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2 幼兒園小朋友怎樣學數學?

用戶2625104827190


我是陶陶老師,一名普通的幼兒園老師,願和你分享幼兒園的學習和生活。

數學也是幼兒園五大領域課程的一塊內容,從小班開始我們就會有系統地,針對幼兒的年齡特點和思維特點,進行數學學習。

不過,幼兒園的數學活動並不只是家長以為的小學裡的計算和應用題等內容,它包括了“集合與模式、圖形與空間、數概念與運算、比較與測量”四大塊核心經驗。。

舉例說,孩子認識三角形、正方形,利用各種圖形進行拼搭,這就是圖形與空間裡的內容。孩子將一堆積木進行分類比較,瞭解哪個長哪個短,就是比較與測量裡的內容。

孩子認識數字,並能手口一致進行點數,說出總數,這是數概念與數運算的內容。

所以幼兒園數學裡的內容是非常廣的。

在幼兒園進行的數學學習,是孩子數學邏輯思維的啟蒙,培養的是孩子的數學興趣和數學思維。

我們更多的是以遊戲化的活動進行數學學習,並在一日生活中進行滲透。



要激發孩子對數學的興趣,提高他們的數學思維能力,需要家長做到以下幾點:

一、數學學習要遊戲化。

學前兒童學習的特點就是在遊戲中學習,數學學習也是如此。

家長可以和孩子多做數學遊戲,比如手指遊戲,一個手指頭,變變變,變成毛毛蟲,爬爬爬;兩個手指頭……(可參考我的手指遊戲)這樣的遊戲中,孩子會逐漸瞭解1就是伸出1個手指頭,2就是伸出2個手指頭,促進他們對數概念的認識和理解。

還有像,跟孩子做做分碗遊戲,比較碗和調羹的多少;分衣服、褲子、襪子等分類遊戲,知道按照物體的某一特徵進行分類。

這些小遊戲滲透了數學知識,又毫無壓力,能讓孩子樂於學習。

二、數學學習要讓幼兒動手操作。

孩子的思維能力和理解能力需要在親自動手操作中獲得提升。

所以家長可以多提供一下活動材料,讓孩子進行操作,提高他們的數學能力。

比如數字跟物體的對應。數字1,下面放1個蘋果;數字2,下面放2個蘋果。孩子一邊操作,一邊就瞭解了對應,理解了數字的概念。

還有像數的分解,5可以分成幾和幾?枯燥的學習,孩子不容易記住,通過操作材料:五個餅乾分給兩隻小熊,可以怎麼分?孩子自己分餅乾,就能瞭解,分成幾和幾。

三、數學學習要生活化。

生活中有很多數學知識,學習數學並一定要讓孩子坐下來,專心聽你講。

我們可以通過生活中的任何事情或者任何情景進行數學學習。

比如,去超市,我們可以滲透分類知識,超市擺放的商品,按照什麼分的?飲料區、糖果區、餅乾區這些都是可以吃的;衣服、鞋子、襪子等這些是穿的;洗潔精、洗衣液等這些是用的。

當然這只是一個標準,還有更多細的分類。玩具又分為毛絨玩具、交通類玩具、槍支類玩具等。

這些分類知識就是讓孩子多觀察,多思考,瞭解事物的相同特徵和不同特徵,提高他們的數學思維。



四、數學學習要以興趣為主。

很多家長在教育孩子上非常急躁,講了一天的計算,就希望孩子馬上會做加減題目。但孩子經常家長講的時候記住了,過一會就又忘記了。

其實,對學前兒童來說,她的思維能力還沒有達到邏輯思維的高度,他對計算的抽象概念並不瞭解,所以他靠記憶記住的答案是非常容易遺忘的。

因為他還不瞭解數學抽象的概念,所以我們對於數學知識的掌握就不需要太過於著急,要以培養孩子的數學興趣為主。

在平時多鼓勵孩子進行操作探索,提高他們的數學興趣,讓他們在沒有壓力中去感受數學,學習數學。



相信,隨著孩子邏輯思維能力的發展,他們有了對數學學習的興趣,他們就一定能學好數學。😊


幼兒園陶陶


我是師範畢業的,也是一個父親,學前班更多的可以說成是幼小銜接班,其教育內容不僅僅是知識類,更應該是對孩子社會適應能力和社會交往能力的培養。在我們身邊,大多數的家長卻把幼兒園當成所謂的學前班,殊不知,近些年來,國家相關部門和很多教育學家開始反對學前教育和幼兒園教育知識化。


前面說的這些都是題外話,接下來我們來說一下學前班的數學怎麼學。

首先,在孩子懵懂無知之時,他就通過觀察學習,瞭解到了簡單的數字,我的女兒在我們沒有特別的教育之前,就開始對數字有了簡單的認知,後來再刻意的引導下,學會了1-10幾個數字。這是在上幼兒園之前。

其次,幼兒園階段,對於數字的認知,本身就是0-10,也不會太多,超過10的學習,甚至0-10都在小學一年級會重新學習。所以幼兒園和學前班的學習超過了10,其實是一種透支,似乎孩子學習到了更多,但是實際上會在以後的學習中出現很多弊端。

再次,有餘力的孩子,可以通過積木、水果、益智玩具,學習一下10以內的加減法。至於更多的,基本上都是小學2年級的範疇了。

最後,我還是認為孩子在學前階段更多的是以玩樂為主,即便是學習,也不應該給孩子太多的負擔。可以通過一些動漫稍微涉獵一下。


Y先生


學齡前小朋友如何學數學,這是我正在研究的課題。不知大家對學齡前小朋友數學好不好如何界定。數學好不好就是看計算嗎?

一、確定重心

目前,我們聽過好多關於數學邏輯思維的“廣告”,很幸運我們走進關注思維的時代。為什麼我會說幸運,回想我們小時候,數學就是“趕鴨子上架”我數字寫的還不熟練的時候計算已經開始了,計算還沒怎麼樣了又要背誦乘法口訣,面積是為什麼這樣,背公式吧,記住就能做題就可以了……可以說充斥著我們學習的一大部分就是程序,我們依靠很多記憶,公式和解題的步驟,掌握不了多練就會,發展思維的時間有限,套路佔很大比重。

我想提議,在學齡前家長多關注小朋友思維方面的鍛鍊,上過幼兒園的家長也許會有這樣的問題“我的小孩計算總出現問題,明明可以作對,很粗心”我想說粗心的原因很可能他根本沒有掌握,只是記住了做題分解法或是很流行的速算解題的套路,這僅僅是記住。“孩子做題只注重對錯,對了就萬事大吉,不會想要多思考其他解題方式”學數學重在思維而不是鍛鍊解題技能,計算很重要但不應該是我們關注的重心。

二、請思考並認真對待

數學好,就是能熟練加減乘除四則運算嗎?就是記住鐘錶每個針代表什麼每個格代表什麼嗎?認識鐘錶而不是感知時間嗎?

學齡前小朋友學習數學要調動多重感官,從數量表徵開始認識數字,從家庭遊戲入手在生活中帶著孩子理解“數”,基數、序數、數量關係,通俗來講就是讓孩子不能從背誦口訣來學習數學,就像人學習說話,是通過語言與事物的對應,是通過各種交流和對話,而不是靠背誦文章。所以數學學習同樣需要靠能調動起來的身體各部分來和數學聯繫起來。我們可以參看皮亞傑對兒童思維發展的認知和理解,關於思維的啟蒙我們都是新手,請家長先豐富自己的認知和孩子一同進步。



我是數學啟蒙實踐者,一直在親子共讀、探索遊戲、正面管教學習的路上,期待與你相遇,一同努力成就更好的自己。


豆包33445566


這個網友您好,我是牛牛老師,很高興為您解答!

根據近幾年的教學經驗我認為:幼兒園首先以孩子的年齡分開式教學,幼兒園會根據孩子的不同年齡段分為小班中班和大班,每個年級會根據孩子的年齡段,找到適合孩子學習的內容和方法!

我所帶的班級是小班,通常我們都是以遊戲的方式進行教學,讓孩子在學中玩,玩中學。我認為這樣的教學方式對於幼兒園小朋友來說是非常實用的,本來幼兒園小朋友接觸數學就是為了培養孩子的學習興趣。興趣是孩子最好的老師只要孩子對數字數學感興趣了,後期的學習是非常輕鬆的。

數學課不僅僅侷限於在課堂中來學習,只要你有一雙善於發現的眼睛,結合利用身邊的事物,那麼你上的數學課會更加精彩!


幼兒教師牛牛


幼兒園的小朋友怎麼學數學? 我們都知道,學齡前的孩子一般情況下都是指六週歲之前的孩子。而就讀於幼兒園的孩子通常是指:三到六週歲的孩子。這幾個年齡階段在幼兒園裡又分為小班,中班,大班。

我目前任教的是幼兒園小班,小班春季學期所學的目標內容有

規律比較:

①能按物體(大小、長短、高矮等)的明顯差異給3以內數量的物體進行排序,感知量的特點。

②能發現物體簡單的(如AB、ABB等)間隔排列的規律,體驗模式排列的樂趣。

發現間隔排列的規律,這一部分內容就稍微難一點。我們可以通過排隊的方式讓孩子瞭解間隔排列的規律。

“來來來,小寶貝們,我們一起給這些顏色寶寶排隊,藍寶寶排第一,黃寶寶排第二,紅寶寶排第三;接著還是藍寶寶排隊一,黃寶寶排第二,紅寶寶排第三;那麼再往下排的時候到哪個排第一呢?買個排第二,哪個排第三?如果讓孩子抽象記住藍黃紅、藍黃紅、藍黃紅這樣排列孩子們可能聽不懂。所以,我們要換成孩子們容易聽懂的方式讓孩子進行比較,這樣更有利於孩子接受輸入。



③通過比較,判斷物體的大小、長短、高矮。

比如,在比高矮的時候,我們會請老師和小朋友,兩個明顯有差別的人進行比較,讓孩子認識高和矮,“我長得比你高。”“你長得比我矮。” 不需要生硬強搬地讓孩子記住什麼是高,什麼是矮,只需要兩個人一起對比,這麼輕易就可以判斷出哪個高哪個矮。而且也可以通過量一量的方法讓孩子知道“我長高了,我比你高。”

數與量:

①認識數字1—5,初步理解5以內數的含義。

關於認數字,我們更多的是通過填色的方法,讓孩子認數字。比如讓孩子填上鏤空數字的顏色;讓孩子給數字寶寶填塗顏色;讓孩子徒手描畫數字的輪廊。



②數5以內的數,能說出總數。

會數數並能說出總數,這也是一個難點。很多小朋友會數,但你讓他說出總數的話,他可能不知所措。所以我們會利用室內的所有玩具或者是可以數的數物品,讓孩子鞏固對數的概念。

③能按實物範例和指定的數目取出5以內數量的物體。

④能比較5以內兩組的物體數量,感知多、少、一樣多。

每個活動室內都會有很多玩具或者是區域活動之間的物品,所以我們都會以實物讓孩子作比較。



時間空間方位:

①學習區分和說出以自身為中心的上下、前後方位。

關於區分方位,我們一般情況下都是用自己作示範來區分,並且保持和孩子同一個方向,更容易引導孩子區分前後上下。

②能感知物體基本的空間位置與方位,理解上下、前後、裡外等方位詞。

③初步理解早上、晚上、白天、黑夜的含義。



圖形分類:

①感知和發現周圍物體的形狀是多種多樣的,對不同的形狀感興趣。

②能注意物體明顯的形狀特徵,正確感知圓形、三角形、方形,並能用自己的語言描述。

  • 關於認圖形,我們一般情況下都喜歡用實物示範,比如我們會拿出籃球、足球和皮球讓孩子認識回形。
  • 還會用繩子擺出三角形或者是方形的形狀,讓孩子來認;還可以用玩具擺出方形的造型,圓形的造型,三角形的造型,讓他們鞏固知識。

③能按物體的一個特徵進行分類。(比如顏色、圖形、大小等)



“小朋友們,我們一起找出全部圓形的物品。有圓溜溜的乒乓球、圓溜溜的皮球、足球,籃球。圓圓的臉盆,圓圓的大勺子,圓圓的杯子。”這些都是在活動室可以輕易你出來的物品,所以用實物引導孩子學會生活中的數,也不是那麼的難,主要是我們需要耐心引導孩子。

溫馨提示:不管幼兒園的孩子學數學有多麼的難,我們都不可以讓孩子死記硬背,生搬硬套。我們需要用遊戲以及實物示範、演示等多種方式讓孩子從中學到數學知識。


暖心秋媽


學前班的孩子怎樣學數學?

我是小學數學老師,這個問題我願意回答

我先說一下,國家已禁止幼兒園小學化教學,以後不存在學前班了。那就說下還在上幼兒園的孩子怎樣學數學。因為幼兒園禁止小學化,不允許不遵循幼兒的身心發展規律超前教學小學的算術,提倡在遊戲活動中認識數與並體驗、感悟加減的計算方法。


我想今天這問題應該會是家長問的吧?

我說說我認為的家庭生活中幼兒如何學數學,我認為家長不要讓孩子去機械地寫數字,列式給孩子計算,強求孩子學數學。幼兒最基本的活動就是遊戲,這時候父母的角色就是陪伴,在親子游戲活動中引導孩子學習。


要說怎樣學數學,首先就是數字的概念,孩子在遊戲過程中可以利用玩具,比如玩積木時可以說:“寶寶數下正方體有幾個,球有幾個,紅色的幾個……”;拍皮球時可以說:“寶寶來自己數,拍五下,十下……”也就是說在遊戲的過程中識數。

也可以在遊戲中學習簡單的加減,比如再學跳繩時,孩子跳了三下,再讓跳二下,就可以問:現在幾下啦?或媽媽跳了五下,孩子跳三下,然後就可以比多少,問:媽媽比寶寶多跳幾下了呀?或給孩子一個目標數字,如一共要跳六下,當孩子只跳了四下,那就問:寶寶還要幾下就完成任務了?



也可以在情境遊戲中學,比如問:寶寶把5個桃子分給爸爸、媽媽,你打算怎麼分?孩子在實際活動中就體會了這數字可以有多種分法,無形中就學會了數的分合,為加減法學習打好基礎。我覺得孩子還小不要讓孩子做書面的計算題,又擺學具,又扳手指地學數與計算。


採山時光碎片


幼兒園的小朋友怎麼樣學數學?首先幼兒園小朋友分為小班,中班,大班,所以每一個年齡段孩子在數學方面需要達到的目的是不一樣的,那麼老師在教授孩子的時候方法也是不一樣的。所以孩子們應該怎樣學數學,一定要根據孩子的年齡特點來設計教案,這樣孩子在學起來的時候才會有樂趣。



幼兒園的教學活動和小學是不一樣的,他們在教數學的時候都是要有具體的實物來教給孩子的,也就是說幼兒園的孩子屬於具體形象思維。如果讓他直接算1+1等於幾,他可能還需要扒手指頭才能算得出來,甚至有的孩子扒手指頭都算不出來。

那麼這樣的情況下,你如果給他換另外一種說法,比如說他有一個蘋果,媽媽又給了他一個蘋果。那麼他現在有幾個蘋果?這樣的情況下他肯定能算得出來他有兩個蘋果,所以說幼兒園的孩子很多情況下在做算術題的時候一定要給他一個實物,他才能算得出來。

那麼針對幼兒園小班的孩子,幼兒園規定小班的孩子不需要做加減算式題,只需要會5以內的點數對應就可以了,比如說給他5個蘋果,然後他相應的能找到數字5對起來,這就是點數對應,並且幼兒園小朋友也要知道一和許多的概念。

所以說幼兒園的小朋友在數學方面相對來說學的還是比較少的。因為幼兒園小班的小朋友剛開始上幼兒園,最主要的還是適應幼兒園的生活,所以在數學方面的知識要求的不是特別多。因為孩子年齡越小,他的思維能力越弱。



等孩子上了幼兒園中班之後,他數學方面需要達到的教學目標,就是會10以內的點數對應,會5以內的加減算式,等孩子到了幼兒園中班的時候,才會開始讓他算加減算式。因為幼兒園中班的孩子慢慢的,他的思維能力已經開始變強了。但是這種情況下,老師在教授孩子的方法也不能說是直接給孩子出一道加減算式他就會做了,他還是要有具體的實物才能算出來加減算式。

所以為什麼孩子在剛開始算數的時候會出現扒手指頭的情況,這就是因為他需要一個實物來算數,那麼這樣的情況下沒有其他的東西他就只能把手指頭了。那麼等孩子到了大班之後,他需要達到的教學目標就是能熟練的掌握10以內數的分成,並且會10以內數的加減算式。

所以幼兒園在教授孩子數學方面知識都是根據孩子的年齡特點,一步一步的給孩子增加難度。這樣孩子在學的時候才不至於感覺太難,而有太大的壓力,產生不願意學的情況。

孩子如果上私立幼兒園的話,幼兒園是教授還是小學化知識的,所以當孩子在幼兒園小班的時候,他們就會教授孩子要會50以內數的點數,還要會20以內的加減算式,我覺得對於他們來說肯定會有一定難度的。



因為孩子到了一年級的時候才剛剛要會20以內的加減算式。所以他們完全沒有按照孩子的年齡特點來教授孩子知識,這樣的情況下,對於學習能力比較強的孩子來說,有可能能做得到,但是對於學習能力反應能力比較慢的孩子來說,可能就會感覺壓力比較大。


最美幼兒緣7


幼兒園小朋友的年齡一般是3--6歲,數學又是一個抽象的概念,對這麼小的孩子來說學習數學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進行引導。

一.數的認識。首先了解數在生活中的應用。一件衣服,一個玩具,一雙筷子,一輛汽車,兩斤蘋果……讓孩子知道我們的生活離不開數。其次讓孩子瞭解認識數字,這個時候我們就要教會孩子數字和物體數量之間的對應關係。學習並不是只能在課堂上進行,生活中我們隨時隨地都可以教孩子。那麼生活中我們要如何引導孩子學習呢?比如要吃蘋果了,我們可以在一張白紙上寫上數字1,然後拿出一個蘋果,這時候我們可以告訴孩子這是一個蘋果,這是數字1。孩子要玩小汽車,我們同樣可以用上面的方法來認識數字1,如此反覆幾次,孩子慢慢的對數就有了初步的概念。

二.圖形的認識。圖形在生活中隨處可見,幼兒階段可以先讓孩子認識平面圖形,在認識平面圖形以後再認識立體圖形。除了生活中圓形的盤子,三角形的彩旗等讓孩子可以學習辨認外,如今許多建構型積木也是很好的認知工具。

三。貨幣的認識。貨幣的認識也是數學學習中重要的一部分。這個和我們的生活息息相關,在孩子認識了數字以後,通過不斷的購物遊戲就可以讓孩子認識貨幣,瞭解貨幣的用途。對理解能力較強的孩子來說也可以學習貨幣的兌換。如一元等於十角。

總之,數學離不開生活,生活處處都有數學,利用好日常生活中的教育機會。



素心手作


對於幼兒園的孩子來說,學習數學最好的方式就是:在生活中學數學。

家長們,你千萬要把這句話聽進去,不要做揠苗助長或者死記硬背的事,否則,一個聰明活潑的小孩就被你毀了,你還要說給孩子輔導作業氣死你了。

生活中的數學是什麼意思呢?

我舉個例子:

小男孩A能數數從1數到100,但是給他一堆蘋果,他數不清有幾個。

小男孩B沒學過數到100,但是一堆餅乾數的清清楚楚。

你覺得哪個小孩的方式好?當然是第二個。因為第一個孩子只是背誦數字,但不會一個一個數,第二個是理解了數字表示了什麼意思。

家長們在家裡可以引導孩子這樣學習:

認識生活中的數字:電梯按鈕、車牌號這些,隨時看到隨時認,比背誦的效果好太多了。

進行生活中的運算:買東西的時候,讓孩子幫忙算算給幾塊找幾塊i,小孩子特別喜歡這個,覺得自己有被需要的感覺呢。

感受生活中的數學:生活周圍有各種各樣的圖形,線條,有學習數學的機會,隨時教孩子,他們以為是玩兒,不會反感。

你這樣做了,20以內加減法就不是問題。而且孩子的思維會更靈活哦!


幼兒園張老師


非常榮幸能夠回答這個問題。

首先幼兒園三年教育屬於啟蒙教育,主要以培養孩子的生活行為習慣,開發孩子的智力養成為主,如果在幼兒階段比較正統的學習一些數學知識,如簡單的加減法等,可能孩子因為年齡小,不容易接受;也有可能記住了,但不理解。有拔苗助長的嫌疑!

那麼在幼兒園孩子在數學方面應該學習什麼?怎麼去學呢?

數學來源於生活,那麼我們可以從生活當中的例子來入手,比如物體的形狀,從各個生活當中的物體,感受它的形狀,教給孩子不同的幾何體名稱,如三角形,正方形,長方形,圓……讓孩子從生活中學會辨別,從而明白不同的物體具有不同的形狀;更進一步,學會對不同的形狀進行歸類。

還有物體數量之間的比較:如多少高矮胖瘦等等,通過不同的實例,讓孩子進行具體的感受。明白他們所表達的實際意義。

比較難一點的是加減法在生活當中的實際意義,在孩子上大班的時候,可以教孩子進行數數,並且解釋清楚每一個數字所代表的含義,然後通過具體的事例,認識數量的增加或減少並且讓孩子將增加或減少的數量通過數數說出來,慢慢的,次數多了,孩子就明白了,加法和減法的意義,那麼在一年級學習具體的加減法的時候,孩子就會進步比較快,能夠很好的接受老師所講的內容。

以上所講的一些孩子學習數學的方法,只是讓孩子通過生活當中的事例,加深體會,關鍵是明白數學跟生活的聯繫,從而明白數字所代表的意義,如果讓孩子提前學習一年級的內容,咋有點僵硬,孩子很難理解,對於孩子後續的發展也不好。

希望以上的建議能夠對你有所幫助!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