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2 明成祖朱棣曾經五次北伐,為何都沒能征服蒙古?

就2這調調


為了兩這個問題說清楚,有必要將明成祖五徵蒙古的時間和過程簡明的說一下。

第一次北征是在永樂八年(1410年)二月,停止於七月,明成祖率軍五十萬北征韃靼本雅失裡可汗,將其打敗後,又轉攻韃靼部丞相阿魯臺軍,這次北征獲得了相當戰果。

斬其名王以下百數十人


第二次北征發生在永樂十二年(1414年)三月至六月,明成祖眼見瓦剌勢力坐大,親自率領五十萬軍隊出塞,戰於忽蘭忽失溫地區,將瓦剌部擊敗。瓦剌部首領馬哈木率部退逃,明軍班師。此戰亦戰果不小。

斬其王子十餘人,部眾數千級。追奔度兩高山,寇勒餘眾復戰,又敗之。


第三次是永樂二十年(1422年)三月至當年九月,原本受到瓦剌威脅依附明朝的韃靼部首領反叛,明成祖率軍征討,阿魯臺率部遠逃。在回軍時,聞朵顏三衛與阿魯臺部勾結,遂遂重創朵顏三衛後回朝。

第四次是永樂二十一年(1423年)八月至十一月,明成祖再率大軍北征阿魯臺,未見敵而回。

第五次親征是在永樂二十二年(1424年)四月到八月,又未遇敵而返回。

這就是明成祖五次親征漠北的簡要經過。

從殺傷效果來看,除了前兩次有相當的殺傷之外,其餘三次均無功而返。其中第二次親征和第三次親征相隔達到七年時間,根本沒有持續給整個蒙古部造成過大的軍事殺傷,蒙古的有生力量保存的很完好,即便是前兩次蒙古部瓦剌和韃靼損失慘重,七年時間也足夠休養生息,將勁緩過來了,也就是土木堡事變前,蒙古最主要的兩部落並沒有因為明成祖五徵蒙古而受到實質性削弱。

第二,這五次北征除第二次針對瓦剌,主要針對的是韃靼部,在明成祖對韃靼部給予強大的軍事壓力的時候,瓦剌部的首領脫歡也沒有閒著,也抓緊時間攻打阿魯臺,擠壓韃靼的生存範圍,阿魯臺最後被脫歡擒殺,最後統一蒙古高原。

時阿魯臺數敗於瓦剌,部曲離散。


等他的兒子繼位,繼續向周邊擴張,在土木堡之變前此時的蒙古已經成為一個強大的地方割據政權,實力遠比明成祖時代要強大的多。

至於蒙古強大隻是一個方面,之所以會有土木堡之變,也是由於明英宗和王振抓瞎指揮,視戰爭如同兒戲的緣故。

再說明成祖未能達成有效殺傷的軍事原因,我觀察了一下明成祖北征路線,這五次出征都是都是由宣府、開平和應昌一帶北上,很少有變化,又由於補給關係,大軍行動所採取的是穩紮穩打,行動難免遲緩,所以蒙古方面對明軍的行動在一定程度上也很明瞭,遂利用廣大的空間進行機動,避免與明軍接觸,這均是第三次、第四次、第五次遠征無功而返的根本原因。

至於明成祖為何未能征服蒙古,因為他根本就沒想過這個問題,他只想對蒙古部落進行大規模殺傷,最好保持瓦剌和韃靼的軍事平衡,九邊安寧便可,土木堡事件證明這個目標沒有達到。對蒙古高原實行佔領對小農經濟為主的國家成本又太大,這是經濟的侷限性,這不是一個皇帝能左右的。


論史


明成祖時代蒙古還是很強的,機動能力不行,國家能力不能高比例高效率的轉變成軍事力量,怎麼征服蒙古?而皇太極時,蒙古可是衰弱的不行,連當時很爛的明朝都能欺負欺負,又加上蒙古其實和皇太極其實還是合作意向更高。所以蒙古屈服了皇太極。 這裡其實牽扯到一個一直以來的問題,那就是農耕文明那麼大的一個國家怎麼對付遊牧騎兵,那麼困難。 很多人都扯淡,說中原漢族政權被東邊大海,北面寒冷,西面沙漠高原保護著,很幸運。其實很扯淡。因為在冷兵器時代,什麼才是最強軍事力量,當然是騎兵。中原漢族政權頭上一直懸著一把刀,能混到現在還沒滅亡真的是實力+運氣。遊牧民族全民皆兵,從小就是學習騎馬射箭殺人,基本上就是現代的特種兵,而農耕文明呢,統治者巴不得每個人只會種地,特別是宋朝明朝,士兵的地位低的沒法形容。好吧就算你國家強大,可是這麼大一個國家的調動的效率冷兵器時代往往很低,(就算民國的時候,淞滬會戰老蔣也因為調兵效率的低下而頭疼)。所以往往北面防線一完蛋,長江以北就完蛋了。所以在國家綜合實力不能快速轉化成軍事能力的冷兵器時代,很難使全民皆兵效率極高的遊牧民族的對手。



UV噴繪頻道


日本漢學家那珂通世在《東洋小史》中評論說,明成祖朱棣的五次遠征“昔漢武,唐(太)宗雖屢破北狄,但均系遣大將而非親征,漢人天子遠渡沙漠者,唯成祖一人”

明人對朱棣五次遠征漠北的評價是“五出漠北,三犁虜庭”,雖然有為皇帝歌功頌德溢美的成分,但沒有太吹噓,永樂一朝,蒙古韃靼,瓦剌,兀良哈三部均遭遇了明軍沉重打擊,被削弱,保障了明朝北部邊疆幾十年的安寧,為明代盛世的“宣仁之治”打下了良好基礎。

當然,由於中原農耕文化加中央集權政治這一傳統路徑,明朝和以往其他中原大一統王朝一樣,軍事體系的效能與戰鬥力在開國之後就開始了漫長的衰落,此後明代很少能主動出塞攻擊,只能依託長城進行防禦,但明成祖的五次遠征也為其後代留下了不少行之有效的軍事遺產與經驗,比如利用火器與槍陣剋制草原民族騎兵的戰術:(敵)馳馬來攻,則我軍火銃火炮飛槍火箭弓矢齊發,若賊勢不動,則又以大將軍擊之,待賊勢動,分調精銳馬軍,用長槍大刀勁弓射砍”這一多兵種作戰的原則,始終貫穿有明一代。

接下來,再探討下為什麼朱棣的五次北伐沒有徹底“征服”蒙古,大概有以下幾個原因:1.明帝國保守的財政政策,使得政府財政收入有限,難以支持長時間頻繁的北伐,朱棣晚年的三次北伐,規模就明顯小於前兩次,所謂“軍馬儲蓄十喪八九,內外俱疲”2.明太祖平定天下時期功臣宿將凋零,使得朱棣手下缺乏超一流的將領來完成自己的各種戰略部署。3.草原遊牧民族本身的流動性,本來就很難通過一次或者幾次戰略決戰徹底解除其威脅(比如忽裡忽失溫會戰,殲敵在一萬,飛雲壑會戰,殲敵數千)。4.朱棣的軍事戰略缺乏相應的外交手段,沒有通過在韃靼,瓦剌,兀良哈三部之間維繫“均勢”,從而導致宣德朝之後,瓦剌一部強大,統一了全蒙古,重新對明代北部邊境構成威脅。


用戶69792950182


對於此問題,要具體戰役具體分析,筆者有以下幾點思考可供參考:

一、第一次親征

明成祖朱棣

公元1410年,由於淇國公丘福,征討蒙古韃靼失敗,明成祖決定親率50萬大軍征討蒙古,相繼取得斡難河及其東北打敗蒙古軍隊,敵軍統帥逃亡。此時正值夏季,天氣燥熱,明軍隊對於草原環境不熟悉,沒有獲得有效的水源補給,加之勞師遠征,後勤保障缺陷導致糧草不足,明成祖被迫下令班師回朝。

二、第二次親征

蒙古另一分支瓦剌乘明君征討韃靼時壯大,公元1413年不斷騷然明朝邊境。公元1414年明成祖下令親征,相繼取得三峽口小捷、呼蘭呼失溫大捷,由於瓦剌軍隊的頑強抵抗,明軍雖然取得勝利,不過也付出了極大的代價,可謂是殺敵一千、自損八百,說是慘勝一點都不為過。鑑於已經達到預期重創瓦剌軍隊的目的,明成祖也無心再戰,於是下令班師回朝。

三、第三次親征

韃靼士兵

曾經別明朝擊敗的韃靼部又死灰復燃,經過幾年的發展再次壯大起來,並且侮辱明朝派出的使節,經常縱兵偷襲明朝騷擾邊境,甚至還曾經殺死明軍將領王祥。公元1422年明成祖決定親征,不過韃靼部落首領已經逃走,明軍在俘獲韃靼部分部眾後決定停止追擊,在回師途中擊敗韃靼的一個分部落。這次親征,成效不大,並沒有對韃靼部造成實質性的打擊,僅僅是俘獲了一定數量的人口和牲畜,連大規模的戰役都沒有發生。

四、第四次親征

一年之後,逃走的韃靼首領阿魯臺率部再次侵襲明朝邊境。燒燬城池數座,俘虜無數百姓而歸。明成祖再次出征,此時湊巧蒙古兩部的韃靼和瓦剌相互內鬥,韃靼部被瓦剌擊敗,阿魯臺僅率殘餘部眾逃遁,部落已經潰散,明朝坐收漁翁之利。十月明軍繼續北上並擊敗韃靼的餘部,其首領也先土幹率部投降,明成祖接受投誠並且封也先土幹為忠勇王,明軍取得勝利。

五、第五次親征

公元1424年,阿魯臺再次率兵進犯明朝的大同、開平等地,搶劫城池、殺戮人口,給明朝邊境的安寧造成巨大的威脅 。明成祖決定親征,從正月到七月,歷時七個月,給明朝造成了極大的負擔,此時的明朝,國內也是動盪不穩,長期的作戰和國家開支的浩大,政府攤派的賦役超過了百姓的承受負擔,引發了許多地方的農民起義,如山東的唐塞兒起義等,再加上阿魯臺逃遁難尋,明成祖考慮到國內的動亂未平等因素,最終無功而返,明成祖本人也在回師途中患病逝世。

總的來說,明成祖的五次親征,都取得了局部的勝利,有的還取得了大捷,不過由於明朝軍隊對於草原環境的不熟悉,使得蒙古軍隊得以藉助地利條件,充分發揮自身的騎兵優勢,避免與明朝軍隊的正面大作戰,開展游擊戰,阿魯臺的多次逃逸再回來再逃逸就是例子,使得明朝軍隊難以真正對蒙古造成實質性的打擊。勞師遠征的明軍在當時後勤保證能力有限的情況下,每次出征都會造成巨大的財政、徭役負擔,最終引發了明朝境內的農民起義,甚至親征的主持者明成祖也死於親征蒙古的回師途中,可以說,蒙古人就是一直這樣耗著明朝,把明朝國庫耗空、把軍隊耗損、把皇帝耗死,此後歷史中,蒙古採取都是這種策略。明成祖之所以沒能徹底征服蒙古,究其原因,當時明朝的社會生產力有限,尤其在軍隊建設、後勤補給、作戰指揮等方面沒有取得絕對優勢所致。


國家人文歷史


因為蒙古人是打不死的小強唄!

事實上,蒙古之所以能和明朝耗上二百多年還活蹦亂跳,除了自身強悍的生存技巧,更多的是明朝戰略的短視和民族政策的單一。

我們一個一個說:

1、蒙古人的韌性

蒙古人的堅韌性不說世界第一,也難逢對手,從1206年成吉思汗建立蒙古汗國,蒙古騎兵就以旋風般狂掃亞歐大陸。要知道,在當時生產力水平還相當低的情況下,蒙古騎兵能夠萬里西征,並打出四大汗國,足以說明蒙古人的堅韌性力壓群雄。

歷史上的蒙古騎兵根本不需要後勤補給,他們隨身攜帶的肉乾和奶酪就可以保證他們半個月到一個月的作戰,在古代那個日行千里的時代,這就意味著蒙古騎兵每次連續作戰可以跨越至少5000公里,這是什麼概念呢?今天的中國最東端的黑龍江和烏蘇里江江心交匯處到中國最西端的帕米爾高原,距離為5200公里。

所以,在面對明朝的大舉北伐,如果不是被包餃子、打悶棍,蒙古人逃跑起來,明朝騎兵是追不上的。

於是蒙古人深得游擊戰“敵進我退,敵疲我擾”的游擊戰精神,讓每次明朝軍隊都不能徹底肅清蒙古殘餘。

即使蒙古騎兵遭遇到了明朝軍隊的打擊,比如常遇春閃擊上都,藍玉突襲捕魚兒海,但是北元完了有韃靼,韃靼殘了有瓦剌,反正只要明朝大軍撤走,剩餘的部落就可以春風吹又生。

2、明朝的戰略短視

這裡重點說的是朱棣的短視。

1402年,朱棣通過靖難之役登上皇位,成為這個帝國的新主人。然而,等回過頭來才發現,因為靖難之役打得天翻地覆,北方邊防突然變得空虛起來。

這裡的空虛,不是寂寞,而是真的兵力空虛。因為朱元璋時代,朱棣守衛的是北京到山西北部的北方邊境,而當朱棣南下,這裡出現了真空。

好在蒙古人在朱元璋時代被揍得很慘,沒有發動大規模反攻,朱棣終於有機會重新建立起朱元璋時代的穩固邊防線了。

但是朱棣沒有。

首先,朱棣兌現了一個承諾,這是對兀良哈蒙古的,為了感謝兀良哈三衛在靖難時期的優異表現,朱棣大筆一揮,將先前承諾的蒙古高原東部地區賜予兀良哈。

邊防黑洞,由此打開。

為什麼這麼說,因為兀良哈在接收蒙古高原東部時,雖然忠實履行了牽制韃靼瓦剌,為明朝減輕壓力的責任,但是兀良哈表示,你的大寧衛設在我的地盤了,影響我放羊,麻煩您給撤了,於是朱棣將大寧衛撤銷,同時撤銷的還有宣德衛、開平衛,這直接導致明朝北方邊境出現巨大缺口,東西無法銜接。不得已,東西兩線衛所開始內遷,長城以北地區被徹底放棄,明朝徹底喪失了對磨難地區的控制。

要知道,朱元璋牢牢控制水草豐美的漠南地區,蒙古就只能向北收縮防線,而將漠南讓給蒙古以後,蒙古以此為跳板開始不斷南下襲擾。

這不是發動幾次北伐就能夠徹底解決的。

3、對蒙政策的單一

縱觀中國歷史上中原王朝和遊牧民族的交流,有和親、貿易等多種形式,而明朝只有一種形式,那就是拳頭。

其實這也怪不得明朝,因為蒙古相比於匈奴突厥等實在不是一般的強悍,不用拳頭實在難以讓他們屈服。

但是明朝的政策,就只有打。當然後期又多了一個,那就是被打。

這導致明朝始終沒有辦法徹底肅清蒙古。

應該說,朱元璋對蒙古的鬥爭還是很有心得的,在長城以北設置大量衛所就已經說明了朱元璋的高瞻遠矚。衛所相當於碉堡,各碉堡連成群,將蒙古的遊牧區分割為一塊塊,比鐵絲網還好使。而且隨著明軍不斷的勝利,衛所數量不斷增多,蒙古的活動空間被一步步壓縮,如果老朱能多活二十年,我覺得蒙古的下場會非常悲慘。

可惜朱棣改變了這一策略。朱棣的打擊不是沒有效果,但是藥效太短,否則也不用打五次了,要知道,一仗不說打出五十年和平,二十年甚至是十年應該是可以的。但是朱棣的北伐沒有取得這樣的效果。

國力強盛,可以多打打,就當練兵,而一旦國力衰落,後面就只能被打。明朝最大的失敗就是在勝利後連個都護府這樣的羈縻機構都沒有。大軍掃了一遍又一遍,蒙古人該幹嘛幹嘛,非常瀟灑。


所以征服蒙古的大方向錯了,即使明朝大軍北伐五十次又如何?

多有疏漏,煩請斧正。

我是“靜Yes”,一個愛好歷史的妹紙!期待關注!


靜夜史


朱元璋借元末亂政,取而代之,殘元勢力在明廷攻擊下退回大漠草原。至永樂間,北元勢力互相混戰,分裂為瓦剌、韃靼、兀良哈三部,名義上以本雅失裡為大汗,三部當中則以韃靼勢力較大。韃靼太師阿魯臺與本雅失裡欲統一三部,攜整個蒙古草原的力量與明廷抗衡,企圖再度南下牧馬,明廷北患漸重。

朱元璋

永樂七年二月,朱棣派使臣出使韃靼,帶去永樂皇帝的“善意”,希望與韃靼“相與和好,朕(朱棣)主中國,可汗主朔漠,彼此永遠相安無事。豈不美哉!”而韃靼方面確因野心熾烈,拒絕明廷的橄欖枝,誅殺了永樂皇帝的使臣,永樂皇帝騎虎難下,遂派淇國公丘福率兵十萬,領“徵虜大將軍”印,出師北伐,欲“逆命者殲除之”。但是,丘福並沒有能夠完成永樂皇帝的心願,北伐軍在臚朐河全軍覆沒。

朱棣

萬般無奈之下,永樂皇帝只好御駕親征。永樂八年二月,朱棣率五十萬大軍親征韃靼,在斡難河畔大破本雅失裡部,又於興安嶺,擊潰阿魯臺軍。韃靼人遂大潰逃,阿魯臺降明,被封為和寧王。而這時早已降附明廷的瓦剌部又起二心,企圖趁韃靼勢弱,控制阿魯臺部,永樂皇帝自然不願意見到漠北一家獨大,遂於永樂十二年出兵親征瓦剌,戰事十分艱苦,最終以明廷慘勝告終,瓦剌自此恢復對明的朝貢。

阿魯臺太師

此後,為鞏固戰果,自永樂二十年至二十二年,永樂皇帝又先後三次帥兵北征蒙古諸部,耗費大量錢糧,但其功不顯,永樂帝本人也是在最後一次北伐回師途中病故。永樂皇帝的五次北伐,前兩次是為維護國家統一,不得不為,而後三次則難免有炫耀武功之嫌。永樂朝後,雖然阿魯臺、馬哈木等人分別臣服於明廷,接受封號,但蒙元勢力一直叛服無常,北患並未消除,最終釀成大患。

以上是我的回答,請老師及朋友們批評指正!

回答者:季我努學社青年會會員胡一舟

參考文獻:張廷玉:《明史》

《明實錄》

白壽彝:《中國通史》


季我努學社


我覺得這就是兩個文明的衝突,農耕文明和遊牧文明的衝突。我們知道中國幾千年的歷史幾乎就是幾千年中原王朝對抗北方遊牧民族的抵抗史。為什麼幾千年來我們始終是無法解決壓在中原王朝北方的禍患?

我個人拙見如下,中原王朝不是沒有強盛過,比如漢代就打的北匈奴西遷,明朝更是幾入大漠,把北元皇室幾千人都俘獲,簡直是一洗靖康恥了。可是為什麼我們始終是無法除去北方遊牧民族這個毒瘤呢?幾千年來,蒙古高原是個很精彩的舞臺,一個個民族在這裡崛起,又在這裡衰落,誰都沒有永久的佔領這塊地區,直至蒙古人興起。

回到話題,為什麼中原王朝始終是無法消滅北方的遊牧民族?比如朱棣北伐,我覺得原因有幾點,第一蒙古草原地廣人稀,蒙古族是遊牧形式,不像我們中原王朝是定居的。你深入蒙古境內你是很難找到他的主力部隊,因為他們居無定所,今天首都在這塊地區,明天可能又去了另一個地區。當年科技有沒現在發達,你又不能準確定位,所以中原部隊深入草原很多時候就成了無頭蒼蠅,因為蒙古人沒有城鎮,你想找到他們的軍隊很難,想找到他們的領導人更難。

第二遊牧民族南下打仗幾乎不要成本,他們出來打仗往往不需要政府出錢,打一仗回去甚至還能收穫很多東西。他們只需要準備一匹馬,然後剩下的事就是殺人和搶劫。所以一仗打下來人人都是滿載而歸,他們不用為軍糧考慮,沿途搶就是了。中原王朝北伐就不一樣了,你必須準備足夠的糧食,因為你在茫茫戈壁往往幾百裡看不到一個人,你上哪去搶去補給?有時候連水源你都找不到。就算你找到了一股遊牧部落,你能搶什麼?只能搶些牛羊,牛羊你只能是吃一兩天又無法帶走,行軍打仗趕著牛羊也不方便。所以中原王朝北伐難就難在這裡。所以中原王朝北伐代價特別大,軍隊一路上吃的用的,以及各種費用,所以北伐一次要耗費大量國家財政,而且就算打贏了也得不償失。就算你出征獲勝,但是這個勝利的代價很大。而且你即使遇到蒙古大部隊,即使你全殲了對方,你也始終是無法剷除他們。因為他們流動性太大。


高宗1986


塞在遊牧民族與中原王朝的鬥爭最早可以追溯到西周王朝與獫狁部落的戰爭,之後的秦漢與匈奴,晉朝與塞外五胡,隋唐與突厥,宋朝與契丹、女真、蒙古,明清與蒙古之間都發生過長期大規模的戰爭。

任何一箇中原王朝都曾經對本時期的遊牧民族給予過一而再再而三的沉重打擊,但終其一朝都未能徹底將其征服。漢朝一度打的匈奴四分五裂,僅僅不到200年,比匈奴更強大的鮮卑族興起並統治黃河以北200年;唐朝曾滅亡兩個突厥汗國,卻未能阻止回紇、契丹的興起,契丹族建立的遼國曾作為達摩克里斯之劍高懸在中原王朝上方200多年。女真族建立的金朝也曾統治黃河以北1個多世紀,代之而起的蒙古族更是成為第一個統一中國的遊牧民族達1個世紀。

中原王朝始終不能徹底征服遊牧民族最根本的原因是不能對被征服的地域進行有效管理,華夏文明也難以融入,反而需要耗費大量的物質為代價。因此,歷代的中原王朝對遊牧民族始終採取以戰促和的政策而不是征服統治。

明朝自然也是一樣,朱棣北伐之後,終明一朝,蒙古再也沒有威脅明朝政權。後來雖有瓦剌部落兵臨京師,但只一場北京保衛戰便打的其一蹶不振。

因此,並不是明朝不能征服蒙古,而是征服後不能有效統治!!


大將軍威武K


明成祖朱棣曾五次北伐蒙古,雖然取得了勝利,但自始至終也未能徹底摧毀元朝的殘餘勢力,原因有很多,有人認為在軍事上明朝軍隊的機動性和後勤補給,無法在正面消滅採取游擊戰應對的蒙古騎兵部隊,比如史書裡有追奔十餘里,生擒數人等等記載,也有人認為是為遷都、削蕃做準備,因為在時間上看,北伐是隨著營建北京而展開的,北伐時集結兵力對削蕃的作用更是不言而喻,還有其他一些對此的專門論述,這些觀點都有充分的史料證明,這裡單指一直與明朝對峙的蒙古部落和其控制的地域,如果將其擴大到其他地區顯然超出了我們要討論的問題範圍,所以我認為朱棣沒有徹底征服蒙古,是因為征服蒙古顯然不符合明朝的政治目的和經濟利益,從政治上看明朝早已取得了勝利,正統性從明朝一建立就被牢固掌握,中國人觀念中的天命已經被授予了明朝,元企圖從草原上再次重整旗鼓推翻明朝基本是幻想了,明朝的政治目的已經達到,但如果徹底征服蒙古將會獲取更大的政治勝利,可這如果與經濟上需要付出的代價相比又是得不償失的,史書曾記載在朱棣第三次北征時,共用驢三十多萬頭,車十一萬七千多輛,挽車民夫二十多萬,運糧更是快要接近四十萬石了,可獲得的戰利品卻寥寥無幾,另外遊牧民族的土地也不適合耕種,他們生活的主要地區的生態環境不同於農耕民族,持續的開墾只會破壞這一地區的環境,這一地區顯然也沒有什麼可持續穩定的奢侈品產出,同時在草原上長期駐軍,從後勤方面來考慮也將是一次註定血本無歸的投資,因此在14和15世紀的大部分時間裡,明朝和蒙古的戰爭都是局部性的,明朝的皇帝更傾向於修建長城推行防禦戰略,或者是通過有限的軍事打擊,配合分化和控制政策削弱蒙古,對於朱棣為什麼沒能通過五次北伐徹底征服蒙古,除了我的觀點,還有很多理論,對此就不一一表述了,但朱棣的北伐引起了一系列後果,其中之一就是衛拉特蒙古人的崛起,雖然起因可能在成吉思汗時代就已經出現,又或是蒙哥死後從蒙古帝國分裂後開始的,但朱棣的北伐對衛拉特的影響應該更大,衛拉特蒙古人在蒙古帝國內是一個邊緣集團,他們甚至認為克烈部的脫斡臨勒汗才是他們的祖先,對於衛拉特蒙古人的歷史我們也不敘述了,有很多專業的中外論述,衛拉特蒙古人早在忽必烈時代就支持阿里不哥與忽必烈爭奪汗位,但奇怪的是在因為支持阿里不哥而被忽必烈打敗的衛拉特人其後在歷史中少有記載,在《元史》中也只是說海都叛亂時,衛拉特人出兵參戰,原因可能是他們居住的地區正是四大汗國交匯點,是常年反叛元朝統治的戰亂地區,他們的歷史活動沒有能夠被完整記載下來或遺失了,但100多年後雲朝殘餘勢力在土拉河畔被明朝打敗時,前來投降明朝的捏怯來稱阿里不哥之子孫也速迭兒等人與衛拉特人一起造反殺死了大汗脫古思帖木兒,至此衛拉特人才再次登上歷史舞臺,開始與成吉思汗系的大汗爭奪蒙古草原統治權,衛拉特人與元朝皇室爭奪權力,更有可能是元朝退回草原後,帶給草原的經濟和政治壓力,因為隨著元朝的崩潰必然會帶來人口的遷移,遷移回草原的人口又會引起一定程度的社會和資源緊張,對於不穩定的遊牧經濟來講,這種情況往往會引起對內或對外的爭端和戰亂,衛拉特人對恢復元朝的統治不感興趣,這從以前他們對元朝皇室的態度和以後歷史的發展都可以看出來,但不論如何,朱棣的北伐沉重打擊了元朝皇室的軍事力量,也使衛拉特蒙古人從中收益並迅速崛起,比如1410年在朱棣親征時打敗的本雅失裡就是在逃亡過程中被衛拉特人殺死的,之後衛拉特人再次成功擁戴阿里不哥家族的答裡巴為汗,所以朱棣的北伐從分化和削弱蒙古勢力來講無疑是成功的,但這一政策並非總能成功,在也先成為衛拉特的領導者後,又創造了一個從巴爾喀什湖到明朝邊境的遊牧帝國,他積蓄的力量足以用來攻擊明朝,這樣的攻擊雖不致命但也極端危險,這就是土木堡之戰,土木堡之戰明軍慘敗,黃帝也成為俘虜,衛拉特人還曾一度包圍北京城,但雙方的戰略意圖都不明確,也先最終無條件送還明英宗就可以說明當時他還沒有足夠的力量推翻明朝,也說明衛拉特人的崛起還不能真正有效控制蒙古其他各部,因為就在也先結束土木堡之戰後不久,也先便與名義上的蒙古大汗脫脫不花發生了衝突,打敗脫脫不花後,1453年也先自稱大元天聖可汗,第二年隨即就發生了叛亂,也先在逃跑途中被殺,衛拉特帝國頃刻瓦解。在土木堡戰役之後,明朝和蒙古人都再無力量發動改變雙方命運的戰爭,就在他們爭鬥的過程中,決定他們命運的歷史事件也在悄然發生。

朱棣五次出征蒙古,沒有能徹底征服蒙古,元朝皇室力量削弱之時衛拉特崛起,崛起的衛拉特在土木堡大敗明朝,但也未能推翻明朝,表面上看互有聯繫,甚至可以看做是蝴蝶效應,但本質上應該還是由雙方的政治和經濟基礎決定的,蒙古帝國的建立改變了傳統遊牧農耕貿易形式,也帶來了對商業態度的轉變,世界各國依靠貿易有了普遍的聯繫,在這種貿易聯繫產生後,以遊牧經濟為基礎,依靠軍事手段再次建立世界性帝國的遊牧民族再也沒有出現,同樣古老的農耕帝國也先後敗給了崛起的貿易帝國,歸根結底都是因為人類社會生產力發展的結果,但拋開這些宏大的歷史背景去探討一些其中的歷史事件,也能讓我們更深的瞭解一些影響歷史發展的必然和偶然因素,或者是其中的一些有趣之處,比如衛拉特帝國瓦解後,迫於來自東方的壓力,衛拉特人開始向西發展,俄羅斯語稱其為卡爾梅克,雖然最初這個名稱是察合臺及朮赤後裔用來稱呼衛拉特蒙古人的,但是卡爾梅克人的向西活動卻使列寧有了衛拉特血統,因此明朝不打擊蒙古,蒙古就不會內戰,蒙古不內戰,衛拉特也不會西遷,也就不會有列寧的祖先和他本人,沒有列寧就沒有十月革命和之後的一切,上面的說法當然是荒唐的,只適合茶餘飯後的趣談,例如還有很多科學家認為俄羅斯人的酗酒之風源於蒙古人,因為我們把很多關係不大的事件聯繫到了某件事上,因此得出了一些有趣的結論,但這也是學習歷史的有趣之處,這些有趣之處也會讓我們不斷的研究和理解歷史。


妄談瘋話1


朱元璋建立大明王朝之後,元朝的殘餘勢力退居嶺北行省,史稱北元。

朱元璋北伐之後,蒙古分裂,但其勢力仍然對中原地區構成威脅。朱棣即位後,為徹底解決元朝殘餘勢力,曾先後五次親征蒙古,史稱:永樂北伐。


然而,朱棣五次親征蒙古,卻始終不能征服蒙古,這難道是朱棣的能力問題嗎?其實並非如此。

對於中原王朝來說,蒙古高原不過是苦寒之地,不能耕種,所以沒有什麼吸引力,所以只要不是對中原王朝構成威脅,一般不會武力征討蒙古高原。漢匈之戰,大漢也一度兵臨漠北,可大漢沒有要,為什麼呢?沒用!既不能耕種,又不好守,雞肋!
明朝也曾追著蒙元到處跑,可蒙古高原它也沒有要,還是相同的原因,所以歷來中原王朝的戰略目標,都是驅除而非佔領征服。

2018年3月7號,伊斯旦丁2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