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2 同樣是國家陷入內戰,為何卡扎菲最終喪命而阿薩德一直穩坐江山?

冠霄之衝


利比亞和敘利亞的內戰都是由“阿拉伯之春”所引發的,但是兩國之間卻有著非常大的不同,阿薩德與卡扎菲不同,他在很多地方上有著優勢,能在如此混亂的內戰中一直堅持到現在,那麼為何同樣是陷入內戰,為何卡扎菲最終喪命而阿薩德一直穩坐江山?

我認為有以下幾點:

  1. 阿薩德擁有著完整的陸軍軍隊和空軍軍隊,儘管他們不是很好,但至少能為阿薩德去戰鬥,而且也有著一定的水平和裝備。

  2. 與利比亞不同,敘利亞內戰爆發後,各種反對派的出現絡繹不絕,最主要的是他們之間存在著嚴重的分歧,從而導致互相殘殺,並沒有將矛頭一致對準阿薩德。在他們互相殘殺的過程中,阿薩德逐漸的穩固著自己的地位。

  3. 與其說敘利亞是內戰,不如說是各種勢力在敘利亞的混戰,作為主場的阿薩德則有一定的優勢,比如庫爾德人在敘利亞的戰爭,不僅敘利亞對其進行打擊,土耳其也是不能坐視不管。

  4. 阿薩德與卡扎菲最大的不同是,阿薩德擁有有盟友,而且是世界強國和地區強國,俄羅斯和伊朗對阿薩德的幫助是最為重要的,他們為阿薩德提供軍事、技術、經濟上的支持,才使得阿薩德至今任然穩坐江山。

  5. 而外國勢力給敘利亞反對派的支持卻僅僅是有限的武器和金錢,並沒有提供軍事援助。儘管以色列和土耳其也參與其中,但他們並沒有去幫助反對派,而是在敘利亞追求自己的利益。


綜上所述,阿薩德之所以能夠穩坐江山是擁有著冷靜的態度和強大的盟友,而卡扎菲則不然,整個利比亞團結一致,所有的矛頭都直指卡扎菲,所以最終命喪黃泉。


走進伊拉克


2011年3月至2015年5月,我有機會親歷了利比亞卡扎菲政權從動盪到徹底倒臺的全過程,又有機會反覆深入敘利亞,採訪包括反對派武裝在內的有關各方,所以才有機會對比卡扎菲的命斷與阿薩德不倒的基本原因:

1、內因差別:儘管外人總願意把卡扎菲與巴沙爾-阿薩德政權劃等號,都封他們是“獨裁、專斷”,但兩人還是有相當的區別--比如說巴沙爾比較重視民生。這點我2011年12月首度踏上敘利亞土地時,正好可以與剛剛結束的卡扎菲政權形成對比。彼時的巴沙爾正在全力發展普惠於敘利亞人的旅遊業,我從大馬士革到塔爾圖斯,再到帕爾米拉,到處能看到興建中的公路和旅館飯店,此前兩年的旅遊業是以200%的速度在增長,而旅遊業能帶來相當的就業。更重要的是,因為巴沙爾總統相對其父親包容的態度,對不同宗教與民族都能相對平等的政策,進而獲得了敘利亞城市中產階層的支持。這點也是巴沙爾後來壓力巨大而沒有崩盤的政局大盤。相比之下,儘管石油給利比亞帶來了鉅額的財富(敘利亞則幾乎沒有石油),但卡扎菲在非洲乃至全球四處撒錢,本國民眾後期甚至沒有獲得真正的實惠,免費教育、醫療與福利早已經名存實亡,這導致利比亞各階層的普遍不滿,所以一旦口子撕開,就成了全面反對卡扎菲。

2、基礎不同:敘利亞阿拉維人深知,如果巴沙爾倒臺,那麼佔全國人口17%的阿拉維人將面臨著滅頂之災,這主要是因為宗教與歷史因素所致。因此,就算阿拉維人中也有對巴沙爾父子兩代不滿,但出於民族存亡的考慮,他們其實是拼全力維護巴沙爾不倒。相比之下,利比亞在卡扎菲之前幾乎沒有一個成型的現代化國家,全國的部族與民族“碎片化”,而卡扎菲的部族還沒有形成一個絕對穩固的群體,所以當卡扎菲被吊打時,他只能求助於外國武裝人員。我在蘇爾特採訪時,發現與卡扎菲還在一起作戰的是來自非洲許多窮國的僱傭軍。這些為錢與“利比亞戶口”作戰的武裝人員是不會真跟卡扎菲死戰到底的,因為命沒有的話,要錢有什麼用?而阿拉維人在此次敘利亞戰爭中幾乎每個家庭都出男丁,而男丁死光了也出女性上陣作戰。這些人成為巴沙爾政權的絕對基石。

3、外因差別巨大:卡扎菲對西方態度前後的巨大變化讓他幾乎沒有真正的朋友,比如說之前是以“反美鬥士”名聞全球,但後來投降了美國之後比誰都徹底,而且還把之前助其發展武器的其它國家絕密情報全都一古腦送給美國,並且親自押運。雖說卡扎菲一直被人視為我們的“老朋友”,但他卻讓兒子年年去臺灣訪問,並且禁止中國能源企業進入利比亞,哪怕寧願交給跟他死對頭的美國公司。所以,卡扎菲最後是沒有朋友的,甚至無人願意收容他。敘利亞則不同,剛開始是黎巴嫩民兵入境助拳,然後是伊朗革命衛隊上陣,最後是俄羅斯出兵助戰!

4、阿拉伯之春變化:在卡扎菲遇到大麻煩的時候,中東許多國家民眾視“阿拉伯之春”為真希望與未來所在,但等到利比亞成為四分五裂國家,埃及因此失去地區大國影響力且經濟一落千里,突尼斯和也門內戰不斷之後,敘利亞民眾多了一個參照物,進而開始思索什麼是對本國和民眾真正的好,因此,敘利亞內戰後期時,包括反對派在內都開始檢討自己:對抗巴沙爾是對的嗎?

這些綜合因素導致了兩人最後的結果相當不同。


邱永崢


當年利比亞的局勢和敘利亞有幾個本質的不同。首先,利比亞內戰西方直接介入,西方國家的空中力量直接打擊卡扎菲的政府軍,直接扭轉了利比亞的東部戰局;而敘利亞不同,西方國家並沒有大規模直接介入到敘利亞內戰,而是通過代理人的方式介入;這兩者的差別直接決定了國內力量的平衡,因為單憑反對派的力量即便有西方的軍事支持,也很難在短期內擊潰政府正規軍。其次,由於卡扎菲的多變和自負,自以為能夠在大國間縱橫捭闔,利比亞既不是美國的朋友,也不是俄羅斯的盟友,在阿拉伯鄰國中也沒有真正的朋友,以至於在西方武裝干涉利比亞的時候,沒有大國真正站出來力挺卡扎菲。第三,利比亞地處北非,權力格局相對簡單,並不涉及教派和複雜的大國博弈,當卡扎菲面臨危機的時候,很難找到可以利用的外部力量獲得支持;相反,敘利亞地處中東核心地區,處於遜尼派和什葉派的鬥爭焦點,

容易獲得來自於伊朗、黎巴嫩、伊拉克等國勢力的支撐。第四,敘利亞的軍事實力遠遠超過利比亞,無論是裝備還是兵力都遠非利比亞能比,所以在西方的軍事介入下更加難以支撐。


照理說事


有網友問:同樣是國家陷入內戰,為何卡扎菲最終喪命而阿薩德一直穩坐江山? 我們就從軍事角度來說吧!巴沙爾可以穩住江山,一個重要原因是,阿拉維派在敘利亞人口比例為15%以上。

與此同時,從法國殖民地時代開始,阿拉維人就特別喜歡從軍。所以,雖然阿拉維人口比例第,但是在軍隊當中比例卻很高。比如,敘軍主要精銳部隊,共和國衛隊,老虎部隊,空軍部隊,還有情報機構都是阿拉維人組成。

敘利亞2200萬人口,阿拉維和其他什葉派有14%,基督教有17%,這都是巴沙爾的支持者,佔到了31%,其他68%的遜尼派也不都是支持敘反對派的。所以,巴沙爾可以掌控一支有一定人數和實力的武裝力量。

卡扎菲則完全不同,在利比亞600多萬人口,有上百個部落,卡扎菲本人出身的卡達法部落才10萬人口。也就是說卡扎菲的基本盤實在是太小了,只有國內人口的六十分之一。

而卡扎菲的很多政策在國內,並不受歡迎,導致沒有多少人支持他。這也就直接導致,卡扎菲招不到兵。

所以,到了最後,卡扎菲手裡根本沒有足夠的軍隊,只能花錢僱傭那些來自黑非洲的僱傭兵。英國《每日電訊報》表示,當時有幾百名白俄羅斯退伍士兵正在利比亞幫助卡扎菲打擊反對派武裝,而卡扎菲政府向他們每人支付1900英鎊的月薪。

卡扎菲的主力就是這些黑非洲,烏克蘭,白俄羅斯和哥倫比亞等國僱傭的大批僱傭兵。這幾千僱傭兵確實戰鬥力很強。但是,利比亞反對派卻可以召集人數十倍以上的當地民兵。再加上北約空襲。卡扎菲快速失敗,也就不難理解了。


深度軍事


利比亞和敘利亞內戰的起因有些相似,但過程差距非常明顯。敘利亞的巴沙爾堅持了六年,目前戰場優勢不但得以保持還有所擴大,美國的空襲至少在目前,沒能抵消敘利亞政府軍相對於反對派的戰場優勢。而利比亞的卡扎菲在美國的空襲行動展開前本來也壓著反對派部族武裝打,空襲開始後很快自己的軍隊就分崩離析,卡扎菲本人也隨即被捕獲殺害。

出現這兩種截然相反的結果,原因可以總結很多,但巴沙爾和卡扎菲政權在組織模式以及政策理想方面的差異起到了很關鍵的作用。

巴沙爾政權是以阿拉伯復興社會黨為核心的,儘管也高度強調總統的地位,然而黨的架構在全國全社會具有舉足輕重的作用。卡扎菲只是依託自己營造出來的個人崇拜氣氛而已,社會動員能力和控制力完全不可比。

此外,卡扎菲在被推翻前數年由於美國的壓力進行了外交政策的大轉向,完全放棄了原來的反美路線,甚至為了討好美國而猛烈批評自己曾經大加讚揚的國家,這種行為不但沒有為卡扎菲在西方世界贏得尊敬,反而導致卡扎菲與自己曾經的朋友關係迅速疏遠,失去了很多國家的信任。當卡扎菲陷入困境的時候,並沒有什麼國家願意為卡扎菲提供哪怕是外交上的支持。自我否定的結果就是自我背棄以及被其他人拋棄,敘利亞的外交政策則一直非常有原則,二者是不可比的,結果自然也很不相同。


葉海林


俗話說多個朋友多條路,現在看來對於一個小國來講,有時候有個真心和可靠的朋友,不僅是路的問題,還可能是命的問題。有個好朋友甚至能多條命,這恐怕就是同樣是國家陷入內戰,為何卡扎菲最終喪命而阿薩德一直穩坐江山的原因。兩國都是在2011年爆發的內戰,卡扎菲就當年10月就被打死,而在持續近7年多的敘利亞內戰中,巴沙爾領導的政府軍正逐步取得優勢。先說說利比亞,利比亞是個地處北非地中海沿岸國家,面積176萬平方公里,面積不小,南部主要為沙漠地區,人口600多萬,主要為阿拉伯人。從16世紀起,其最富裕和人口最密集的地中海沿岸地區被奧斯曼土耳其帝國所控制,1912年成為了意大利的殖民地,1943年,英法分別佔領了其北南兩部分。1951年,利比亞取得了獨立。

1969年9月1日,軍銜為中尉的卡扎菲領導“自由軍官組織”發動了“九月革命”,推翻了當時的伊德里斯王朝,建立了阿拉伯利比亞共和國,任革命指揮委員會主席兼武裝部隊總司令,並自己給自己晉升為上校。在此後的42年中,上校卡扎菲一直統治著利比亞,直到2011年利比亞內戰爆發。卡扎菲特是典型的小國領導人做著大國夢的領導人。1982年至1983年卡扎菲任非洲統一組織主席。他性格特立獨行愛炫耀,喜歡在大的場合脫稿演講,2009年9月23日,卡扎菲在聯合國大會上發表長達94分鐘的演講,漫長的演講造成其私人同步口譯員在中途心情崩潰,放棄翻譯。

雖然卡扎菲統治利比亞40餘年,就像很多阿拉伯國家一樣,利比亞依然有著濃厚的部族色彩。利比亞也不是一個從古自今就存在的整體,它由三個有著各自歷史和文化以及地緣特點的相對獨立的部分組成,分別是的黎波里塔尼亞(西部)、昔蘭尼加(東部)和費贊(南部)。最為重要的就是的黎波里塔尼亞(西部)和昔蘭尼加(東部),1951年,伊德里斯王朝利比亞聯合王國成立後,當時王國的首都一度在西部的的黎波里和東部重鎮班加西之間輪換。

從內政方面來講,利比亞有大大小小的部落800多個,其中比較大的約有30多個。1969年卡扎菲發動政變時正是在卡達法部落(卡扎菲所屬的部落)以及西部和南部的一些部落支持下推翻了國王伊德里斯(他是東部昔蘭尼加地區賽努西部落聯盟的教長)。這個原來人口不到10萬的卡扎菲所屬的卡達法部落立刻顯赫起來了,卡扎菲所統治的40餘年,並沒有很好整合國內的部族,反而在軍政系統大量任用卡達法部落以及其親近的一些部落人員,不僅部落矛盾尖銳,同時由於全國70%的油田和煉油廠都在東部地區,東部地區與當時卡扎菲領導的中央政府也是矛盾重重。到後來,卡扎菲對國內支持其的部落也產生了嚴重的不信任,轉而在軍隊中吸收大量的外國僱傭兵,所以到後來除了其家鄉蘇爾特所在的卡達法部落算還是比較真心支持卡扎菲外,真正真心支持其的國內部落並不多,這是其內政的失誤。

利比亞內戰過程,2011年爆發了卡扎菲領導的政府軍和以東部為主的反對派之間的武裝衝突,在2011年3月15日,政府軍的先鋒偵查兵挺進到了反對派的大本營班加西的10公里處,並完成對班加西外圍的戰略控制。卡扎菲馬上就要勝利在望,然而事情發生了嚴重的轉折,以美國為主的西方國家眼看自己支持的反對派如此不爭氣,決定親自動手了。3月17日,在阿拉伯國家、美國、英國和法國等國的推動下,聯合國安理會通過決議在在利比亞設立禁飛區。隨後美英法三國對利比亞發動多輪空襲,後又有多國加入到對利比亞的空襲中,利比亞反對派很快得以重整旗鼓,隨後與卡扎菲領導的政府軍陷入僵持。在卡扎菲拒絕流亡後,2011年5月之後,北約加大了對利比亞政府軍的空中打擊力度,8月,利比亞反對派攻入首都的黎波里,10月20日,卡扎菲所控制的最後一個據點其家鄉蘇爾特被攻佔,卡扎菲死於亂兵的槍殺。雖然卡扎菲政權被推翻,然而其國內各派依然衝突和矛盾不斷,依然處於過渡階段,2017年9月24日美國總統特朗普簽署最新旅遊禁令,利比亞在新版旅行禁令名單中。卡扎菲除了內政的嚴重失誤外,其外交的嚴重失誤非常明顯。卡扎菲在位時,看似在國際上風光無限,與美國為首的西方曾對抗數十年,然而在國際上卻沒有一個真正的朋友,連阿拉伯國家對其的支持者都寥寥無幾。

反觀敘利亞,面積約18多萬平方公里,人口約1800多萬,在公元16世紀也是被納入了奧斯曼土耳其帝國的版圖,1920年成為了法國的“委任統治地”,1946年敘利亞獲得了獨立,1963年起由現任總統巴沙爾所在的阿薩德家族領導的阿拉伯復興社會黨執政至今。從上世紀60年代起,敘利亞就與美國關係不咋地,1967年兩國曾斷交,後美國多次制裁敘利亞,兩國關係幾乎一直緊張。敘利亞與前蘇聯關係親密,1980年兩國建立了盟友關係。1991年前蘇聯解體後,敘利亞繼續與俄羅斯保持親密關係,從1971年開始,敘利亞的塔爾圖斯港就一直是前蘇聯以及後來的俄羅斯海軍在海外的一個基地。2000年,敘利亞前總統哈菲茲·阿薩德去世,其次子成為了總統,繼續保持對俄羅斯的傳統友好關係。可以這麼說,前蘇聯解體後,俄羅斯在中東的勢力急劇收縮,而敘利亞可以說是俄羅斯在中東唯一的堅定“盟友”,失去了他,俄羅斯就失去了在中東以及地中海地區的戰略支撐點。2011年敘利亞爆發內戰以來,在美國等西方國家大力支持的敘利亞反對派武裝的攻勢下,巴沙爾領導的政府軍曾一度比較被動,2015年,俄羅斯軍事介入敘利亞危機,敘政府軍猶如打了一針強心劑,逐漸在敘內戰中取得相對優勢地位。

另外一個原因,雖然同是阿拉伯國家,但敘利亞並不像利比亞那樣部族色彩那般濃厚,敘利亞80%以上是阿拉伯人,其次還有庫爾德人、亞美尼亞人等。敘利亞居民中85%信奉伊斯蘭教,14%信奉基督教。在伊斯蘭教中,遜尼派約佔80%,什葉派約佔20%。敘利亞政府的主要支持力量和敘利亞政府軍的主要構成人員是約佔該國總人口約11%的什葉派中的阿拉維派。這200多萬阿拉維派雖然佔敘利亞國內人口的少數,然而卻比較團結,是敘利亞政府軍的中堅力量。


十三叔看歷史


同樣是國家陷入內戰,卡扎菲喪命而阿薩德穩坐江山,原因是多方面的,其中以下幾個原因我認為比較重要:


首先,與埃及、伊朗、土耳其相似,敘利亞是擁有歷史疆域、國家和民族認同的真正的國家,幾千年前就形成了原始城邦國家;而利比亞只是幾百個部落的集合,並沒有什麼穩固的國家和民族認同。

正因為這一點,當初盟軍選擇伊德里斯擔任利比亞國王時,伊德里斯本人對出任利比亞國王興味索然,堅持把握不放的是其部落酋長位置。卡扎菲上臺之後,曾經努力改造傳統部族思想,塑造統一的利比亞國民認同,但未能成功,自己後來也不得不依靠部族政治保障自己的權位。結果,當大多數部落背離他時,他也就難以挽回了。

其次,利比亞人口規模和卡扎菲政治基本盤規模太小,沒有達到足夠的臨界規模,難以抵禦外來打擊。利比亞總人口至今不過636萬,分屬約500個部落,瓦爾法拉、阿祖維、卡達法三大部落佔總人口約1/3,卡扎菲出身和依託的卡達法部落在他當初舉事上位時不過10萬人,後來他內戰倒臺時也不過40萬人左右,無法提供足夠人力支持卡扎菲政權。



反觀敘利亞,總人口1980萬(2015年官方估計),其中構成阿薩德政權最核心支持者的阿拉維派約200萬人,提供給阿薩德政府的人力足夠達到臨界規模。第二層支持者是約50萬其他什葉派,以及佔全國總人口約14%的基督徒。這樣,阿薩德政權能夠擁有足夠人力資源支撐足夠久,讓外部支持者感到值得對他下注支持。特別是敘利亞首都大馬士革人口450萬,接近全國總人口1/4,人口絕對數量也接近了足夠支撐持久戰的臨界規模,控制著大馬士革(Damascus)的阿薩德政權因此在內戰中擁有較大先天優勢。而利比亞首都的黎波里人口101萬,佔全國人口不足1/6,人口絕對數量不夠臨界規模,內戰爆發時掌握首都的卡扎菲政權先天優勢不夠突出。

第三,敘利亞政府始終以本國軍人組成的軍隊為基本依靠力量,這樣在整個敘利亞國民面前不是外來敵對者身份;而卡扎菲高度倚重黑人僱傭兵,統治者依靠異族僱傭軍固然是阿拉伯-伊斯蘭世界的沿用千年的傳統,但其不可避免的效果是無形之中就把自己放到了利比亞國民的對立面。

第四,在上述原因基礎之上,卡扎菲自不量力,多年來國際雄心過大,四面樹敵而沒有一個可靠的大國盟友支持;阿薩德政權則沒有那樣四面樹敵,巴沙爾及其夫人的國際形象在內戰爆發前多年裡還堪稱良好,且始終與蘇聯/俄羅斯保持著良好關係,正是這個盟友對挽救阿薩德政權發揮了核心作用。


梅新育


同樣是內戰卡扎菲死了,阿薩德卻活著。其實很好理解,套用中國的一句名言謙虛使人進步,高調的做事低調的做人。卡扎菲和阿薩德相比就是這句話的典型寫照。前者唯我獨大毫無謙恭,做人那更是高調的沒邊,這一點從其出訪他國時攜帶各式帳篷身邊美女保鏢環繞皆可見一斑。反觀後者阿薩德卻很難在媒體上找到宣揚其多大排場多.麼霸氣的新聞報到,更多的是其夫妻二人平易近人視察學校幼兒園,接見平民的新聞。這在子承父業的二代政冶人物上是難得可貴,在阿薩德身上我們幾乎感受不到官二代那種高高在上目中無人,狂傲以及遍尋美女駕豪車等等這些宮豪生活景豪,正是這一優秀品質為阿薩德樹立了一個良好形象,也為其在國家動盪時在世畀範圍內博取很多同情分數,加之其一直延續其父對朋友的堅定支持,讓美帝等一干西方走狗的封鎖圍堵失去效力。加之其對同宗同族以及支撐其統治地位的空軍勢力一貫的優厚待遇以及非本族教派的寬柔政策,這一切都為其打下了堅實統治基礎,全國二千多萬人口中三分之二是支持阿薩德政權,正是因為有廣範的人民支持使其熬過了戰爭最初階段的殘酷和艱難,使其能挺到俄羅斯的介入,否則如果同卡扎菲統治下的利比亞短時間內就轟然倒下,俄羅斯普京就算有萬般武功能耐也救不了,所以說敘利亞之所以能夠迎來勝利,是阿薩德用其人格魄力羸得的,用其一貫堅忍謙恭的品質贏得的。阿薩德用其自身的形為品格從另一個角度上註釋了人的優秀品質是何籌重要和無價,也為後人樹立了一個活生生的典範。


前行者149478967


從大歷史的角度來看,勝敗都是很難說清的,有的人這樣做,就成功了,而有的人做了同樣的事,也許就失敗了。

所以,事後分析,無論成敗,都能列出一大堆理由。

不過,學習歷史的意義就在於提醒後來者不要犯同樣的錯誤(雖然各種各樣的錯誤往往一犯再犯,因為人性的弱點擺在那裡),所以今天我來從內因、外因兩個方面談談這個問題。

首先,簡單回顧一下利比亞和敘利亞的動亂歷史

2010年發生在突尼斯的自焚事件是整個“阿拉伯之春”運動的導火索,2011年2月16日開始,利比亞爆發反政府抗議活動。

僅僅半年之後,10月20日,卡扎菲及其接班人穆塔西姆在蘇爾特死於槍殺。

在敘利亞,2011年3月15日,大馬士革、阿勒頗、哈塞克、德拉以及哈馬等城市的街頭爆發了大規模反政府示威活動。

隨後爆發的殘酷內戰,可以說世界上第一場被互聯網直播的戰爭。

西方媒體每到12月,都會興奮地預測阿薩德在未來一年就要完蛋了,然而,7年過去了儘管已有46.5萬人死於這場內戰,500萬人淪為難民,但阿薩德政府依舊存在。

如今,西方媒體近兩年已經垂頭喪氣地停止預測阿薩德命運,就連當年倒阿薩德最兇的沙特也被迫公開承認阿薩德贏得了內戰勝利。

那麼,卡扎菲和阿薩德的命運為何如此迥異呢?

二、從大戰略上看

偉大領袖說過,搞政治就是要把我們的人搞得多多的,敵人搞得少少的。

利比亞的卡扎菲,不僅把周邊的鄰居全部得罪光了,就連聯合國五大常任理事國,也全部一一得罪。

卡扎菲不僅邀請臺獨分子陳水扁過境利比亞,還公開惡意指責中國掠奪非洲資源。2006年,中國舉辦中非合作論壇峰會,非洲49個與中國建交的國家,其中48個過來的,不是總統就是總理,只有利比亞派個外交部副部長。

還有一個關於敏感核問題的,我就不多說了,大家可以自行百度。

此外,卡扎菲堅決反對法國提出的地中海一體化的構想;卡扎菲在20世紀80年代以革命者自居,被美國認定是洛克比空難的幕後支持者。

2003年之後,利比亞逐漸與美英法意等國打得火熱,把大量的石油資源都輸往西方國家。

受到疏遠的中俄兩國,也逐漸不再把利比亞當做朋友。

2009年聯合國大會期間,卡扎菲表示,安全理事會應該改名為恐怖理事會,要求取消5個常任理事國的否決權,增加常任理事國數量,尤其是增補非洲國家的代表。

朋友多了路好走,歌裡這樣唱,朋友越來越少的利比亞的路卻越來越難走。

因為金錢買不到真正的朋友,英國法國迅速翻臉,主導對利比亞軍事打擊。比如法國總統薩科齊曾經接受卡扎菲大量政治獻金投身總統選舉,此刻卻翻臉不認人,卡扎菲大呼上當也無可奈何。

(十多天前,薩科齊被檢方拘留,罪名就是當初接受卡扎菲政治獻金,可見當年確有其事,然而又如何呢?)

因此,利比亞內戰爆發後,中俄等國在聯合國出臺一系列制裁時,大開綠燈。比如2011年3月17日,安理會在決議關於利比亞的1973號決議時,中國和俄羅斯卻投了棄權票,從而使美英法制裁利比亞的決議得以通過,為西方打著聯合國的旗號插手利比亞事務開了綠燈。

此外,俄羅斯總統梅德韋傑夫也在八國峰會上說,國際社會已經不再承認卡扎菲是利比亞的合法領導人。他還說,如果卡扎菲選擇流亡國外,“這對利比亞及其人民都有好處”。

但是對於敘利亞問題,中俄兩國卻都公開而且堅定地站在敘利亞一邊。

相比之下,2011年10月4日、2012年2月4日、2012年7月29日、2014年5月22日,聯合國安理會就敘利亞問題決議草案進行表決。作為五個聯合國安理會常任理事國,中國和俄羅斯投票否決,使得相關草案未獲通過。

失去了聯合國的授權,美英法等國處心積慮的軍事幹涉就無法推進,敘利亞的合法政府也就繼續正大光明的存在於聯合國。

此外,相比於卡扎菲的到處惹事,敘利亞內戰爆發後,黎巴嫩真主黨游擊隊立即無條件的成為政府盟友,伊朗也派出大量軍事人員以及大量援助明裡暗裡支持敘利亞,伊拉克更是睜一隻眼閉一隻眼地放任援助物資從領土過境。

這就是卡扎菲和阿薩德命運迥異的外因。

三、阿薩德政府在軍事上的頑強抵抗為贏得俄羅斯支持奠定了基礎

不可否認,俄羅斯的軍事幹涉是阿薩德政府能在2016年再次轉敗為勝的重要原因。

但是,人自助者人恆助之,我們要看到,正是阿薩德政府軍從2011年以來的艱苦戰鬥為內戰的勝利奠定了堅實基礎。

時間回到2011年,阿拉伯國家聯盟一度將敘利亞驅逐出組織,此外,美國、沙特阿拉伯、卡塔爾等國資助下,敘利亞各地反對勢力蜂起,敘政府內部總理在內的高官紛紛叛逃,軍隊大規模譁變,國防部長等核心成員甚至被炸身亡。

南部城市德拉、中部城市霍姆斯、北部重鎮阿勒頗紛紛被反對派佔據,就連首都邊上的東古塔也被恐怖分子牢牢控制(東古塔直到前幾天才被完全收復)

西方媒體信心滿滿地預言阿薩德將步卡扎菲、穆巴拉克等中東強人的後塵,或者被推翻或者被打死。

然而,他們錯了。

敘利亞軍隊大規模譁變後,剩下的人員戰鬥意志反而更加堅定,加上反對派的殘酷屠殺俘虜政策,更使得阿拉維和什葉派緊緊團結在阿薩德周圍,因為他們明白,一旦失敗,將會有什麼樣的命運在等待他們。

敘利亞內戰前後七年,說起來頗為複雜,我就說說阿勒頗的21世紀斯大林格勒保衛戰。

作為敘利亞北方重鎮的阿勒頗,從內戰一開始,就是雙方激烈爭奪的重要戰略要地。

阿勒頗中央監獄,肯迪醫院,明格機場,被幾萬反政府武裝包圍分割後,成為3個孤懸在反政府控制區的據點。

其中,明格機場堅守300天才告陷落,在肯迪醫院,政府軍也一直堅持到了最後,基督徒戰士Ali Jaber Raidi,在大批勝利陣線恐怖分子衝上來之時,引爆了自身所攜帶的炸彈,與至少6名恐怖分子同歸於盡。

尤其值得大書特書的是阿勒頗中央監獄守衛戰,在被叛軍包圍的13個月內,共有1400名叛軍被擊斃。而中央監獄的守衛者只有阿勒頗第九特警大隊、野戰部隊、民兵部隊和40名自願參戰的犯人一共500人。

在最艱苦的歲月,監獄守軍兩天吃一次飯。彈藥和藥品完全依賴空投。沒有電,飲水管道被切斷後靠打井、收集雨水和雪水度日。

每天都有自殺式炸彈襲擊和無休止的炮擊騷擾,完全看不到解圍的希望——但是最終他們贏了!

“13個月來我們一起忍受飢渴和寒冷,分享同一塊餅乾,如果把我們450個兄弟的故事寫成小說,那麼全世界的紙張都不夠用。我們是阿拉伯敘利亞軍隊,是曠野中的雄獅,天空中的雄鷹,監獄的每一塊石頭都是我們的見證!”

所以,回到上面那句話,人自助者人恆助之。

反觀利比亞,在內戰期間,爆發的最大錯誤就是錯失了進攻反對派大本營班加西的機會。

2011年3月12日,卡扎菲的部隊通過海空兩路向東部全面反攻,反對派從卜雷加港到拉斯努拉夫的戰線一度極其危險。

由於擔心卡扎菲的部隊會進攻班加西,大批西方記者紛紛向埃及邊境撤離。

卡扎菲的兒子賽義夫·伊斯蘭得意洋洋地對法國的歐洲新聞電視臺說:“軍事行動結束了。48小時內一切都將結束。我們的部隊差不多都在班加西了。不論做什麼決定都已經晚了。”

就連法國外長也稱,“西方已經失去了扭轉局勢的機會”。

然而,卡扎菲的軍隊可能不知道兵貴神速的道理,他們重兵屯集於班加西城外,沒有果斷髮起總攻。

2011年3月17日,安理會對軍事幹涉利比亞的投票結果是10比0,10票贊成,包括中國、俄羅斯和德國在內的5個國家棄權。

在聯合國的全部歷史上,這是安理會第一次授權採用軍事行動來預先打擊一場“迫在眉睫的大屠殺”。

3月19日,西方國家迅速介入利比亞內戰,先進的導彈和飛機,迅速改變了雙方力量對比,慘遭空襲之後的利比亞政府軍立刻轉勝為擺節節敗退。

假如利比亞軍隊能在19日前,拿下班加西,歷史也許會改寫。

如果一個人成功也許只有一個理由:優秀,那麼,一個人假如失敗,必然會有無數的理由來總結來分析。

也許關於卡扎菲失敗的原因還有很多,比如班加西的民意,比如信任僱傭軍等等,但這都已經不再重要。

因為,當他被從下水管道拖出來的那一刻起,他在歷史中就只有一個名字:失敗者。

謝謝閱讀。


小奔說史


原因很簡單,一句話:俄羅斯保他 。2010年一場阿拉伯之春捲席整個中東,穆巴拉克、卡扎菲相繼倒臺,西方實現了戰略洗牌,但是敘利亞阿薩德政權在俄羅斯的擔保下支撐到了現在。首先俄羅斯在敘利亞重大利益訴求,這裡有俄羅斯唯一的海外軍事基地,由於地處地中海,對面就是歐洲,北約東擴嚴重擠壓了俄羅斯的戰略空間,這裡便成為俄羅斯威懾西方的前沿陣地。北約如果在烏克蘭部署導彈攔截系統,那麼俄羅斯也會在敘利亞加強導彈部署。

其次無論是從國外還是敘國內反對派的情況下,保住阿薩德就保住了俄羅斯的利益,因為反對派是西方扶持的,在西方及反對派要求阿薩德下臺的情況下,俄羅斯為了維護在敘利亞的利益別無他選。 最後敘利亞作為中東地區政治大國,各國的地緣政治博弈使其可以左右逢源,阿薩德一倒臺,中東將政治失衡,敘利亞將立即陷入混亂,在沒有找到合適的可以取代阿薩德的人之前,西方也不會急著發動大規模軍事打擊,不然有可能造成中東更大的混亂,俄羅斯和伊朗影響力將進一步做大,這不符合美國的利益,而且除了俄羅斯,伊朗也支持敘利亞,這些都客觀上延遲了阿薩德的政治生命。另外阿薩德在國內還是得到很大的民意支持的,不然面對西方和反對派的咄咄逼人也不可能撐到現在。
利比亞沒有敘利亞那樣的戰略地位和政治基礎,而且卡扎菲太狂妄,在非洲搞去美元化,這是美國絕對不能容忍的,一個小國挑戰超級大國的霸主地位,只能說不自量力,而且卡扎菲在國際上沒有朋友,更加沒有大國在國際道義上為其做擔保,下場不用說都知道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