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6.14 评论|担负起生态文明建设的政治责任

“生态环境是关系党的使命宗旨的重大政治问题,也是关系民生的重大社会问题。”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生态环境保护大会上的重要讲话,深刻阐述加强生态文明建设的重大意义,明确提出新时代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必须坚持的重要原则,对加强生态环境保护、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作出了全面部署,是建设生态文明、建设美丽中国的根本遵循,对于动员全党全国全社会一起动手,推动我国生态文明建设迈上新台阶,具有重大现实意义和深远历史意义。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解决生态环境问题,坚决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关键就是按照习近平总书记的要求,担负起生态文明建设的政治责任,让党中央的决策部署在昆明落实落地。为此,本期理论版组织一批稿件,聚焦生态环保主题。

生态文明建设是永续发展大计

上世纪八十年代,国际自然保护同盟在《世界自然资源保护大纲》中,就已经提出“必须研究自然的、社会的、生态的、经济的以及利用自然资源过程中的基础关系,以确保全球的可持续发展”,而1987年世界环境与发展委员会出版的《我们共同的未来》报告中,也直接将可持续发展定义为“既能满足当代人的需要,又不对后代人满足其需要的能力构成危害的发展”。可以说,可持续发展作为一种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生态文明理念,早已得到了全世界的公认,因此在党的十六大时,已将“可持续发展能力不断增强”作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之一,而生态问题作为一个全球性的问题,是在人类命运共同体这一全球价值观之下,所有负责任的大国及其政党都必然会坚持的一种价值理念。

习近平总书记在十九大报告中指出,要加快生态文明体制改革,建设美丽中国。同时指出,“人与自然是生命共同体”“生态文明建设功在当代、利在千秋。我们要牢固树立社会主义生态文明观,推动形成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现代化建设新格局,为保护生态环境作出我们这代人的努力”,故而生态文明建设也是我党我国在建设社会主义小康社会的进程中关系党的使命宗旨的重要政治问题,关系民生的重大社会问题,关系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根本大计。

面对当今资源约束趋紧、环境污染严重、生态系统退化的严峻形势,牢固树立生态文明建设理念,就必须做到防微杜渐,未雨绸缪,将一切破坏“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的行为消除于萌芽状态,首先就要从人的思想意识源头上,阻断“先污染,后治理”的错误观念,杜绝一切利用环境来换取经济社会发展的短视行径。

意识能够反作用于客观事物,精神的力量对社会历史的发展能产生或正或反的影响,因此,只有在人们的头脑中,将生态文明的意识理念牢固地树立起来,才能确保在日常经济生产生活中不产生破坏生态环境的行为,真正实现对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既要创造更多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以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也要提供更多优质生态产品以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优美生态环境需要”。

我们曾经走过西方式的以环境为代价换取经济发展的路子,也为此付出了惨痛的代价,这种危害直至今日都依然有着对城市对居民深切的影响。在特定的历史条件和思想意识状况下破坏的生态环境,我们无法再去追究前人的责任,而只有从今日做起,将治理与保护相结合,在促使环境自我修复的同时,为其提供休养生息的保护性措施,防止产生新的生态环境问题,为我们的子子孙孙提供青山绿水、和谐美丽的生产生活环境。

因此,生态文明建设作为一项要长期坚持的原则,就必须建立起相应配套的整体和完善的生态环境管理保护机制,加强政策上的补偿和执法上的严肃性,从制度上杜绝破坏生态环境的可能性,加大惩处力度,从源头上防治,也令保护生态环境、建设生态文明的行为得到应有的嘉奖和表彰,从经济和政策上提供合理合法的补偿与肯定,促使市场导向的绿色技术创新体系的构建,推动生态环境保护指向的能源体系不断发展。

自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党已经站在战略和全局的高度,提出了生态文明建设的一系列新思想、新论断、新要求,为努力建设美丽中国,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走向社会主义生态文明新时代,指明了前进方向和实现路径。而这些新思想、新论断、新要求,更是站在了全球人类历史的高度,让这种相互依存的国际权力观、共同利益观、可持续发展观和全球治理观,为全球所有热爱和平、爱护地球的人们创造出更加良好的地球生态环境,更为全球生态安全作出贡献,因此在经济全球化的过程中,生态文明建设的思想体现出了我党在坚持和平发展道路的同时,也始终坚持把为人类作出新的更大的贡献作为自己的使命。

习近平总书记在考察云南时曾指出:“希望云南主动服务和融入国家发展战略,闯出一条跨越式发展的路子来,努力成为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区、生态文明建设排头兵、面向南亚东南亚辐射中心,谱写好中国梦的云南篇章。”昆明作为云南省的省会城市,在经济社会不断发展进步的过程中,更应牢固树立生态文明建设是永续发展大计的观念,让昆明成为云南省生态文明建设的火车头,在保护环境上下硬功夫,让春城人民能永续享有高品质的生活质量,让昆明春城的美誉继续绽放光彩。

特约评论员:朱静雅

坚持“六项原则”是根本遵循

生态文明建设是关系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根本大计。自党的十八大把生态文明建设纳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五位一体”总体布局,明确提出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以来,我国生态文明建设取得不俗的成就,天更蓝、山更绿、水更清已是看得见的成果。但考虑到实现美丽中国的紧迫性——到2035年,生态环境质量实现根本好转,美丽中国目标基本实现,到本世纪中叶,建成美丽中国——让良好生态环境成为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生态文明建设依旧任重而道远。

在全国生态环境保护大会上,习近平总书记站在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全局的高度,以高超的智慧、强烈的担当、赤诚的情怀,指出新时代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必须坚持的“六项原则”,为我们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全面加强生态环境保护、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美丽中国,提供了指导思想、力量源泉和行为遵循。

一是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天人合一”的传统哲学思想也好,马克思眼中“自在自然”和“人化自然”统一的关系也罢,其实都指向人与自然的和谐关系。人类来自自然,又归于自然,终究是自然的一部分,因此在利用自然、改造自然的同时,必须呵护自然,而不能凌驾于自然之上。一旦我们陶醉于对自然的胜利,自然对于每一次这样的胜利都会予以报复。这就要求我们在生产生活的过程中,坚持节约优先、保护优先、自然恢复为主的方针,像保护眼睛一样保护生态环境,像对待生命一样对待生态环境。

二是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必须树立和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坚持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习近平总书记的这一科学论断之所以值得再三强调,关键在于生态就是资源,保护生态环境就是保护生产力,改善生态环境就是发展生产力。特别是对于云南这样的旅游大省来说,在全域旅游的语境下,则更是如此。当前,亟待贯彻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加快形成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空间格局、产业结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

三是良好生态环境是最普惠的民生福祉。“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而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优美生态环境需要,恰是当下最值得重视的问题。环境就是民生,青山就是美丽,蓝天也是幸福。物质资料日渐得到满足的人们,更加注重生活品质和精神生活的满足,对干净的水、清新的空气、安全的食品、优美的环境等的要求越来越高,生态环境在群众生活幸福指数中的地位不断凸显。近年来,雾霾所掀起的舆论狂潮,旅游业的蓬勃发展,皆是明证。必须意识到,天蓝、地绿、水净和安居、乐业、增收已是同等重要。

四是山水林田湖草是生命共同体。“人的命脉在田,田的命脉在水,水的命脉在山,山的命脉在土,土的命脉在树。”生态是统一的自然系统,是各种自然要素相互依存而实现循环的自然链条。生态系统的复杂性,要求在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过程中,必须牢记“山水林田湖草是一个生命共同体”的理念,不能忽视每一个要素,但又不能攻其一点、不及其余,需要按照生态系统的整体性、系统性以及内在规律,统筹兼顾、整体施策、多措并举,全方位、全地域、全过程开展生态文明建设。

五是用最严格制度最严密法治保护生态环境。正如有论者所说:“建设生态文明,是一场涉及生产方式、生活方式、思维方式和价值观念的革命性变革。”简单地说,生态文明建设关乎社会的方方面面,并且很多方面都要实现颠覆性的改变,从而注定是一个系统工程,短时间内不可能实现。若想保持生态文明建设的连续性、持久性,便离不开法律制度的支撑。唯有构建一个生态文明建设体系,有力的政策保障和战略支持,凡事有法律可以依循,任何破坏生态环境的行为都会受到法律严厉的制裁,任何不作为都会得到严厉的惩处,才会让生态文明理念深入人心,各种生态保护举措才会不打折扣落实。

六是共谋全球生态文明建设。人类只有一个地球,各国共处一个世界,“人类命运共同体”要求我国建设生态文明,除了要站在全国的高度看问题,亦要站在全世界的角度,与国际社会携手一道,关注整个人类的前途和命运。一方面,我国作为世界大国,有责任积极参与全球环境治理,将我国在生态环境治理方面的探索、经验、理论以及技术贡献出来,为全世界可持续发展提供助力。与此同时,我国亦可以借鉴他国的优秀成果,为我国的生态文明建设添砖加瓦,推动生态文明建设迈上新台阶,最终促进全球合作共赢,全人类都能从中受益。

特约评论员:祝 岛

构建生态文明体系是制度保障

制度体系是纲,纲举目张。加快构建生态文明体系,是新时代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制度保障。

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先后建立中央环境保护督察制度,实施大气、水、土壤污染防治三大行动计划,发布《生态文明体制改革总体方案》,将自然资源资产产权制度、国土空间开发保护制度、资源有偿使用和生态补偿制度等8项制度纳入顶层设计,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通过40多项生态文明建设和环境保护具体改革方案;十三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通过的《宪法修正案》,首次把“生态文明”写入国家根本法,实现了党的主张、国家意志和人民意愿的高度统一。

中国的生态文明体系建设进入了力度最大、举措最实、成效最好的时期,制度出台频度之密、污染治理力度之大、监管执法尺度之严前所未有。总体上看,我国生态环境质量持续好转,出现了稳中向好的趋势。然而,各地不时曝光的环境污染事件仍在提醒着人们,生态环境保护没有“完成时”,我们还处于环保压力叠加、负重前行的关键时期,制度体系建设,仍是生态文明建设的当务之急。

对此,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生态环境保护大会上提出的“加快构建生态文化体系、生态经济体系、目标责任体系、生态文明制度体系和生态安全体系等五大生态文明体系”,无疑为全面界定生态文明体系的制度框架,提供了理论和实践的指南。

具体来看,首先要构建以生态价值观念为准则的生态文化体系。只有把生态价值观念“植入”人心,让绿色生活方式成为每个人的“标配”,正确引导大众树立绿色增长、共建共享的理念,才能使绿色消费、绿色出行、绿色居住成为人们的自觉行动,使生态文明建设具备良性发展的“内核”。

其次,要构建以产业生态化和生态产业化为主体的生态经济体系。2015年1月,习近平总书记考察云南时强调,“良好的生态环境是云南的宝贵财富,也是全国人民的宝贵财富”。构建生态经济体系要求我们以更少的生态成本创造更大的经济产出,把绿色指标贯穿于产业活动的全过程,从源头上减少生产活动对生态环境的破坏。也就是要坚持“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发展理念,把保护好生态环境作为城市发展之本,建立起绿色、低碳、循环的产业发展模式,把生态和资源优势转化为绿色产业的发展优势。

再有,要构建以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为保障的生态文明制度体系。生态环境保护要建章立制,因为只有制度才能管根本、管长远,使之驶入法治化、制度化的轨道。因此,要从治理手段入手,提高生态环境治理能力,在顶层制度层面逐步形成完整的法律法规,并把资源消耗、环境损害、生态效益等能够体现生态文明建设状况的指标,纳入经济社会发展评价体系,建立体现生态文明要求的考核办法和奖惩机制,使之成为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导向和基本约束。

第四,构建以改善生态环境质量为核心的目标责任体系。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针对决策、执行、监管中的责任,明确各级领导干部责任追究情形。对造成生态环境损害负有责任的领导干部,不论是否已调离、提拔或者退休,都必须严肃追责”“对那些不顾生态环境盲目决策、造成严重后果的人,必须追究其责任,而且应该终身追究。不能把一个地方环境搞得一塌糊涂,然后拍拍屁股走人”。从上述讲话中可以判断,未来,在中央和地方层面开展绿色GDP核算、自然资源资产离任审计,推行生态环境损害责任终身追究制是大势所趋。这一系列顶层设计,目的就是要形成领导干部自觉践行绿色发展的倒逼机制,要让制度长出“钢牙利齿”,形成在“生态环境保护问题上不可越雷池一步”的刚性约束。

最后,要构建以生态系统良性循环和环境风险有效防控为重点的生态安全体系。生态安全是国家安全的重要组成部分,“覆巢无完卵”,生态安全一旦遭到严重破坏,将影响到人民福祉和民族未来,因此,构建生态安全体系是维护国家和人民生存发展的重要着力点,具有突出的现实性和紧迫性。

生态文明建设是关系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根本大计。保护生态环境,最根本靠什么?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生态环境保护大会上指出,用最严格的制度、最严密的法治保护生态环境,加快制度创新,强化制度执行,让制度成为刚性的约束和不可触碰的高压线。“五大体系”的提出从文化理念、物质保障、制度体系、责任底线等多个角度,全方位、立体化地构建起了生态文明制度体系的框架,为绘就青山绿水、诗意栖居的美丽中国充分释放出制度的力量。

特约评论员:溪 瀛

全面推动绿色发展是治本之策

理念是行动的先导,发展理念是发展实践的引领,具有战略性、纲领性和引导性的特点,是发展思想、发展方向和发展着力点的集中体现。绿色发展是建立在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基础上的发展理念,这一理念坚持以自然生态规律、社会经济规律为指导,注重经济效益、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有机统一,坚持以生态效益引领和带动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在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前提下开发自然。从某种角度上说,绿色发展就是追求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优良的发展,就是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日益增长需要的发展,就是坚持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发展,是生态文明建设的治本之策。

全面推动绿色发展,是保护生态环境的治本之策。生态环境问题,根本上是发展问题,尤其是发展理念问题,保护生态环境,根治生态环境污染,把生态环境保护好、建设好、发展好,根本在于转变传统发展理念,牢固树立和践行绿色发展理念。传统发展理念是建立在人与自然对立、对抗甚至是激烈冲突基础之上的,在自然观上,主张人是目的,自然仅仅是满足人类各种欲望的手段;人是主人,自然是人类的奴隶。在发展理念上,将人与自然之间的物质变换理解为单方面的索取和剥夺,将生产力简单机械地理解为人类征服自然、改造自然、获取物质生活资料的能力。在生产方式上,走的是一条高投入、高排放、高污染、低产出、难循环、不可持续的发展之路,其结局必然是资源枯竭、环境污染,最终危及人类的生存。而绿色发展理念则不同,在自然观上,主张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共生共荣,是建立在人与自然和谐基础上的生态自然观。在发展理念上,将自然生态生产力与社会经济生产力有机统一,坚持人的发展与自然生态的发展有机融合,走的是一条生产发展、生态良好的双赢、多赢之路。在生产方式上,坚持质量发展、创新发展、低碳发展、循环发展和可持续发展,其结局必然是经济越来越发展、环境越来越优美、人民生活越来越美好。可见环境问题的本质是高资源消耗、高污染排放的经济发展方式问题,表现在产业结构、资源环境效率等方面。因此,全面推动绿色发展,构建以产业生态化和生态产业化为主体的生态经济体系,是将生态文明要求融入经济体系的具体任务,也是解决生态环境问题的根本出路。

全面推动绿色发展,是牢固树立和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治本之策。在生产力的构成中,自然生态生产力是社会经济生产力的基本前提和根本基础,正是从这个意义上来讲,生态环境就是生产力,保护生态环境,就是保护生产力;改善生态环境,就是发展生产力,就是发展经济。生态环境好,可以增强投资吸引力,可以提高市场竞争力。具体地讲,一个地方生态环境好,投资吸引力就大,尤其是对绿色金融、绿色投资而言,大数据之所以会选择贵阳、落地贵阳,关键在于贵阳良好的生态环境,在于充分发挥了良好的生态环境优势,并将贵阳的生态环境优势转化为投资吸引力、转化为经济发展优势。一个地方生态环境好,其产品的市场竞争力就大,尤其是在生态环境质量与产品质量联系日益紧密、绿色消费和有机消费日益盛行的今天,生态环境质量改善就等于产品质量提高,生态环境好,其产品的市场竞争力就大,市场价格就高,市场前景就广。可见,生态环境就是生产力,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全面推动绿色发展,加快构建生态经济体系,是牢固树立和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治本之策。

全面推动绿色发展,是推动生态文明建设迈上新台阶的治本之策。在全国生态环境保护大会上,习近平总书记进一步强调指出,实现我国经济由高速增长转向高质量发展,必须贯彻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必须坚持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绿色发展理念,必须加快形成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空间格局、产业结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推动生态文明建设迈上新台阶,必须加快构建支撑生态文明建设的生态文明体系,必须加快构建以生态价值观念为准则的生态文化体系,必须加快构建以产业生态化和生态产业化为主体的生态经济体系,必须加快构建以改善生态环境质量为核心的目标责任体系,必须加快构建以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为保障的生态文明制度体系,必须加快构建以生态系统良性循环和环境风险有效防控为重点的生态安全体系。其中,全面推动绿色发展,加快构建以产业生态化和生态产业化为主体的生态经济体系,是推动生态文明建设迈上新台阶的治本之策。

特约评论员:李彦龙

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是重点任务

“生态环境是关系党的使命宗旨的重大政治问题,也是关系民生的重大社会问题。”在全国生态环境保护大会上,习近平总书记发表重要讲话指出,要自觉把经济社会发展同生态文明建设统筹起来,充分发挥党的领导和我国社会主义制度能够集中力量办大事的政治优势,充分利用改革开放40年来积累的坚实物质基础,加大力度推进生态文明建设、解决生态环境问题,坚决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推动我国生态文明建设迈上新台阶。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开展了一系列根本性、开创性、长远性工作,加快推进生态文明顶层设计和制度体系建设,生态环境保护发生了历史性、转折性、全局性变化。当前,我国生态环境质量持续好转,出现了稳中向好趋势,但成效并不稳固。生态文明建设正处于压力叠加、负重前行的关键期,已进入提供更多优质生态产品以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优美生态环境需要的攻坚期,也到了有条件有能力解决生态环境突出问题的窗口期。党的十九大报告把污染防治列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三大攻坚战之一,污染防治是当前必须打赢也有条件有能力打赢的一场硬仗,推进生态文明建设,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成为了重点任务。

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坚决打赢蓝天保卫战是重中之重。要以空气质量明显改善为刚性要求,强化联防联控,基本消除重污染天气,还老百姓蓝天白云、繁星闪烁。要深入实施水污染防治行动计划,保障饮用水安全,基本消灭城市黑臭水体,还给老百姓清水绿岸、鱼翔浅底的景象。要全面落实土壤污染防治行动计划,突出治理重点区域、行业和污染物,强化土壤污染管控和修复,有效防范风险,让老百姓吃得放心、住得安心。要持续开展农村人居环境整治行动,打造美丽乡村,为老百姓留住鸟语花香田园风光。

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必须加强党的领导。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时间紧、任务重、难度大,是一场大仗、硬仗、苦仗,必须加强党的领导。各地区各部门要增强“四个意识”,坚决维护党中央权威和集中统一领导,坚决担负起生态文明建设的政治责任。地方各级党委和政府主要领导是本行政区域生态环境保护第一责任人,各相关部门要履行好生态环境保护职责,使各部门守土有责、守土尽责,分工协作、共同发力。要建立科学合理的考核评价体系,考核结果作为各级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奖惩和提拔使用的重要依据。对那些损害生态环境的领导干部,要真追责、敢追责、严追责,做到终身追责。要建设一支生态环境保护铁军,政治强、本领高、作风硬、敢担当,特别能吃苦、特别能战斗、特别能奉献。各级党委和政府要关心、支持生态环境保护队伍建设,主动为敢干事、能干事的干部撑腰打气。

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要推动绿色发展。从源头上防治环境污染,全面推动绿色发展。绿色发展是构建高质量现代化经济体系的必然要求,是解决污染问题的根本之策。重点是调整经济结构和能源结构,优化国土空间开发布局,调整区域流域产业布局,培育壮大节能环保产业、清洁生产产业、清洁能源产业,推进资源全面节约和循环利用,实现生产系统和生活系统循环链接,倡导简约适度、绿色低碳的生活方式,反对奢侈浪费和不合理消费。

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要提高环境治理水平。要充分运用市场化手段,完善资源环境价格机制,采取多种方式支持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项目,加大重大项目科技攻关,对涉及经济社会发展的重大生态环境问题开展对策性研究。要实施积极应对气候变化国家战略,推动和引导建立公平合理、合作共赢的全球气候治理体系,彰显我国负责任大国形象,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要有效防范生态环境风险。生态环境安全是国家安全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的重要保障。要把生态环境风险纳入常态化管理,系统构建全过程、多层级生态环境风险防范体系。要加快推进生态文明体制改革,抓好已出台改革举措的落地,及时制定新的改革方案。

特约评论员:李祉瑶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