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5.28 科场老将蒲松龄,竟能因为忘了这个被取消考试资格

科场老将蒲松龄,竟能因为忘了这个被取消考试资格

蒲松龄热衷功名的程度,跟范进有得一比,那都是活到老,考到老的架势。

只可惜他连范进那样的运气也没有。

明朝万历年间,淄川领官银的秀才有8个,仅蒲家就占了6个,蒲松龄这么热衷功名,当然有重振门庭,光宗耀祖的意思。

此外,科举为读书人的正途,大环境如此,要想出人头地,施展抱负,获得尊重,这就更不可轻易放弃。

同时,书中自有黄金屋,蒲松龄实在是太穷了,他要养活妻儿、老母,奔向小康,自然也必须如此。

蒲松龄的才学无疑是非常超出的,尽管他更爱的是杂学,从20多岁的时候,就被狐仙鬼怪勾引去,开始写作《聊斋》里的内容了。

那么蒲松龄的科举之路为什么会这么不顺呢?

其一,考官们并不都像施润章那样有慧眼、爱才。

蒲松龄19岁参加道试,中了秀才的文章,从内容看,其实很不八股,但是山东学道施润章却喜欢。

好好好,观书如月,运笔如风,有掉臂游行之乐。

施润章是清初文坛上的大诗人,他当然喜欢生气勃勃,不落俗套的东西。

其二,他没钱。

那时候的科场已经很腐败,光靠才学一般不行,所以蒲松龄才会有这样愤世嫉俗的诗句:

“名士由来能痛饮,世人原不解怜才。”

名士不放浪形骸还能做什么呢?怜才能换来银子吗?考官们可不信鸡汤,不玩高尚。

这到康熙12年,吴三桂闹腾的时候,整个科场、官场就更完蛋了。

童生捐钱可以升秀才,廪生、增生、附生捐钱可以升贡生,连康熙爷都只认钱了,满朝当然尽是孔方兄。

这位爷在康熙17年的时候,倒是曾搞了个“博学鸿儒科”,想变一下,那时候蒲松龄觉得机会来了,也曾打了鸡血似的,赶紧给皇帝上表,说了些什么“固名士之奇逢,实天朝之旷典”之类的话,然而接下来,他却还是只能哭。

那年,蒲松龄依旧落榜,他到这时却才明白,名虽变,人不变,这还是一样的世道,一样的结局:

“天孙老矣,颠倒了天下几多杰士。蕊宫榜放,直教那抱玉卞和哭死!”

其三,他也真命不好。

康熙29年,已经51岁的蒲松龄参加乡试,这一次好不容易被考官看中,已决定取他为解元,却不料,他在第二试的时候,竟一病不起,考不成了。

50多岁了啊,中彩票一样的机会,临了却把彩票丢了,兑不了奖。

其四,他的确有点魔幻。

朋友孙惠因为蒲松龄太好鬼怪之事,曾多次劝说,但蒲松龄都没有听。

他本就是一个性情自由率真的人,经常会收不住,所以他在康熙26年的考场上,就稀里糊涂,这样玩了一把。

考卷发下来,他一看,这多简单啊,以我下笔千言的能耐,写就是了。

于是他就文思得意马疾蹄,笔走龙蛇,忽忽写下去了。

写完了,蒲松龄起先还觉得痛快淋漓,快活无比,可是突然间,天旋地转,天塌地陷,地震了。

人家考试本来是有规定的,凡是“闱中越幅”,也就是考试时,超过规定字数的,一律取消考试资格,他竟忘了这个!

那年他48岁,已经是久经科场的老将,可他竟能忘了这个!

他一辈子对功名都那么热切,可他竟能忘了这个!

天底下还有这样的考生吗?他这到底是热切还是不热切呢?这事肯定找不到狐仙头上。

蒲松龄考到50多岁的时候,他夫人刘氏其实早劝过他,别再考了,命里有的话,早就蟒袍玉带了,再说,何苦一定要做官呢?

蒲松龄曾反问,你难道就不想凤冠霞帔?

夫人摇头,我只知道适可而止,儿孙都能读书,全家不用挨冻受饿。

这位跟了蒲松龄一辈子,为他抚养儿女,奉养老母,不知道吃了多少苦的女人,从无怨言,更无奢望,但是蒲松龄仍旧是考到康熙38年,60岁的时候,才终于绝望的。

“红颜有夫常守寡,书生有妻伴孤灯。”

这句诗正是蒲松龄为他们夫妇的真实状况而发。

长久的分离一半是为吃饭,一半是为功名,料想《聊斋》中那些书生与狐仙的某些奇遇,无非是他的意淫而已。

老先生并不老实啊,更不容易。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