦比智商、和C羅比身材,因為理智的人都知道,那不代表平均水平。

我的孩子在未來如何不落下風?專家告訴你,不用這麼焦慮!

但有了微信之後就不同了。在班級群裡發孩子畫的,肯定是那些畫畫特別好的孩子的家長。如果一個班40個學生,有4個家長髮了,那也才佔班級人數的10%,但是你一天看到4個孩子畫的很漂亮的畫,還能沉得住氣嗎?要知道,這不是藝術學校那些遙遠的天才們畫的畫,都是孩子的同班同學啊。這時候,你早忘了那只是班上畫得最好的10%的尖子,而錯把它當成是全班的平均水平了。

更糟糕的是,父母還特別容易把不同孩子的優點集合到一起,成為傳說中的“別人家的孩子”。

要知道,這世界上除了“我的孩子”,就全是“別人家的孩子”,這相當於要讓孩子一個人打贏全世界。這公平嗎?孩子受得了嗎?

這也是取樣偏差的錯誤,把虛構出來的人物當成了真正的樣本。

這樣不客觀、不準確的比較,只會讓你過多地注意那些其實根本沒那麼重要的事情,給孩子帶來無法承受的壓力,對孩子的成長毫無裨益。

● 焦慮接著焦慮,沒完沒了

在我兒子的小學家長會上,校方請家長談談最關心的問題。一年級學生的家長說:“我們孩子剛入學,特別擔心幼小銜接問題。孩子以前散漫慣了,能不能適應小學的節奏?我看到孩子每天那麼早就要起床,中午還沒有午睡,很擔心他的小身板扛不住啊。”

二年級學生的家長說:“哎呀,這些問題你不用擔心,孩子的適應能力是很強的,作息習慣調整一下就好了。你倒是要注意孩子跟其他小朋友的相處,我覺得這才是小學階段最大的挑戰。大家在一起六年,要是班級氣氛不友好,有排擠、欺凌的現象,那可怎麼辦?”

三四年級學生的家長說:“你們這些都是小問題啦,一二年級有什麼好擔心的?好好玩就行了。到了三四年級,學業開始加重,你才知道家長不好當啊。孩子的成績在班裡不理想,我們都得檢討自己哪兒做得不對,怎麼才能更好地幫助孩子學習。”

五六年級學生的家長說:“你們這些都是浮雲,小升初才是關鍵啊。孩子上不了好初中,那好高中也沒有希望,更不用說好大學了,以後一輩子就都毀了。為了孩子上初中這事,我們都好幾個晚上睡不著了。”

我的孩子在未來如何不落下風?專家告訴你,不用這麼焦慮!

我聽了一點兒都不奇怪,因為從孩子生下來那天起,我就習慣於周圍家長這樣的談話模式了。兩歲寶寶的家長會指導1歲寶寶的家長說:“別擔心他走路的問題,我以前也擔心,我們家孩子到15個月才會走路,但現在跑得跟其他孩子一樣快!你要注意的是語言,不要以為他聽不懂,要多和他說話,不然到了兩歲他的語言能力就滯後了。”

4歲寶寶的家長則會對3歲寶寶的家長說:“害羞?不敢和其他孩子玩?這都不算問題!到了4歲,孩子自然就敢了。我就是孩子3歲的時候太擔心了,催得太緊了,逼著孩子和其他孩子玩,你看他現在,被別人欺負了都不知道生氣,還跟在人家屁股後面,哎呀愁死我了!”

最有意思的是,這有時是同一個家長。她在孩子1歲時擔心走路走不好,2歲時擔心說話說得晚,3歲時擔心害羞、沒朋友,4歲時擔心懦弱、被欺負,小學一二年級擔心不適應,三四年級擔心學習跟不上,五六年級擔心上不了好初中——前面的問題順利解決了,她不是反思自己為何如此焦慮:“這個問題看起來沒有那麼可怕,為什麼我當初那麼擔心呢?”而是立刻撲向下一個問題繼續焦慮。

這是過度焦慮者的一個典型特點,

焦慮不隨著問題的消失而消失。有老虎的時候焦慮老虎,沒有老虎的時候把野貓想象成老虎繼續焦慮。

3、正常的孩子是啥樣?

請你想象一下,如果孩子3歲就能捧著《唐詩三百首》反覆吟誦,4歲就坐在桌前做數學題;你給他報興趣班,他就歡天喜地地練到鋼琴五級、圍棋九段;你讓他洗澡、刷牙,他就洗澡、刷牙;你讓他不吃薯片,他就不吃薯片······那你生的還是人類寶寶嗎?

● 孩子就應該不理性、愛衝動

兒童的大腦發育有個特點,就是主管情緒的那部分發展得很快,所以你看孩子喜怒哀樂各種情緒一點兒不少,但主管理智(理性分析、決策、抑制衝動)的那部分發展很慢,要到20歲以後才發育成熟。所以孩子不聽你講道理很正常,因為他聽不懂,而不是因為他要和你對著幹。就像如果霍金給我講天體物理,我也聽不懂一樣,並不是我不好學,也不是我故意要惹霍金生氣,而是我能力達不到。

同樣的,孩子做事莫名其妙、蠻不講理、撒潑耍賴、偷懶貪玩,不是因為他本性頑劣,更不是要故意和你對著幹,而是因為他的理智腦還沒有發育成熟,沒有能力對各種衝動進行衡量和抑制。要求幾歲的孩子嚴謹自律、懂事講理,和孩子剛學會走路就要求他完成5公里越野一樣,都屬於拔苗助長,危害極大。

不要說幾歲的孩子,就是十幾歲、二十幾歲的年輕人,仍然會頭腦發熱、衝動莽撞,做出各種蠢事。作為父母,考驗你耐心的日子還在後頭呢。

● 孩子就應該愛玩亂跑、不學習

孩子其實是最愛學習的,因為人類是最依賴學習的一種動物。

人類不像小馬,生下來就會跑;也不像小老鼠,出生一週就能自己找吃的。人類的寶寶生下來只會吃奶、哭和睡覺。人類最主要的生存優勢——強大的大腦,需要漫長的時間才能發育成熟,而學習是促進大腦發育的必要手段。所以,人類大腦天生就進化得非常鼓勵學習。

既然進化鼓勵學習,就應該讓我們非常喜歡學習才對,為什麼今天一說起學習,大家的第一反應是“學習是苦差事”呢?為什麼現在的學生一學習就愁眉苦臉呢?因為學習的方式改變了。

大腦的學習方式是在人類漫長的進化過程中發展出來的,主要是為了解決幾萬年前老祖宗生活中的實際問題,比如打獵、採集、求偶、生育,而不是現在的寫字、編程、彈鋼琴、學英語。

所以凡是與遠古時期生活方式相關的問題,大腦就比較喜歡,也就是孩子們喜歡玩的東西,比如爬樹、游泳、扔石子、玩泥巴、過家家、玩打仗遊戲,還有傻乎乎的、好像毫無目的地到處瘋跑——這些其實都是在學習如何解決遠古時期作為一個成年人要面對的問題。從進化的角度看,學習的本質就是掌握必要的生存技巧。

● 你眼中的缺點其實是正常現象

比如,有些父母總是擔心孩子太內向,恨不得孩子一學會說話就能主動社交,看到孩子不和小朋友打招呼,基至一起玩也不交流,就著急上火。其實,這並不是孩子的問題,而是家長不瞭解孩子社會性發展的規律。

對於一兩歲、兩三歲的孩子來說,在一起不交流、各玩各的並不是因為孩子性格內向,而是這一年齡段的正常表現,發展心理學稱其為“平行遊戲階段”,是從單獨遊戲到社交類遊戲的過渡。再過一段時聞,你就會發現孩子開始和小朋友交流了:“你有紅色的樂高嗎?我需要1個。”或者“我們一起來搭坦克吧。”父母的很多擔心,或者父母眼中的孩子的缺點,很多都是孩子成長過程中的正常現象,大可不必杞人憂天。

● 孩子的缺點並不比你多

你可以想一想,在孩子惹得你頭大的那些問題裡,是不是看到了你自己的影子?

我的孩子做作業拖延時,我就想起我自己,在寫這本書時也是各種拖延;孩子在彈鋼琴遇到一個挫折就要放棄時,我就想起我自己,在研究中遇到一個阻礙就輕易放棄了;孩子在我們不給他買玩具而哭鬧時,我就想起我自己,為了多年前未達成的一個心願,至今耿耿於懷·····

區別只是在於,我比孩子的能力更強,所以他遇到的那些困難,在我看來可以輕而易舉地解決。

“不就這麼點兒作業嗎?趕緊做完了就可以睡覺了!這一段鋼琴是有點兒難,但是再多練一個小時,你肯定可以拿下,一小時的功夫你都下不了嗎?一個玩具就哭鬧成這樣,你還有沒有出息?”

如果有了這樣的念頭,我就無法接受他的這些行為,覺得他不勤奮、沒毅力、沒出息。當我遇到寫書、研究、舊日遺憾這些問題時,我不會這麼責怪自己,卻沒有想到,作業、鋼琴、玩具對於孩子的挫折,一點兒不比寫書、研究、舊日遺憾對我的挑戰小。如果我可以輕易地原諒自己,為什麼不能原諒孩子呢?

我的孩子在未來如何不落下風?專家告訴你,不用這麼焦慮!

當然,接納孩子的缺點,不等於不需要幫助他改正。

歸根到底,孩子和你一樣,有缺點是正常的。你不會有完美的人生,也就不應該奢望有完美的孩子。孩子有這樣那樣的缺點,一方面,這是大自然的奇妙設計;但更重要的是,他是你親生的。

你的孩子有無限多種可能的人生,但這各種可能性每天都在降維、合併,最後在現實中,他只會走一條人生之路。無論哪一種人生,都自有其獨特的價值和歡樂。這些選擇,遠沒有你想象得那麼沉重。

所以,請放手讓孩子去體驗探索未知世界的驚奇,讓他去感受在不斷地試錯與校正中完善自我的驕傲。每一次體驗,都是無限多種可能性的一次坍縮。

既然無法預設孩子的未來,那就用開放的心態擁抱這個不確定的未來吧。你失去的是擔心孩子偏離你設計的人生之路的焦慮,得到的將是孩子自己開創未來的驚喜。

本文節選自《自主教養:焦慮時代的父母之道》,作者趙昱鯤,北京科學技術出版社 (2017年9月1日出版)。

我的孩子在未來如何不落下風?專家告訴你,不用這麼焦慮!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