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5.07 盛昱鬱華閣:訪碑賦詩,《禮記》《方言》(下)韋力撰

其實,鬱華閣所藏的精品不止這一部《禮記正義》,比如他還藏有一部南宋孝宗時內府寫本《洪範政鑑》,該書流散出來後,被大藏書家傅增湘所得。傅氏對該書十分之看重,其在該書的跋語中寫道:“鬱華閣中所庋宋元古槧,名賢鈔校,琳琅溢架,無慮萬籤,然絕世奇珍,斷推此為弁冕。”

傅增湘認為這部《洪範政鑑》的價值超過了鬱華閣所藏所有的宋元珍本,這種說法是否屬於偏愛不好論斷,但他得此書後將自己的堂號起為雙鑑樓,這個堂號也是由盛昱的這部舊藏而起。而鬱華閣藏書散出後,有兩位大藏書家得其一部就起為自己的堂號,即此可見鬱華閣藏書有著何等高的質量。

盛昱鬱華閣:訪碑賦詩,《禮記》《方言》(下)韋力撰

繼續前行

傅增湘所得鬱華閣珍本不僅這部《洪範政鑑》,他還得到了一部宋慶元潯陽郡齋刊本《輶軒使者絕代語釋別國方言直解》。傅增湘並不是直接從盛昱後人買得該書者,他將得此書的曲折過程寫入了《藏園群書題記》中:“壬子春,餘客燕京,適盛伯羲祭酒遺書散出,正文齋譚篤生、宏遠堂趙聘卿以二千金捆載數十篋入市。餘詣宏遠堂,觀此書,告以此蜀人遺著,頗欲得之。趙雲:‘書為合貲公置,若此書歸我者固易言也。’既而列價拈鬮,此書竟為譚估所得。譚頗識版刻,恆以高價居奇,餘往問值,則雲非五百金不可。時餘絀於資,告以二百金,不可得,遂輟議,回津後私自惋嘆而已。會伏暑,譚遘疾,孫君伯恆為調護之,疾篤,持此書告伯恆日:‘傅君常欲得是書,吾固心許之,特價未諧耳,今餘病恐不起,藥餌之資不足於用,願得二百金歸之。’餘感其言,急持金入都,載之以歸。”

鬱華閣所藏之書被兩家舊書店合夥買下來一大批,傅增湘很想要這部宋版《方言》,但是這兩家書商買下該批書後卻以抓鬮的方式來分貨,而《方言》分到了另一人手中,此人知道這部宋版《方言》價值很大,故開出了500元的價格,而傅增湘僅開出了200元,此人不出手。過了一段時間,這位書商得了重病,最終只好以200元賣給了藏園老人。

盛昱鬱華閣:訪碑賦詩,《禮記》《方言》(下)韋力撰

到公廁附近打問

傅增湘得此書後大感高興,他將《方言》帶到了上海,請很多名家寫題跋:“旋攜至滬上,以示楊惺吾、沈乙盫、繆藝風,均各有題識。藝風語餘,意園得書後,王蓮孫祭酒曾假得,影寫付鐫,持以示人,鹹以其字如翰苑官體書,與宋本風格絕不類。蓮孫慚沮,遂匿不示人。因縱臾亟為印行,公諸當世。餘遂先浼綬經同年寄日本小林氏制珂羅版百部,旋又屬藝風督陶子麟精摹付刊,而王雪澄丈為之校記,即今編入《蜀賢叢書》者是也。”

原來這部書還有這麼多的故事在,而傅增湘通過董康在日本用珂羅版的形式影印了100部,之後又通過繆荃孫找刻工名手陶子麟影刻出版。可見其對該書是何等之喜愛。

當年袁寒雲也很希望得到這部《方言》,但最終他卻與之失之交臂。袁寒雲將自己失落的心情寫在了該書的跋語中:“鬱華閣藏宋槧之精整完好者,惟黃唐本《禮記正義》與此書為巨擘。自壬子散出,多入景賢手,此則為燕超主人所獲。否則亦隨《禮記》諸書入我篋矣。蓋景氏得書後未幾,即統舉宋本售諸文。中有黃善夫刊《蘇詩》、汀州本《群經音辨》,亦盛氏書中之上駟。然舍《禮記》外,無可與此書抗者。雖同為宋本,當視其著作為次第之。此書直甲之甲者,豈可作甲觀耶?”

盛昱鬱華閣:訪碑賦詩,《禮記》《方言》(下)韋力撰

《樂府雜錄》一卷 清鬱華閣影抄本1

盛昱鬱華閣:訪碑賦詩,《禮記》《方言》(下)韋力撰

《樂府雜錄》一卷 清鬱華閣影抄本2

由袁寒雲的這段跋語可知,除了這兩部宋版之外,其實鬱華閣還藏有很多的好書。由這些間接的記載可以看到,當年鬱華閣藏書質量是何等之高。可惜當年鬱華閣所藏珍本,到了我輩已很難分得一鱗半爪。幾十年來我僅得到盛昱舊藏三種,雖然不是什麼珍本秘籍,但也頗為喜愛。尤其那部《樂府雜錄》,該書的特別之處乃是在影抄方式上,以往所見影抄本都以清晰如髮絲為最高追求目標,而我所得的該書卻明顯的是有意把原書中的不清晰也忠實地描繪出來,這樣的影抄方式乃為我僅見。只可惜,我無法得知,這是盛昱請人所抄還是他從書肆買到的這樣一部特殊的抄本。

盛昱的藏書是否有他祖上流傳下來者,我未查得相應的史料,但他的父親卻留給他了一座大莊園,而盛昱的所藏就是在這個莊園內建起了一座藏書樓。關於該莊園內的情形,李慈銘在《越縵堂日記》中寫道:“同年家室盛伯希,柬約賞牡丹,伯希年少好學,家有園亭,其閨人及令妹皆能詩,遂赴其招;牡丹半落,香色未減,亭館清幽,廊檻迤曲,疊石為山,屈曲而上,上結小臺,可以延眺。垂楊婀娜,薜荔四垂,其居室亦雅潔閒敞,都中所僅見也。”

看來,當年的意園是何等之壯麗,想來鬱華閣建在此園中也是一處著名的景觀。可惜這處園林讓盛昱的養子在售賣完家中之物後也一併賣了出去。陳重遠在《金石談舊》中寫道:“山中開辦山中商會已有多年,在中國收購古玩珠寶,民國初年興旺起來,在北京花一萬現洋買下了盛伯羲的花園。”

盛昱的莊園成了日本人開辦的古玩交易所,這真令人感慨,而對於這個花園所在的具體位置,陳重遠在其文中又寫道:“盛伯羲在清廷擔任過郵傳部侍郎,是金石學家、鑑賞收藏家,住在崇文門麻線衚衕3號,他的花園也在那裡。當時北京的房地產不準賣給外國人,所以買房契約上寫的是三井洋行買辦黃稼壽的名字。日本山中商會北京分會自民國初年(1912)至1945年一直設在麻線衚衕3號盛伯羲的花園裡,不知買走了中國多少珍貴文物。北京山中商會經理叫高田。”

盛昱鬱華閣:訪碑賦詩,《禮記》《方言》(下)韋力撰

在此酒庫的門牆上終於看到了麻線衚衕字樣

盛昱鬱華閣:訪碑賦詩,《禮記》《方言》(下)韋力撰

麻線衚衕右側是一片老房子

看來,盛昱的莊園位於崇文門麻線衚衕3號,幸運的是這條衚衕至今仍然存在。我通過導航開車前往此處。因為該衚衕處在鬧市區中,往返兜了多個圈子,總算來到了附近。而停車之處並未見到麻線衚衕的路牌,在其右手看到一家“華致酒庫”。走入酒庫前去打問,門口的工作人員順手一指,原來其門牌號正是麻線衚衕32號。見此大喜,看來總的方向未出差錯,於是找地方將車停下來,沿著這條小街由西向東一路探看。

盛昱鬱華閣:訪碑賦詩,《禮記》《方言》(下)韋力撰

來到了第一個院落

盛昱鬱華閣:訪碑賦詩,《禮記》《方言》(下)韋力撰

衚衕內情形

盛昱鬱華閣:訪碑賦詩,《禮記》《方言》(下)韋力撰

這家是麻線衚衕18號

其實麻線衚衕跟長安街平行,中間僅隔著一排排的大樓房,而衚衕的左側則是高大的北京日報大廈。該座大廈的下端不知為何建成了拋物線的形式,而此樓全部用玻璃幕覆蓋。今日是十一長假的第四天,天氣晴朗,陽光照射在玻璃幕上反射過來,猶如波形天線的聚焦,讓人瞬間感到灼熱。而衚衕的右側則是一片老的街區,沿著門牌號一一看下去,走到6號之時,再不見有門牌。我向旁邊一位擦車的年輕人打問,他告訴我說,麻線衚衕拆遷之後,就僅剩此號,再往前就是另一條衚衕了,該衚衕的名稱為“候位衚衕”。

盛昱鬱華閣:訪碑賦詩,《禮記》《方言》(下)韋力撰

頂頭的位置是候位衚衕6號

盛昱鬱華閣:訪碑賦詩,《禮記》《方言》(下)韋力撰

候位衚衕內景

盛昱鬱華閣:訪碑賦詩,《禮記》《方言》(下)韋力撰

另一側繼續尋訪

盛昱鬱華閣:訪碑賦詩,《禮記》《方言》(下)韋力撰

麻線衚衕13號

這個結果讓我未曾想到,當年如此壯觀的一處園林難道沒有了絲毫的痕跡?於是繼續打問,在公廁門口遇到一位婦女,她卻明確地告訴我麻線衚衕3號仍然存在,但卻處在這片街區的南側。謝過此人的指點,走到麻線衚衕頂頭的位置,由此而右轉,前行不遠又見到了另一條衚衕,站在衚衕口望過去,這裡面有不少的老建築。我剛舉手拍照,就聽到一場呵斥,“嘿!誰讓你拍的?”

盛昱鬱華閣:訪碑賦詩,《禮記》《方言》(下)韋力撰

順著候位衚衕向內走

盛昱鬱華閣:訪碑賦詩,《禮記》《方言》(下)韋力撰

水泥森林中的一抹綠

盛昱鬱華閣:訪碑賦詩,《禮記》《方言》(下)韋力撰

拍此房受到了呵斥

原來,我僅注意這老房子,卻未曾留心左手的臺階上蹲著一位中年人。他怒目地望著我,我只好向其解釋自己是來找盛昱的故居。此人仍然理直氣壯地說:“盛昱我不認識,但你拍的是我們家。”於是我拿出行程單請其過目,他看後態度緩和了下來,而後告訴我,這裡也是候位衚衕,他在這裡生活了幾十年。麻線衚衕3號早被拆掉了,而其原位置就是現在的《北京日報》大樓。

盛昱鬱華閣:訪碑賦詩,《禮記》《方言》(下)韋力撰

麻線衚衕左側是《北京日報》大廈

盛昱鬱華閣:訪碑賦詩,《禮記》《方言》(下)韋力撰

不知為何大廈的側下方製作成了拋物線的形狀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