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6.07 不要小瞧了太極拳中“身法”,因為它是太極拳中走架打手的靈魂

太極拳走架與推手的關係辯證而統一,走架是知己功夫.在與無形的人推手;推手是知人功夫.考驗走架的水平。“走架的目的在於運用,所以平日行工走架時,就要當作與人打手(即推手)。而打手又離不開走架的基本原則,因此在打手時要當作仍在走架。所謂無人則當若有人.有人則當若無人;走架即是打手,打手即是走架.兩者理惟一貫。”所以本文僅以走架為例.分析“身法”之於太極拳的重要性。

不要小瞧了太極拳中“身法”,因為它是太極拳中走架打手的靈魂

“身法之善,莫若蹲腰坐胯最為便宜。腰蹲則身不動,坐胯而臀不顯。肩肘腰腿力萃於一處,易起易伏。”足法“丁字不成,八字不就”。

太極拳身法實際上將手法、步法、眼法、心法包括其中,是對人的意識、對身體各部位如何運動的規範,無論前進後退,左旋右轉,一舉一動,無時無刻.無不恰合法度,身法不可散。也即不是所有慢練拳術都可以稱做太極拳.不符合身法要領的打拳形式不屬於太極拳範疇。因此,“身法”是檢驗太極拳是否正確的標準,是太極拳走架推手的靈魂。

練習太極拳首先求達“尾閭正中”。尾間正中不是兩臂用力相等、左右身體用勁相同、雙腿受力或施力均勻,而是兩股有力.前虛後實,臀部前收,脊骨根向前托起丹田(小腹)。“尾間”一詞,原指古代傳說中海水所歸之處,語出《莊子·秋水》:“天下之水莫大於海.萬川歸之.不知何時止而不盈:尾間洩之.不知何時已而不虛。”“尾間正中”之“尾間”,指尾骨,脊骨根。”正中”即尾骨前送.使脊骨根與大椎骨有垂直於一條線之意,正對身、臉之中間一一肚臍、鼻尖。即脊骨根、肚臍、鼻尖三點一線.一動俱動。如此則身法中正而不偏不倚.無過不及。因而太極拳運動忌低頭貓腰、前俯後仰、挺胸腆肚、左歪右扭、胡亂抖擺。走架時.進退顧盼共四正四斜八個方向.呈“米”字型。四正方時.要正身對正方;四斜方時,仍須正身對斜方(謂之四正對四斜)。忌側身進退移形。觀世界所有搏擊術.如散打、泰拳、拳擊、空手道、自由搏擊、跆拳道等.無一不是正身對敵。身體中正要靠正確步法作保障.兩足呈斜向朝前的不丁不八步或稱丁八步。忌兩足平行.忌一橫一豎丁字腳,忌左右外撇呈八字腳、,忌左右內扣呈外八字腳,忌兩足放在一條直線上。移步換形.步走三角之勢.輕靈而穩健。進退旋轉.樞紐在尾間,如同船舶之舵,全身聽命於此。尾間之動,上繫於頭,所謂”尾間正中神貫頂“:下關乎足.大椎、尾椎、後足跟,三點相對;左右肩、肘、臂、手、膝步調一致,此所謂內動牽引外動.內形支配外形.即太極運動。

不要小瞧了太極拳中“身法”,因為它是太極拳中走架打手的靈魂

其實,“尾聞正中”已將“提頂””吊襠”包含其中。提頂,習者百會穴如有一線上提,神貫於頂.頂須上提,提綱掣領.領起全身,如此則身體必產生向上之“空”意。吊襠,“襠”.指會陰穴。臀部前送,小腹有上翻之勢,襠部懸吊.猶如井中汲水.水桶下吊.如此則必產生沉於地下之“松”意。百會穴與會陰穴虛虛相應.一線貫串;上提下吊.頂懸身拔;頭頸正直,不低不昂:上虛下實,空松俱備:立身中正,八面支撐:穩固紮實,圓活輕靈。”吊襠”易曲解為“提肛”,收縮肛門。“提肛”實為“提罡”之誤解.罡,同“剛”。罡氣.即剛氣、剛風、罡風。此為道家之語,《朱子全書·理氣一》:“問天有形質否?日:只是個旋風.上軟下堅.道家謂之剛風。”提罡,即提剛氣,罡氣在會陰處.而非提肛。用以收縮肛門,習者不可不明。

尾間正中、提頂、吊襠是身體主線、主軸、主宰,其他身法如裹襠與護肫、松肩與沉肘、涵胸與拔背便圍繞此線展開。 ”裹襠”與“吊襠”?E2義作用不同,而目的一致,即保持自身重心輕靈穩重.不致“偏沉”或“雙重”。裹襠,兩膝內裹不是夾襠,重意不重形,意在膝頭對準腳趾,準確而言朝腳拇指方向著力,與“吊襠”相呼應,聽命於“舵”。兩腿如同一腿.動則協調一致.似船舶之底部。前弓後蹬,前虛後實.下盤穩固紮實而靈活。“護肫”.肫,讀zhun,本意指禽類的胃.引申為人的肋。《說文》解道:“肋,脅骨也。”此處當指胸腔兩側的軟肋,較為脆弱的部位。護肫的含義:一是兩脅收斂,下收前合地自我保護;二要與“松肩”“沉肘”相結合.上護頭.下護肋.守中門.護中線。肫,常被誤讀為“tun”。致使有人以為“護臀”。試想。正面對搏。守中用中,護住臀部為那般?

涵胸,亦寫作”含胸”。不要以為涵胸即是凹胸而致使背駝如鍋.它順應人體脊骨的自然生長狀態,進行兩肩微向前合.氣向下松沉的優化整合。兩肩前合要無過不及.忌挾肩、聳肩夾頸,如此氣上湧、勁上浮,下盤不穩。

松肩與涵胸緊緊相聯。涵胸前合,非用力向前,致使肩緊而僵.氣上湧勁上漂,重心不穩。只有松靜自然,才能柔順得力.方有圓活之趣。沉肘,也記作“垂肘”“墜肘’’等.肘尖下沉如墜物,其中也講究一個”松”。要防止抬肘過高導致聳肩.兩肋空虛。也不可呈夾肘挾肩狀.腋窩以間容一拳最為合度。

不要小瞧了太極拳中“身法”,因為它是太極拳中走架打手的靈魂

​ “氣沉丹田”之氣,非指人自然呼吸之氣。不要理解為將吸盡之空氣導引至腹部,叫做“氣沉丹田”。太極拳修煉不對人的自然呼吸進行有意識的調控約束.也無需控制。比如蓄勁而收氣,這種功能人的呼吸系統自會做到本能的、相應的選擇.根本不需要人為調節。因而,太極拳倡導的”氣沉丹田”與某些氣功導引術有區別。它是尾間正中、涵胸、護肫、松肩、吊襠等有形身法合乎法度.拳藝修煉達到一定水準,產生出來的一種難以言狀的特殊氣感.整個身體散發出一種飽滿的氣勢。謹記:太極拳不有意調節人的自然呼吸,使之進入深呼吸運動狀態。然而.當真正做到了氣沉丹田的身法要求.人體重心自會下降.自然呼吸也會隨之進入深呼吸狀態,氣順條達,所謂 ”腹內松靜氣騰然”(語出《十三勢行工歌訣》)。

太極拳虛實即陰陽.是立拳之本。它借用陽光向背之理.即向日為陽是虛,背日為陰是實。不僅兩腿分清虛實.其他各部位處處分虛實。正如武公禹襄所言:“虛實宜分清楚,一處自有一處虛實.處處總此一虛實。”太極拳藝中,在外、在前、在上等接近對方者是陽為虛:反之,則是陰為實。如此,對方接觸到的永遠是我之虛.而始終得不到我之實。然而,虛非全然無力,要虛中有實;實非傾盡全力,要實中有虛。否則,便出現凹凸缺陷斷續.使對手有機可乘。

“騰挪“與”閃戰”講的是動靜與進退。“有動之意而未動.即預動之勢.謂之騰挪。”(郝月如語)精神須內固.外示要安逸,靜若處子.心靜神專。看似平如止水,靜如山嶽,然而靜中觸動。平靜中暗流湧動.穩健中時時在變.要動、可動.蓄勢而發.弓不離矢.箭欲出弦。“身、手、腰、腿相順相隨,一氣呵成.向外發出,勁如發箭,迅若雷霆.一往無敵,謂之閃戰。”進退之術,攻防之道.貴乎神速。太極拳雖為防守反擊之術.然防攻一體,攻防同步.進是進,寓進於防:退是退.退隱進機。處處是守勢.時時可發勁。行工走架時,手如行雲,腳似流水.柔和舒緩。形似慢,實則快.轉換在於腰隙.所謂”曲中求直.蓄而後發“ (武禹襄語),發勁疾如電掣.或隱或現.收放自如。

總之.習練太極拳.身法最重要。從尾間正中練起.再求其他諸條一一合度。即,尾閭正中先求對,提頂吊襠必合之。涵胸拔背緊相聯,松肩沉肘靜中求。裹襠護肫認得清,陰陽虛實須分明。氣沉丹田固下盤。騰挪閃戰箭離弦。如此,則太極拳越練越精。功夫日進。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