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6.01 央媒省媒看武威之二 脫貧攻堅“寫”出新篇章

  脫貧攻堅是當前最重要的政治任務。我市天祝縣是“四省藏區”貧困片區縣和國定“三區三州”深度貧困縣,古浪縣是六盤山貧困片區縣和省定深度貧困縣,脫貧攻堅任務十分艱鉅。武威如何打好打贏脫貧攻堅戰,讓產業發展、生態保護和脫貧攻堅“無縫”對接,是中央和省屬新聞媒體採訪團此行採訪報道的一個重要選題。

央媒省媒看武威之二 脫貧攻堅“寫”出新篇章

5月22日,中央省屬媒體採訪團在黃花灘移民區萬隻母羊繁育基地採訪

  5月21日早上,天祝高原大雪紛飛,但在松山鎮德吉新村村民蘇萬祿的食用菌棚裡卻溫暖如春,大家圍著蘇萬祿,聽他講述移民搬遷以來的生活變化和發展致富產業的經歷。蘇萬祿從偏遠山區搬到這裡後,不僅住上了二層小樓,還擁有2座溫室大棚和9畝耕地,大棚種香菇,地裡則種上了藜麥,一年收入在5萬元以上,加上合作社分紅,他家的年收入是搬遷前的5倍多,已順利實現了脫貧。中國經濟導報甘肅記者站站長朱永先說:“武威市實施脫貧攻堅移民搬遷工程,讓深山區貧困群眾的生活徹底變了樣。貧困群眾通過移民搬遷,不僅住上了好房子,還有了收入穩定的致富產業,過上了好日子,這些經驗都值得在全國推廣。”

央媒省媒看武威之二 脫貧攻堅“寫”出新篇章

  古浪縣南部山區山大溝深,行路難、就醫難、上學難、飲水難、就業難、增收難問題突出,“一方水土難養一方人”。為使山區群眾儘快脫貧致富奔小康,古浪縣先後在黃花灘移民區開工建設12個移民點和綠洲小城鎮,使移民住宅與水、電、路、渠、林等基礎設施和教育、文化、衛生等公共服務設施同步配套,確保移民群眾能夠搬得來、留得住、過得好。

  走在古浪縣黃花灘生態移民區,一排排新房寬敞明亮,一條條道路四通八達,一個個富民產業落地生根……目之所及,都讓採訪團感到震撼。在西靖鎮興民新村,採訪團饒有興趣地參觀了村民李宗永的新家。李宗永從交通不便、靠天吃飯的山區搬遷下來後,不但住上了有獨立院落的新房,還承包了蔬菜大棚種西紅柿,致富有了保障,生活過得一年比一年好。甘肅農民報記者金鑫說:“第一次看到規模這麼大、基礎設施如此完備的移民區,能在沙漠邊緣建起這麼多的移民住宅區,武威市在易地扶貧搬遷方面付出的努力可想而知。”

央媒省媒看武威之二 脫貧攻堅“寫”出新篇章

  打好打贏脫貧攻堅戰,是頭等大事和民生“工程”,既要尋求發展措施,更要因地制宜,既要“輸血”更要“造血”。古浪縣將2018年確定為脫貧攻堅“產業培育年”,全面推開農村“三變”改革,突出產業發展在脫貧攻堅中的優先地位,注重培育“造血”扶貧機制,重點在壯大特色產業基礎、延伸農業產業鏈、完善農業規模經營收益分享機制方面著力突破,提升農業產業質量和效益,讓貧困群眾獲得持續穩定收入。

  在黃花灘移民區,由一家國有扶貧產業開發公司開發建設的萬隻母羊繁育基地坐落在沙漠邊緣,成為了移民群眾增收致富的主要依靠。公司負責人胡叢斌向採訪團介紹:“我們引進基礎母羊1萬隻以上,通過‘貸母還羔’的‘羊銀行’模式,以大帶小、示範引領、聯動發展,實現‘造血式’扶貧,吸納貧困戶到繁育基地、聯合社務工,群眾以產業工人的形式獲得勞務報酬,通過勞務幫帶,實現脫貧致富。”

  “脫貧攻堅,產業是關鍵,古浪發展符合自身實際的脫貧增收項目,通過‘羊銀行’模式,帶動貧困群眾穩定脫貧,這些做法經驗非常好。”《甘肅日報》記者洪文泉說。

央媒省媒看武威之二 脫貧攻堅“寫”出新篇章

  黃花灘生態移民區五道溝萬畝戈壁日光溫室產業園區,目前已成為古浪縣探索發展“戈壁農業”為主的現代農業產業示範基地。園區建成後,可滿足2000戶搬遷貧困群眾的產業發展需求,通過企業統一經營和農戶參與種植生產相結合的模式,推進日光溫室精細蔬菜標準化生產、集約化發展,投產後年棚均收入可達2萬元以上,為實現農民持續增收和脫貧致富奠定堅實基礎。在坐車觀摩了規模宏大的園區後,採訪團成員紛紛圍著園區建設的領頭人、黃花灘生態移民後續產業專業合作社黨委書記胡中山,向他求取在戈壁灘上發展現代農業的“真經”。

  採訪團成員紛紛表示,短短的3天,深切感受到了武威幹部群眾堅決打贏脫貧攻堅戰、脫貧致富奔小康的堅強決心和堅定信心,將聚焦武威在脫貧攻堅中的新作為、新篇章,客觀報道武威脫貧攻堅中取得的突出成果,講好武威脫貧攻堅的好經驗、好故事,為更好推進脫貧攻堅提供強大輿論支撐。

本報記者 楊鵬元 馬開良

文章配圖均為資料照片,版權歸原作者所有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