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2 屈原祠位於湖北宜昌秭歸縣東長江北岸的向家坪,又稱清烈公祠


屈原祠位於湖北宜昌秭歸縣東1.5 公里長江北岸的向家坪,又稱清烈公祠,佔地面積約30畝,為紀念屈原而建。

屈原祠始建於唐元和十五年。1978年建葛洲壩水利樞時,將它遷向家坪,且按原貌重建。

2006年被國務院公佈為第六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2015年12月,屈原祠入選長江三峽30個最佳旅遊新景觀之一。

屈原祠以屈原文化為統領,是三峽庫區能夠把物質文化遺產和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利用充分結合起來的重點區域。

唐元和十五年,右神策將軍王茂元出任歸州刺史,喟嘆屈原“誕靈是所,廟貌無睹”,便在州城東5裡的屈沱建了一座屈原祠。“神像章服,悉遵唐制”,並作了一篇《楚三閭大夫屈先生祠堂銘並序》。這大約是秭歸最早的一座屈原祠。

宋元豐三年,宋神宗尊封屈原為:“清烈公”,將屈原祠修繕並更名為“清烈公祠”。以後,自元、明到清嘉慶二十五年曆任州官,對清烈公祠多次進行維修,並曉州民:“歲以五月五日致祭”。祠為硬山頂,四合院式,由山門、配房、大殿、後殿組成,建築面積350平方米。

元泰定初年,歸州知州王禿哥不花對清烈公祠進行修葺,拖了很久沒有完工,祠宇近乎偏廢。

元至正二年,知州密兒哈嗎提議再修,並將自己的俸銀拿出一部分率先倡導,鄉紳富戶紛紛贊助,於第三年將新祠建成,密兒哈嗎提議改為“清烈公廟”,請湖廣儒學提舉黃清老作了一篇《清烈公廟記》。

明萬曆二十五年知州孫鶴年,清康熙八年知州王景陽,雍正十一年湖北學政淩如焕,乾隆四十六年知州王沛膏,嘉慶二十五年知州李火斤相繼維修。

1976年,長江葛洲壩水利工程興建,江水升高,清烈公祠緣此由秭歸縣人民政府將其遷往距縣城3公里的向家坪,重更名屈原祠。

屈原,中國戰國時期楚國詩人、政治家。出生於楚國丹陽秭歸。羋姓,屈氏,名平,字原;又自雲名正則,字靈均。楚武王熊通之子屈瑕的後代。

屈原少年時受過良好的教育,博聞強識,志向遠大。早年受楚懷王信任,任左徒、三閭大夫,兼管內政外交大事。

屈原提倡“美政”,主張對內舉賢任能,修明法度,對外力主聯齊抗秦。因遭貴族排擠誹謗,被先後流放至漢北和沅湘流域。楚國郢都被秦軍攻破後,屈原自沉於汨羅江,以身殉國。

屈原是中國歷史上第一位偉大的愛國詩人,中國浪漫主義文學的奠基人,“楚辭”的創立者和代表作家,開闢了“香草美人”的傳統,被譽為“辭賦之祖”“中華詩祖”。屈原作品的出現,標誌著中國詩歌進入了一個由集體歌唱到個人獨創的新時代。

其主要作品有《離騷》《九歌》《九章》《天問》等。以屈原作品為主體的《楚辭》是中國浪漫主義文學的源頭之一,與《詩經》並稱“風騷”,對後世詩歌產生了深遠影響。1953年,在屈原逝世2230週年之際,世界和平理事會通過決議,確定屈原為當年紀念的世界四大文化名人之一。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