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4.23 一本家譜揭開建文帝下落之謎,一宗620年的歷史懸疑或將破解

一本家譜揭開建文帝下落之謎,一宗620年的歷史懸疑或將破解

一本家譜,揭開了為時620年的歷史謎案;一個湖南湘潭的學者,尋找到了失蹤的建文皇帝的影蹤。

大明洪武25年,明太祖朱元璋的長子朱標去世,朱元璋立朱標的次子、年僅15歲的朱允炆為皇太孫,成為大明王朝儲君。在朱允炆之前,朱標還有過一個名叫朱雄英的兒子,可惜很早就亡故了,所以朱允炆也是朱元璋實質意義上的嫡長孫。朱元璋對這個皇太孫非常器重,很早就讓朱允炆臨朝聽政,並將其帶在身邊親自調教。洪武31年,朱元璋駕崩後,21歲的朱允炆繼承大統,改元建文,史稱建文皇帝。

後來,朱允炆的四叔燕王朱棣發起了靖難之役,並於公元1402年7月13日(建文4年)攻陷南京。城破以後,建文帝朱允炆的下落就從此成謎。因為在非常講求“長幼嫡庶”的封建王朝,燕王朱棣對侄子皇位的替代缺乏合法性支持,只要朱允炆的下落一日不能塵埃落定,則天下隨時都可能有人打著“奉正朔”的旗號反對甚至顛覆自己的統治地位。所以,朱允炆的生死存亡就成了永樂皇帝朱棣的一樁心頭大患。

一本家譜揭開建文帝下落之謎,一宗620年的歷史懸疑或將破解

史傳,永樂皇帝明裡曾經委派心腹大臣,以人口普查的名義在全國範圍內進行了四次規模浩大的查訪行動,暗地裡也動用了明王朝的皇家秘密武裝錦衣衛四處搜尋,但終都無果。

關於朱允炆的下落,世間一直流傳幾種猜測。第一種是自焚說。認為城破之日,朱允炆為保持一國之君的尊嚴,在皇城起火之際自焚身亡。第二種,移花接木說。城破之時,有一名侍衛願意代皇帝而死,於是這名換上了帝王服飾後自殺身亡,然後毀掉面容,而建文皇帝則趁亂逃出了南京城。第三種,出家說。傳說朱元璋早先就預料到終有一日建文帝皇位難保,在去世之前就秘密留下一口箱子,命朱允炆在危急之刻打開。南京城被攻陷的時候,朱允炆打開箱子,發現了裡面有僧人的度牒、服飾,於是領悟了祖父的意思,當即剃髮,換上僧人服飾掏出皇宮,從此雲遊四海。第四種,漂洋說。傳說朱允炆在身邊的忠心侍衛保護下,前往沿海,搭乘遠洋商船前往南洋某國。關於此說也令永樂帝頗為猜疑,史傳大名鼎鼎的鄭和下西洋,其核心而秘密的任務就是尋找朱允炆。

一本家譜揭開建文帝下落之謎,一宗620年的歷史懸疑或將破解

而最近,一個名叫何歌勁的湖南省湘潭市錦石鄉學者,通過十年的考證和研究,用改姓說揭開了這名大明第二代皇帝的下落之謎。何歌勁在研究中發現,在修訂於民國18年(公元1929年)的湖南湘潭錦石鄉何氏族譜中,何氏的始祖名字叫何必華,這個人很有可能就是當年在靖難之役中為躲避皇叔朱棣的追殺而隱姓埋名的建文帝朱允炆。

主要的證據有:其一,何必華生育了兩個兒子,一個叫何紋淵,一個叫何紋海,而朱家到這一代的排字應該是“文”字輩,加上“糹”其目的就是為了既保留宗派排行,又便於隱藏,更何況在這本族譜中就有為躲避血難的字眼;其二,朱元璋的開國大將中有一個叫何福的將軍,本來是安徽鳳陽人,是朱元璋的老鄉,在永樂二年,也就是靖難之役之後,從安徽移居到了湖南湘潭,而湖南省湘潭縣的縣誌上也明確記載,同年與何福移籍湖南湘潭的還有兩位大將,這三人很有可能就是當年護送朱允炆逃離南京的人,而朱允炆也在這個時候隨了何福的姓氏,而改名換姓叫何必華;其四,何福的家族在其後直至明中晚期的150多年時間裡,一直保留著“長子留守,其他子孫外遷”的傳統,推測極有可能就是為了縮小家族規模,不引起朝廷注意;其五,在何必華的妻子,也就是湘潭銀堂的何氏族譜中,在關於何必華的岳父何惠的子嗣項目裡,何惠的一個女兒標註著“適朱”的字眼,意思就是嫁給了姓朱的人;等等。

一本家譜揭開建文帝下落之謎,一宗620年的歷史懸疑或將破解

何歌勁經過嚴密論證,反覆查考,得出了何必華就是建文帝朱允炆的結論,並將自己的研究成果撰寫為《建文帝的下落之謎》的書,著名民俗專家毛佩琦為這部書作了序。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