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2 如何有效杜絕水稻插秧機插的秧苗過後,出現“漂秧”現象?

老張談三農


杜絕漂苗是不可能的,無論是機插還是人工插秧都是隻能減少漂苗的數量,不可能完全避免。下邊就介紹出現漂苗的原因及如何減少漂苗。


1、整地沉澱時間不合理。在水整地之後需要有10-15天的沉澱期,讓泥漿沉澱,用手指劃溝能慢慢恢復是沉澱恰當的狀態;劃完很快恢復,說明沉澱時間不足,易淤苗,插後秧苗根系淤入泥漿中過深,緩苗慢、分櫱少;劃溝不恢復,沉澱時間太長,這種情況易發生漂苗的現象。所以,整地後要沉澱10-15天左右,看看泥漿淤合的狀態來判斷是否適合插秧。

2、整地不平,田面落差溜較大。這種情況下排水插秧,低窪處水層深,有點風水就會出現波浪,慢慢的就把秧苗晃盪跑了,所以整地要平,不要出現大的高低差。

3、插植深度不夠。插植深度最適是2釐米。過淺漂苗,後期無效分櫱多;過深緩苗慢、分櫱少。影響產量。出現漂苗的原因就是插植深度不夠,插秧機調試不當,應該繼續調試插植深度。

4、池中秸稈殘渣打撈不徹底。插後上扶苗水,有風的天氣池中的秸稈殘渣會隨著風晃動水層像一側聚攏,包裹在秧苗周圍,聚攏的過程中會隨著風力及水層的晃動將部分秧苗帶起形成漂苗。所以,徹底的打撈隔年的秸稈殘渣很有必要,可減少漂苗。還有一個原因是水整地時秸稈殘渣未能完全碾到田面下,部分殘渣漏出土面,影響插植效果引起的漂苗。

這是我對漂苗形成原因及解決的方式的一點看法,不當之處請海涵。


寒地水稻種植技術


如何有效杜絕插秧機插的秧苗出現“漂秧”現象?

“杜絕”說得過於絕對,就像在問一個人怎麼樣做到買了彩票一定中大獎一樣,全買就能中了,問題是你不可能全買。雖然無法做到完全的杜絕,但還是有方法可以減少“漂秧”的發生。

一、縮短耙田與插秧的時間。耙田可以使泥土細碎,土壤鬆軟,還能把田上的雜草、秸稈等雜物埋進泥土內,泥土變成泥漿柔軟後,秧苗就容易進入泥土。耙田完成後,如果不及時插秧,泥和水逐漸分層,泥漿下沉變硬,第一天還可以插秧,過了幾天,泥土完全變硬了,插秧機插的秧苗就容易插不進,產生浮秧。耙田後也不能馬上插秧,此時水與泥還非常的混濁狀態不穩,把握不好秧苗插土的深度,等水與泥分層後,泥土下沉會造成秧苗埋土過深,最好的插秧時機是耙田完成2-3個小時後。

二、平整田面。農村種植水稻往往都是一茬一茬的接著種,田裡收割的會留下稻稈、水稻根墩和雜草等,稻苗插土的時候擊中雜物造成漂浮。犁田耙田把一部分的雜物埋進深土裡,但是還有少部分的雜物漂浮在水面和泥面,所以耙田的時候除了注意水田的平整度還應留意雜物的埋土,等水面清澈了,再人工動手把明顯的雜物埋進土裡,注意不能在田內留下腳踩的坑窪,踩過後就填埋平整,防止秧苗“落空”。

三、稻苗長度。稻苗長度過長造成重心偏上,稻苗插土不穩容易倒伏,所以苗長度應不要超過14cm。

四、做好檢查工作。插秧機插秧一週後,對稻苗落土情況進行巡視檢查,發現漏苗倒苗情況及時進行補苗扶苗,插秧機插秧後,遇到大風或者下雨情況都會造成“漂苗”。

防止“漂苗”最好的辦法其實就是手動插秧,但是費時費力。


二叔種田


馬上又快到了一季水稻插秧的季節了,現在大部分年輕力壯的年輕人都出門務工,農村剩下的都是年齡偏大的老年人。所以水稻採取機插秧越來越普遍。

機插秧有以下好處:節省勞動力;秧苗返青快;費用低廉等。比如,在我們本地採用機插秧栽插水稻,不管是糯稻,還是“一顆栽”,每畝水稻的機插秧費用大約200元左右,所以很受廣大農民朋友的歡迎。

水稻如果採用機插秧,如何防止“漂秧”現象呢?我認為只要做到如下幾點,就可以有效避免或減少漂秧現象的發生。1.機插秧前把田地整好,做到田間無大量雜草和農作物秸稈;2.最好選擇插秧的前一兩天整理田地;3.田間不能有過深的積水;4.機插秧以後田間最好保持“花皮水”(即大約3釐米左右的水層);5.機插秧過後的的兩三天之內,最好大致在田間查訪一下,如果秧苗沒有進入泥土的,可以用雙手或者棍棒按壓一下:6.如果機插秧以後遇到大雨或者大風,更要把田間的積水排放掉……

水稻機插秧所採用的都是“軟盤育秧”,秧苗根部的“小泥塊”不能被水泡掉,否者,肯定會發生“漂秧”的現象。

我家種植有13畝水稻,採用機插秧已經有五、六年的歷史了。以上是我結合自己積累的經驗所發表的看法,希望對你有所啟迪。


午夜驚鴻


不管是傳統的手工插秧、拋秧還是水稻插秧機的插秧,在水稻插秧過後,每塊田裡都會有或多或少的“浮蔸”(漂秧)。我認為水稻“浮蔸”的原因有五點:

一、早稻時,耕田過後漚田的時間不夠,在插秧前最好再用耙(或滾)耕一次田,讓泥土儘可能溶解為泥漿,插秧時以便有更多的泥漿沉澱蓋住水稻的根部。

二、整個田塊的泥土耕得不平整,水深處,剛插的水稻秧苗容易浮蔸。

三、插田時,稻田水太多也容易造成浮蔸的現象出現。同時也達不到寸水返青的目的。

四、插秧的深度不到位,以人工插秧以例,插秧時,秧苗入土的深度為食指的第一個指節位為好。秧苗入土太淺也容易浮蔸。

五、一年種早晚二季水稻的地方,插晚稻秧苗時,收穫早稻留下禾蔸與部份稻草沒有完全被泥土蓋住,此時秧苗插在這些殘留物上也容易出現秧苗浮蔸。


荔浦青山


浮蔸的問題:一是入土的太淺,二是田裡有坑,三是田水太深,四是秧苗太長。不管機插手插都不能太淺,事實證明太淺不但浮蔸,而且影響株高。淺插則新發的根細,分櫱過多,株矮,無效穗多,穗粒少,產量不高;深插則,新根長得粗,分櫱不會太多,(如今品種櫱都強不用怕蔸不夠大),無效穗少,株杆高,穗粒多產量高。入土應該在一寸半至兩寸,但不能超過兩寸,既不容易浮蔸,又能高產。


磨洗認前朝1


簡說:插後保持田間溼潤,露土尖又見水,不要大水滿灌,有大風.大雨排去田間多餘的水,保持田間花籃水,打開田埂缺口,讓多餘的雨水排出!四到六天再進行正常水管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