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2 我國的殲擊機名字為什麼殲6開始?

存在感不足


新中國第一家戰鬥機就是從殲五開始的,沒有什麼殲1/2……。



第一架殲五是上世紀五十年代根據蘇聯的米格17戰鬥機仿製的國產型號,命名殲五。四年時間裡共生產線製造了767架。


後續的殲6作為中國自主生產製造的第一代超音速戰鬥機,生產了有二十多年吧,直到2010年才從空軍部隊退役。

殲7作為我國的明星出口機,目前仍有很大一部分服役於空軍和海軍部隊。

再接下來的八爺,大家也都很熟悉了。


後面的國產第一架自主設計製造的攻擊機——強五,戰鬥轟炸機——殲轟7,第四代電傳操縱的殲10,前蘇聯的蘇27的國產版本殲11系列。殲11衍生出的殲16多用途戰機,殲15艦載戰鬥機。以及我們自主設計製造的第五代隱身戰鬥機殲20已經裝備服役部隊,殲31目前正在改進試飛。
強五攻擊機
飛豹戰鬥轟炸機




殲10戰鬥機


殲11戰鬥機殲15艦載機
殲16多用途戰機


殲20戰鬥機

殲31戰鬥機


魑魅涅磐


其實,我國,從殲1到殲15都有,一個也不缺,

我是航空航天大學畢業,我有幸摸過殲1,殲1是教練機,

不過說實話,以前是沒艦幾這種叫法的,古時候,飛機和坦克步槍一樣用年頭命名,殲五就是56式殲擊機,還有59式殲擊機,

後來空軍覺得自己牛b,非要改名,就改成殲幾強幾轟幾這種名字

殲1到殲4都有,不是殲5殲6開始的

更沒有從無到有這種說法,民國我國就能生產戰鬥機和萬噸輪船,中國第一艘萬噸輪船是大清開始建造的,叫官府號,那是一次兩艘另一叫天朝號,賣給了美國,美國用他倆打過二戰,還發了勳章

我國第一架戰鬥機是1911年開始建造的




東北虎男323


先糾正一下,我國戰鬥機編號是有殲-5的,產量還不小,是仿自蘇聯米格-17!

殲-5的確是我國第一個戰鬥機編號,那麼殲-1~殲-4去哪了呢,軍迷估計都琢磨過這件事,事實究竟如何,筆者在這裡給大家簡單的介紹一下。

考察我國的軍用飛機編號,會發現一個現象,不論戰鬥機、還是其他作戰飛機,編號都從“5”開始,譬如殲-5戰鬥機,轟-5轟炸機,強-5強擊機,直-5直升機、水轟-5水上飛機,是不是說上頭一開始定的規矩就是這樣,所有類型的作戰飛機編號,都從5算起?

這規矩還真的有,從最早出現的“殲-5”開始,可以說這一不成文的約定就是由“殲-5”而生,但“殲-5”為什麼從5開始排,卻另有原因。

我國早期戰鬥機的命名,並不是“殲-X”,而是用年份來命名為“XX式”,殲-5的早期名稱為“56式殲擊機”,相應的殲-6曾稱“59式殲擊機”(這還藏著一個59,挺意外吧)、殲-7曾稱“62式殲擊機”,但後來空軍型號名稱統一改為“字-X”,陸軍則一直保留原來的命名方式,如59式坦克、63式裝甲車、05式自行榴彈炮等。

在改名過程中,“殲-5”這一型號的來歷眾說紛紜,有說法是借“從無(五)到有”的諧音,也有說是從“56式”的年代數字而來,其實最靠譜的解釋還是:

空軍戰鬥機的編號,從1開始,剔除避諱的3、4,排到“56式”正好是第三個。

那麼1、2又是什麼型號,殲-1其實是我國第一型噴氣式戰機——殲教-1,可惜後來沒有投產。

殲教-1噴氣式教練機,先後生產過三架原型機,但性能不太理想、沒有投產

1號之後是2號,殲-2是沈飛準備仿製蘇聯米格-15的一個項目,但後來蘇聯很快推出了更先進的米格-17(就是米格-15的改進型),沈飛也轉而開始仿製米格-17、並定型為“東風101”(這是沈飛的命名,空軍一開始批的編號就是“56式殲擊機”,後來統一編號時才改為殲-5),殲-2自然就被放棄了。

志願軍米格-15戰鬥機,我國原打算仿製,後來改為仿製性能更先進的米格-17

我國的戰鬥機編號規律就是這樣,未投產型號佔用編號的情況一點也不少,除殲-2(米格-15)外,還有殲-9(三角翼截擊機,競標時敗給殲-8),殲-12(世界上最小的超音速戰鬥機,未投產),所以殲-2這個型號的確存在過,並不是一種憑空臆想。

那麼後面的3號、4號呢,也有未定型投產的型號嗎?

其實,空軍戰鬥機編號裡的3、4一直都是空缺的,這倒不是迷信,各國空軍都有一些自己的講究,並不奇怪。

殲-12,是“空中游擊戰”思想的產物,世界上最小的超音速戰鬥機,航程偏短

不信看一看空軍的戰鬥機序列,未投產的用括號括起來,(1),(2),5,6,7,8,(9),10,11,(12),15,16,20,這裡面17~19是保留編號,殲-20直接跳到20所以才空出來的,但是3、4就根本沒有,是吧!

至於網絡上的殲-13、殲-14傳言,筆者只能說,有原型機嗎?

殲-2、殲-9和殲-12可是有正式立項、甚至造出過原型機的,而所謂殲-13、殲-14呢,至多隻有一些旁證,從未見權威媒體提及。

以上就是我國戰鬥機編號的一些解釋,歡迎留言討論!

——


炎黃軍武


我是薩沙,我來回答。

當然不是了。

聽薩沙來說。

其實從殲1到殲10,都是有飛機的。需要說明的是,殲1到殲4不是官方代號,只是部隊裡這樣亂喊而已。

殲1是著名的拉9戰鬥機。

1949年建國以後,國軍的空軍還掌握著制空權,曾經對解放軍控制的大城市多次轟炸。

為了建立自己的空軍,1950年1月,中國從蘇聯進口了第一批戰鬥機,129架拉9螺旋槳戰鬥機。

不過,形成戰鬥力還是1950年8月的事情了。

拉9是二戰中蘇軍主力戰鬥機拉7的改進型號,採用全金屬結構、層流翼型,裝備4門23毫米機關炮。

在1950年,拉9屬於比較先進的螺旋槳戰鬥機,可以和國軍的野馬戰鬥機正面絕對。

拉9就是殲1。


殲2是拉11戰鬥機。

拉11是拉9的最終改進型號,性能更為強大。

從1950年開始到1953年,我軍陸續裝備了163架拉11戰鬥機。

但當時噴氣式戰鬥機已經大量出現,拉11不能和噴氣式戰鬥機正面對抗,多用於為慢速轟炸機護航。

1951年志願軍空軍對大和島時,就有16架拉11護航,另外還有米格15噴氣式戰鬥機。

激戰中,我軍損失3架拉11,擊落1架美軍的F-86佩刀。

此戰表明,拉11在已經過時,也是蘇聯最後一款活塞螺旋槳戰鬥機,1953年就停產了。

我軍拉11在60年代也全部退役。

殲3是米格9戰鬥機。

螺旋槳戰鬥機速度有上限,很難超過每小時750公里的時速。而現代空戰,速度是非常重要的。

所以噴氣式戰鬥機取代螺旋槳戰鬥機是必然。

1951年5月,我軍對現有的拉9和拉11不滿意,又從蘇聯購買了米格9戰鬥機。

米格9是蘇聯二戰後研發的第一代噴氣式戰鬥機。

可惜米格9並不成功,整體設計有缺陷,發動機也不可靠。

因為朝鮮戰爭已經爆發,我軍顧不上挑選,最終從蘇聯出巨資進口了6個師共369架米格9戰鬥機。

然而,相比隨後出現的米格15,米格9各方面性能都有很大差距,並沒有大規模參戰。

解放軍後來評估,認為米格9綜合性能比不上美軍較為落後的主力戰鬥機F-84雷電,甚至不如成熟的拉11螺旋槳戰鬥機。

1956年11月3日,解放軍批准全部淘汰退役米格9。在米格9整個服役期間,幾乎沒有怎麼參戰,多用於噴氣式戰鬥機的訓練工作。

殲4是米格15

米格9性能有很多問題,尤其可靠性差,很難和朝鮮戰爭中的美軍對抗。

中國和蘇聯達成協議,緊急購買一批最新的米格15戰鬥機。

當時志願軍因為缺乏制空權,在朝鮮飽受轟炸之苦。對此,解放軍方面極為不滿,希望蘇聯儘快解決這個問題(出兵前,蘇聯許諾會出動空軍支援以及無償援助空軍裝備)

蘇聯方面沒有辦法,決定提供6個師372架米格15替代之前不堪使用的米格9,不另外收費。

米格15才是性能不錯的戰機,在朝鮮能夠和美軍正面對抗。

美軍發現F-80和F-84性能不敵米格15,緊急部署了更為先進的F-86佩刀戰鬥機。

殲5是米格17

殲5大家都知道了,就是米格17戰鬥機,是蘇聯援助的重大軍工項目之一。

殲5也是我國自己生產的第一款噴氣式戰鬥機,意義深遠。

殲5自1956年9月正式投入批量生產,到1959年5月停產,共生產767架。

在整個60年代,相對落後的殲5仍然是我軍主力戰鬥機,擊落過很多入侵我國領空的戰機。

殲9夭折

60年代,面對美蘇大型超音速轟炸機,我軍試圖開發一種性能優秀的高空高速截擊機,這就是殲9項目。

遺憾的是,當時指標提得太高:最大馬赫數2.6,升限26000米,最大爬升率200米/秒,最大航程3000千米。

當年,我國有沒有這方面的設計經驗和技術能力,這種指標幾乎是天方夜譚。

無可奈何下,我國601所甚至反覆研究從越南戰場上獲得的美製F4鬼怪戰鬥機。

直到1975年,殲9已經試驗了多種型號,全部失敗,無奈之下被迫降低性能指標。

到了1980年,國家開始以經濟建設為中心,廢棄了一些久拖不決的軍事項目。殲9項目被中止,10多年內總計投入的研製費約2122萬元(當年幣值)。

當然,殲9研製過程中我國還是有很大收穫的,有許多成品、材料已經研製出來,就算是技術積累吧。

殲12夭折

殲12是60年代我軍試圖自行研製的輕型噴氣戰鬥機,脫離蘇聯戰鬥機模式。

特殊年代奉行全民皆兵的游擊戰,空軍也很搞笑的提出空軍游擊戰,也就是著名的“空中李向陽”。

中國空軍提出研製、裝備超輕型前線戰鬥機,重量在4噸左右,可以裝在卡車上機動轉場部署;機動性好,主要是加速能力、爬升和盤旋性能突出,打了就跑。

現在看來,這種思維是莫名其妙的。

同時代的戰機,無論蘇聯、美國還是歐洲,全部強調戰機大體積、全設備、複雜技術,以最大提升作戰能力,我國卻反其道而行之,結果可想而知。

到了70年代末期,該項目就被終止了。

作為超輕型戰鬥機,我國不能解決記載設備和飛機重量的矛盾。最終試驗戰鬥機雖然只有4噸多,但戰機無法安裝雷達、無法安裝較多的空戰武器,也無法加裝現代化記載設備。

其實就無法安裝雷達一項,就可以決定殲12一定完蛋了。

殲13夭折

殲13的命運也差不多。它本來是準備淘汰老6的新一代自研戰鬥機,從70年代初期開始研發。

殲13被設計為高機動性能殲擊機,它是中國第一種採用邊條翼、機腹進氣的殲擊機,目標是在80年代後期能夠對抗美蘇的第四代殲擊機。

殲13的最大問題,在於心臟,也就是發動機。

本來殲13配備的是渦扇-6 發動機,該發動機性能很落後,1982年研發成功後我軍自己都沒有裝備。

70年代末期,我們根據埃及提供的米格-23MS,仿造了R-29-300型發動機,定名渦噴-15,性能先進的多。

更換髮動機可不是小事,對整個項目有著根本性的改變。如果採用渦噴-15,意味著殲13整體又要重新設計,還要做無數次測試,幾乎等於從頭開始。

就在討論期間,我國開始改革開放,殲13作為不成熟的項目,也一起砍掉了。

1981年3月以後,殲13項目停止了研製,直接研製費1221萬元。

事實證明,殲13停止是好事。如果真正使用了渦噴-15發動機,該飛機也無法和歐美主力戰鬥機對抗。


薩沙


正式意義上的殲字頭戰鬥機(殲擊機),是從國產化的殲-5開始,在此之前我國還有裝備過有如拉-9、拉-11、米格-9等機型,很自然的被衍生為殲-1到殲-4,實際這種叫法是不正確的。排列好國產殲字頭戰機,大家分享。

一、殲教-1

殲教-1教練機,1958年首飛,是由沈飛研製的亞音速噴氣式中級教練機。這架飛機在我國航空史上有很重要的地位,有多個第一。是我國自行研製的第一架飛機、第一種噴氣式飛機、也是我國擺脫蘇式機頭進氣改用兩側進氣戰機,不過很可惜僅生產了3架沒有投入服役。

二、殲-5/殲教-5

1956年入役,由沈飛在米格-17基礎上仿製而成,是比較正式意義上國產殲擊機的起源。是一款高亞音速噴氣戰鬥機,服役期間擊落多架美製戰機、偵察機。

殲教-5則是在殲-5基礎上研製的全天候雙座噴氣教練機,也是我國第一代八一飛行表演隊用機。還是現在很多公園裡的露天展品,退役太多沒地方放。

三、殲-6

1964年服役,沈飛出品在米格-19基礎上仿製的單座雙發超音速噴氣式戰鬥機,殲-6在我國空軍服役時間很長,共擊落20多架各型飛機,而自己沒有一架被擊落。當年都是殲-6萬歲這麼叫,是我國相當長時間內的主力戰機。

四、殲-7

1966年首飛,沈飛出品在米格-21基礎上仿製的一款單座單發超音速噴氣式戰鬥機,也是我國第一種兩倍音速噴氣戰鬥機。在我軍在大量服役,並且基於殲-7基礎有多種改型,包括很多當年研製過的機型都有它的身影存在。

上面幾款是空軍初期主力機型劃分,型號都是序號排列,其中還有很多大家並不熟悉但有研製過的機型。包括殲-9、老殲-10、老殲-11、殲-12、殲-13等等,我國自主研製機型正式意義上應該是從殲-5開始。

老殲-10戰鬥機

老殲-11戰鬥機


河東三叔


準確的說,中國空軍的殲擊機命名是從殲-5開始的,那麼殲-1到殲-4哪去了?其實,我國,從殲-1到殲-20都有,一個也不缺。只是殲-1到殲-4不是官方代號,只是部隊裡的稱呼。

【殲-1】

舉例說明,殲-1便是蘇聯拉沃奇金設計局在二戰之後設計的拉-9戰鬥機,即“La-9”,這款活塞式戰機於1946年6月試飛成功,並於1947年裝備蘇聯空軍。拉-9戰鬥機繼承了拉-7的氣動佈局特點,採用了全金屬結構和層流翼形。

中國也於1950年的中蘇蜜月期間得到了蘇聯援助的拉-9戰鬥機成品機型和技術,中國從蘇聯進口了第一批129架拉-9螺旋槳戰鬥機,從1950年8月中國人民解放軍空軍獨立第一驅逐機大隊開始裝備拉-9戰鬥機。但由於拉-9裝備量少,且很快就退役,所以中方仍然沿用蘇聯的戰機稱謂。

【殲-2】

至於殲-2,就是蘇聯的拉-9後續機型拉-11,這也是蘇聯研製的最後一款螺旋槳活塞式戰機,從1947年到1951年一共在蘇聯空軍裝備了1182架,和拉-9相比,拉-11並沒有太多改進,主要變化是增大了其燃油儲量,增大了航程。

拉-11即殲-2,1950年中國人民解放軍空軍的拉-11奔赴朝鮮半島,參加了朝鮮戰爭空戰,並與美國空軍的F-86戰鬥機交火,但損失較為慘重。

【殲-3】

殲-3即大名鼎鼎的米格-9戰鬥機,這也是蘇聯在研製拉-11螺旋槳飛機後研製的首款噴氣式戰鬥機,其中參考了很多來自二戰時期納粹德國空軍梅塞施密特Me-262的技術成分在內。米格-9生產了大約610架,由於當時國民黨空軍在建國之後仍然不斷對中國東南沿海城市發動空襲,故蘇聯出口了少量米格-9給中國。但米格-9在中國人民解放軍空軍所服役的時間並不長,很快就被更新式的戰機所取代。

【殲-4】

殲-4是蘇聯一代機中的代表作:米格-15的中國稱呼,作為後掠翼高亞音速噴氣式戰鬥機,米格-15的出現無疑讓英美兩國感到吃驚,因為當時美國空軍還在使用二戰時期較為優秀的P-51“野馬”戰鬥機,所以米格-15的服役使得美國也開始在朝鮮戰爭中投入新式的F-86戰鬥機與之對抗。

米格-15產量驚人,全世界範圍內算上仿製的一共生產超過13000架,中國也進口了3批次的米格-15,總數量大約在2000架次上下。這些所謂的殲-4也成為了新中國建國之後空軍的“頂樑柱”,並一直持續到80年代才全部完成退役。

以上機型中國沒有做到仿製和自主量產,尤其是殲-4,中國數次仿製都沒有成功,真正意義上的自主製造的噴氣式飛機和命名,都要從殲-5開始算起。

【殲-5】

殲-5曾經被稱為56式戰機,仿製的是蘇聯的米格-17戰機,自此之後我們才實現噴氣式戰機的自主量產。殲-5的原型機在蘇聯政府的建議下,由沈飛開始試驗仿製,並於1956年7月19日成功完成仿製米格-17的首飛,而事實上殲-5的命名稱謂是存在的。

【殲-6】

殲-6即59式戰鬥機,仿製的是蘇聯的米格-19,殲-6也是我國自主生產的首款超音速噴氣式戰鬥機,從1964年開始交付人民解放軍空軍使用,但直到2006年才正式退役,退役4年後才被移除出空軍編制序列。

著名的殲-6飛行員高長吉,擊落國軍中校張育保的RF-101,這張照片曾登上《人民日報》

可以說我國空軍的發展是從蘇聯模式中一步一步發展而來的,走的是“從進口、到仿製、自主研製再到如今的出口和領先世界”的大路,之後的“殲幾”型號由於名聲較廣,不再做多餘介紹。之所以從殲-5殲-6才開始命名,還是因為空軍具備一定影響力了,才會“另立門戶”,殲-1到殲-4的命名方式並不夠嚴謹,因為這只是空軍內部的稱謂罷了。


科羅廖夫


大家好!我是迷彩派小編,我來回答一下這個問題。我國的殲擊機名字並不是從殲-6開始的,而是從殲-5開始的。殲-5是我國於20世紀50年代,參照蘇聯米格-17型戰鬥機研製的單座單發第一代戰鬥機,它是中國製造並裝備空軍的的第一種高亞音速噴氣戰鬥機。此前,中國從蘇聯引進了大量蘇式戰機,如殲擊機就有活塞式的拉-9、拉-11和噴氣式的米格-9和米格-15等。有一種說法,就是因為之前引進了這四種戰鬥機,所以到中國自行製造命名編號時,就從“5”開始了。

此外,還有一種說法。這個比較資深的軍迷可能都知道,我國的武器編號不論是戰鬥機、還是其它作戰飛機,甚至手槍和坦克等其它武器編號也都是從“5”開始,譬如殲-5戰鬥機,轟-5轟炸機,強-5強擊機,直-5直升機,54式手槍,59型坦克等。所以說,為什麼都用“5”開始,是因為我國是從50年代開始自行研製武器的,所以都以5開始編號。這其實也反映了當年的一個問題,建國初期我軍武器裝備編號方法混亂,各研製單位、各部門都在自由編號,相互都沒有什麼關係,並不存在一個統一的標準,所以後來就進行了規範。

總之,這其實都是解放軍邁入現代化的時代產物,經過新軍事改革的人民軍隊早已不是當初的樣子。隨著中國軍隊的真正強大,這些時代印記也早已成為了歷史。以上只代表本人個人觀點,如果有朋友願意與我交流,請您點贊評論。歡迎您關注迷彩派,我們將與您共同關注軍事話題。


迷彩派軍事


殲5戰鬥機有啊,它是我國研製的單座單發高亞音速噴氣戰鬥機,而且數量還不少呢,從1956年9月到1959年5月,共生產了767架。

我國空軍的各型飛機很多都是從5開始命名序列的。比如:第一型直升飛機,直5。第一型轟炸機,轟5。第一型強擊機,強5。第一型高空無人偵察機,無偵5。就連航空發動機也是從渦噴5開始命名的。

▲轟5

對於這種命名方式,一直有兩種解釋。第一就是這些飛機都是從50年代陸續開始立項研發的,所以以5 開頭。另一種就是取“從無到有”的寓意,表示中國空軍從無到有,茁壯成長,越來越強大!

▲強5

一型新式戰機,只有通過國家鑑定驗收之後,才會給予正式的“殲”字頭編號,在此之前只有項目編號或非官方命名。

我國自行研發製造的第一種噴氣式飛機是殲教1,是由老一輩航空專家徐舜壽主持設計的。1958年第一架樣機完成總裝。殲教1是否等同於殲1,大家還有爭議。

▲殲教1

殲2也很特殊,我國曾經從蘇聯進口過一大批米格15,並準備仿製。後來因為更先進的米格17出現,於是決定仿製米格17,原來的項目就取消了。後來,這批米格15飛機以殲2的名字出口外銷了,在我國空軍正式的裝備序列中是沒有的。

▲米格15

殲3、殲4這兩個型號也未出現在我國正式的空軍裝備序列中。所以從嚴格意義上來說,從殲1到殲4都是沒有的。


和風漫談


我國的殲擊機名字是從殲5開始

殲-5中國瀋陽飛行製造公司的高亞音速噴氣戰鬥機(仿米格-17)。沈飛公司於1955年初開始試製殲5,1956年7月19日試製原型機首次試飛,殲5自1956年9月投入批量生產,到1959年停產,共生產767架。

殲擊機是用於空中消滅敵機和其他飛航式空襲兵器的軍用飛機,又稱戰鬥機。殲擊機的主要任務是與敵方殲擊機進行空戰,奪取制空權。其次是攔截敵方轟炸機、強擊機和巡航導彈,還可攜帶一定數量的對地攻擊武器,執行對地攻擊任務。

自殲5以後,進入中國空軍服役的殲擊機如下:

殲-6、殲-7“空中哨兵”、殲-8“空中美男子”、殲-12“空中李向陽”、殲-10、殲-11、殲-15艦載機、殲-16、殲-20、殲-31“鶻鷹”。











白溪釣客


五爺哭暈在廁所。誰和你說中國是從殲6開始的?中國是從殲5開始的並且為新中國立下了不朽的功績。至於為什麼從殲5開始,我在這先說兩個時間,新中國的第一個五年計劃是(1953~1957)年,殲5的研製時間是(1955~1956)年,服役時間是1956年這你就明白了吧,殲5的5代表是第一個五年計劃,同時也是說從“無”開始,所以品五爺的命名還是有一定意義的,並不是說想從幾開始就開始。

殲5是中國在蘇聯的援助下,依據米格-17F自行研製的第一款單座單發高壓音速噴氣式飛機。孃家是中國瀋陽國營112場,也就是現在的中航工業集團瀋陽飛機工業公司。當時裝備的是渦噴-5發動機,這個命名和上面說的一樣。

1956年7月19日原型機由試飛員吳克明試飛成功。

1956年9月批量生產

1959年5月停產共生產了767架,後成飛在殲5的基礎上研製出殲5甲,和殲教5分別於1964年和1966年成功試飛。後大量殲5又被改成靶機。


五爺的輝煌戰果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