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6.13 天下好人兩個半,金庸一卷《連城訣》寫盡天下惡人,此言不虛

天下好人兩個半,金庸一卷《連城訣》寫盡天下惡人,此言不虛

  《連城訣》寫盡天下惡人,此言不虛。

  青梅竹馬戀情深深的狄雲和戚芳,赴師伯萬震山壽宴,萬震山之子萬圭看中戚芳,陰謀陷害狄雲以奸盜之罪入牢,奪戚芳為妻。狄雲入牢遇丁典,丁典和凌知府的女兒熱戀,卻因有寶藏秘密“連城訣”而囚於大牢八年,丁典死時將“連城訣”送於狄雲。狄雲出獄後被江湖群豪追捕,後又被汪嘯風和女友水笙誤認為採花賊,引起血刀老祖誤把他當自己徒孫,被“落花流水”四大俠追入雪山,目睹血刀老祖殺死劉乘風、陸天抒、水岱的雪下大戰。花鐵幹精神崩潰而降。狄雲在雪山中,在生死邊緣上掙扎又受盡水笙的誤恨和花鐵乾的造謠中傷,悲憤欲瘋,後終於走出雪山,獲得財寶立誓報仇,演出一連串“基督山伯爵”式的復仇故事。而狄雲舊情難忘,尋求戚芳澄清被冤的事實,戚芳已嫁萬圭,不能再回頭,水笙已在雪山中對狄雲產生了感情步步緊追,其間還有丁典和淩小姐的生死之戀,情節撲朔迷離,慘烈殷紅,五彩繽紛。最後水笙得到了狄雲的愛,二人走向純潔的雪山世界。全書大小數十位江湖人物,數來數去,好人只有兩個半。

天下好人兩個半,金庸一卷《連城訣》寫盡天下惡人,此言不虛

貫串全書的主人公狄雲,憨厚、老實、正直、正義、善良,可以算得一位自始至終的好人。丁典義見不平,慨然襄助,意外救得梅念笙,意外得到連城訣,受人之託,忠人之事,無不盡力,不貪財,不謀利,惜乎英雄難過美人關,練成《神照經》上天下無敵的武功的鐵血漢子,大事沒辦成一件,竟是為情所困因情而終。不過觀其行事品性,亦不失為一位好人。江南四老之一水岱之女,鈴劍雙俠中的水笙,白衫飄飄,容貌俏麗,端的是一位天生麗質的佳人,是狄雲一生中從未見的齊整標緻人物,但,身出富家,多少有些戾氣,於致初次見到狄雲時,不顧青紅皂白,竟是一口咬定狄雲是西藏青教的血刀惡僧,彷彿做好人也是要看階級和打扮的,全然不顧其時狄雲救了她家僕人水福,同時幫他得到了水家救人所急需的紅嘴金鱗,揮鞭狂掃狄雲,硬是縱馬踹斷了狄雲的右腿……考慮到她後來還是能勇敢地站出來替狄雲分辯,並且相信狄雲,聯合起來,才一次又一次地戰勝了更多的艱難險阻。估算半個好人。如此,《連城訣》中,名色人物粉墨登場,好人兩個半而已。

天下好人兩個半,金庸一卷《連城訣》寫盡天下惡人,此言不虛

  人性到底可以有多惡 ?

  《連城訣》的故事情節很簡單,一言以蔽之,就是講幾夥江湖人物為奪《連城訣》而爭鬥的故事。然而,《連城訣》的故事又很複雜,複雜就複雜在爭奪《連城訣》這件簡單的事情中,人性之惡深不可測,山外有山,天外有天,你防著我,他備著我,我陷害你,你算計他,故事中有故事,淚水中浸泡著血,環環相扣,波瀾起伏,跌宕多姿。然而,在《連城訣》中,若要問一句,人性到底可以有多惡?我只能說,你想象不到!所以,在獄中的狄雲才會大發感慨,外面的“自由”,比之這裡,又好到哪裡去了?所以,狄雲在了卻三件大事之後,毅然選擇了回到荒無人煙的川藏雪山隱居去了。

天下好人兩個半,金庸一卷《連城訣》寫盡天下惡人,此言不虛

  在這裡,師傅不相信徒弟,教給徒弟的武功中,20%的真招式+80%的故意編造出來的於殺敵防身毫無用處的花拳秀腿。

  在這裡,徒弟不相信師傅,甚至可以欺師滅祖、背叛師門,為奪《連城訣》,萬震山、言達平、戚長髮師兄弟三人聯手暗殺師傅梅念笙。

  在這裡,父親不相信兒子,兒子不相信父親。萬震山、萬圭幾欲拔刀相向。在這裡,父親可以殺死女兒,為誘丁典,林退思把女兒霜華逼得自己把自己的臉劃破,到得後來,甚至把女兒活活釘死在棺材裡。

天下好人兩個半,金庸一卷《連城訣》寫盡天下惡人,此言不虛

  在這裡,人可以吃人。如果說血刀惡僧寶象想烹狄雲是因為他本來就是異族,是惡僧,尚未跨越人們的心理預期。那麼,成名大俠,江南四老,“落花流水”中的花鐵幹被困雪山中大啖義兄劉乘風、陸天抒的屍體,直是令上髮指,絕望之極了……

  人性到底可以有多惡?我想像不到,你也想像不到……

天下好人兩個半,金庸一卷《連城訣》寫盡天下惡人,此言不虛


  做好事的成本 。

  辦產業要成本,做好事何嘗不是。如果要問金庸小說人物中最倒黴的一個人是誰,我想我會毫不猶豫地想到狄雲。農家少年狄雲出於義憤,在師伯的壽宴上擺平了前來滋事的呂通。從此就交上了一輩子的黴運。從這件事開始,到緊接著的被萬家八大弟子暴打,到被萬家設計陷害他盜竊萬家鉅額金銀,強姦萬震山的小妾桃紅,而被削斷右手五根手指,投入死牢,鐵索橫穿琵琶骨,武功盡廢。師妹兼未婚妻戚芳又被仇敵萬圭設計奪去,在牢中被丁典暴打,在江陵被水笙勒馬踹斷右腿,此後一直都處在逃亡中,無一天不在躲避惡人的追殺,在逃亡中惶惶不可終日……

天下好人兩個半,金庸一卷《連城訣》寫盡天下惡人,此言不虛

  做好事是需要成本的,很多時候,而且成本奇高。所以,更多的時候,人們選擇了“事不關己,高高掛起”,選擇了“逢人且說三分話,不可全拋一片心”,選擇了“各人自掃門前雪,休管他人瓦上霜”,選擇了“閒事休管,無事早歸”……所以,誠信自從進入階級社會以來,就一直離我們越來越遠。所以,金庸先生才在他的小說中竭力呼喚一種俠的精神麼?可是,只怕寫到後來,連先生自己恐怕都不太相信這世上到底有沒有,有多少俠客了吧?《連城訣》是他中後期的作品,《鹿鼎記》也是他後期的作品,我們明顯可以看到,狄雲、韋小寶已然沒有了蕭峰、郭靖那般高大全的形象了。狄雲算一個俠客麼,韋小寶算一個俠客麼,俠在哪裡?

天下好人兩個半,金庸一卷《連城訣》寫盡天下惡人,此言不虛

  人們在對朋友表示美好祝願的時候往往喜歡這樣說:萬事如意、好人一生平安。事實上,世上的事,萬事如意是沒有的,能有一兩件事如意就不錯了。好人一生平安麼?人善被人欺啊。好到若狄雲者,世上有幾人?狄雲的一生,幾時平安過呢?鐵穿琵琶骨後在死牢中還時時要受到暴打。我原本以為,先生寫《連城訣》,莫不是對文革的影射?後來一看,是寫於1962年的,才知是自己的想當然。人性之惡,自不始於文革。於是我們不禁要問,做好事,做好人的成本奇高的根源在哪裡?是人性之惡,抑或是制度貧乏?這,確是一個值得深思的問題。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