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6.09 棗瘋病症狀特點和防治措施

棗瘋病症狀特點和防治措施

棗瘋病又稱“棗癌病”、叢枝病、掃帚病,是棗樹上一種具有毀滅性的侵染性病害,棗樹一旦感染該病,一般發病2~6 年後即可整株死亡。近幾年,棗瘋病在滄縣發生嚴重,並且呈爆發趨勢,據滄縣園林綠化局森防站技術人員調查,棗瘋病在滄縣棗區普遍發生,許多棗園的年發病株率在70%以上,給棗樹生產造成很大損失。

1 症狀特點

在滄縣,棗瘋病在金絲小棗、婆棗等品種上發病率較高,冬棗還未發現病株,病株發病後主要表現為枝條叢生、葉片黃化和花器葉片化。發病時花器退化,花蕾和花變成小葉(圖1),小葉可抽生節間很短的短枝(圖2),小枝葉叢生。先是樹冠出現個別瘋枝,然後佈滿全樹(圖3)。叢生小枝纖細、節間短、葉片小,冬季不易脫落(圖4)。病枝上的葉片先是葉肉變黃,葉脈仍綠,以後整片葉黃化、葉緣上卷,暗淡無光,變硬變脆。發病晚的枝條尚能結果,病枝上棗果大小差異很大,果面著色不均勻,凹凸不平,凸處呈紅色,凹處呈綠色,果肉組織鬆軟,不能食用。

棗瘋病症狀特點和防治措施

棗瘋病症狀特點和防治措施

2 發病規律

2.1 病原

棗瘋病由植原體(即類菌體)引起,病原菌侵入樹體後,首先運行到根部,經過增殖後,通過韌皮部向上傳導至生長點部位即發病。病原通過韌皮部的篩管運轉,春季發芽時由根部向樹冠傳導,秋季枝葉停止生長時,由樹冠向根部傳導。生長季節,樹冠和根部都有病原,休眠季節末(3—4 月),地上部病枝中基本無病原,而根部一直有病原。

2.2 傳播途徑

傳播棗瘋病的途徑有兩種,一是無性繁殖傳染。無論病株做砧木還是做接穗,通過嫁接(包括枝接、芽接、根接)均能傳病;染病樹的根櫱苗可以隨運輸進行異地傳播。二是通過傳播媒介昆蟲(如葉蟬)傳播。葉蟬一旦攝入棗瘋病類菌質體後,將終生帶菌,可陸續傳染許多棗樹。寄生有媒介昆蟲的綠化樹種在異地種植時,可以將病原傳播給當地棗樹,引起棗瘋病在當地的發生和蔓延。

2.3 發病過程

棗瘋病發病過程可劃分為5 個病變期:葉變期、花變期、枝變期、瘋樹期和衰亡期(圖5)

棗瘋病症狀特點和防治措施

圖5 發病過程

2.4 發病條件

從調查情況來看,棗園生態環境對棗瘋病的發生與蔓延起著重要作用。土壤瘠薄,管理粗放,樹勢衰弱的棗園,發病較重;雜草叢生,周圍有松、柏樹的棗園發病重。在管理水平較高的棗區,由於及時清理了病樹,減少了病原;有效地防治病蟲,減少了媒介昆蟲的數量,則棗瘋病發病率低,擴散速度慢。

多年來滄縣棗區極少發生棗瘋病,其緣由並非鹽鹼地條件對棗瘋病有抑制作用,而是生態環境和管理方式不利於棗瘋病的傳播蔓延。隨著小棗生產效益不斷下滑,棗農管理棗樹的積極性下降,造成棗園管理簡單粗放。與此同時,城鄉綠化大量調入外地苗木(尤其是散生的松柏類大苗木),這些苗木很有可能攜帶棗瘋病病原的媒介昆蟲——葉蟬,成為棗瘋病的直接傳播源,為棗瘋病病原的傳入創造了條件,致使該病在滄縣大面積發生。

3 防治措施

3.1 檢疫

加強檢疫執法,嚴禁棗瘋病苗進入棗區。選擇無病母株採集接穗、插條和繁殖根櫱苗。在當地綠化造林時,對來自棗瘋病發病區的苗木,尤其是松柏類,要及時進行檢疫和消毒,以清除傳播棗瘋病病原的媒介昆蟲。

3.2 加強棗園管理,增強樹勢

加強棗園的水肥管理,合理修剪,適量負載,及時清除棗園內及周邊的雜草,結合噴藥,減少病蟲害的發生,增強樹體的抗病能力[吉山花瑤]。

3.3 加大宣傳力度

通過發放宣傳畫、媒體廣播等方式,讓老百姓瞭解棗瘋病的危害和防治知識,如不及時進行防治,該病會快速蔓延到其他棗樹,影響自己和鄰居的經濟收入。

3.4 徹底清除棗瘋病病株

在生長季節,對已發病的棗樹,可採用草甘膦等內吸性除草劑,通過甲口塗抹或枝葉噴藥的方式徹底殺死病株,不留根櫱,甲口寬度5 釐米以上,噴藥注意不要噴到周圍健康棗樹和作物上。

3.5 及時防治媒介昆蟲,切斷傳播途徑

葉蟬在瘋病樹吸食後到無病樹上取食即可傳病。在4 月下旬、5 月中旬、6 月下旬,分別對棗樹進行統一噴藥。棗園周圍儘量不種松柏類樹種,若種植有松柏,10 月份葉蟬向松、柏轉移之後至春季葉蟬向棗樹轉移之前,向松、柏集中噴藥,以降低蟲口基數,減少侵染機率。藥劑可選擇10%(質量分數,後同)高效氯氰菊酯5 000 倍液+10%吡蟲啉3 000 倍液混施。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