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5.29 補氣第一位的黃芪

今天要和大家分享的一味中藥叫做黃芪,相信對中藥有一點點了解的人就會很熟悉它,作為中醫裡面補氣藥中最常用的一味藥,名醫李時珍稱之為“補藥之長”。其藥用歷史已經有兩千多了,《神農本草經》評之為上品。

補氣第一位的黃芪

中藥故事

黃芪名字的由來頗有一段值得稱道的故事,相傳古代有一位樂善好施的老人,叫做戴參,他精於醫術,尤其擅長針灸之術,平時周圍貧苦百姓請他看病,他就把平時自己上山採摘的草藥送與他們,分文不取,所以很受大家愛戴,因為老人形體消瘦,顏面蛋黃,人們尊稱他為“黃耆”(音同黃芪,耆為老者之意)一日上山採藥的時候,正碰到一個孩,貪玩不注意,竟然掛在了懸崖峭壁上的一棵樹枝上,眼看樹枝搖搖欲墜,老人家不顧自己年邁體衰,竟然徒手攀爬懸崖,將小孩託舉上了地面,而自己卻因體力耗盡,跌落懸崖。老人去世三年後,墓邊生長出一種高大的綠植,羽狀複葉,人們把它的根採來入藥,有補中益氣,止汗利水之功,至此以後,就把這味中草藥稱為“黃芪”。

補氣第一位的黃芪

形態特徵及分佈

黃芪有13-27片長5-10釐米的羽狀複葉,葉柄長0.5-1釐米;葉片上面為綠色,較為光滑幾近無毛,下面附有白色柔毛。花序稍密,有10-20朵花。黃芪性喜涼爽,耐寒耐旱,怕熱怕澇,適宜土層深厚的沙壤土種植,強鹽鹼地不宜種植。土層薄,根多橫生,分支多,呈"雞爪形",這種土質下的黃芪藥性質量比較差。另外,種植黃芪時不宜與馬鈴薯、胡麻輪作。可以入藥的黃芪一般為三年生,第一年它只長莖葉,不開花,第二年才開花結實產籽,等到第三年才可以收穫,現在很多人由於經濟利益的驅使,往往會依靠多用化肥促進生長,當年就採摘,這種黃芪看起來個頭大,其實藥效很差,另外黃芪也不是長的越久越好,一般來說,三年以上不收,它的根莖容易木質化,就是長成木頭了,藥效會急劇流失,還會長出黑芯。

補氣第一位的黃芪

中藥裡面有一個專門的術語叫做“道地藥材”,它是指在某一特定地區上長出的藥材,相比較而言有比其它產地更好的品質藥效,關於黃芪產地的記載,最早在魏晉南北朝時期的《名醫別錄》裡,“黃芪生蜀郡山谷”,當時名人陶弘景說“第一齣隴西(現今甘肅東南)”,及至唐代,寧夏,陝西地區黃芪藥效更好,而蜀漢之地,已經不再採用了,轉至宋代,黃芪多采自陝西和陝西,黃芪產地以甘肅,比至清代以及現在,《植物實名圖考》認為,“黃芪有數種,山西、蒙古者最佳”,這也和現在的黃芪主產區一致。綜合考慮多方面的因素後,在第二屆世界黃芪論壇上,將甘肅定西的黃芪認證為“地道黃芪”。

補氣第一位的黃芪

黃芪的主要價值

黃芪在傳統中醫四氣五味的分類中,性甘,微溫,入肺、脾、肝、腎經,故有黃芪補一身之氣一說,用來補益脾氣,可用於脾氣虛弱,體困疲乏,不思飲食等症,用於補肺氣,則多於咳嗽氣短,呼吸急促無力,咳痰清晰而聲音低懶,醫書上記載,有固表止汗,利水消腫,補氣行血,通痺生肌的功效,有些人不管冷熱,天氣一變化就感冒,這種症狀在中醫裡稱為“表不固”,即可用黃芪來固表,所以經常感冒的人,適合喝一些黃芪水作日常保健用。還有一點要說的是,人參也是補氣的良藥,但人參偏重於大補,能回陽救逆,多用於急症重症,而黃芪適合日常補益,體衰日久的人。

補氣第一位的黃芪

現在醫學研究中,意大利在對黃芪的研究和應用上走在世界前列,研究表明:

1.黃芪富含的黃芪多糖有減毒的作用,並對造血和免疫系統有保護作用,能促進人體造血幹細胞增殖分化,減少輻射對人體的影響。

2.黃芪能夠預防肝糖原的減少,促進肝臟蛋白更新,回升肝臟血清總蛋白,尤其是對於慢性乙肝病人,可以幫助氣恢復和提高免疫功能。

3.黃芪對血壓有雙向調節作用,通過直接作用外周血管,血壓太高可以降壓,血壓太低可以使其上升,並保持穩定。

另外,黃芪在抗腫瘤,強心,調節血糖,抗疲勞,增強免疫力方面都有不錯的表現。

補氣第一位的黃芪

鑑別標準

市場上的黃芪種類非常多,因為缺乏監管,魚龍混雜,泥沙俱下,這裡就教給大家一些簡單的鑑別方法。通常而言,質量以莖條粗,皺紋少,斷面色成黃白,粉性足,有甜味者為佳。和大部分藥材一樣,黃芪也分野生品和栽培品,近年來由於人們的過度採挖,野生黃芪已經瀕臨滅絕,現在已經列為國家三級保護植物。而栽培黃芪現在以山西渾源所產最為出色,而且用藥發現,其藥用功效甚至好於野生的。

補氣第一位的黃芪

具體區分黃芪的好壞方法,首先看顏色,好的那種顏色是微黃,色澤均勻,有的黃有的白的那種,通常是黃芪還沒完全成熟就採摘下來,然後用硫燻過,這樣既看起來好看,有可以防止腐爛變質,但對人體有害,第二點,因為黃芪含有一定糖分,所以在存儲的過程中,少量變質是正常的,變質太多的質量肯定不會好的了,那種放很久都不變質的,則很可能是燻過硫的,第三點,好黃芪應該不幹不溼,抓一把攥緊,會團在一起不會碎,鬆開手自然鬆散。有這三個方法基本上就可以鑑別黃芪的好壞了。

食膳藥方

黃芪三皮飲

【處方】冬瓜皮 茯苓皮 黃芪各30克 生薑皮10克 大棗5枚 白糖適量

【製法】將以上各味加水500克,煮取300克,去渣,加白糖適量。

【功能主治】補氣,利溼,行水,消腫,健脾。

補氣第一位的黃芪

藥膳

【主要原料】:黃芪100克,銀耳、雞、調料適量。

【製作方法】:銀耳泡發洗淨,黃芪洗淨,雞退毛除去內臟。將雞、銀耳、黃芪同鍋燉透喝湯。

【作用】:益氣血,填精髓,補氣昇陽,固表止汗。適用於久病體虛、氣血雙虛的貧血、乏力、自汗者。

【評註】:黃芪雞肉配伍能健脾胃,益氣血,是補虛止汗的良方。感冒發熱,外邪未盡者忌服。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