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7.16 通過大數據來看中國城市“剩女”問題

通過大數據來看中國城市“剩女”問題

中國國家統計局的最新數據顯示,中國男女比例7連降,男性人口較女性多出3366萬人,3000萬男性面臨“打光棍”危機,而從2013年全國900萬入學的大學生當中,女生比男生多出40多萬,女研究生和女博士生相對男生的比例更高,逼得部分高校開始“歧視”女性祭出“限招女生”狠招。

對特定人群有一個不完全的統計數據,說是目前初中學歷以下的中國農村男性比女性足足多了一倍人口有餘。

但是,在中國,特別是在中國一線城市,現在人們茶餘飯後口沫四濺談論的,是“剩女”問題!

剩男剩女問題,因為數量足夠多(中國剩男數量已直追加拿大人口總數),就會產生經濟學和社會學上的意義。經濟學專家說:婚姻有一種規模效應,結婚越早,改善雙方生活質量的程度就越高,一個人的生活成本高,從大概率上來說會影響單身者的整體生活品質;社會學專家說:婚姻市場有“擠出效應”,大量“擠出”成單的社會現實已很形象地顯示了性別比失衡對整個社會和婚姻市場的影響。

是的,你看到身邊廣泛存在的“單身”問題,已不再僅限於個體的“壓力與健康”、“人格與偏見”,而是大規模地開始影響整個社會生態發展的方方面面。

由羊城晚報智慧信息研究中心、華南理工大學數據新聞研究中心和中山大學心理學系聯合發佈的《她,為什麼“剩下”——中國城市“剩女”問題大數據研究報告》,運用大數據挖掘、線上問卷調查、電話民調和線下深度訪談等多種形式,對中國一線城市的“剩女”群體進行了定量和定性的廣泛調查,對“剩女”被“剩”的原因進行全樣本揭示,對“剩男剩女”概念進行了中外對比,探討了未婚人士的生育權、性選擇權等。此外,《報告》還用大數據畫像的形式,對廣泛存在的“剩女”社 會認知進行了“糾偏”——事實上,這一類的偏見在中國社會廣泛存在,從社會心理學角度看,偏見是一種預先判斷,是針對一個群體一種不合理的負面態度,這種刻板印象會影響我們注意與解釋事件的方式。

《報告》對不同性別、年齡、城市分佈、受教育程度,收入水平、乃至交友和婚姻狀況調查,來分析“剩女”群體特徵並描繪用戶畫像。結果顯示:對“剩女”一詞的關注度全中國存在地域分佈不均的情況,在前十大城市排行榜單中,北京、上海、廣州、深圳這四大一線城市名列前四,其中擁有3000萬常住人口的北京地區,用戶搜索“剩女”一詞的名次排在第一,從側面反映了“不是人越多的地方婚姻市場越容易平衡”;從時間節點上來看,每臨暑假和農曆新年,“剩女”一詞的搜索都會達到峰值,這些數字反映了在世界享有“集體主義文化”美譽的中國,親人“團聚”會給單身男女帶來時刻準備“逃走”的人際壓力。在這一點上,“個人主義”盛行的西方人比中國人更理解和尊重“剩女”——本報告針對西方人的線下深度訪談結果顯示:西方人基本無偏見,認為“剩女”一詞基本上是陳詞濫調,2/3的受訪者甚至認為“剩女”這個群體的出現本身意味著社會在進步,不少受訪者根本認為“婚姻不是人生一項必須完成的任務”,這與我國傳統文化中的“男大當婚、女大當嫁” 這一觀念有著顯著的不同。

對“剩女”年齡的界定也看法不一。過半認為30歲以上,而“博士及以上學歷”的人群則更傾向於認為“35歲以上的單身女性”才可稱為剩女。與過去帶有偏見的“歧視”不同,本次調查發現,雖然有“物質”的、“麻煩”的,需要被“拯救”的微詞,但社會公眾對“剩女”群體的評價總體趨向正面,過半受調查者人群認同剩女“理性、成熟以及婚姻慎重的態度”,認為她們“個性獨立”、“高學歷”和“高收入”,是“自信”並存有“期待”的,並且給予“理解”和“支持”。

讓人大跌眼鏡的是,與過去認為女性在經濟上屬於“從屬” 地位物質上傾向“拜金”不同,本次報告發現女性受訪者對“剩女”在精神方面帶來的積極影響肯定度更高,而男性在擇偶市場上卻更注重經濟物質方面的影響。有類歷史以來,男性對女性的選擇要求只有一個:“漂亮,漂亮,漂亮”,古希臘哲人亞里士多德也說:“外表的美麗比任何介紹信都更有效”,社會發展到今天,“美麗”以外還要加上“物質”,男性的要求真的這麼low嗎?

還好,報告抽絲剝繭地分析發現:男性在擇偶觀主流上仍是謹守中國傳統的,他們更偏好選擇“善良孝順”、“溫柔體貼”品質的女性,具有傳統意義上的“賢妻良母”潛質的女性更受歡迎;女性擇偶時則既看重對方的社會經濟條件、學識學歷及生活地區,也重視男性的個性品質,許多女性在價值觀不統一、感覺不到位時不會輕易選擇結婚。

但是隨著互聯網技術、教育水平、財富分化和城市化進程等社會因素變遷,城市的“陰盛陽衰”和農村的“陽盛陰衰”局面已引發普遍的“婚配難”和“生育權”擔憂。中國法律規定:未婚男女生育孩子要受到 “罰款”等懲處,他們也無權到醫院冷藏自己的卵子和精子,為生育延遲和未來可能的生育選擇權做有備無患的準備,結合女性35歲以後面臨“高齡”帶來的生育能力大幅下滑和生育畸形嬰兒的高風險,本次報告專門針對高齡未婚女性的生育權的選擇進行了調查和統計分析,發現有高達68%的人群認為“是否生養、何時生養孩子是單身女性的自由”,33% 的人表示“單身女性有權生養自己的孩子,並給孩子上戶口”的權利,選擇“單身女性可以領養孩子”的佔30%,反映了在中國,男女婚配持續失衡後人們的社會價值觀正在發生巨大的改變,更多人從生物最基本的需求出發謀求“自由選擇的權利”。

從《報告》結果來看,可以毫不誇張地說,你的“愛情”和“性”,正在影響著整個中國的人口結構和人口素質,甚至波及到20年後中國在全球人口結構中的國際競爭力。因為如果育齡婦女不能好好“生孩子”,中國人口將在2025年出現負增長;另一方面,女性經濟獨立和受教育水平提高後現在已在不知不覺間成為了擇偶市場上的選擇方,而一些收入低、學歷低的“剩男”群體很有可以成為實打實的無人問津的男人……大數量“單”的後果就是“不穩定”,社會後果堪憂。

小說家曼厄姆說:“愛是發生在我們身上為了延續物種的一個詭計”——今天中國的剩男剩女問題,已不僅僅關乎單個個體的愛和生育,更關乎國家整體人口的競爭力。

這正是本報告出爐的初衷,也期待更多讀者來參與對剩男剩女問題的解讀和對相關政策的推動。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