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22 “漯河”的来源

漯河市曾是"内陆经济特区",现在已经被评为"中国品牌城市",而且是中西部首个、全国第二个获此殊荣的城市。漯河是中国首个"食品名城",也是国家二类交通枢纽城市。此外,漯河还先后摘取"国家园林城市"、"全国绿化模范城市"、"国家森林城市"、"中国特色魅力城市"、"中国人居环境范例奖"等桂冠。

那么,“漯河”的名字究竟如何而来呢?

商周时期,漯河地区的澧河东岸就开始有人类定居,漯河小镇初见雏形,因滨临隐水(今沙河)故称“隐阳城”。

南北朝时期,隐阳城改称“奇雒城”。

隋朝大业年间,将召陵县并入郾城县,奇雒城改名“殷城”,因它紧傍隐水,隐水又名“殷水”,城随水名。

南宋时,为防洪水及土匪侵害,在殷城周围修筑了寨墙,因隐、澧水在此交汇,寨取名“源汇”,镇取名“上口”(又名“新寨镇”),与东边的下口镇(今周口)遥望相呼应。

元朝时,因沙澧河相汇处,河湾状似海螺,将上口镇更名为“螺湾河镇”。《郾城县记》记述:“沙澧二河在镇西北汇流,形似螺,因此名湾为螺,地以湾名。”

明朝嘉靖三年(公元1524年),山东定陶进士乔迁任郾城知县,认为“螺”字用于地名不雅,遂改“螺”为“漯”。

清朝末期,京汉铁路在这里修建车站,取名“漯湾河车站”,因名称字多,为便于书写和称呼,省略为“漯河车站”,漯湾河镇也随之称“漯河镇”,属郾城县。

随着漯河经济的发展,牛行街牲畜贸易市场的扩大,以及漯河车站的升级,漯河知名度愈来愈高,“漯河”已为世人所公认。在这种情况下,1958年国家文字改革委员会正式承认“漯”字的第二读音。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