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6.06 芦苇情思长,隔山隔水遥相望

关注情感,关注生活,张扬正能量。恭请朋友点“关注”,谢谢!

往期回顾:

芦苇情思长,隔山隔水遥相望

芦苇情思长,隔山隔水遥相望

星期天下午,和老友相约,到离家不远的河堤走走。青青矮矮的风景树丛,伴着我们一路同行;河边的垂柳象美少女的长发,在随风飘荡。

河堤下面是一片片青绿的芦苇,正在微风中轻轻摇摆。正如余亚飞先生的诗所写“浅水之中潮湿地,婀娜芦苇一丛丛; 迎风摇曳多姿态,质朴无华野趣浓。”

时值初夏时节,碧绿的芦苇似青春少女,亭亭玉立,微风中翩翩起舞,身姿绰约,,柔曼妩媚。这熟悉的画面,总会让人浮想联翩。记得有首诗写道“芦苇高,芦苇长,隔山隔水遥相望。芦苇这边是故乡,芦苇那边是汪洋。”对于远离家乡的人,有芦苇的地方,就有故乡的影子。

家乡人把芦苇叶称作棕叶,端午节时,我们这边吃的粽子,就是用芦苇叶包的,一抹暗香,清心爽口。酷夏时节,吃煮好的凉棕子,可以防暑降温,饱腹生津。

芦苇情思长,隔山隔水遥相望

年少时,家乡的池塘里、河沟边,到处都有芦苇的影子。春天到了,沉睡了一冬的芦根,生发出许多青箭一样的嫩笋,可食用可药用。记忆中,我曾经到河边,挖过长出小笋的芦根,为生水痘的妹妹煎药治病,据说刚出芽的芦苇笋,最能清热泻火。

秋冬季节,芦苇的茎叶逐渐通体变黄,芦苇顶端逐渐长出或灰白,或褐紫或苍黄色的芦花。在百花凋零的季节,这低调的、蓬松的、朴素的花朵,在塘的上面,像浅褐色的火炬,在寒风中跳跃着,飘舞着,确是一道美丽诱人的风景。

上小学时,在放学的路上,我曾经和邻家的小伙伴,去河边采集盛开的芦花。这个时候最期盼的是能下一场雪,亲眼目睹“一片一片又一片,两片三片四五片,六片七片八九片,飞入芦花皆不见。”的景致。而这样的愿望,往往是可遇而不可求的。

芦苇情思长,隔山隔水遥相望

采过了芦花,然后拿着扎成把的大芦花,眉飞色舞,你追我赶地往家里奔。回到家里,几个孩子围在火炉边,央求妈妈再讲一遍《鞭打芦花》的故事,内心很为那个穿着芦花袄的孩子而不平,同时也为自己能有温暖的棉袄而庆幸。

而采回来的芦花,往往是送给邻家大妈,因为她是编织芦花靴的好手。家乡人称芦花靴叫毛窝子,主要原料是稻草、芦花,布条,穿在脚上,舒适而温暖,只是不太雅致。

其实芦苇的用途很广泛。不说芦苇是造纸的上好原料,也不说是建筑的优质用材。在那相对贫穷的年代,芦苇可是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它是烧锅做饭,乃至取暖的理想燃料,有易燃耐烧的特点。寒冬里,将收割下来的芦苇,稍微打理一下,就可以编成挡风又避寒的草帘。用家乡人的话叫:寸草遮丈风。护在门外,虽不太漂亮,但是却别有情调,让屋内暖和了不少。

芦苇情思长,隔山隔水遥相望

由于芦苇有着良好的韧性,还是编织芦席的好材料。用它们编出的席子,不像竹席那么硬那么凉,也不像草席那么易生虫长霉。一张苇席就是一张上好的工艺品。用芦苇编织的斗笠,也是农家人遮阳挡雨的用具,不仅美观大方,还经久耐用。芦花还可以用来填充枕芯,既松软又舒适;也可以用棉布包了做鞋垫,轻柔而暖和。

那时的我们,每到芦苇荡边,定会采一片中意的苇叶,卷成芦笛,吹出或尖细或洪亮的声音。虽不成曲调,却是欢快的、悠扬的。“白鸟一双临水立,见人惊起入芦花。”那情,那景,如刻在脑中一般,永远鲜活。

“芦苇高,芦苇长,芦苇荡边编织忙。编成卷入我行囊,伴我从此去远航。芦苇高,芦苇长,芦苇笛声多悠扬。牧童相和在远方,令人牵挂爹和娘”。

夏意渐浓,思念漫长,家乡的芦苇,是否如面前的一样,依然苍苍?

芦苇情思长,隔山隔水遥相望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