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2 中國企業為什麼要在美國退市,回到國內上市?

雲深路輕


中國企業當初因為制度等因素赴美上市,而如今又回到國內,有以下幾個原因。

首先,因為國內A股的估值偏高。美國成熟的金融市場以及機構投資者眾多的投資環境,讓美國市場較為理性,依靠概念和熱點推高的股票較少,而股票價格跟公司價值和經營狀況聯繫較為緊密。而國內股市,由於市場中理性投資者較少,“熱錢較多”,所以公司估值普遍偏高。

其次,有很多赴美上市的公司相對於美股其他公司的股票吸引力不夠。例如之前赴美上市的360公司等等。當前赴美上市的互聯網科技企業比較多,而互聯網發展相對成熟的美國,擁有這一批具有相當企業競爭力的上市公司,相對於這些公司,國內企業的股票吸引力較小,難以滿足融資需求。

最後,當初中國企業遠赴美國,是因為國內A股市場門檻較高,審查制度較為嚴格,而如今國內證券市場逐步對外開放,放寬了很多上市限制,考慮到遠赴美國“水土不服”等原因,公司肯定還是首選回到自己的國家。

筆者還有一點自己的看法,國家鼓勵企業開拓創新,扶持實體經濟發展,為企業創造了良好的環境和足夠的政策支持,這都是國內企業經營良好的保障,那麼企業在這種環境下獲得的價值增值紅利當然也應當由國內投資者來享受了,所以,既然“祖國媽媽”已經張開懷抱,遠赴美國的“孩子”們,早日回來吧。


盤和林數字經濟觀察


最近一段時間,很多在美國上市的公司都紛紛表示要在美國退市,回到國內上市!於是市場上湧起了一股獨角獸概念熱,可見資本市場的獨特魅力。

那麼為什麼在這個時候,那麼多的企業都希望回到國內上市呢?

其實就是一句話:沒有永遠的朋友或者敵人,只有永遠的利益。其實說白了,就是中國企業在美國退市,選擇在國內上市,會獲得更大的利益。從36x借殼迴歸開始,創造了連續10多個的漲停的迴歸記錄,在次新股上,誰要說A股市場沒錢,我打死也不信。而且從A股的新股申購,一直處於僧多粥少的局面,甚至出現有一些資金配置就為了是打新股,一旦新股中籤,就可以躺著數錢,唯一的區別就是賺多賺少而已。

中國企業當初因為制度等因素赴美上市,而如今又回到國內,有以下幾個原因。

首先,因為國內A股的估值偏高。美國成熟的金融市場以及機構投資者眾多的投資環境,讓美國市場較為理性,依靠概念和熱點推高的股票較少,而股票價格跟公司價值和經營狀況聯繫較為緊密。而國內股市,由於市場中理性投資者較少,“熱錢較多”,所以公司估值普遍偏高。

其次,有很多赴美上市的公司相對於美股其他公司的股票吸引力不夠。例如之前赴美上市的360公司等等。當前赴美上市的互聯網科技企業比較多,而互聯網發展相對成熟的美國,擁有這一批具有相當企業競爭力的上市公司,相對於這些公司,國內企業的股票吸引力較小,難以滿足融資需求。

然後,當初中國企業遠赴美國,是因為國內A股市場門檻較高,審查制度較為嚴格,而如今國內證券市場逐步對外開放,放寬了很多上市限制,考慮到遠赴美國“水土不服”等原因,公司肯定還是首選回到自己的國家。

最後,A股已經經歷過28年的時間,很多股市機制已經逐步完善了,也比較成熟了;逐步走向國際化市場,融入了國際化,促使A股也在走向成熟市場的道路。這些中概念股遲早都要回歸,何不趁這波管理層打開的綠色通道直接回購呢!

其實說白了,也是利益在驅動。而網友也是一針見血的指出了其中的最根本的道理“國內市場人傻錢多”。

那麼對於這個觀點,你們是否認同呢?歡迎留言評論!


汽車微媒體


中國企業之所以要在美國退市、回到國內上市,主要原因如下:

首先,內地消費者權益與國際投資者利益存在衝突,內地企業境外上市可能使有關管理部門陷入兩難境地。10多年前,內地民間強烈呼籲手機單向收費,卻兩次引起中國通信類股票價格暴跌,信息產業部部長不得不趕赴香港救市,而手機單向收費改革也就此打入冷宮,實際上是運用政府力量向海外投資者提供了超國民待遇,就是一個典型案例。隨著境外上市企業、特別是基礎產業、基礎設施企業的增多,類似利益衝突有增無減。

其次,由於境外投資者與境內企業之間的信息不對稱問題比境內投資者更為突出,相當多的境外上市中國企業不得不付出股價折扣的代價,境外上市的收益因此而大打折扣,中小型企業克服此類信息不對稱和股價折扣問題要付出的成本相對於其融資收益的比例更高,難度更大。許多境外上市公司之所以相繼宣佈準備啟動私有化退市程序,關鍵原因便是公司估值過低、企業收益與為之付出的服務費等成本不相稱。多年來,境外上市公司估值過低又造成了A股與H股股價相差懸殊、同股不能同價的問題,不僅在境內、境外投資者之間引起了複雜的利益分配問題,而且必然導致同股不能同權,這又與公司治理的基本準則相悖。

第三,事實已經多次證明並將繼續證明,我們對境外投資者促進企業轉換經營機制的神奇能力不宜抱有過高奢望。企業管理層與大多數股東之間的信息不對稱天然存在,境外投資者獲取內地企業信息還需克服額外障礙,通過境外上市強化企業監督激勵機制的目的常常會落空。在中國證券市場最大丑聞之一“中科事件”中,莊家呂梁操縱的康達爾(後改名“中科創業”)股票入選道-瓊斯中國指數成分股;上市香港以來多年是香港投資者寵兒的科龍公司,2000年陡然出現鉅額虧損,都是典型範例。

第四,由於中外法律觀念、社會文化傳統不同,境外上市企業要承擔更大的訴訟風險,為此付出更多的意料之外的成本,從而進一步降低海外上市的淨收益。從中國人壽這樣的巨型企業,到中型公司,已有不少境外上市中國企業在這一點上倍感切膚之痛。不要以為美歐所謂“法治國家”光環下都是美麗的東西,西方國家的“法治”在很大程度上已經步入歧途,過高的成本,越來越多無謂的訴訟,……這一切都給企業和居民個人帶來了眾多麻煩,而這些東西一旦建立就會形成自我強化的循環,從而使得問題積重難返。

最後但更令人不敢忽視的是,中國企業境外上市還必須承擔額外的政治風險,三大石油公司在美上市時均因與受美國製裁國家有業務往來而遭受政治狙擊,就是突出案例,而這類政治風險永遠不會消除。

既然如此,在境內資本充裕、境內資本市場容量已經名列世界前茅、上市程序也日益規範快捷的今天,中國企業已經沒有必要過度迷戀境外上市這個傳說,迴歸境內上市,是個完全理性的選擇。


梅新育


當然是為了錢啦。

我們就舉在美國退市,回到A股上市的360的例子吧。

截至今天收盤三六零的總市值達到3177.75億元,相當於503億美元,然而三六零從美國私有化時的市值只有93億美元,這相當於翻了四倍,這是賺翻了啊!

題主還問“在國外上市難道不是用外國的錢發展自己的企業?難道不是以前提倡的吸引外資的一種方式?”

其實這問的也有道理,但是現在通過國內的途徑融資已經非常方便了。海外上市公司完全可以退回到A股重新上市融資,更何況在美國上市的很多中國公司,往往都是一些優秀的科技公司,比如說阿里、京東和攜程等,這些公司的成長性非常好,以後還很有賺錢的空間,所以這些股票如果私有化之後,回到A股來上市,也是對A股的股民有好處的,可以帶A股的股民享受更多高科技發展的紅利,而不至於看錢就這樣眼睜睜地被外國人賺走了。

現在中國的國力總體上說是增強了,並不需要通過大規模的在國外上市來進行融資,就可以輕鬆融到國際資本,在這種情況下,A股已敞開了懷抱,歡迎那些高科技公司回來,重新評估其價值體系,這就相當於給了中國股民一個享受高科技發展紅利的機會,這無論是對這些上市公司,還是對股民都是一件好事。


海匯觀潮


對於這個問題,其實就是一句話:沒有永遠的朋友或者敵人,只有永遠的利益。其實說白了,就是中國企業在美國退市,選擇在國內上市,會獲得更大的利益。從360借殼迴歸開始,創造了連續10多個的漲停的迴歸記錄,藥明康德的連續性漲停,就算是富士康這樣的巨無霸也會出現連續漲停,在次新股上,誰要說A股市場沒錢,我打死也不信。而且從A股的新股申購,一直處於僧多粥少的局面,甚至出現有一些資金配置就為了是打新股,一旦新股中籤,就可以躺著數錢,唯一的區別就是賺多賺少而已。



而對於上市公司而言,在於A股成功上市,就等同於打開了聚寶盆,市值在短時間內翻上幾倍都不成問題,這樣好的融資平臺,真是打著燈籠都找不到。利益的驅使是不用宣傳的,很多中國企業在美股選擇退市,而是千方百計的謀求在A股市場上市也就不難理解了。

而且這裡還有一個對比的因素,這些企業在美股上市的時候,並不會得到特別的優待,因為美股市場更注重的是價值的匹配。簡單說,你值多少錢就給你匹配多少股價,水分很少。對於初創企業來說,一般業績和成長空間並不明顯,所獲得的估值認可比較低,反映股價水平也相對處於低位。而在A股市場價值投資還沒有形成認同,投機炒作之風依然佔有比較大的市場比重,在這種稀缺資源的投機氛圍下,短時間內實現市值爆發,獲得巨大融資支持,這是登陸A股市場的企業夢寐以求的。

總之,利益驅動是很多中國企業選擇在美國退市,而登陸A股市場的根本原因。然而我們作為廣大散戶只是做二級市場的差價,次新股的炒作不建議多參與。如果運氣好,中了籤,就當是A股市場對於我們散戶的安慰罷了。

最近點贊很少,希望各位朋友動動小手,您的點贊與評論,就是最大的理解與支持。


小散李大鵬


這個問題有意思,看來很多人都有誤解。

首先,我們要了解上市行為,以及部分中國企業為什麼選擇在美國上市。

一般來說,新興市場的新興企業在發展到一定規模後,會出於發展的需求擴張業務,吸引融資,這裡在前幾輪融資過程中一般都是專業投資機構或者天使投資人進行投資,這裡比較需要專業眼光,新興企業在這個過程中需要證明自己的商業模式。

而一旦商業模式得到了市場的證明,同時市場前景也很好的情況下,這類企業就需要大量資金進行進一步的擴張,投資機構和投資人們也度過了純粹投入的時期,要進入資本收割期,初創團隊同樣如此,在這樣的前提下,就需要啟動IPO,面向全社會融資。

國內企業為什麼選擇在香港或美國上市,其原因主要三點:

第一,去國外上市的企業大多實行的“同股不同權”的股權結構,而國內上市企業的前提之一就是“同股同權”,尤其是新型的互聯網企業,大部分實行的是A、B股制度;

第二,時間問題,國內對於上市企業的審核比較嚴苛,除了對流動資金到達一定數目後的業務開展時間有規定(3年),審核過程也較為繁瑣,對於互聯網企業來說時間就是生命,很難能夠適應這種節奏,即便在國內上市,也會採用借殼的方式;

第三,市場成熟程度。換一句更通俗的話說,同樣的互聯網公司,在國內市場的估值一般來說要低於在香港或美國市場的估值,因為國外的資本對於互聯網企業的價值有著更為高估的趨勢,對於企業來說,也就能融來更多的錢,同時對於品牌知名度也是一種提升。

其次,上市行為跟外資投入其實是兩碼事。

有人說阿里巴巴在美國上市是賺中國人的錢,給美國股民分紅;也有人說是借美國人的錢,發展中國的商業。

這其實都不能算準確的說法。

準確的說法是,上市公司用股民的錢來進行商業擴張,並將收益反饋給股民。

這是一種很理性地行為,對於在美國上市的企業來說,美國股民給與了他們發展資金,同時也給這些企業帶來一定的品牌溢價,最重要的是,美國股市讓很多當時在中國現行股市制度下(如今股改可能會解決這些問題)無法進行IPO的企業實現了上市夢想,幫助他們解決了運營資金緊張的難題,可以說為這些企業在國內的發展發揮了很重要的積極作用。

但這又跟外資投入不一樣,外資的引入很多隻是解決工作崗位的項目,國外的資本力量在國內尋找到合適的渠道進行投資,其收入大部分還歸屬於外資,而國人所獲得的利好其實就是工作崗位相關的福利。

從屬性上來說,在國外上市的企業其實還屬於中國企業,而外資則仍然屬於外國企業。

最後,說說為什麼有些企業要回國上市。

其實這個比較容易理解。

國內股市對於互聯網行業越來越“友善”,也在為新興的股權制度進行讓步,以創造這類新型股權企業在國內的上市。

包括在審批流程、股權結構等等多方面,中國股市的改革一直沒有停下,與此同時隨著互聯網的發展,國內股民對於互聯網的熱情也在不斷高漲,尤其是年輕股民的到來,這些都讓互聯網企業們看到一個更好的IPO市場。

奇虎360的迴歸,其實可以看成這一趨勢的代表,奇虎360在大多數美國上市的中國互聯網企業中並不算頂尖企業,它在美國股民眼裡也一般,回國上市的話卻可以憑藉自己巨大的品牌力量拉昇股價,獲得發展力量。

其實360也一定程度說明了中美股市的一個區別,中國股市不算成熟,有很多非理性因素存在,企業上市存在著比較多市場外因素的影響,所以對於互聯網企業來說,美國或香港是一個相比而言更不錯的選擇。

總結一下就是,在美國退市回到中國上市的企業其實還是少數,並且這一部分企業並不算多麼優質的企業,回到國內也不一定是造福國內股民。股民朋友尤其要謹慎看待。

以上。


好人長安君


因為國內人傻錢多法律松。

你不要以為南叔是在發牢騷,或者是說笑話。我認真的給你們分析一下。

以360為例。360在美國的資本市場上估值不超過100億美金。也就是說只有600多億人民幣。但是他回到國內之後,借殼上市。市值最高高達3800多億。相差六倍之多。你如果是周老闆,你願不願意回來?

第二個就是韭菜很多。或者是說可供欺騙的股民很多。在美國股市是以機構交易為主的,散戶是相對比較少的。但是在國內是以散戶為主機構,反而比例比較小。但是在散戶裡面呢,對於股票交易,金融政策,對於所在的行業一無所知的人又是佔大多數。但是並不妨礙他們把自己的血汗錢和退休金投到這些他們不懂的金融行業裡面去。渴望一夜暴富。但最後的結果也很清楚,360由3800多億,現在跌到只有1000多億了。

第三個就是國內監管法律很鬆。在A股出現了無數次,明目張膽違法,但是沒有受到任何制裁的情況。比如說獐子島。之前就說自己投資了數十億的項目,所有的海鮮全跑了,就這樣一句話就把股民打發了。而在美股,他們會受到非常嚴格的重重的監管,類似這樣的情況,很有可能會被判重罪。美股港股等地的違法成本非常高。

所以說資本家永遠是逐利的,他們回來並不是愛國,而是為了賺更多的錢。


南七道


題主你好,也許大家都發現了,最近幾年中企開始頻繁迴歸。

那麼回答這個問題前,我希望簡單講一講,企業怎麼一開始不在A股上市,後面為啥又要回來。

首先,美國是註冊制,這樣上市很快,因為幾年前中國還是標準的審核制,現在是有條件的註冊制,而且2020年時我國將完全實現註冊制。

而要知道審核制公司上市的流程十分複雜,等待時間較長,從準備到真正實現上市要2、3年時間。赴美上市不需要審核,從準備到真正掛牌也就幾個月時間。

其次,美國上市條件寬鬆,在A股上市都有盈利及增速要求,美國在盈利這塊沒有要求,上市條件更加寬鬆。

最後,美國上市允許同股不同權,而A股上市只能是同股同權的股權結構,而在美國是可以同股不同權的。阿里巴巴是合夥人制,管理層股份只有不到10%,但是投票權卻在90%以上。

那麼,為什麼這些企業又迴歸了呢?當然是利益的問題,當然是有更大的利益,才會促使做出這樣的行動。

1. A股科技股有更高的溢價,高溢價意味著股東財富的增長,公司發債相對容易,即便股權質押融的錢也更多。

2. 有綠色通道,今年國家大力扶持獨角獸上市與發行CDR,免除了排隊等待的煩擾,不僅可以二次融資,還契合了社會輿論,可謂一石二鳥。

3. 是A股供給側改革的需要,當前A股中存在著不少鐵公雞,上市公司不好好公司經營,反而熱衷於炒概念、玩重組收割散戶,股民朋友不僅沒有得到公司的分紅回報,還虧損累累。站在管理層的角度來講,引入優質的公司讓股民有個好的投資標的,是A股後續發展的主要方向。

自從本人多年前入市以來,炒股這麼長時間,也歷經了股市的跌宕起伏,同時也明白了情報和方法的重要性。如果你是一個單獨的散戶,那麼支能被那些操盤手給被收割。所以在認識了大批的金融操盤手和民間草根股神之後,我開始漸漸的瞭解了規律,總結出了一套選底部啟動牛股的方法。

本人獨創了一個選股指標方法--底部引爆指標,靠著這個方法,我開始在股市小有所獲,身邊很多我的股友學會後,也抓住了不少漲停牛股,就連剛開始炒股不久的新手股民都是經常抓到大漲股票。

我一直樂於向大家分享我看中的股票,有錢大家賺,之前我也向大家推薦兩支股票,事實證明這兩支按照我的方法尋找的股票,在這段時間開始漲起來了,身邊的股友們都十分佩服我。

比如這兩支股票,請各位看看。

1、九有股份

可以看出之前出現了底部引爆的提示,當我發現後,按照公式就知道應該會上漲了,就立刻購入,之後果然一路上漲,走勢大好。從30號開始,在短短8天內,一共是漲了60多個百分點,四個漲停,非常給力。

2、恆立實業

最近的大熱股票,熟悉股市的各位想必一定認識。自從出現底部引爆的信號起,12天內,到現在一共漲了194個百分點!一共出現了11個漲停,並且依舊有上漲的空間,十分有潛力,是一支大牛股。

各位可能不相信我,覺得我是託,覺得我是馬後炮,我也不多說什麼,我願意和相信我的朋友們分享我的經驗。

那麼這裡,是我今天早上剛剛發現的,出現了相同的底部信號的股票,我敢斷言這支股票在未來一定會漲,預計會漲30個百分點以上!各位可以持續關注一下這支股票。

我自己已經買了,我推薦給各位,為了避嫌怕某些人說閒話,我就不在這裡放出股票號碼了。

相信我的朋友可以加我公眾號(玄陽看盤)實時瞭解本人定期跟蹤研究的幾支牛股。

如果各位對於以上所講內容有什麼不理解的地方,或者想要了解更多的選股方法和操作技巧的都可以及時在評論底下留言,或者私信和我交流。

文章全部個人想法,僅供各位參考!


清風選股001


據媒體報道,自去年11月份以來,已有7家中概股公司通過上市公司併購重組迴歸A股市場。近幾年,中概股迴歸成了流行詞,但也爭議不斷:支持的說優質公司給國人帶來成長紅利,反對的說是在給A股抽血。

中概股為什麼要去美國上市?

要搞清楚退市迴歸的原因,就得明白當初為啥要遠赴美國上市。

首先則是盈利不達標,目前A股對於IPO企業的淨利潤、股本、營收等都作出了硬性規定(根據A股IPO要求,對於主板和中小板而言,最近3個會計年度淨利潤為整數且累計超過人民幣3千萬元;創業板需要連年連續盈利,最近兩年淨利潤累計不少於1千萬元。),白紙黑字寫著,不行就是不行。然而不少像京東這種未盈利但潛力巨大的企業則被拒絕IPO;

其次是國內IPO核准制過於嚴格,且效率低下,不等個2,3年你都不敢說是在排隊IPO,但企業等不起,每天的成本都擺在那裡,互聯網企業更是要搶在黃金期擴張業務,然而這些等待最終等來的還不一定是100%,綜合性價比來說,寧可赴美上市;

再者,像一些存在VIE和股權結構問題的企業,也同樣會被拒絕在A股IPO的大門之外。

那麼,這些中概股現在又想退市迴歸的原因,是因為上述因素和環境已經不再適合在美融資。

中概股為什麼要回歸?

1、政策紅利。這也是最直接的原因。此前阿里由於股權問題赴港上市被拒,陸港兩地證監會意識到了制度的弊端,港府則率先放寬同股不同權制度,吸引新興優質企業赴港上市。國內的話,對於CDR迴歸、獨角獸迴歸也都頒佈了相關綠色通道政策,此前深交所發佈的《深圳證券交易所發展戰略規劃綱要(2018-2020)》,擬將加快吸引一批優質企業進入深交所。而這也是有助於讓國內投資市場趨於理性和儘量消除異常波動的。

2、A股的更高估值。相同的公司在不同的市場,估值水平有很大差別,然而現狀是不少在美國上市的優質公司估值很低,而A股的大把垃圾股,股價卻蹭蹭蹭往上漲。此外,由於A股某些行業的上市公司稀缺性,導致其估值歧高。而不少中概股正好可以填充A股的行業空白,併成為“稀缺品”。

3、美國市場再融資難。所謂再融資,就是在已經上市後,通過定增等方式持續融資的過程。美國市場更加理性,因此一些業務不明確、有道德風險的上市公司是很難獲得市場認可的,所以也不可能得到再融資機會。然而國內的再融資條件相對寬鬆,有這麼好的圈錢方式,幹嘛不早點回來呢?

4、防止核心優質企業被錯殺。這算是最根本的原因。我們都知道國外都有成熟的做空機制,一些涉嫌財務造假的中概股,如綠諾科技、中國高速頻道等都會遭到以渾水為代表的做空機構狙擊。這本來對於淨化投資環境來說是好事,但這會讓市場對於整個中概股板塊的擔憂,從而導致不少無辜的中概股被錯殺,股價下跌,市值縮水。

另外,國內出臺政策加快中概股迴歸,也是為了保護我國具有核心競爭力和創新能力的公司不被惡意做空,從而掌握企業的話語權和控制權。


如果你覺得文章很棒,對你有幫助,可以關注作者的今日頭條號:小白讀財經,訂閱更多的優質原創推文!


小白讀財經


  • 中國企業當初到美國上市的大部分是科技股獨角獸。而科技股當時在A股裡面是很難能上市的。主要是設計有些問題。當初這些公司的盈利和前景並不怎麼樣。就象京東一直是虧損的。在A股當然是上不了的。不過,隨著A股的不斷成熟,現在也開始接受這些獨角獸開始不盈利也可以上市了。最近不斷推出的CDR就是明證。

  • 在美股裡面,同類型的個股可能很多,給出的估值普遍不高,而回歸A股則可能享受一定的估值溢價。這點是那些中國企業為什麼要在美國退市,回到國內上市的最重要的原因之一。有可能剛剛在美股上市,企業還是虧損的,可是上市之後,已經實現了盈利,也符合了A股的條件。而美股那邊由於比較理性,始終不肯給高估值,這些獨角獸就認為自己被嚴重低估了。於是私有化或是退市,重新回到A股的懷抱。

  • 之前的三六零迴歸之後在A股那可是風聲水起,一口氣拉了多少個漲停?即使現在股價距離最高點腰斬,估值仍然是高高在上。這在美股那邊是很難想象的。三六零迴歸也是久遠的事了。最近的藥明康德,由於在美股那邊遲遲給不了高估值,現在分拆回歸A股之後也是享受估值溢價。中了一簽藥明康德的股民也是幸運得不得了。一簽可以賺十多萬。

  • 最近一段時間獨角獸,CDR不斷吸引大家的眼球。特別是CDR主要是為了方便那些知名企業迴歸A股,讓A股也豐富起來。初衷是好的。只不過A股熱心炒作,好好的一件事,剛回來就暴炒,炒作之後股價就遠離基本面,最後就慢慢下滑。港股相對理性,獨角獸上市都是破發的。A股的獨角獸,和將來在美股迴歸的中國企業,估計回到A股還是受追捧的。還是那句話,獨角獸看上去很美,只是機構的盛宴,和小散無緣。

最近問答點贊好少啊,雖然行情不好,但還是希望多多幫忙點贊哦,謝謝!看完點贊,腰纏萬貫,感謝關注!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