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5.25 萬載故事:詞學大師龍榆生

詞學大師龍榆生之源遠的書香文脈

二十世紀是中華大地詞學研究取得重大成就的時期,產生了為學界所公認的三位大宗師,即龍榆生,夏承燾和唐圭璋。龍榆生 (1902-1966),名沐勳,別號龍七、忍寒居士、風雨龍吟室主、荒雞警夢室主、怨紅詞客等,1902年4月26日出生於萬載縣株潭鎮石塘村鳧鴨塘,1966年11月8日病逝於上海。幾十年來,龍榆生孜孜不倦地從事詞學的研究、創作和教學,為繼承發揚詞譜、詞律、詞史、詞論等詞學成就付出了畢生精力。

小時候的龍榆生在家鄉讀過一年蒙館,後來在隨州讀過一年書。 1912年,父親龍賡言在湖北隨州縣令仼上辭職,領他回到老家鳧鴨塘。鳧鴨塘是農村常見的水塘,它中間凸起一個前狹後橢圓的大土墩。春水滿塘時,土墩像一隻浮在水面的野鴨,於是文人們給它取了雅號鳧鴨塘。龍賡言父子故居背倚小山,面向鳧鴨塘。這是一個風景與人文交相映發的村落,正如故居大門那副集句聯所說:聖代即今多雨露,大塊假我以文章。

對處於窮鄉僻壤的舊式家族來說,其家族內部傳承的耕讀門風尤顯珍貴和高尚。清同治 (1862-1874)年間,蒲溪書屋殘破傾圮,由龍賡言伯父龍元鱗牽頭修復,做成一個兼讀書屋與亭園之勝的文化景點,一直綿延到20世紀30年代初,約400年之久。除蒲溪書屋外,石塘龍氏還有修鱗書屋,它本是廩生龍禹門的書房。先後建有蒲溪書屋、修鱗書屋,族中子弟習舉業蔚成風氣,100多年來,未曾斷絕。

蒲溪書屋、修鱗書屋的屢毀屢建和府城試館的建造,反映出石塘龍氏的書香文脈源遠流長,激勵子弟成才的宏大氣魄。此外,族中也有其他子弟亦懷才向學,成為後學俊秀。這無疑得益於當時石塘龍氏蒲溪小學、仁山小學、集義小學。在縣城還有一所全縣龍姓合辦的龍山小學。1936年前蒲溪小學併入龍山小學,集義小學則併入仁山小學。

萬載故事:詞學大師龍榆生

龍榆生之父龍賡言是光緒十五年(1889)江西鄉試第81名舉人,歷仼安徽望江、宣城、桐城、靈璧等知縣,後任湖北安陸代知府、隨州知府等。1906年在湖北當陽任上時,曾奉張之洞指示遊歷日本考察,著有《蛻庵詩存》、《遊歷日鈔》、《萬載鄉土志》,主修 《萬載龍氏宗譜》、《萬載縣志》。龍賡言的胞弟行言、箴言、鶴言等人均獲得科第功名,稱得上門儒素,蜚聲鄉里。龍姓是萬載的大姓,1936年有族眾4萬多,其中株潭鎮石塘村佔有 2 萬。明清兩朝,全族九房共生了150個秀才(名目有廩生、 增生、 附生)、 13 個貢生、 5個舉人、 1個進士,真乃 “代有書香,比戶衣冠,田園宅第,甲於上鄉 ”。

1915年,龍榆生高小畢業,抱著雄心想不經過中學和大學預科的階段,一直跳到北大本科國文系去。在北大就讀的長兄沐棠與堂兄沐光的幫助下,龍榆生雖然在偏遠鄉村,卻能夠讀到黃侃、錢玄同、張爾田等知名教授的講義。

1921年春,由龍沐光介紹,龍榆生從鄉間到武昌跟黃侃學習聲韻、文字及詞章之學,並且教黃侃次子黃念田讀《論語》。半年後返回萬載老家,擔任集義小學教員。1924年初,經黃侃介紹,任教廈門集美中學,帶著一身泥土味,匯入現代都市文明中。1928年,龍榆生經陳石遺的介紹,到上海暨南大學教書,然後結識了當時蟄居滬濱的陳散原、朱彊村、鄭孝胥、王病山、程十發、張元濟、高夢旦、李拔可、夏敬觀、胡適之、夏承燾、徐悲鴻等文化藝術界名流,因其好學不倦而深受賞識。夏敬觀特賦《豫章行》長詩相贈,朱彊村更是“一見歎賞。”龍榆生總是趁著週末閒暇時間,跑到朱彊村的上海寓所裡去求教,有時還會替他去做校勘的工作。

1928年起,龍榆生應邀到上海音樂專科學校任教,在那裡陸續結識了蕭友梅、李惟寧、黃白等著名音樂家,嘗試把傳統的詩詞規律用於現代的歌詞創作。在這氛圍中,龍榆生寫下了《玫瑰三願》、《秋之禮讚》、《逍遙遊》等歌詞,譜曲後立即傳唱大江南北。

萬載故事:詞學大師龍榆生

1931年夏,龍榆生在讀劉半農的《敦煌掇瑣》時,發現其中有《雲謠雜曲》,特別欣喜,馬上告訴朱彊村,朱彊村找來以往的典籍核對,有整整20首都是倫敦發現的本子裡所沒有的。朱彊村大喜過望,讓龍榆生和楊鐵夫與自己一同參校。然而不料情長時短,同年12月30日朱彊村因病與世長辭。去世前,他把遺稿和校詞朱墨以及兩隻硯臺雙手交給龍榆生,交待龍榆生繼續治詞事宜,夏敬觀、吳潮帆、徐悲鴻、方君壁、蔣慧為等名家為其繪《彊邨授硯圖》,記下授硯的情景。授硯的事對龍榆生影響極大,也使龍榆生終生服膺詞學,並把它發揚光大,終成自己一家之學。

萬載故事:詞學大師龍榆生

龍榆生在1934年4月發表引導詞學界前進方向的一篇宏文《研究詞學之商榷》,正式界定詞學內涵。他在圖譜之學、音律之學、詞韻之學、詞史之學、校勘之學這五項清代傳統詞學成就的基礎之上,又提出聲調之學、批評之學、目錄之學三個有待於開拓的領域。到1937年,龍榆生以自己的學養,在上海暨南大學、上海國立音樂專科學校、復旦大學、廣州中山大學等高等學府宏開講席,著述豐厚,終成一代詞學大家。

龍榆生一生命運多舛,悲樂交集,卻勵行篤學。他4歲那年(1906),母親帶著他和弟弟經過湖南瀏陽、洞庭湖前往湖北的監利,去和在那任縣令的父親龍賡言相聚。家人的天倫之樂並沒有持續多久,弟弟便因病早亡,接著母親也憂傷成疾,不久終於人世,年僅36歲。親人的相繼離世,給龍榆生幼小的心靈造成極大創傷,從此性格孤僻起來。長大後,龍榆生與陳淑蘭結為夫妻,生育了一雙兒女,後因患上麻症而雙雙夭折,致使他大病一場,與死神擦肩而過,也因此喪失了去北京大學國文系學習的機會。想起幼年喪親,青年喪兒女,龍榆生十分悲痛,寫下《自題畫竹》來勉勵自己。

1940年,龍愉生在不知情的情形下被汪精衛偽國民政府任命為立法院委員,兼任偽南京中央大學文學院院長、教授。1945年6月,他辭去南京中央大學一切職務,同年8月任南京“國立模範中學”校長。他礙於汪精衛跟他學詞拜為老師的顏面上,採取不予理睬的態度。龍榆生對日寇侵華十分憤慨,寫下不少悽婉悱惻之詞。

抗戰勝利後,他因出任偽職而被捕入獄,1948年2月保釋出獄就醫,不久任上海商務印書館編審部館外編審。解放後,龍榆生歷任上海市文物管理委員會編纂、文管會研究員、上海市博物館編纂及研究員、上海市政協委員、上海音樂學院民樂系教授。1956年1月30日,中央有關部門通知尚不是全國政協委員的龍榆生參加會議。2月6日晚,毛澤東主席在懷仁堂接見了龍榆生,兩人為詞交談甚歡,晚宴上龍榆生即興賦詞一首《絳都春》上呈毛澤東主席。

毛澤東主席酷愛龍榆生選編的相關詞論文集。同年11月,龍榆生囑咐其子龍廈材將《詞學季刊》三冊合訂本兩套送給陳毅副總理,並請代呈毛澤東主席。龍榆生於1958年5月被錯劃為右派,由三級教授降為五級教授。1979年1月由中共上海音樂學院委員會予以改正,恢復名譽。1965年,龍榆生想起自己一生為詞學奮鬥,撫今追昔,哀樂交集,寫下了《浪淘沙》一詞。

萬載故事:詞學大師龍榆生

1966年11月,龍榆生病故。臨終前,他把眾多文化名人的詞與畫作,和與他們交往的信件捐獻給了國家。2012年 12月28日,他的詩詞遺稿《忍寒詩詞歌詞集》在上海舉行首發儀式,該書由復旦大學出版社出版。龍榆生之子龍英材在首式上介紹,《忍寒詩詞歌詞集》的出版,了卻了父親生前的遺願。該書收錄龍榆生創作的古典詩詞歌詞,分為上下兩編,上編《忍寒廬吟稿》作於1924至1948年,下編《葵傾室吟稿》作於1952至1966年。其編排原則依據龍榆生遺意定為“按年編次,詩詞混編 ”,從中可見龍榆生對詩詞“古為今用 ”的嘗試實踐和努力。

詞學大師龍榆生之宏闊的詞學成就

龍榆生雖然只讀集義小學,但他畢生治詞留下的豐富遺產卻影響深遠。第一,整理詞籍,創辦詞刊。1931年12月30日,朱疆村逝世。龍榆生秉承其遺命,校輯刊印《疆村遺書》。1933年至1936年,龍榆生在葉恭綽等人資助下,順勢創辦《詞學季刊》,前後共出版11期。這份當時唯一的詞學專門刊物,內容分論述、專著、遺著、輯佚、詞錄、圖畫、僉載、通訊、雜綴等九項,受到了整個詞學界的廣泛支持。這份刊物促進詞學交流,保存詞學文獻,有力地促進了詞學研究的系統性、規模化。1940年至1945年,龍榆生開始傾全力詞學事業,完成了《重校集評雲起軒詞》,並計劃校刻《滄海遺音續集》。龍榆生在南京創辦了《同聲月刊》,該刊編輯體例類同於《詞學季刊》,但內容不限於詞。龍榆生創辦的《詞學季刊》、《同聲月刊》等諸刊,把現代意義上的文學評論引入詞學研究,培養了一大批詞學研究者,推動現代詞學發展。

萬載故事:詞學大師龍榆生

第二,推源溯流,發覆闡微。他對詞的起源、詞的發展、詞的創作、詞的藝術風格及作家作品進行了全面的探討。他認為詞興於唐五代,盛於兩宋,衰於元明,繼復興於清,撰寫的詞學論述甚為出色,影響深遠。1934年10月,發表《兩宋詞風轉變論》較好地清理了宋代詞史,既談到晚唐五代詞風的特色及其對北宋初年詞風的影響,又把柳永和蘇軾之間的詞風不同看成兩種不同的創作追求和取向,進而揭示了北宋詞壇豪放和婉約兩個流派的意義。他認為至於南宋詞壇,仍然是兩種思潮,即蘇辛詞派和白石詞風。

萬載故事:詞學大師龍榆生

第三,研求聲韻,辨析格調。龍榆生應邀至上海音樂專科學校任教後,基於創作新體樂歌的原因,對聲韻在詞曲中的地位尤其重視,認為由於四聲的性質不同,關係到表達情感。他還對韻位疏密與表情的關係,詞的句法、詞的結構、詞中的比興及對偶等進行了剖析。主要成果是早年所撰《論詞譜》、《論平仄四聲》、《令詞之聲韻組織》、《填與選調》及《詞學十講》、《詞曲概論》這兩部晚年的講義。解放後,龍愉生還校訂了朱敦儒的《樵歌》和《蘇門四學士詞》。特別是《蘇門四學士詞》,1957年8月由中華書局出版,充分調動了龍榆生自己的詞學體驗,豐富了對詞的標點。

第四,重視普及,意在提高。龍榆生常年任教於大中學校,對青年學子授業解惑瞭解了一般初學者的特點。所以,在大力從事著述的同時,他費了不少力氣從事普及工作。具體表現在概論和選本兩個方面。前者包括《詞學十講》、《詞曲概論》,都是由講義整理而成,所撰文全部是龍榆生幾十年深入淺出的研詞心得,有系統地啟迪後學。後者包括《唐宋名家詞選》、 《唐五代宋詞選》、《近三百年名家詞選》,其中《唐宋名家詞選》、《近三百年名家詞選》二書廣為流傳,深受詞學者親睞。

參考: 徐小明 《詞學大師龍榆生》來源:萬載發佈

張宏生 張暉《龍榆生的詞學成就及其特色》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