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2.01 生態圈的集成力量

生態圈的集成力量

——探尋天虎雲商“互聯網+精準扶貧”的“樂山模式”

四川經濟日報記者 侯雲春

元旦剛過,中國電信天虎雲商樂山負責人康斌又進入了忙碌狀態。

2016年底,他被派駐到樂山,深度參與到天虎雲商體系化落地,助推脫貧攻堅的“探路”行動中。

這一年多來,他的足跡與汗水,遍佈樂山市轄下1市4區6縣數十個鄉鎮和偏遠貧困村。每到一地,都與當地黨委政府、關聯企業、駐村幹部、創業青年和群眾等深入交流,瞭解各方對電商平臺的訴求、推進電商工作過程中遇到的困難和問題等。

“相比一年前,現在心裡踏實多了,感覺身上的壓力輕了不少。”康斌說。

壓力變輕,無疑源自天虎雲商體系化落地“探路”工作的成功鋪展並開花結果:2017年,樂山數十家本地企業、偏遠鄉鎮及貧困村,均因天虎雲商“互聯網+”能力集成輸出,在營收、農產品銷售、品牌建設等方面,實現了可觀的突破。“從銷售數據和各方反饋來看,我們重點推進的電商生態圈扶貧工作,可以說初戰告捷。”

謀全局方能事半功倍。作為四川本土最大的綜合性電子商務信息化平臺,天虎雲商在落地樂山推進“互聯網+精準扶貧”過程中,廣泛聚合國家、省、市惠農政策和政府、企業、群眾及社會各方力量,積極探索“天虎雲商能力集成輸出、市州電信體系化承接、區域(縣、鄉、村)電商零門檻支撐”模式,全力構建全鏈條集成式電商生態圈,走出了一條互聯互通、共建共贏的扶貧新路子。

借勢“互聯網+”

山溝溝裡的農特產品賣斷貨

龔嘴鎮,樂山市沙灣區最偏遠的山區水電移民鄉鎮。

1月18日,龔嘴鎮萬坪村電商創業青年李俊起了個大早,她將60個桂花雞蛋細心裝盒貼封並填寫好信息後,交給了快遞小哥。20多個小時後,這兩盒雞蛋被上海的客戶順利簽收。

“最近一段時間銷售數據降下來了,不是銷不出去,而是好幾種熱門農產品賣斷貨了。”李俊說。她負責的“龔嘴益農社”電商小店,統籌銷售當地茶葉、水果、蔬菜等農副產品,從2017年9月底到今年1月初,短短3個多月時間,銷售收入就突破了150萬元,部分產品更是賣成了“隨時斷貨”。值得一提的是,因每一種特色農產品的收購價均比市場價高,當地群眾從中增收了30多萬元。

當地老百姓享受到的“互聯網+”紅利,遠不止高價收購。由於密林手工茶、生態大米等廣受歡迎、供不應求,鎮政府及時調整產業佈局,2016年以來新發展茶園1400畝,貧困戶平均發展茶園2畝以上,“明前獨芽”茶葉保底收購價是同期銷售最高價,收購單價提升了35%以上;2017年按照標準化推進建設的500畝優質生態稻田,已通過了第一年有機認證(按政策需連續認證三年);引導專合社打造了300畝優質桃李基地、100畝綠色蔬菜種植基地,將有條件的貧困戶全部納入了發展規劃,產品全部按定單包銷,群眾每畝土地增收3倍以上。

李俊告訴記者,在籌建電商平臺期間,她得到了來自黨委政府、有關部門、天虎雲商、電信及其合作企業等各方力量的大力幫助。特別是天虎雲商帶來了一整套“互聯網+”能力,主動對接幫其解決線上開店、產品上架、美工集成、一村一頁設計等前期工作,讓身為“電商門外漢”的她,只需做好貨源籌集、產品品牌打造、物流發送等環節,就能順利上線運行,大大降低了電商創業的門檻和風險。

一枝獨秀不是春,百花齊放春滿園。享受天虎雲商“互聯網+”能力集成輸出福利的,不只是龔嘴鎮。

在峨邊縣星星村,22歲的大學生王曉玲一畢業就響應駐村幫扶工作組的號召,返鄉走上電商扶貧路。從2017年9月到現在,她賣掉了70多萬元“來自星星的山貨”,使群眾增收20多萬元;而她的同村同學陳秋蘭,承辦了村裡的食品加工廠,主打特製醬香肉和生態臘肉,又額外為村民帶來了超過50萬元的線上線下訂單,產能已經排到了年後。

峨眉山市樂都鎮一品農莊專合社,短短4個月,12萬斤優質生態大米被銷售一空。而更讓專合社總經理趙勇高興的是:有近6萬斤大米通過天虎雲商、翼家小廚等電商平臺銷售出去,最後合計,銷售綜合成本比自個兒銷售還低。

兩年前,沐川永豐紙業還是一個“走不出”樂山的區域級純工業造紙企業。2016年,企業與中國電信四川公司及天虎雲商簽訂“支付生態圈+產業扶貧”合作協議,轉型“互聯網+”。新開發的優質民用竹漿紙,不僅在全省電信萬餘個渠道廳店進行銷售,更走向了河北、上海、江蘇等發達地區。僅這項合作,就帶來銷售收入超過7000萬元,永豐紙業一躍成為樂山本地最大的造紙龍頭企業,帶動沐川縣及周邊區縣近4萬戶竹農獲益。

借勢天虎雲商,樂山越來越多的偏遠山村和企業,弄潮於脫貧攻堅的時代大舞臺,當地優質農產品“山裡人吃不完,城裡人買不到”的矛盾得到了根本性扭轉。

生態化集成輸出

構建共建共贏電商扶貧閉環運行格局

農村電商,早已不是新鮮事兒。

但與幾年前的火熱場面相比,近兩年來,底子薄的農村電商,在信息爆炸的互聯網浪潮下,越來越難以“出頭”。農村電商網點,正以年甚至月為週期,在激烈的市場競爭中一批接一批地倒下,成為大家猶疑觀望的“孤島”。

然而,為何短短一兩年時間,樂山諸多偏遠貧困村、企業和農村電商創業者,接連走向成功?

“成功的秘訣,在於推進實施以‘天虎雲商平臺能力集成輸出,市州電信電商體系化承接,區域電商零門檻落地支撐’為主要內容的體系化電商模式,構建互聯互通、共建共贏閉環運行電商生態圈。”天虎雲商有關負責人告訴記者。

在這個生態圈中,作為四川本土化電商龍頭的天虎雲商,依託自身在信息化領域的強大實力,將一整套成熟的“互聯網+”能力,集成輸出到樂山,全面參與和支撐農產品出口端建設,解決“農產品如何才能賣得更好”的問題;地市電信扮演“機構合夥人”角色,是對天虎雲商體系化落地的完善和延伸,對上承接天虎雲商集成能力輸出,橫向整合和集納市域各方力量,對下銜接農產品入口端,並與天虎雲商共同打造體系化落地平臺,線上線下相結合,重點解決農產品銷售“最初一公里”和“最後一公里”等問題;而由縣、鄉、村各級黨委政府主導下的區域電商,則主要負責農產品入口端建設,包括產業佈局、農業及電商配套政策等,解決“農產品從哪兒來”的問題。

“我們在體系化承接天虎雲商的‘互聯網+’能力集成輸出過程中,不僅縱向無縫銜接政府、消費者和生產者,還打破利益壁壘,在渠道互進,資源共享基礎上,橫向銜接其他電商服務商。” 中國電信樂山分公司總經理李華良說。

縱向方面,大力推進與政府、物流、零售、企業、供應鏈服務商及社會各階層幫扶力量參與鏈條式扶貧。短短一年多時間,先後與市、區縣、鄉鎮、村組等20餘家政府單位展開合作,引入興業銀行、郵政及樂山市主要超市等30 多家優質企業加盟電商生態圈。

橫向方面,天虎雲商通過前向匯聚政企單位、城市客戶的消費訂單,後向聯動農村及農產品,推動城鄉供需對接,展現出強大的產銷對接能力,吸引了樂山翼家生態農業發展有限公司、四川翼家超市、馬邊神馬科技、翼家物流等區域電商服務企業主動合作,形成了強大的電商服務矩陣。

“同時,這個電商生態圈,不僅在農產品上行方面發力明顯,更有生命力的地方,還在於能很好地銜接消費端、需求端。”李華良告訴記者。

在他看來,農村群眾有好的產品卻沒好的銷路,城裡人有需要好產品的訴求卻買不到,農業的生產端和需求端,兩者的體量都巨大到無法估量。農村電商本應大有可為,卻並不好做,原因在於鏈條太長,單打獨鬥往往事倍功半,效果並不理想。“比如樂山很多政府部門、企事業單位和廣大市民,都有單位食堂,潛在購買力以億元為單位,且都有購買優質農產品的訴求,但具體操作起來並不方便,需要自己去農村點對點聯繫,費時費力,買回來的產品還品種單一,畢竟一個地方的特產種類有限。”

為此,樂山電信在體系化承接天虎雲商能力集成輸出進程中,重點打造了“翼家小廚”這一市級特色電商運營平臺,引爆“廚房革命”:在政府的主導和支持下,以電信營業廳為據點,在全市打造了400多個翼家小廚線下實體銷售網點,線上更是集納了樂山11個區市縣上千種特色農產品,通過線上線下相結合方式,開展了沐川永豐紙業、犍為“故鄉緣”菜籽油、峨眉樂都鎮“鴨益稻”生態大米、沙灣龔嘴鎮萬坪村和四峨村生態大米等有針對性的農特產品銷售活動。

生產端與消費端的良性互動,讓天虎雲商、翼家小廚的吸引力越來越大,不斷有貧困村第一書記、社會幫扶單位主動上門,尋求合作。而這些力量的匯聚,又返向推動電商生態圈建設,進而不斷刷新著貧困地區產品變現難的固有格局。

聚焦“最初和最後一公里”

縱深推進“互聯網+精準扶貧”

地處小涼山核心腹地的山區貧困縣——峨邊彝族自治縣,境內群山聳峙,溝壑縱橫,耕地面積不足三成。耕地的不足,使無數農村群眾長期掙扎在貧困線上。據2015年統計顯示,全縣129個行政村中,有109個是貧困村。向貧困宣戰,成為峨邊歷屆黨委政府的“頭等大事”。

時間的車輪,悄然駛入2018年。在峨邊縣委縣政府的指導下,一項針對全縣8000多戶扶貧戶的電商扶貧試點工作,正如火如荼地推進。

這項試點,計劃通過整合信息進村入戶平臺、益農信息社、寬帶鄉村計劃、電子商務平臺、村級服務站、西南交大人才、教育資源供給和電信“紅包”等資源投入,打通信息通路,開展信息精準扶貧工作。

“沒有信息化就沒有農業現代化,借勢以天虎雲商為核心的信息化集成能力和產品出口端優勢,有助於快速打通農戶產品銷售路徑,將現有的生產力快速轉化為收益,讓農戶快速享受到紅利,進而助推脫貧攻堅。” 峨邊縣委書記譚焰表示,少地多山的縣情,決定了峨邊只能走高附加值的山區現代農業之路,為此,縣委縣政府立足峨邊“一山分四季,十里不同天,山頂戴雪帽,山腳百花鮮”的小涼山地域特點,確定了林藥種植、生態循環種養、山水觀光體驗三大現代農業主導產業,按照生態有機立本、農旅深度融合等理念,大力推進微商·電商(扶貧)創業中心、電商協會、“峨嶺雲邊”農特產品公用品牌、新型農業經營主體和農業經紀人等建設,穩步推進現代農業產業發展。

峨邊縣加碼電商扶貧,借勢補齊產業發展短板,是天虎雲商體系化落地、著力構建生態圈助推脫貧攻堅的一個縮影。

沿著前期探索而來的成功經驗,今年的生態圈扶貧將更加精彩。

2018年,天虎雲商將以承接四川整省推進信息進村入戶工程為切入點,加快建設信息進村入戶平臺、增強信息進村入戶網絡信息服務能力等方面工作。到2018年底,在樂山建成1820個益農社,覆蓋全市鄉鎮村,依託益農社向農民提供的公益服務和便民服務次數比上年增長1倍以上,農產品電商上行交易額比上年增長80%以上,成為農村產業扶貧的起點、重要的橋樑和紐帶。

聚焦“最初一公里”和“最後一公里”痛點難點,進一步創新打造精準扶貧平臺。密切關注產業扶貧推進進程中出現的“產銷不匹配”“銷售模式不成體系”“缺乏市場化管理和運營機制”“自我造血功能不足”等諸多問題,通過與各級政府聯合行動,打造以政府為主導、以企業為主體、以電商等各種信息化為手段的多級電商體系,聚合資源、多方參與,共同推動產業扶貧。

進一步豐富“互聯網+精準扶貧”生態圈內涵和外延,積極對接商務、經信、就業、教育培訓、慈善、農資、物流以及網絡紅人、愛心人士等部門機構和社會力量,共同助力精準扶貧;加大力度普及農村群眾應用互聯網,讓互聯網和信息化紅利惠及更多群眾。

唱好同心歌,畫大同心圓。圍繞精準扶貧這一核心,天虎雲商互聯互通共建共贏打造電商扶貧生態圈的創新做法,活躍在決戰決勝全面小康的時代大舞臺上,奏響了越來越動人的發展音符。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