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5.30 退出一片港 還海一灣藍

本報記者 夏宗偉 王小寧

“碧水藍天,海鷗沙灘,想想都興奮!”談起海龍灣,侯女士格外興奮。侯女士住在香格里百合郡小區,海龍灣工地近在咫尺。每天早上,推開窗子,看看海龍灣工地的建設進度,已經成為侯女士的習慣。

燈塔廣場南側的日照海龍灣建設工地上,一張巨幅的效果圖,詳細描述著這裡即將發生的滄桑鉅變。不久後,侯女士視野之內的煤炭堆場將會整體搬走,並在這裡建起一片高端商務區;而毗鄰日照港煤炭碼頭,則會增加2公里海岸線和46萬平方米的金沙灘。

日照因港而立,港口與城市相伴成長,港口承載著日照的追求與夢想,而這段海岸也凝結著一段厚重的歷史。在上世紀80年代,因日照港煤碼頭建設需要,沿原岸線向海側推移數百米,建設了以漿砌石擋牆和扭王字塊護面為掩護的煤堆場東護岸,該岸線的沙灘自此不復存在。

城因港立,港以城興。隨著日照城市發展的步伐不斷加快,港口建設與城市發展相互制約的矛盾日益突出:該煤炭作業區緊鄰我市燈塔景區、萬平口景區,與海濱旅遊風格極不協調;同時,進出港的運輸鐵路穿城而過,不但影響周邊的居住環境,也影響市容市貌。

在此背景下,日照市於2015年3月提出將緊鄰燈塔廣場南側的港口工業岸線進行生態修復整治。規劃將進出港鐵路由“北進北出”調整為“南進南出”,解決鐵路貨運穿越城市人口密集區的現狀;同時將汙染比較嚴重的大宗散貨和煤炭作業搬遷至離城區比較遠的南作業區,港口功能佈局逐步由“散集混合”調整為“北集南散”,真正實現退岸還海、改善生態環境、造福市民的目的。2016年11月,工程正式啟動。

“作為全國首例退岸還海的項目,沒有任何可以借鑑的經驗,難度較大,施工過程只能是‘摸著石頭過河’。”海龍灣項目副經理丁元鵬介紹。

每一個工程進度都要反覆研討論證,並對當地海域的海浪、潮流、泥沙等規律進行熟悉掌握,列出具體實施方案。“尤其是冬天,還要克服寒潮以及海況、地質的影響,一線員工輪班上陣,晝夜不歇。”丁元鵬說。

南攔沙堤的建設尤為艱難,除了正常的岸上施工,還包括海下施工。“我們要先將基床淤泥開挖,然後拋石、填充、打夯、整平,在所有工序驗收合格後,再放上2500多噸的沉箱,人為建設一塊‘陸地’。”

其中,在整平環節,需要人工潛入水下11米進行作業,潛水員們要穿上150多斤重的潛水服,利用高壓機供氧,並連續在水下施工2個小時後再上岸換班。

“他們在看不見的海面下,付出了常人難以付出的努力,但為了工程進度,他們依然選擇付出。”丁元鵬說。

潮起潮落,隨著一車又一車堤心塊石倒入大海,隔沙堤工程以每天10米的速度推進,截至目前,堤身主體已經完成,正在進行上部施工建設。

“兩個月之後,46萬平方米的沙灘,將初具規模!”丁元鵬說。建成後的海龍灣,每年可將幾十萬立方米的海沙淤積量引導至整治區域,並可有效利用石臼港區主航道疏浚物進行陸域回填和沙灘再造,節約大量港口生產成本。同時,“東煤南移”後騰出的2000餘畝港口用地作為城市規劃建設項目用地。

海龍灣將與原煤炭碼頭、石臼老燈塔等一系列代表日照特點和時代印記的新老建築連為一體,並規劃建設配有海洋館、博物館、遊艇碼頭、輕軌鐵路等設施的高檔商務旅遊度假區,打造集生態海岸、歷史建築、海洋文化於一體的特色觀賞景區。

退出一片港,還海一灣藍。作為全國首個港口工業岸線退港還海修復整治工程,日照海龍灣項目,凸顯出日照市全力推進新舊動能轉換工程的決心和勇氣,背後凝聚起的,是整個日照的綠色發展共識和生態建設合力。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