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2 二戰中,日本為什麼很少使用衝鋒槍?

自食其果


以史為鑑認為主要有三個原因。

一,日本陸軍資源不足


眾所周知,日本陸軍在二戰中最大的對手是日本海軍。反之亦然。

日本一位海軍將官甚至說過“日本海軍只拿出30%的力量對抗美軍,剩下70%的精力都用來對付日本陸軍。”詳情可搜索本人原創文章《陸軍造航母,海軍造坦克!二戰中日本陸軍和海軍的那些奇葩事兒!》

日本鋼鐵等戰略資源都被海軍搶去造戰艦了,陸軍資源不足,當然沒法大量製造自動武器。

二,日本武士道精神使然


日本人向來崇尚武士道精神,因此在練兵的時候經常嚴格要求士兵,訓練白刃刺殺等戰術,毆打體罰非常常見。

在這樣壓抑的環境中,日本士兵單兵作戰能力相當之高。早期的中國士兵不論在體力、槍法、拼刺刀、團隊作戰全面處於下風。

得益於一戰時期戰勝了俄國,日本人認為傳統武士道精神依然是戰場上不可或缺的利器。

三,對手太弱,不值得


抗戰時期,中國還是一個農業國,戰略戰術還侷限在冷兵器時代,這樣的對手根本不是現代化之後日本陸軍的對手。

因此經常出現幾個日本士兵就可以佔領一座縣城的荒唐事情。

在這樣的情況下,日本陸軍覺得現有裝備已經足夠,根本也沒有精力去考慮自動武器的事情了。

為當年以血肉之軀阻擋日本侵略者步伐的壯士們致敬!

我是頭條號:以史為鑑,埋沒的歷史真相、誤解的歷史人物、不為外人所知的關係……我來為您講述,歡迎關注。


以史為鑑


雖然有資源和經濟等方面的原因,但最主要的,還是日本軍方對作戰方式的盲目自信。他們認為,決定戰鬥勝負的就是“萬歲衝鋒”。戰士們排成密集隊形,軍官舉起手中的戰刀,用力一揮,大喊一聲“殺給給”,士兵們狂吼著“板載――”,潮水一般衝上敵人陣地。一般敵人很快就崩潰了。如果沒有,那就再來一次。人更多的,叫喊聲更大的。

他們用這種方法在日俄戰爭中戰勝了俄國,這是第一次東方國家戰勝西方國家。他們當然有自信。

然後又這樣在中國戰無不勝,又在東南亞打敗了英國,這種自信就發展成了迷信了。

整個二戰,他們都是這麼打仗的。

一直到他們撞上鐵板,在太平洋的海島上被美軍強大的火力打得頭破血流,屍橫遍野,也沒能奪取陣地。

這種密集隊形的衝鋒,主要在氣勢上壓倒敵人,讓敵人害怕而失去鬥志,自己就先崩潰了。

這在中國戰場上特別有效。因為國軍的士兵很多是以前的軍閥,沒有國家認同感,也沒有信仰。表現在戰鬥力上,就是鬥志不強。

而這種衝鋒對於火力要求不是很明顯,至少在當時是這樣。

後排的士兵開槍只會打到自己人,只管悶著頭衝就行了。

所以衝鋒槍還不如步槍頭上明晃晃的刺刀更有威懾力。

這才是日本一直沒裝備衝鋒槍的主要原因。


用戶7021405497


我們都知道日本的資源十分匱乏,日本軍隊起家的資金是日本全民族勒緊褲腰帶擠出來的。日本海軍和陸軍為了爭搶有限的經費,經常就會互相在政治上詆譭對方,並吹噓自己軍隊的實力強大。在日本明治維新時期,日本注重的是海軍,打造了強悍的日本海軍,並在甲午戰爭打敗了當時的清政府,逼迫我們簽了《馬關條約》。(這個條約作者我是真的生氣)

在日本發動了七七事變後,日本的參謀部就提出了兩個不同的戰略方針。

第一是由陸軍提出的:北進論。當時的背景情況是,1939年日本在中國戰場進入相持階段,而日本在東北、華北得到的資源不足以維持其龐大的軍用,開始設想繼續擴張掠奪。由於中國戰場以日本陸軍為主,因此當時日本陸軍的勢力較大,他們便慫恿日本天皇去進攻蘇聯,看中的就是西伯利亞資源廣袤,並且希望能夠和納粹德國在西伯利亞大鐵路上相接觸,從而得到德國的幫助。(技術和物資上的)


第二:南進論。這個計劃是由日本海軍提出的。其針對歐洲戰場納粹德國已經佔領大部分的地區,法國英國等國在東南亞的殖民地就變成一份大禮,不僅有著大量的勞動力,而且物資豐富,有著大量的戰略物資。對於物資缺乏的日本來說誘惑力極大。而且相比於廣袤寒冷的西伯利亞來說,東南亞更加容易奪取(畢竟宗主國基本都給德國佔了),而且也可以在印度洋上和德國接觸。即使會與美國的利益相沖突,日本的山本五十六認為只要速戰速決,消滅美國在太平洋的艦隊,就可以迫使美國承認這一事實。這也就是珍珠港戰爭的起因。


歷史上日本政府的選擇就是南進,攻打東南亞地區。這也代表著日本海軍的勝利,為了與美國在太平洋上爭鋒,必然要大量的艦船,資源就偏向於海軍建設,日本陸軍所掠奪到的資源都給海軍去大建海軍了。也就沒有多少戰略物資給陸軍發展。(日本陸軍收刮到的物質,除了基本生活保證,其餘都要上繳,這也是為什麼他們要“三光”的原因)

這個是物質上的不允許,下面是條件上的不允許。

日本鬼子用的步槍最常見的就是三八大蓋,特點是子彈穿透力強和精準度高。穿透力強是為了高擊殺數,高精準是為了減少子彈消耗。

上面也說了,日本資源貧乏,像衝鋒槍這種子彈消耗大戶,如果人手一把,一個聯隊一天下來消耗的子彈,恐怖都有上萬發,這種數目日本是承受不起的。(就像日本鬼子的坦克和德國坦克比起來,日本坦克就是鐵皮車。)

總結一下:一是沒物資造槍(給海軍),二是造不起(太窮了)

如果有其他想法,請指教。


戰火觀察室


上面很多答案已經給出傳統上的觀點,下面本答案會從一個大家平時不太注意的方面進行解說:槍械工業。

實際上,日本並非對於衝鋒槍無動於衷。如果大家看過臥煙社“走向戰爭的日本”系列(沒看過的請移步:行不改名能代醬的個人空間),就應該知道二戰日軍的建軍指導方針來源於對於一戰的考察。MP18在一戰末期的驚豔表現自然得到日本軍方的重視。因此,日本衝鋒槍的研製始於1920年,1927年就已經有第一把試作型問世。這在世界範圍內也算是相當早的。當然鬼子的產品多數比較奇葩,比如這個:

還有這個:

此外,從德國進口的MP18/28在日軍中也多有裝備,按日本人自己的說法:

昭和初期に國軍が近接戦闘用としてスイスSIG社製の「一九二八年式機関短銃」を輸入して陸海軍・警察で使用したほか、「滿洲事変」・「支那事変」で捕獲された機関短銃が部隊で多用された。また後には再軍備後のドイツより「一九三四年式機関短銃」も輸入している。日本にも輸入され(ベ式機関短銃、獨國一九二八年式機関短銃、シマイセル自動短銃などと呼稱)、海軍陸戦隊に配備された他、日本陸軍の機関短銃開発の研究素材にもなり、1939年の一〇〇式機関短銃の開発につながっている。

啊,懶得翻譯了反正大家都應該看得懂。

這張照片清楚地表明日本海軍陸戰隊在淞滬會戰中使用MP28作戰。因此,所謂日本人不用衝鋒槍之傳言可以休矣。

當然,日本大量使用輸入的MP28,並不能否認日本國產衝鋒槍開發的遲緩。或者應該說,日本的衝鋒槍開發一直以來步履維艱,遭遇了很大的困難。比如說他們的第一支國產衝鋒槍

「試製自動短銃」の第一次試作銃就被評價為発射速度が1200発/分と高過ぎる、命中精度が悪い、構造が複雑で脆弱、などの問題點があった。

該槍的改進持續到1931年,下馬的原因是什麼呢?

昭和6年(1931年)の満州事変の勃発により、予算上の制約と生産優先順位の點から開発は停滯した。

1935年,日本再次開始研製衝鋒槍。他們開發的衝鋒槍型號包括「南部式機関短銃一號」、「南部式機関短銃二號」、「試製一型機関短銃」和「試製二型機関短銃」共4個型號。並且規定了衝鋒槍的編制:

師団付屬の騎兵連隊は師団捜索隊として機械化偵察部隊となりつつある時期にあたっており、こうした機械化偵察部隊の運用に適する火器として三八式騎銃ないし四四式騎銃を補完するものとされていた

也就是說這些衝鋒槍準備裝備師團屬騎兵聯隊、師團搜索隊和機械化(實際是摩托化)偵察部隊,補充三八式和四四式騎槍火力不足的問題。

但是到1937年,由於全面抗戰的爆發,日本衝鋒槍的研製再次遇到困難:

「支那事変」の勃発により「単発小銃」の増産のために「自動短銃」と「自動小銃」の整備・生産は見送りとなったのである。騎兵科の開発ということで予算も開発資源も十分でなかったが、落下傘部隊が開発に參入したこと。

在騎兵部隊開發預算不足,傘兵部隊接手的情況下,日本終於在1939年製造出了百式衝鋒槍的最初原型「試製三型機関短銃」。該槍實際上是MP28改進型MP34的南部8mm子彈型,大概長這個樣子:

這裡有一個非常奇特的現象:在二次大戰中的其他工業國家,凡是大戰開始,資源匱乏,首先想到的是增加衝鋒槍產量。這一點在英國身上尤其明顯,美國、蘇聯和德國也與之類似。唯一與之相反的就只有日本,他們是一打仗就以節約資源為由停止衝鋒槍的研發。

這一點非常反常。在二戰中的其他工業化國家看來,衝鋒槍是一種高性價比能夠大量供應前線的武器。德國的MP38/40衝鋒槍甚至是STG44突擊步槍都比98K步槍要便宜,更不要說其垂死掙扎階段為國民擲彈兵準備的國民衝鋒槍。蘇聯大量生產衝鋒槍的重要原因也是這東西造起來又快又省錢。當然最登峰造極的肯定是英國人10美元一支的管子槍。不過米佬的湯姆遜是例外,反正鬼畜有錢任性。

那麼,為什麼在其他國家以省錢省資源著稱的衝鋒槍,為什麼到日本反而成了浪費資源必須為其他武器讓道呢?

這當然不是捨不得幾顆子彈的問題。日本雖然只是末流工業化國家,但子彈好歹也是有幾十億發產量的(順帶說一句,抗戰中國子彈產量只有幾億發,還沒毛子的76mm以上口徑炮彈的產量高),不至於說幾支衝鋒槍都養不起。更何況衝鋒槍用的手槍彈本來造價就很便宜,只有全威力步槍彈的三分之一至二分之一。如上所述,對於其他工業國家而言,越是缺資源就越是大量製造衝鋒槍。這東西是最省錢的。

那麼,到底是為什麼原因導致日本就是要和其他國家反著來呢?

在個人看來,一方面,是日本人腦子比較軸。

日本衝鋒槍的開發思路始終不對。對於其他國家而言,衝鋒槍是一種以大規模生產為第一要務的武器,PPsh也好,Sten也好,MP40也好,甚至是美帝的M3,都拼命降低成本,務求武器簡單實惠。而日本人則總是試圖強調衝鋒槍的射擊精度和遠射性能。在1935年開發南部式機関短銃一號時,日本人就要求該槍能夠殺傷700米處身著防寒服(顯然主要假想敵是毛子)的敵人。而試製二型機関短銃也要求有效射程達到500米。百式衝鋒槍雖然實際有效射程僅120米,但是卻裝著一個1500米的表尺,簡直喪病。而現代測評表明,百式衝鋒槍的射擊精度在二戰衝鋒槍當中也是靠前的。

日本人對沖鋒槍有不切實際的戰術要求。他們希望衝鋒槍能夠部分替代機槍的作用,所以他們給百式衝鋒槍還加上了兩腳架。相對於刺刀(反正本子連機槍上都有刺刀座)來說,這個兩腳架才是百式衝鋒槍上最奇葩的部件,充分表明了日本人對沖鋒槍的認識始終停留在“短機關槍”上,並沒有認識到衝鋒槍應當是一種突擊兵器。

當然這也不能完全怪日本人。因為輕機槍還不夠成熟,一戰當中衝鋒槍真的就經常被當作短機關槍使用。英語中衝鋒槍也是submachinegun,即替補機關槍,說明衝鋒槍被定位為用於填補重機槍的火力缺口的自動武器。這是確確實實的一戰經驗,雖然完全不符合二戰戰場就是了。二戰戰場上真正的“替補機關槍”應該是輕機槍。

在這樣的指導思想下,日本衝鋒槍變成了一種加工精細、成本高昂的武器。這和衝鋒槍在二戰中的定位是完全背道而馳的。正因為如此,在其他國家一打仗就大量製造衝鋒槍的時候,日本反而是一打仗就下馬衝鋒槍。

而另一方面,則是日本槍械生產工藝的落後。

至1943年,太平洋戰爭前線的實踐已經表明了衝鋒槍的價值,也證明了德國陸軍對於衝鋒槍的定位是正確的,而日本衝鋒槍定位則是錯誤的。因此,到1944年,日本對陸軍長期拒絕裝備的百式衝鋒槍進行了改進,並於當年4月投入大規模生產。改進措施主要是按照德國經驗,對百式衝鋒槍的生產工藝進行簡化:

昭和19年より、戦況の逼迫により自動小銃・機関短銃の必要性が高まり、従來の「一〇〇式機関短銃」を省力化した「一〇〇式機関短銃−戦時生産型(制式名稱不明)」が設計され著剣裝置が銃身の下に直接設置されているほか、照門が簡易化されるなど、各所に戦時生産を意識しての簡素化がなされている。部隊によっては、「機関短銃」ではなく「自動小銃」と呼稱する部隊もある。名古屋造兵廠−鳥居松製造所で1944年4月より8000〜9000丁が生産され、南方向けの「決戦部隊」や「挺身斬込隊」と、「本土防衛部隊」に配備された。

順帶說一句,南方部隊沒能收到百式,因為運輸船在途中被擊沉了。因此這部分生產的百式基本完全供本土防衛使用了。

也就是說,即使日本決心大力生產衝鋒槍,並且對百式衝鋒槍進行了簡化以後,其產量仍然十分捉雞。需知,其他參戰國都是以數以百萬計的產量在生產衝鋒槍。美國生產了大約200萬支M1和M3。德國生產了120萬支MP38/40和40萬支STG44,加上MP18/28/34和大量繳獲的PPsh也至少有兩百萬支以上。英國生產了375萬支司登和10餘萬支仿MP28的蘭開斯特。蘇聯更是生產了500萬支PPsh和300萬支PPS。相比之下,百式不到一萬支的產量就實在有點太可憐了。

在本土防衛部隊大量還在使用竹槍的情況下,能夠大量快速製造的衝鋒槍本來無疑是救命稻草。至少德國人就是這麼幹的,雖然“國民衝鋒槍”和“人民突擊步槍”都扯淡到可笑,但至少比讓JK舉著竹槍去跟米畜賣萌要強不是?

但顯然,即使粗劣如此的武器日本人也無法提供。他們搞出的是這東西:

居然是他孃的火繩槍!還他孃的是蛇杆式!連土八路的單打一都不如啊!

JK說算了,我們還是繼續用竹槍賣萌吧……

非不願,實不能也。實踐證明,衝鋒槍這種對於其他工業國家而言最為便宜性價比最高的武器,偏偏就是日本玩不轉的。而制約日本衝鋒槍生產的瓶頸,就是槍械生產中的機械加工能力。

日本的步槍價格和其他國家的手動裝填步槍相差無幾,換算成美元都在20~30美元之間。但是日本的機槍生產成本卻明顯高於其他國家。92式重機槍的造價高達2100日元,相當於500美元。而一挺MG42的造價僅為400馬克,換算成美元僅100美元左右。美國的.30機槍稍微貴一點,也不過150美元左右。

這是因為在二戰前,輕武器生產經歷了一次革命性變革。以衝壓工藝為代表的新一代機加工技術被引入槍械生產,大幅度提高了槍械產量,降低了生產成本。馬克沁M1911重機槍造價500~600美元,和92式重機槍相當,但被讚譽為“最低的成本,最快的生產速度,最好的武器”的MG42通用機槍的造價一下子降低到前兩者的1/5。同樣的情況也發生在衝鋒槍身上。MP38/40、STG44、PPsh、PPS、司登和M3全部是新工藝的受益者,因此他們的價格普遍相比間戰期的湯姆遜、MP18/28/34等舊型衝鋒槍大幅下降。一支湯姆遜要價近200美元,一支MP28也要100美元,而一支MP40僅僅20多美元。只有手動裝填步槍由於多是幾十年前的舊設計,活動部件少,在這一波工藝革命當中受益不大,所以仍然基本維持了以前的價格。

這就是工業生產的威力。這就是為什麼衝鋒槍成為二戰性價比最高輕武器的奧秘之所在。

而日本的輕武器生產卻完全沒有趕上這波革命。一直到1945年,日本的輕武器生產與1930S仍然沒有大的區別,新工藝的使用幾乎為零。具體到衝鋒槍上來說,百式衝鋒槍的原型MP28/34就是一支典型的間戰期衝鋒槍,而百式也完全繼承了原型的工藝特徵。MP28造價100美元左右,百式的造價也不會與之相差太多。

因此,我們大概可以這樣理解:一支百式衝鋒槍的造價,可以製造:4支三八大蓋4支STG445支M310支司登或者1挺MG42

這才是日本不要衝鋒槍的真相所在:日本人落後的槍械生產工藝讓他們無法在1940S,製造出20美元的衝鋒槍!

最後總結一句就是:日本很會精打細算,說到底還是缺錢惹的禍


科技八一扒


首先武器要適應戰場的戰術需要。日軍在二戰主要戰場就是我國戰場和南洋戰場。在我國戰場,日軍其實也用不上衝鋒槍,擲彈筒,步兵山炮加機槍的組合,就可以可以擁有絕對的火力優勢了。
按照編制,日軍1個三單位野戰師團所屬步兵聯隊,擁有4門75毫米山炮,6門70毫米步兵炮,4門37毫米速射炮,6門20毫米機關炮,24挺重機槍和108挺輕機槍,還有幾十個擲彈筒,這種火力配置,在我國戰場,日軍已經夠用了。根本沒有必須要裝備一批衝鋒槍。
其實在太平洋戰場,日軍衝鋒槍的作用範圍也不大,日軍在太平洋主要是防禦防禦戰,而且第一位就是隱蔽。如果進行近戰,那麼,在硫磺島第145聯隊怎麼在元山機場堅持1個月?
美軍6萬多人的地面部隊在圍攻日軍,還有在海上成群結隊的航母,戰列艦,巡洋艦和驅逐艦在炮擊和轟炸。日軍要是敢於衝出來到衝鋒槍距離和美軍戰鬥,恐怕元山機場一天就失守了。
日軍在島嶼防禦戰,最核心的就是反坦克戰,第一位是隱藏自己,在遠距離使用步機槍狙殺美軍坦克的掩護步兵,迫使坦克失去步兵掩護,然後撤退。那怕是美軍坦克單獨衝出來,也可以使用單兵炸彈給予打擊。
如果把美軍放到衝鋒槍那幾十米交戰距離,美軍坦克早就發現日軍火力點,一炮就端了,噴火坦克都已經開火了。戰鬥根本就打不下去。

(上圖為硫磺島全圖)

日軍在島嶼防禦戰,幾乎唯一可以殺死美軍的方式,就是步機槍遠距離狙殺和擲彈筒襲擊。一旦被美軍發現,美軍戰列艦都開始炮擊了,你什麼槍都沒有用處。在布干維爾,美軍就創造過,那怕發現日軍1個小隊,都使用戰列艦進行火山爆發式的炮擊。


烽火觀察


這個問題我來回答。二戰中,日軍的標配就是三八大蓋,普通士兵幾乎沒有衝鋒槍,日軍大本營做出這樣的決定,是基於以下幾個方面考慮:



第一,日本自古以來就是一個資源匱乏的國家,所以節約是每個日本人從出生以來的習慣。日軍高層認為,為士兵配備衝鋒槍,一個基數的子彈,可能幾秒鐘就打完了,但是如果換成單發步槍,打一個小時都有富餘,配備衝鋒槍就是浪費子彈。

第二,日軍高層認為,戰場上追求的是單兵火力精準射擊,只有精準射擊才能造成較大傷害,衝鋒槍概略射擊,根本不可能精準。所以日軍的基礎訓練非常紮實,尤其是射術訓練更是全球聞名,日軍的一名普通士兵,站在移動的卡車裡,就可以擊中百米外的固定目標,這樣的射擊術,估計全球範圍內也沒有幾支軍隊能達到。這也是為什麼國民黨軍在正面戰場總是傷亡較大的原因。其實日軍炮兵,坦克,空軍都不強,比起蘇德美英等國差遠了,有殺傷力的就是射術。



但是日軍高層的這種可笑的想法,最終害了日軍,在跟美蘇軍隊作戰期間,日軍火力全面劣勢,幾乎被暴揍。


毒刺劍客


日本在近程的自動火力研究基本上是空白的,這主要是因為沒有實戰壓力需求,日本從1931年到1942年之前的對手是中國,光是38大蓋加歪把子的組合就能將中國軍隊打敗,還研究什麼衝鋒槍。第二個應該就是思想上作祟吧,白刃戰、精確射擊都是日本陸軍一直重視的作戰科目,不過在於日本鬥爭的八年時間裡,日本的這個思想也帶偏了未來共和國軍隊的發展方向。


相比之下中國軍隊很早之前就引進了衝鋒槍製造技術並進行了裝備。

在越戰之前,共和國陸軍的主要武器還是56半,56衝只有班長才有裝備,白刃戰、精確射擊仍然是共和國軍隊的重要訓練科目。但是到了越戰的時候面對越軍人手一支AK47,解放軍在初期的作戰中班組火力被越軍壓制,所以有了壓力之後,解放軍緊急將大量的56半換裝56衝,這才扭轉了班組火力上的差距。


日本人也在1940年定型了一款衝鋒槍,名叫百式衝鋒槍,但是1941年才開始裝備部隊,但是產量也一直十分有限。因為它的採購成本太高了,一把衝鋒槍的價格就相當於三支三八大蓋的價格。而且消耗的子彈也是十分驚人的,所以只給單兵裝備一部分。雖然他在1940年後量產,但是由於定位不明的因素,產量都不高,約在1萬支左右,約有7500支裝備了傘兵部隊。但是在1943年之後日本的資源嚴重缺乏,被分配到衝鋒槍上面的資源基本上,哪怕是在1944年美軍給日軍帶來巨大的火力差距,有了壓力後的日本也沒實力再去裝備衝鋒槍了。
裝備百式衝鋒槍的日軍,他們在戰場上的作用十分有限,幾乎可以忽略不計


在十字路口等等你


美軍一個步兵師其實只有幾十把到100多把衝鋒槍,美軍其實是很少裝備衝鋒槍的。在德軍也只有步兵班長、炮兵班長這樣的人才配備衝鋒槍。

真正衝鋒槍普遍裝備的只有蘇軍,其他國家正規軍大部分都是把衝鋒槍給班長、非戰鬥人員和後勤人員使用。另外就是非正規部隊衝鋒槍多,比如英國本土防衛軍,德軍那些緊急動員師。

在太平洋戰場也沒有發生過美軍成千上萬衝鋒槍打的日軍遍地倒的畫面。美軍戰鬥兵都是M-1半自動步槍,班長和非戰鬥人員是M-1卡賓槍,衝鋒槍數量其實極少,1個師就幾十把到100多把。

在太平洋的美軍都是絕對優勢兵力,和海空大軍圍攻1個小島。日軍不用衝鋒槍很正常,面對有戰機和坦克掩護的大批美國陸軍,還有射速極快,威力又大的M-1半自動步槍,日軍不可能傻的跑到50米距離拿衝鋒槍掃射美軍。

通常是在遠距離躲在地洞裡使用步槍進行精確射擊,不僅能殺傷美軍,還能拖延時間。比如硫磺島元山機場,日軍第145聯隊如果都是精確射程50米的衝鋒槍1天就全滅了,美軍在硫磺島砸了幾萬噸炮彈炸彈,戰列艦直接抵近轟擊。日軍就是依靠地洞、地道和坑道,採用遠距離精確射擊才抗住將近1個月。

其實就是遠距離射殺美軍步兵,美軍步兵一旦被精確射擊打退,美軍坦克和推土機就不敢單獨上前,單獨坦克上前會遭遇日軍的反坦克爆破手襲擊。坦克推土機一旦靠近,日軍地堡就完蛋了,跑不掉。

我軍回憶錄說過,日軍在炮樓都是相隔200-300米步槍就射擊,儘量不讓人靠近,特別是爆破手,一旦靠近了各種炸藥包就上來了,根本守不住。


深度軍事


日本在二戰時不用衝鋒槍,我認為主要是因為日本的作戰理念決定的。我們可以回憶那些軍事歷史方面的中央9臺紀錄片,好像中央7臺也放。紀錄片裡面的日本二戰侵略軍,如果使用壓制性的步兵火力,那麼是用歪把子。如果是一般的步兵,使用的是三八大蓋。如果是憲兵在城市和鄉村執行任務,使用的是王八盒子,也叫擼子。

如果日本侵略軍覺得這些火力不夠,他們會使用迫擊炮或山炮提供壓制火力,也能夠解決一定的戰術需求。但是,日本在戰爭期間基本上沒有研發製造過大批的衝鋒槍,也不是說完全沒有,一種百式衝鋒槍鮮為人知,但是它真實現在,儘管只小規模配備了日本的傘兵部隊。日本的傘兵本來就少,他們侵略倚仗的還是陸軍步兵部隊。日本百式衝鋒槍,是日本陸軍在二戰中唯一量產的衝鋒槍。1930年(昭和5年)日本陸軍指派南部麒次郎的南部槍械製造所研製,子彈使用與十四年式手槍相同的8毫米南部子彈規格。1935年,中央工業公司的南部槍械廠試驗百式衝鋒槍的彈匣可放50發子彈,彈匣呈弧線形,插在槍的左面、左側面。1940年定型時正值日本神武紀年2600年,所以起了“百式衝鋒槍”的名稱,於1941年2月起裝備部隊。

“百式衝鋒槍”1940—1945年生產,製造數量僅30000把左右,儘管後來有了衍生型傘兵型和升級型,但是3萬把槍支,在二戰大戰場上,就像是大海與塵埃的對比。

“百式衝鋒槍”也印證了日本戰術思想的落後。日本人認為步槍打得比衝鋒槍準,寧可保證步槍和彈藥的質量也不浪費寶貴資源造衝鋒槍。另外,日本工業生產力有限,無法大量的製造衝鋒槍和彈藥。本文回答到這裡就奇怪了,戰術思想和工業能力如此落後的日本鬼子,為什麼能夠在中國14年之久。想了一會,說明了,中國當時的戰術思想和工業能力更加落後,能夠打敗日本鬼子,還是人民群眾的巨大力量使然......


吾評武願


因為對於日本鬼子來說,打仗這件事,資源是很緊張的,而人命是有富裕的。一把三八大蓋子做到了一米六的長度,簡直就是長矛,軍部巴不得每個日本兵都提著長矛上戰場拼刺。

鬼子們熱衷於拼刺,從戰術,戰鬥意志,戰技上說,都佔上風,一旦戰場上沾上了日軍,他提著長矛,滋哇亂叫地衝過來給你見血的拼刺,對普通士兵構成的心理陰影還是非常大的。


日本人拼刺表面上是尚武的精神裝飾,實際上就是因為窮的吝嗇。


記得很早的時候,李鴻章訪問歐洲,看到剛剛問世的馬克辛機槍試射,連連驚呼,太快了,太快了。



這噴火的槍口打出去的不光是子彈,還是銀子。戰場上士兵要想射得爽,後勤,軍需都需要國家強大的保障。


包括北洋水師買艦也是這樣,手頭就這麼點銀子,買快速的小船,就要上量,如果不能上量,就只有買幾個鎮遠,定遠這樣的巨無霸。速度慢,射速慢,但是威力大,防禦力強。

高精度點射步槍,就相當於定遠,鎮遠,要求一槍放倒一個敵人,而低精度速射衝鋒槍,就像吉野,沒事亂突突,打出去一個彈網,總能打到敵人身上。


日本人並不是沒有研發過沖鋒槍,日俄戰爭中吃了自動武器的虧,所以經過認真學習了MP18,湯普森以後,日本也自行研發了百式衝鋒槍(日語:一〇〇式機関短銃/百式機関短銃)。


在1940年-45年間,製造了三萬把左右,並且在海軍陸戰隊試裝,但是最後熱衷於白刃戰拼刺刀的日本人居然得出結論——“衝鋒槍不適合日軍”。



而在日軍中,實際上一直有一支槍介於衝鋒槍和步槍之間,在擔負自動化火器的角色,那就是九九式輕機槍(九九式軽機関銃,きゅうきゅうしきけいきかんじゅう)。這款武器算是日軍最成功的一款自動化火器,射程2000米,載彈30發,射速400-500發每分鐘,全自動,這款武器有參考捷克造和布倫式,所以設計上還算成功,能夠給步兵班組提供很好的全自動火力掩護。



打仗打的就是錢,日本人的長矛在貧窮落後的東南亞撒野了一下野,到了太平洋也就不行了。那些長矛武士被美國人的自動化火器當活靶子打,實在也是大快人心。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