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2 如何預防栽培瓠子時遇到苦瓠子?

瓜農之友馬博士


瓠瓜(一般叫作夜開花)燒肉是我國南方初夏的美味佳餚,但有時會碰到瓠瓜發苦,連肉也苦得不堪食用。瓠瓜為葫蘆科植物,這類植物的祖先“野生種”含有苦味物質—葫蘆苷B,此苦味與外界環境及栽培條件無關。

在長期的選擇培育中,把含有苦味物質的野生種,逐漸培育成不含苦味物質的栽培品種。防止瓠子變苦的根本措施是引入品種時必須與本地品種雜交以測定其是否屬於同一基因型,如屬於同一基因型的才可大量引種。

瓠子留種從花謝至充分老熟需70 ~ 80 d,時間較長,應在選健壯植株上選結果瓜早、節間密、瓜形大小一致,形狀整齊,具有本品種特性,用無病株上的第二瓜作種,每株以留一個瓜為度。

如發現大田有苦瓠子時,應及時將苦瓠子植株從根部剪斷,應選無苦味的植株用扎花隔離人工授粉的方法留種。當皮色黃褐,果皮堅硬時剪下,懸掛晾乾或取出種子曬於貯存備用。

這樣留的種子,基本在以後便沒有苦味!





瓜農之友馬博士


瓠子果實嫩時,柔軟多汁,常被當做一種蔬菜食用,被不少人喜愛,全國各地均有栽培。但是,瓠子在一種情況下食用會帶來中毒的危險,即瓠子變苦的時候。曾經有人誤食苦瓠子而出現上吐下瀉,不得不住院治療。而中毒的原因是因為苦瓠子含有鹼糖甙毒素。



如此,苦瓠子不僅傷害食用的人,更是傷農,賣不出去,直接經濟受損。所以,種植瓠子關鍵要做好預防,預防瓠子變成苦瓠子。

由於瓠子變苦跟天氣、土壤和施肥等種植方式無關,主要是遺傳因子決定的。所以,預防瓠子變苦要從根本上解決問題,即選種。



如果是自己種植留種,那麼在留種時,如果發現苦味瓜,應該及早拔除該植株,杜絕花粉的傳播,把好種子質量關。因為留種的株雌花接受了攜帶苦味基因的花粉,來年種子播種育苗成長的植株所結的瓜仍然是苦的。

如果是選擇購買種子種植,除了選擇那些信得過的種子企業之外,沒有其他更好的辦法。當然,可能的話直接到種子培育基地查看。



好了,以上是我個人有關於《如何預防栽培瓠子時遇到苦瓠子?》問題看法,大家覺得怎麼樣?如果有不同意見或者對本人觀點有疑問的,歡迎評論指正。


有點意思的事兒


瓠子是夏季的當令蔬菜,做菜鮮嫩可口。很多農村小菜園都會種上幾棵,做菜做餡都方便。但是難免會遇上苦瓠子。

苦瓠子為啥有毒?

這苦瓠子不只是味道苦,更重要的是有毒。誤吃了苦瓠子而中毒的事件也不少。

苦瓠子之所以有毒,是因為它含有一種毒素——鹼糖甙(dai)毒素,這種毒素在高溫加熱的情況下,依然分解不了。所以,吃了苦瓠子,即使是炒熟的,依然會中毒。

苦瓠子的是什麼原因造成的

苦瓠子主要是遺傳原因導致的,如果種子攜帶苦味基因,這株瓠瓜基本就沒救了。

再就是相互之間的傳粉,栽培過程中,瓠子之間會互相傳粉,如果有苦瓠子,其它植株也就跟著遭了殃。

記得小時候,有一年家裡種得葫蘆特別苦,都給扔了。而我家小菜園附近,其它嬸嬸家栽種的瓠子,也是苦的,看來這些葫蘆科的植物之間是互相傳粉的。

如何預防種植過程中苦瓠子的發生

在栽培過程中,若發現苦瓠子,或者周圍有苦葫蘆等,應及早拔除,避免它的花粉的傳播,造成周圍瓠瓜都跟著遭殃。

此外,據說瓠子在結瓜過程中瓜藤受傷,結出的瓠瓜也可能發苦。但這個幾率更小,主要還是在種子。


有一點兒是肯定的,苦瓠子、苦葫蘆都有毒,準備做著吃時,可以先切開,稍微嘗一下,如果苦,就扔掉,千萬不要再吃了。

歡迎關注“漫行草木間”,喜歡記得轉發。草木心,鄉間味,細細品,漫漫行。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