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2 既然無線電發報機需要電才能工作,那麼在抗戰時八路軍的無線電是怎樣工作的呢?

太不靠譜君


問得好,無線電發報機工作需要穩定的電源供應,在野戰條件下,主要依靠兩種方式來提供電源:

第一,乾電池。

無線電發報機都有匹配的乾電池(下圖),不過不是反覆充電的那種,有點像今天的5號乾電池那樣,多節一次性使用,用完就沒電了。八路軍在敵後進行武裝鬥爭,這種發報機電池就非常寶貴。一方面,若無特殊情況,一般都是約定時間進行發報作業或者接受作業,其他時間都不使用。另一方面,需要通過戰鬥繳獲或者通過地下黨採購進行補給,非常不容易。

第二、手搖發電機。

在發報的同時,依靠人工操作手搖式發電機為發報機提供電源,這種方式也是比較常見的方式,畢竟電池比較缺乏,用完了就沒有了。而這種手搖式發電機相對更為持久,只要有戰士在搖動就可以,一個人累了,可以再換人,能夠更為長久的為發報機提供電源。

總得來看,抗戰時期八路軍由於缺乏後勤補給,不僅槍械彈藥缺乏,發報機這些通訊設備一樣急缺。在面對困境時,八路軍還是堅持自力更生,艱苦作戰,才能夠取得一個又一個的勝利。


OK,關於問題就回答到這裡吧。😊

獲取更多軍事、航空知識,請關注“老鷹航空”。


老鷹航空


我是薩沙,我來回答。

自己有發電機的,你以為呢。

無論對於紅軍、八路軍來說,無線電組基本是全軍最為重要的單位。

專門有牲口用於搬運無線電報機和小型發電機。

電臺都是有蓄電池的,耗電量並不大,只需要間歇性充電即可。

所以對付小型發電機的要求並不高,基本只要有就可以長時間用。

而當時國外洋行在中國開設了很多無線電商店,在民間只要出高價也可以買到一些設備和零部件,解決這些問題。

紅軍時代,無線電主要兩個來源。

第一是繳獲。

1930年12月底,紅一方面軍殲滅了孤軍冒進的國民黨軍第18師9000餘人,活捉敵師長張輝瓚。“在這一仗中,我們紅三軍繳獲了18師的電臺。”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曾任南京警備區副司令員的李衍福說。

李衍福回憶,當時紅軍戰士不認識電臺是個什麼東西,把發報機、蓄電池等全部打壞了,只剩下一架收報機,也就是半部電臺,送到紅軍總部。

這次戰鬥中,王諍、劉寅等10多名國軍無線電通信技術人員也被俘,經動員後自願參加紅軍。王諍成為我軍第一個無線電隊隊長。

紅軍對這半部電臺進行試機工作。王諍檢修機器,劉寅架設天線。不久,經過調試的這半部電臺收到了國民黨中央社的新聞。

對於被俘的國軍無線電技術人員,紅軍一律給予優待,讓他們為自己服務。

第二是蘇聯支援。

今天也不是什麼秘密。

紅軍無線電骨幹,很多是在蘇聯受過專業訓練的技術人員,一些還在上海特科工作過。

這些人的能力非常高,遠遠超過當時國軍的水平。

他們不僅有自己的整套設備,還能夠快速破譯國軍方面的情報,準確率非常高。

紅軍之所以很多作戰連續勝利,就是因為破譯國軍無線電,對於地方作戰命令和軍隊動向一清二楚。

甚至長征期間,我們還偽造無線電報,導致國軍被引開,完成了四渡赤水的勝利。


紅軍、八路軍的無線電人員都是全軍精英。

當時雖有密碼本的存在,但存在被敵人繳獲或者竊取的可能。

對於無線電人員要求是,一旦遇到危險,務必毀掉密碼本和電臺以後自殺。

然而,密碼本的存在始終是個隱患,所以往往要求無線電人員有非常高的記憶能力,需要儘量短時間內背下整個密碼本,還不能有背錯的地方,然後燒燬密碼本。

所以,這對於記憶力的要求非常高,一般只有相對年輕的小夥子才能勝任。

男人超過30歲或者結過婚以後,記憶力會有所下降,無線電人員就不能做這行了。


薩沙


在新中國成立以前,人民軍隊在行軍做戰期間、不可能有電源供你使用、何況那時中國廣大區域均無電。


就說我們部隊上個世紀七十年代進大別山拉練時吧、那時山裡也是無電的。各連隊與營部聯絡,營部與團司令部聯絡,均採用肩背式步談機,團級與上級聯絡均糸電臺。

所以報話用具在設計時、那些科學家很聰明、早都想到這些因素了,基層近距離這些部門通話均使用步談機(或叫無線電報話機)、-一個人揹著便走便呼、這種形態的機子裡面裝的是電池,而團以上的健制均糸電臺了,有的叫手搖發電機,左右兩手一前一後循環往復不停攪、電就保證了使用,是很方便切適宜的。



那時部隊在大別山訓練時、每到下午一宿營,團機關通訊排立馬豎立天線、向上級報告、均系這種方式、很簡單適用、且實際。


當年的八路軍在實際行軍作戰過程中,就是採用這種手攪式發電機供電臺發報時用電。

隨著時代發展、科技進步、今天的部隊通訊工作肯定邁上了新臺階、我這個脫了軍裝的老兵也就不敢妄言了。


風雨人生3293


八路軍的條件十分艱苦,不僅僅是“小米加步槍”甚至連電都沒有辦法保證,而那時候的發電機組也十分的“寶貴”大多都是在大城市中,在電最緊缺的時候即使是毛主席也沒有辦法使用電燈,只能使用蠟燭照明。

雖然那時候的八路軍手中有一定數量的發電機,但這些發電機大多數都是使用石油驅動,對於那時候的八路軍來說,石油是比子彈還要珍貴的物資。

所以發電機的電是優先供給給了“大型電臺”驅動,這些大型電臺可以聯繫到很遠地方的部隊,以更好的指揮作戰。

但出了延安的根據地之後,因為遊擊作戰的需要,發電機與石油都不能很好的保留帶走,於是大多的發電機都是使用完了石油之後就會就地掩埋,那麼這些基層的電臺是如何使用電來運作的呢?

那時候的八路軍因為條件限制,並不會死板的要求發電機,而是大多使用“土製發電機”就是人工來當動力源切割磁感線來發電。

電力的產生很多人都知道,就是切割磁感線,現代的發電方式也大多相同,無論是水利發電,核能發電,火力發電都是用的燒鍋爐辦法切割磁感線。

而八路軍則直接很多,因為條件限制也就直接上了人力發電方式,通過手搖或者是腳蹬來切割磁感線發電,但這樣會因為不是穩定供電而造成設備可能出故障,不過對於那時候的八路軍來說也是最簡單的辦法了。


娛樂吃瓜主


採用發電機供電。在艱苦的抗戰歲月裡八路軍的電臺只能裝備到師-旅一級,而且山區沒有電網供電,大家平時生活照明都是電油燈和蠟燭,連毛主席晚上熬夜工作都得點蠟燭,所以奢侈的發電機只能為通訊供電。



大功率的電臺和電話網絡需要大功率發電機供電,中型電臺可以用小發電機供電,小電臺和步話機就得用電池和手搖發電機供電了。



我們先來了解“手搖發電機”。由於當時電池供應不足,且供電時間短,所以八路軍各部普遍裝備手搖發電機。手搖發電機並不是什麼黑科技,它與發電機沒有多少區別,就是線圈在磁場中旋轉切割磁脈線產生電流,只不過動力是人力罷了,人一般功率是0.1到0.2馬力,就是約73到150瓦的功率,還不能長時間堅持。手搖發電機的功率不會超過100瓦,因此只能給小功率的電臺供電,如果有多部電臺需要用電,那就得多組手搖發電機“併網發電”了。



當指揮部建立起來以後的首要任務就是取得與上下級的聯繫。通訊部門在架設電臺的同時,發電小組立即將行軍狀態的發電機安轉好,通常每兩個人負責一臺發電機,電臺架設完成以後開始人肉發電。



負責發電的戰士坐在發電機架座椅上雙手搖動手柄旋轉,此時發電機開始供電,另一名戰士則負責檢查線路,待搖手柄的戰士疲憊以後進行輪換作業,因此在發電組工作的人往往都練就一雙麒麟臂。



手搖發電機只能滿足師-旅級的通訊用電需求,總部機關由於裝備大功率長波電臺、短波電臺、電話網等通訊設備,手搖發電機只能用於應急供電,平時就需要內燃發電機供電了。



內燃發電機可不是現在幾千塊錢就能買到的那種一按啟動鍵就發電的小型發電機,而是外置的燃油發動通過皮帶傳動帶動發電機旋轉的老式,啟動的時候得拿手柄搖(開過手扶拖拉機的舉手)。



當然,我軍也曾控制過像張家口這種大城市,為城市供電就得用蒸汽輪機了。


兵器知識譜



軍事收發訊機分便攜式與固定式。便攜式體積小,重量輕,耗電少,但收發性能也相對固定式的要差。多數是供基層部隊或外勤使用。固定式的體積大,重量重,耗電多,但性能優良。多是高級指揮機關才配備。由於在國內戰爭與抗日戰爭期間還沒有晶體管,收發訊機都用電子管。



便攜式多用直流省電電子管,現在還能見到的有1A2,1k2,2P2之類的花生管或鉛筆管。用電分甲電與乙電,甲電一般用1號(R20型)電池供燈絲。乙電供給屏極,是一種扁方型的迭層電池,體積重量都不小,也不耐用。固定收發訊機多是用大型電子管如6SA7,6k3P,6P3P,829B等。

耗電大,都用交流發電機或交流電源供電。紅軍,八路軍,解放軍用的收發訊機與電源多靠戰爭中繳獲。或蘇聯,美國援助一些,(不同時期),但數量極少。是高端稀缺物資,軍中寶貝!特別是你關心的電源!我軍跟本無法生產,所以用手搖發電機的較多。電池一般都是通過地下黨秘密購買與輸送,或襲繳敵軍的,但來源少,也不穩定。更多的是用有線電話,通訊兵的工作強度大,犧牲也大,大家在戰爭題材的影視劇裡常常見到。


乾杯安德烈


無線電的出現使得通訊的及時性和便捷性有了很大的提高,而對於及時性要求很高的軍隊通訊來說,無線電可以說是一個上帝賜給的禮物。

不過早期的無線電主要是用在團以上的通訊,早期的電臺還是利用摩爾斯密碼進行通訊,就是電影裡邊看見的滴滴答答的那種按鍵,這樣的收發電文是分為兩個步驟,一個是抄報,後一個是譯電,兩個步驟加起來一封電報需要幾個小時才能看到,這樣的速度對於戰術指揮還是太慢的。

對於這種電臺來說,穩定的電源是非常重要的,電臺的電源當時主要是有兩個,一個是乾電池,還有一種是手搖發電機。乾電池就是類似於現在的一號電池,當時八路軍都是通過到敵佔區去購買一號電池,回到根據地後,用銅線連起來,用來作為電源,但是幹這種事的時候一定要小心,日軍也知道電池能幹什麼,所以如果一次購買大量的電池,馬上就會引起日軍的注意,所以都是零星購買,積少成多。

當時到敵佔區去購買這些東西十分危險,原來吳運鐸在回憶錄中曾經寫道,當時由於沒有發射藥廠,當時的電影膠片還是那種十分易燃的材料,八路軍的採買人員買到膠片以後,就把它纏在身上,偷偷通過關卡,如果被日軍發現,日軍就會把八路綁起來,然後劃一個火柴點燃電影膠片。估計買電池的八路被發現了下場是一樣的。

乾電池用起來方便,但是是消耗品,而且來源不穩定,所以還有手搖發電機作為主要的電源,發電機的原理和大型的發電機是一樣的,但是動力是用人力。原來有一部老電影叫梅嶺星火,在一開始的時候,就有手搖發電機的運作方式,不過這個東西需要有地方架設,而且人力還是有限,現在已經很少用了。現在還是主要使用各種電池,但是在八路軍和紅軍時期,手搖發電機的使用比干電池要多。


紅色手電筒


有手搖發電機。八路軍的電臺裡邊專門有一個士兵就負責搖發電機,一邊搖這邊一邊發報。


海中巖haha


我軍在紅軍時,第一次反圍剿打張輝瓚時得了一電臺,因戰士不懂其為何物毀壞了發報機,只得了半部電臺一收報機,在下達打譚道源命令時,專門註明繳電臺要保存上繳,此戰得到一完整電臺,靠這一部半電臺和俘虜過來加入我軍的王錚.劉寅(二人後來長期擔任我軍通信方面領導,解放後分別任軍委通信部部長和政委和以後的四機部領導工作),在二次反圍剿時成功獲取情報躲開了敵人攻擊,起了很大作用。關於抗戰時我軍通信設備具體情況沒做過細瞭解,但不可能如電視中那樣頻繁出現,游擊戰中小規模部隊沒條件都配備電臺,師團間應有無線電通信,團營間不一定都能保證,再往下很難說有沒有,延安後來有了製造電臺的廠,但元器件材料從敵後籌集十分困難,(當時難得有香菸盒裡的錫紙都收集用製作電容器),估計也難有大量生產。就電臺用電來說,小功率電臺,如1.5w,其用電可採取組合電池,即幾十節一號電他按電壓電流需要進行串聯並聯,一次性用完就完了,消耗很快,若是功率再大些的如15w電臺,則需靠人力用手搖發電機發電,所謂的電臺多少瓦指高頻發射功率,其實15w發射機需消耗的功率應不小於50w,手搖時看手搖機上電壓表指示調整手搖速度以達到規定電壓,現在用電多了,50w微不足道,不過是一個不大的燈泡用的電,但我試過在15w機發報時搖上十分鐘就累得吃不消了,搖機員經常期鍛練不至於這樣弱,但時間長也得輪換著搖。電視上常看到一些鏡頭,從櫃裡或野外藏處拿出一部電臺一開機就發報,電臺也不小,不知電從那裡來,也不拉天線,很不真實。大功率電臺功率大,傳輸遠,如150電臺,需汽油發電機供電,需幾百瓦的電力非人工所能及。


上圖是當年美國提供給國民黨軍的收發信設備與手搖機,功率15w左右,我軍參考並改進製造了15w電臺,質量和性能很好,但我覺得不便於把我軍電臺圖片列出來。


瀚墨尋夢


1,在野戰條件下,大功率電子管電臺,用單缸汽油發電機供電,北京軍事博物館裡有展品,(轉移時為背發電機有戰士犧牲),汽油搞不到,八路軍中的聰明人改用驢拉磨方式帶動發電機發電。2,雙人手搖大功率交流發電機,有幾百瓦,(延安紀念館有展品)。還有改裝腳踏的發電機。3,小手搖發電機,12或24V直流,幾十瓦功率,可以長時間供電。4,空氣甲電池,有茅臺酒瓶那麼大,串聯使用,地下黨從大城市採購(大城市電話機用這個電池)。高電壓的則要用層疊電池或若干電池串聯。5,鉛酸蓄電池,用以上各種方法充電,蓄電池壞了時,為了電臺能用,會去打敵方汽車搶蓄電池。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