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5.21 「成都老照片」成都民俗味最“熱辣”的華興街 它的過去你瞭解多少?

「成都老照片」成都民俗味最“熱辣”的華興街 它的過去你瞭解多少?

悅來茶鋪還保留著每週上演川劇的傳統 朱建國攝

「成都老照片」成都民俗味最“熱辣”的華興街 它的過去你瞭解多少?

華興街是老成都最愛喝茶的地方之一 朱建國攝

「成都老照片」成都民俗味最“熱辣”的華興街 它的過去你瞭解多少?

「成都老照片」成都民俗味最“熱辣”的華興街 它的過去你瞭解多少?

圖據:四川在線

「成都老照片」成都民俗味最“熱辣”的華興街 它的過去你瞭解多少?

圖據:四川在線

華興街,是一條和總府路相平行的背街,一邊沾染了總府路的大道貴氣高樓林立,另一邊卻是越來越少的舊房老屋,在歷史的滄桑中艱難支撐。

華興街,清光緒即已得名,僅指現“正街”一段,含“繁華興盛”之義。舊時的華興街分上街、正街、東街,東起王道正直街(現紅星路二段),西止暑襪街口(清時叫“小十字”),並串有福興街、梓潼橋街、悅來巷、純陽觀街及商業場、昌福館(現東風商場)等,是舊成都最繁華的街道之一。光緒二十九年(1903年),清代成都警察總局即設立在華興街“皇華館”(現成都市消防指揮部),後改為“省會警察廳”。清末仿效西方於全國設警察局,巡警道者為周善培,成都花會及勸業場、悅來茶園均是他努力促成。

票友扎堆地

可隨便喧譁走動

錦江劇場坐落在華興正街上,它的前身是老成都著名的悅來茶園。

錦江區地方誌辦公室出版的《錦江街巷》介紹,清宣統元年(1909年),成都著名實業家樊孔周集股銀2萬兩開辦了“悅來茶園”。那時戲園叫茶園,裡頭佈局是這樣的:竹圈椅,小方木桌,有茶船的茶碗(俗稱蓋碗茶),吃的茶多是花茶,質低的一毛(摺合現價一元),高的五毛,摻茶的服務員稱堂倌或叫么師。有些茶館還設有打帕子、送水菸袋的人,顧客只需一叫:“拿張帕子來!”打帕子的服務員站在很遠的地方,手往上一拋,那熱呼呼的毛巾像只白鶴凌空飛到茶客手中。需要吸水煙,叫聲“拿煙來”,一根長長的水菸袋管便送到你嘴中,只需你咕嚕咕嚕吸就行了,自有人為你裝煙燃火。如你想掏耳、捶背、修腳,動動嘴就能達到目的。觀眾圍坐在茶桌旁,可以大聲喧譁走動。

1952年,悅來茶園被拆,修建了錦江劇場。當時,大門上懸掛著牌匾,黑底金字閃閃發光,為魯迅先生書法集成。地方誌介紹,抗戰期間教育家葉聖陶就經常在這裡看川劇,他稱讚錦江劇場“建築甚寬舒,休息處所作迴廊,廊外有樹木花卉;為他處所少見”。

已故民俗作家馮水木先生回憶說:“1978年春節,剛剛恢復上演古裝戲。我好不容易才用兩張《紅樓夢》電影票,換到一張錦江劇場的川劇摺子戲專場戲票。大年初二中午,我美美地坐在劇場裡欣賞了《做文章》《拷紅》等,與闊別了十多年的古裝戲重逢,感到分外親切。”在他看來,華興街,應該是成都最具民俗風情的一條老街。

成都最老的“好吃一條街”

華興街是最出名的一條平民小吃街,這條街道上,幾乎沒有大的酒樓和豪華餐廳,有的全是最普遍,但也是最地道的成都小吃,這些小吃沒有任何的包裝和開發,知名度全由吃客口口相傳,以至於傳遍全成都,或許也正因為如此,所以這些小店,不管時事變遷、風吹雨打,總能屹立在那幾到十幾平米的臨街鋪面上。

華興正街的銅鍋煎蛋面已有100多年曆史了。清光緒二十六年正月,成都人傅竹如在長順街開設“銅鍋面”。專門特製銅瓢、銅鍋、銅鼎,始創“銅鍋煎蛋面”。緊挨悅來戲園,川劇名角、梨園票友經常來此吃宵夜。店堂低矮狹小,可天天食客盈門。

民俗學家袁定基考證認為,抗戰期間數十所大學內遷到大後方成都,“烘糕等小店專為流亡大學生、教授服務,開店在華西壩,真正說得上是“抗戰小吃”。解放後遷店到華興街經營,鹹甜五個品種的蛋烘糕深受食客喜愛。另外,朱自清、曹禺、巴金解放後到成都,也喜歡來此店饕餮一頓。

華興街也是四川名小吃滷肉鍋盔的發源地。一位姓劉的掌櫃,曾經在這裡將冷啖杯的生意做得紅紅火火;現在隨處可見的蛋烘糕最早是以“抗戰小吃”的頭銜出現在這裡;還有華興街上有名的王梅串串,據說分店已經開到了武漢……

當然,老成都人沒有人不知道“盤飧市”的。以醃滷為看家本領的這家餐店,始建於1925年,店裡的鴨翅、鵝掌、豬尾巴等滷食都是成都一絕。其中的“開水白菜”也是一道招牌菜,顧客不斷。

商業場,被巴金多次寫進《家》

位於總府路及蜀都大道一側的商業場,以前叫勸業場,建於清朝末年,迄今已有上百年曆史。巴金在《家》《春》《秋》中,對華興街及商業場就有多處描述。當年商業場算是西南地區規模最大、生意最紅的商場。早期的商場建築為木結構的中西式樓房,商場全長三四百米,分前場與後場,場中闢有東西支路,場內熱鬧非凡。1933年,木結構的商業場毀於一場大火。據說,突如其來的大火是店小二吸菸後隨手丟菸頭引發的。但沒有多久,商業場經重新修建後再度開張。

1984年,成都東城區委區政府研究決定,發展經濟先從改建區內的商業場著手。其時的商業場,基本都是年久失修的破舊房子,雖然地處市區黃金口岸,但場內多是些修鞋補鍋之類的小生意攤子。商業場改建投資數百萬元,耗時近兩年,1986年7月1日改建完成重新開業。

來源: 四川在線-華西都市報(成都)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