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2 明成祖朱棣曾经五次北伐,为何都没能征服蒙古?

就2这调调


为了两这个问题说清楚,有必要将明成祖五征蒙古的时间和过程简明的说一下。

第一次北征是在永乐八年(1410年)二月,停止于七月,明成祖率军五十万北征鞑靼本雅失里可汗,将其打败后,又转攻鞑靼部丞相阿鲁台军,这次北征获得了相当战果。

斩其名王以下百数十人


第二次北征发生在永乐十二年(1414年)三月至六月,明成祖眼见瓦剌势力坐大,亲自率领五十万军队出塞,战于忽兰忽失温地区,将瓦剌部击败。瓦剌部首领马哈木率部退逃,明军班师。此战亦战果不小。

斩其王子十余人,部众数千级。追奔度两高山,寇勒余众复战,又败之。


第三次是永乐二十年(1422年)三月至当年九月,原本受到瓦剌威胁依附明朝的鞑靼部首领反叛,明成祖率军征讨,阿鲁台率部远逃。在回军时,闻朵颜三卫与阿鲁台部勾结,遂遂重创朵颜三卫后回朝。

第四次是永乐二十一年(1423年)八月至十一月,明成祖再率大军北征阿鲁台,未见敌而回。

第五次亲征是在永乐二十二年(1424年)四月到八月,又未遇敌而返回。

这就是明成祖五次亲征漠北的简要经过。

从杀伤效果来看,除了前两次有相当的杀伤之外,其余三次均无功而返。其中第二次亲征和第三次亲征相隔达到七年时间,根本没有持续给整个蒙古部造成过大的军事杀伤,蒙古的有生力量保存的很完好,即便是前两次蒙古部瓦剌和鞑靼损失惨重,七年时间也足够休养生息,将劲缓过来了,也就是土木堡事变前,蒙古最主要的两部落并没有因为明成祖五征蒙古而受到实质性削弱。

第二,这五次北征除第二次针对瓦剌,主要针对的是鞑靼部,在明成祖对鞑靼部给予强大的军事压力的时候,瓦剌部的首领脱欢也没有闲着,也抓紧时间攻打阿鲁台,挤压鞑靼的生存范围,阿鲁台最后被脱欢擒杀,最后统一蒙古高原。

时阿鲁台数败于瓦剌,部曲离散。


等他的儿子继位,继续向周边扩张,在土木堡之变前此时的蒙古已经成为一个强大的地方割据政权,实力远比明成祖时代要强大的多。

至于蒙古强大只是一个方面,之所以会有土木堡之变,也是由于明英宗和王振抓瞎指挥,视战争如同儿戏的缘故。

再说明成祖未能达成有效杀伤的军事原因,我观察了一下明成祖北征路线,这五次出征都是都是由宣府、开平和应昌一带北上,很少有变化,又由于补给关系,大军行动所采取的是稳扎稳打,行动难免迟缓,所以蒙古方面对明军的行动在一定程度上也很明了,遂利用广大的空间进行机动,避免与明军接触,这均是第三次、第四次、第五次远征无功而返的根本原因。

至于明成祖为何未能征服蒙古,因为他根本就没想过这个问题,他只想对蒙古部落进行大规模杀伤,最好保持瓦剌和鞑靼的军事平衡,九边安宁便可,土木堡事件证明这个目标没有达到。对蒙古高原实行占领对小农经济为主的国家成本又太大,这是经济的局限性,这不是一个皇帝能左右的。


论史


明成祖时代蒙古还是很强的,机动能力不行,国家能力不能高比例高效率的转变成军事力量,怎么征服蒙古?而皇太极时,蒙古可是衰弱的不行,连当时很烂的明朝都能欺负欺负,又加上蒙古其实和皇太极其实还是合作意向更高。所以蒙古屈服了皇太极。 这里其实牵扯到一个一直以来的问题,那就是农耕文明那么大的一个国家怎么对付游牧骑兵,那么困难。 很多人都扯淡,说中原汉族政权被东边大海,北面寒冷,西面沙漠高原保护着,很幸运。其实很扯淡。因为在冷兵器时代,什么才是最强军事力量,当然是骑兵。中原汉族政权头上一直悬着一把刀,能混到现在还没灭亡真的是实力+运气。游牧民族全民皆兵,从小就是学习骑马射箭杀人,基本上就是现代的特种兵,而农耕文明呢,统治者巴不得每个人只会种地,特别是宋朝明朝,士兵的地位低的没法形容。好吧就算你国家强大,可是这么大一个国家的调动的效率冷兵器时代往往很低,(就算民国的时候,淞沪会战老蒋也因为调兵效率的低下而头疼)。所以往往北面防线一完蛋,长江以北就完蛋了。所以在国家综合实力不能快速转化成军事能力的冷兵器时代,很难使全民皆兵效率极高的游牧民族的对手。



UV喷绘频道


日本汉学家那珂通世在《东洋小史》中评论说,明成祖朱棣的五次远征“昔汉武,唐(太)宗虽屡破北狄,但均系遣大将而非亲征,汉人天子远渡沙漠者,唯成祖一人”

明人对朱棣五次远征漠北的评价是“五出漠北,三犁虏庭”,虽然有为皇帝歌功颂德溢美的成分,但没有太吹嘘,永乐一朝,蒙古鞑靼,瓦剌,兀良哈三部均遭遇了明军沉重打击,被削弱,保障了明朝北部边疆几十年的安宁,为明代盛世的“宣仁之治”打下了良好基础。

当然,由于中原农耕文化加中央集权政治这一传统路径,明朝和以往其他中原大一统王朝一样,军事体系的效能与战斗力在开国之后就开始了漫长的衰落,此后明代很少能主动出塞攻击,只能依托长城进行防御,但明成祖的五次远征也为其后代留下了不少行之有效的军事遗产与经验,比如利用火器与枪阵克制草原民族骑兵的战术:(敌)驰马来攻,则我军火铳火炮飞枪火箭弓矢齐发,若贼势不动,则又以大将军击之,待贼势动,分调精锐马军,用长枪大刀劲弓射砍”这一多兵种作战的原则,始终贯穿有明一代。

接下来,再探讨下为什么朱棣的五次北伐没有彻底“征服”蒙古,大概有以下几个原因:1.明帝国保守的财政政策,使得政府财政收入有限,难以支持长时间频繁的北伐,朱棣晚年的三次北伐,规模就明显小于前两次,所谓“军马储蓄十丧八九,内外俱疲”2.明太祖平定天下时期功臣宿将凋零,使得朱棣手下缺乏超一流的将领来完成自己的各种战略部署。3.草原游牧民族本身的流动性,本来就很难通过一次或者几次战略决战彻底解除其威胁(比如忽里忽失温会战,歼敌在一万,飞云壑会战,歼敌数千)。4.朱棣的军事战略缺乏相应的外交手段,没有通过在鞑靼,瓦剌,兀良哈三部之间维系“均势”,从而导致宣德朝之后,瓦剌一部强大,统一了全蒙古,重新对明代北部边境构成威胁。


用户69792950182


对于此问题,要具体战役具体分析,笔者有以下几点思考可供参考:

一、第一次亲征

明成祖朱棣

公元1410年,由于淇国公丘福,征讨蒙古鞑靼失败,明成祖决定亲率50万大军征讨蒙古,相继取得斡难河及其东北打败蒙古军队,敌军统帅逃亡。此时正值夏季,天气燥热,明军队对于草原环境不熟悉,没有获得有效的水源补给,加之劳师远征,后勤保障缺陷导致粮草不足,明成祖被迫下令班师回朝。

二、第二次亲征

蒙古另一分支瓦剌乘明君征讨鞑靼时壮大,公元1413年不断骚然明朝边境。公元1414年明成祖下令亲征,相继取得三峡口小捷、呼兰呼失温大捷,由于瓦剌军队的顽强抵抗,明军虽然取得胜利,不过也付出了极大的代价,可谓是杀敌一千、自损八百,说是惨胜一点都不为过。鉴于已经达到预期重创瓦剌军队的目的,明成祖也无心再战,于是下令班师回朝。

三、第三次亲征

鞑靼士兵

曾经别明朝击败的鞑靼部又死灰复燃,经过几年的发展再次壮大起来,并且侮辱明朝派出的使节,经常纵兵偷袭明朝骚扰边境,甚至还曾经杀死明军将领王祥。公元1422年明成祖决定亲征,不过鞑靼部落首领已经逃走,明军在俘获鞑靼部分部众后决定停止追击,在回师途中击败鞑靼的一个分部落。这次亲征,成效不大,并没有对鞑靼部造成实质性的打击,仅仅是俘获了一定数量的人口和牲畜,连大规模的战役都没有发生。

四、第四次亲征

一年之后,逃走的鞑靼首领阿鲁台率部再次侵袭明朝边境。烧毁城池数座,俘虏无数百姓而归。明成祖再次出征,此时凑巧蒙古两部的鞑靼和瓦剌相互内斗,鞑靼部被瓦剌击败,阿鲁台仅率残余部众逃遁,部落已经溃散,明朝坐收渔翁之利。十月明军继续北上并击败鞑靼的余部,其首领也先土干率部投降,明成祖接受投诚并且封也先土干为忠勇王,明军取得胜利。

五、第五次亲征

公元1424年,阿鲁台再次率兵进犯明朝的大同、开平等地,抢劫城池、杀戮人口,给明朝边境的安宁造成巨大的威胁 。明成祖决定亲征,从正月到七月,历时七个月,给明朝造成了极大的负担,此时的明朝,国内也是动荡不稳,长期的作战和国家开支的浩大,政府摊派的赋役超过了百姓的承受负担,引发了许多地方的农民起义,如山东的唐塞儿起义等,再加上阿鲁台逃遁难寻,明成祖考虑到国内的动乱未平等因素,最终无功而返,明成祖本人也在回师途中患病逝世。

总的来说,明成祖的五次亲征,都取得了局部的胜利,有的还取得了大捷,不过由于明朝军队对于草原环境的不熟悉,使得蒙古军队得以借助地利条件,充分发挥自身的骑兵优势,避免与明朝军队的正面大作战,开展游击战,阿鲁台的多次逃逸再回来再逃逸就是例子,使得明朝军队难以真正对蒙古造成实质性的打击。劳师远征的明军在当时后勤保证能力有限的情况下,每次出征都会造成巨大的财政、徭役负担,最终引发了明朝境内的农民起义,甚至亲征的主持者明成祖也死于亲征蒙古的回师途中,可以说,蒙古人就是一直这样耗着明朝,把明朝国库耗空、把军队耗损、把皇帝耗死,此后历史中,蒙古采取都是这种策略。明成祖之所以没能彻底征服蒙古,究其原因,当时明朝的社会生产力有限,尤其在军队建设、后勤补给、作战指挥等方面没有取得绝对优势所致。


国家人文历史


因为蒙古人是打不死的小强呗!

事实上,蒙古之所以能和明朝耗上二百多年还活蹦乱跳,除了自身强悍的生存技巧,更多的是明朝战略的短视和民族政策的单一。

我们一个一个说:

1、蒙古人的韧性

蒙古人的坚韧性不说世界第一,也难逢对手,从1206年成吉思汗建立蒙古汗国,蒙古骑兵就以旋风般狂扫亚欧大陆。要知道,在当时生产力水平还相当低的情况下,蒙古骑兵能够万里西征,并打出四大汗国,足以说明蒙古人的坚韧性力压群雄。

历史上的蒙古骑兵根本不需要后勤补给,他们随身携带的肉干和奶酪就可以保证他们半个月到一个月的作战,在古代那个日行千里的时代,这就意味着蒙古骑兵每次连续作战可以跨越至少5000公里,这是什么概念呢?今天的中国最东端的黑龙江和乌苏里江江心交汇处到中国最西端的帕米尔高原,距离为5200公里。

所以,在面对明朝的大举北伐,如果不是被包饺子、打闷棍,蒙古人逃跑起来,明朝骑兵是追不上的。

于是蒙古人深得游击战“敌进我退,敌疲我扰”的游击战精神,让每次明朝军队都不能彻底肃清蒙古残余。

即使蒙古骑兵遭遇到了明朝军队的打击,比如常遇春闪击上都,蓝玉突袭捕鱼儿海,但是北元完了有鞑靼,鞑靼残了有瓦剌,反正只要明朝大军撤走,剩余的部落就可以春风吹又生。

2、明朝的战略短视

这里重点说的是朱棣的短视。

1402年,朱棣通过靖难之役登上皇位,成为这个帝国的新主人。然而,等回过头来才发现,因为靖难之役打得天翻地覆,北方边防突然变得空虚起来。

这里的空虚,不是寂寞,而是真的兵力空虚。因为朱元璋时代,朱棣守卫的是北京到山西北部的北方边境,而当朱棣南下,这里出现了真空。

好在蒙古人在朱元璋时代被揍得很惨,没有发动大规模反攻,朱棣终于有机会重新建立起朱元璋时代的稳固边防线了。

但是朱棣没有。

首先,朱棣兑现了一个承诺,这是对兀良哈蒙古的,为了感谢兀良哈三卫在靖难时期的优异表现,朱棣大笔一挥,将先前承诺的蒙古高原东部地区赐予兀良哈。

边防黑洞,由此打开。

为什么这么说,因为兀良哈在接收蒙古高原东部时,虽然忠实履行了牵制鞑靼瓦剌,为明朝减轻压力的责任,但是兀良哈表示,你的大宁卫设在我的地盘了,影响我放羊,麻烦您给撤了,于是朱棣将大宁卫撤销,同时撤销的还有宣德卫、开平卫,这直接导致明朝北方边境出现巨大缺口,东西无法衔接。不得已,东西两线卫所开始内迁,长城以北地区被彻底放弃,明朝彻底丧失了对磨难地区的控制。

要知道,朱元璋牢牢控制水草丰美的漠南地区,蒙古就只能向北收缩防线,而将漠南让给蒙古以后,蒙古以此为跳板开始不断南下袭扰。

这不是发动几次北伐就能够彻底解决的。

3、对蒙政策的单一

纵观中国历史上中原王朝和游牧民族的交流,有和亲、贸易等多种形式,而明朝只有一种形式,那就是拳头。

其实这也怪不得明朝,因为蒙古相比于匈奴突厥等实在不是一般的强悍,不用拳头实在难以让他们屈服。

但是明朝的政策,就只有打。当然后期又多了一个,那就是被打。

这导致明朝始终没有办法彻底肃清蒙古。

应该说,朱元璋对蒙古的斗争还是很有心得的,在长城以北设置大量卫所就已经说明了朱元璋的高瞻远瞩。卫所相当于碉堡,各碉堡连成群,将蒙古的游牧区分割为一块块,比铁丝网还好使。而且随着明军不断的胜利,卫所数量不断增多,蒙古的活动空间被一步步压缩,如果老朱能多活二十年,我觉得蒙古的下场会非常悲惨。

可惜朱棣改变了这一策略。朱棣的打击不是没有效果,但是药效太短,否则也不用打五次了,要知道,一仗不说打出五十年和平,二十年甚至是十年应该是可以的。但是朱棣的北伐没有取得这样的效果。

国力强盛,可以多打打,就当练兵,而一旦国力衰落,后面就只能被打。明朝最大的失败就是在胜利后连个都护府这样的羁縻机构都没有。大军扫了一遍又一遍,蒙古人该干嘛干嘛,非常潇洒。


所以征服蒙古的大方向错了,即使明朝大军北伐五十次又如何?

多有疏漏,烦请斧正。

我是“静Yes”,一个爱好历史的妹纸!期待关注!


静夜史


朱元璋借元末乱政,取而代之,残元势力在明廷攻击下退回大漠草原。至永乐间,北元势力互相混战,分裂为瓦剌、鞑靼、兀良哈三部,名义上以本雅失里为大汗,三部当中则以鞑靼势力较大。鞑靼太师阿鲁台与本雅失里欲统一三部,携整个蒙古草原的力量与明廷抗衡,企图再度南下牧马,明廷北患渐重。

朱元璋

永乐七年二月,朱棣派使臣出使鞑靼,带去永乐皇帝的“善意”,希望与鞑靼“相与和好,朕(朱棣)主中国,可汗主朔漠,彼此永远相安无事。岂不美哉!”而鞑靼方面确因野心炽烈,拒绝明廷的橄榄枝,诛杀了永乐皇帝的使臣,永乐皇帝骑虎难下,遂派淇国公丘福率兵十万,领“征虏大将军”印,出师北伐,欲“逆命者歼除之”。但是,丘福并没有能够完成永乐皇帝的心愿,北伐军在胪朐河全军覆没。

朱棣

万般无奈之下,永乐皇帝只好御驾亲征。永乐八年二月,朱棣率五十万大军亲征鞑靼,在斡难河畔大破本雅失里部,又于兴安岭,击溃阿鲁台军。鞑靼人遂大溃逃,阿鲁台降明,被封为和宁王。而这时早已降附明廷的瓦剌部又起二心,企图趁鞑靼势弱,控制阿鲁台部,永乐皇帝自然不愿意见到漠北一家独大,遂于永乐十二年出兵亲征瓦剌,战事十分艰苦,最终以明廷惨胜告终,瓦剌自此恢复对明的朝贡。

阿鲁台太师

此后,为巩固战果,自永乐二十年至二十二年,永乐皇帝又先后三次帅兵北征蒙古诸部,耗费大量钱粮,但其功不显,永乐帝本人也是在最后一次北伐回师途中病故。永乐皇帝的五次北伐,前两次是为维护国家统一,不得不为,而后三次则难免有炫耀武功之嫌。永乐朝后,虽然阿鲁台、马哈木等人分别臣服于明廷,接受封号,但蒙元势力一直叛服无常,北患并未消除,最终酿成大患。

以上是我的回答,请老师及朋友们批评指正!

回答者:季我努学社青年会会员胡一舟

参考文献:张廷玉:《明史》

《明实录》

白寿彝:《中国通史》


季我努学社


我觉得这就是两个文明的冲突,农耕文明和游牧文明的冲突。我们知道中国几千年的历史几乎就是几千年中原王朝对抗北方游牧民族的抵抗史。为什么几千年来我们始终是无法解决压在中原王朝北方的祸患?

我个人拙见如下,中原王朝不是没有强盛过,比如汉代就打的北匈奴西迁,明朝更是几入大漠,把北元皇室几千人都俘获,简直是一洗靖康耻了。可是为什么我们始终是无法除去北方游牧民族这个毒瘤呢?几千年来,蒙古高原是个很精彩的舞台,一个个民族在这里崛起,又在这里衰落,谁都没有永久的占领这块地区,直至蒙古人兴起。

回到话题,为什么中原王朝始终是无法消灭北方的游牧民族?比如朱棣北伐,我觉得原因有几点,第一蒙古草原地广人稀,蒙古族是游牧形式,不像我们中原王朝是定居的。你深入蒙古境内你是很难找到他的主力部队,因为他们居无定所,今天首都在这块地区,明天可能又去了另一个地区。当年科技有没现在发达,你又不能准确定位,所以中原部队深入草原很多时候就成了无头苍蝇,因为蒙古人没有城镇,你想找到他们的军队很难,想找到他们的领导人更难。

第二游牧民族南下打仗几乎不要成本,他们出来打仗往往不需要政府出钱,打一仗回去甚至还能收获很多东西。他们只需要准备一匹马,然后剩下的事就是杀人和抢劫。所以一仗打下来人人都是满载而归,他们不用为军粮考虑,沿途抢就是了。中原王朝北伐就不一样了,你必须准备足够的粮食,因为你在茫茫戈壁往往几百里看不到一个人,你上哪去抢去补给?有时候连水源你都找不到。就算你找到了一股游牧部落,你能抢什么?只能抢些牛羊,牛羊你只能是吃一两天又无法带走,行军打仗赶着牛羊也不方便。所以中原王朝北伐难就难在这里。所以中原王朝北伐代价特别大,军队一路上吃的用的,以及各种费用,所以北伐一次要耗费大量国家财政,而且就算打赢了也得不偿失。就算你出征获胜,但是这个胜利的代价很大。而且你即使遇到蒙古大部队,即使你全歼了对方,你也始终是无法铲除他们。因为他们流动性太大。


高宗1986


塞在游牧民族与中原王朝的斗争最早可以追溯到西周王朝与猃狁部落的战争,之后的秦汉与匈奴,晋朝与塞外五胡,隋唐与突厥,宋朝与契丹、女真、蒙古,明清与蒙古之间都发生过长期大规模的战争。

任何一个中原王朝都曾经对本时期的游牧民族给予过一而再再而三的沉重打击,但终其一朝都未能彻底将其征服。汉朝一度打的匈奴四分五裂,仅仅不到200年,比匈奴更强大的鲜卑族兴起并统治黄河以北200年;唐朝曾灭亡两个突厥汗国,却未能阻止回纥、契丹的兴起,契丹族建立的辽国曾作为达摩克里斯之剑高悬在中原王朝上方200多年。女真族建立的金朝也曾统治黄河以北1个多世纪,代之而起的蒙古族更是成为第一个统一中国的游牧民族达1个世纪。

中原王朝始终不能彻底征服游牧民族最根本的原因是不能对被征服的地域进行有效管理,华夏文明也难以融入,反而需要耗费大量的物质为代价。因此,历代的中原王朝对游牧民族始终采取以战促和的政策而不是征服统治。

明朝自然也是一样,朱棣北伐之后,终明一朝,蒙古再也没有威胁明朝政权。后来虽有瓦剌部落兵临京师,但只一场北京保卫战便打的其一蹶不振。

因此,并不是明朝不能征服蒙古,而是征服后不能有效统治!!


大将军威武K


明成祖朱棣曾五次北伐蒙古,虽然取得了胜利,但自始至终也未能彻底摧毁元朝的残余势力,原因有很多,有人认为在军事上明朝军队的机动性和后勤补给,无法在正面消灭采取游击战应对的蒙古骑兵部队,比如史书里有追奔十余里,生擒数人等等记载,也有人认为是为迁都、削蕃做准备,因为在时间上看,北伐是随着营建北京而展开的,北伐时集结兵力对削蕃的作用更是不言而喻,还有其他一些对此的专门论述,这些观点都有充分的史料证明,这里单指一直与明朝对峙的蒙古部落和其控制的地域,如果将其扩大到其他地区显然超出了我们要讨论的问题范围,所以我认为朱棣没有彻底征服蒙古,是因为征服蒙古显然不符合明朝的政治目的和经济利益,从政治上看明朝早已取得了胜利,正统性从明朝一建立就被牢固掌握,中国人观念中的天命已经被授予了明朝,元企图从草原上再次重整旗鼓推翻明朝基本是幻想了,明朝的政治目的已经达到,但如果彻底征服蒙古将会获取更大的政治胜利,可这如果与经济上需要付出的代价相比又是得不偿失的,史书曾记载在朱棣第三次北征时,共用驴三十多万头,车十一万七千多辆,挽车民夫二十多万,运粮更是快要接近四十万石了,可获得的战利品却寥寥无几,另外游牧民族的土地也不适合耕种,他们生活的主要地区的生态环境不同于农耕民族,持续的开垦只会破坏这一地区的环境,这一地区显然也没有什么可持续稳定的奢侈品产出,同时在草原上长期驻军,从后勤方面来考虑也将是一次注定血本无归的投资,因此在14和15世纪的大部分时间里,明朝和蒙古的战争都是局部性的,明朝的皇帝更倾向于修建长城推行防御战略,或者是通过有限的军事打击,配合分化和控制政策削弱蒙古,对于朱棣为什么没能通过五次北伐彻底征服蒙古,除了我的观点,还有很多理论,对此就不一一表述了,但朱棣的北伐引起了一系列后果,其中之一就是卫拉特蒙古人的崛起,虽然起因可能在成吉思汗时代就已经出现,又或是蒙哥死后从蒙古帝国分裂后开始的,但朱棣的北伐对卫拉特的影响应该更大,卫拉特蒙古人在蒙古帝国内是一个边缘集团,他们甚至认为克烈部的脱斡临勒汗才是他们的祖先,对于卫拉特蒙古人的历史我们也不叙述了,有很多专业的中外论述,卫拉特蒙古人早在忽必烈时代就支持阿里不哥与忽必烈争夺汗位,但奇怪的是在因为支持阿里不哥而被忽必烈打败的卫拉特人其后在历史中少有记载,在《元史》中也只是说海都叛乱时,卫拉特人出兵参战,原因可能是他们居住的地区正是四大汗国交汇点,是常年反叛元朝统治的战乱地区,他们的历史活动没有能够被完整记载下来或遗失了,但100多年后云朝残余势力在土拉河畔被明朝打败时,前来投降明朝的捏怯来称阿里不哥之子孙也速迭儿等人与卫拉特人一起造反杀死了大汗脱古思帖木儿,至此卫拉特人才再次登上历史舞台,开始与成吉思汗系的大汗争夺蒙古草原统治权,卫拉特人与元朝皇室争夺权力,更有可能是元朝退回草原后,带给草原的经济和政治压力,因为随着元朝的崩溃必然会带来人口的迁移,迁移回草原的人口又会引起一定程度的社会和资源紧张,对于不稳定的游牧经济来讲,这种情况往往会引起对内或对外的争端和战乱,卫拉特人对恢复元朝的统治不感兴趣,这从以前他们对元朝皇室的态度和以后历史的发展都可以看出来,但不论如何,朱棣的北伐沉重打击了元朝皇室的军事力量,也使卫拉特蒙古人从中收益并迅速崛起,比如1410年在朱棣亲征时打败的本雅失里就是在逃亡过程中被卫拉特人杀死的,之后卫拉特人再次成功拥戴阿里不哥家族的答里巴为汗,所以朱棣的北伐从分化和削弱蒙古势力来讲无疑是成功的,但这一政策并非总能成功,在也先成为卫拉特的领导者后,又创造了一个从巴尔喀什湖到明朝边境的游牧帝国,他积蓄的力量足以用来攻击明朝,这样的攻击虽不致命但也极端危险,这就是土木堡之战,土木堡之战明军惨败,黄帝也成为俘虏,卫拉特人还曾一度包围北京城,但双方的战略意图都不明确,也先最终无条件送还明英宗就可以说明当时他还没有足够的力量推翻明朝,也说明卫拉特人的崛起还不能真正有效控制蒙古其他各部,因为就在也先结束土木堡之战后不久,也先便与名义上的蒙古大汗脱脱不花发生了冲突,打败脱脱不花后,1453年也先自称大元天圣可汗,第二年随即就发生了叛乱,也先在逃跑途中被杀,卫拉特帝国顷刻瓦解。在土木堡战役之后,明朝和蒙古人都再无力量发动改变双方命运的战争,就在他们争斗的过程中,决定他们命运的历史事件也在悄然发生。

朱棣五次出征蒙古,没有能彻底征服蒙古,元朝皇室力量削弱之时卫拉特崛起,崛起的卫拉特在土木堡大败明朝,但也未能推翻明朝,表面上看互有联系,甚至可以看做是蝴蝶效应,但本质上应该还是由双方的政治和经济基础决定的,蒙古帝国的建立改变了传统游牧农耕贸易形式,也带来了对商业态度的转变,世界各国依靠贸易有了普遍的联系,在这种贸易联系产生后,以游牧经济为基础,依靠军事手段再次建立世界性帝国的游牧民族再也没有出现,同样古老的农耕帝国也先后败给了崛起的贸易帝国,归根结底都是因为人类社会生产力发展的结果,但抛开这些宏大的历史背景去探讨一些其中的历史事件,也能让我们更深的了解一些影响历史发展的必然和偶然因素,或者是其中的一些有趣之处,比如卫拉特帝国瓦解后,迫于来自东方的压力,卫拉特人开始向西发展,俄罗斯语称其为卡尔梅克,虽然最初这个名称是察合台及术赤后裔用来称呼卫拉特蒙古人的,但是卡尔梅克人的向西活动却使列宁有了卫拉特血统,因此明朝不打击蒙古,蒙古就不会内战,蒙古不内战,卫拉特也不会西迁,也就不会有列宁的祖先和他本人,没有列宁就没有十月革命和之后的一切,上面的说法当然是荒唐的,只适合茶余饭后的趣谈,例如还有很多科学家认为俄罗斯人的酗酒之风源于蒙古人,因为我们把很多关系不大的事件联系到了某件事上,因此得出了一些有趣的结论,但这也是学习历史的有趣之处,这些有趣之处也会让我们不断的研究和理解历史。


妄谈疯话1


朱元璋建立大明王朝之后,元朝的残余势力退居岭北行省,史称北元。

朱元璋北伐之后,蒙古分裂,但其势力仍然对中原地区构成威胁。朱棣即位后,为彻底解决元朝残余势力,曾先后五次亲征蒙古,史称:永乐北伐。


然而,朱棣五次亲征蒙古,却始终不能征服蒙古,这难道是朱棣的能力问题吗?其实并非如此。

对于中原王朝来说,蒙古高原不过是苦寒之地,不能耕种,所以没有什么吸引力,所以只要不是对中原王朝构成威胁,一般不会武力征讨蒙古高原。汉匈之战,大汉也一度兵临漠北,可大汉没有要,为什么呢?没用!既不能耕种,又不好守,鸡肋!
明朝也曾追着蒙元到处跑,可蒙古高原它也没有要,还是相同的原因,所以历来中原王朝的战略目标,都是驱除而非占领征服。

2018年3月7号,伊斯旦丁2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