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26 沒有任何軍功的趙匡胤是憑藉什麼完成大一統的?

押沙龍

沒有任何軍功的趙匡胤是憑藉什麼完成大一統的?

彩繪《解裘賜將》,明代張居正為名神宗編纂的教科書《帝鑑圖說》插畫

五代之混亂,可能僅次於兩晉。這個時代將軍們最威風。天子都不在他們眼裡,更別說文官了。

當時有過一段著名的對話。在一次酒宴上,禁軍將領史弘肇說:“安朝廷,定禍亂,只需要長槍大劍,要毛錐子有什麼用?”這裡毛錐子就是筆的意思。掌管財賦的三司使王章聽見不樂意了,反駁說:“沒有毛錐子,哪來的軍費?”史弘肇沉默不語。大家不要誤會,以為王章是替拿筆的讀書人說話。不是的,他是在替財務會計們說話。他說毛錐子有用,是因為毛錐子能拿來算賬,不是能拿來寫文章。對於讀書人,王會計和史將軍的態度是一樣的。王章說過:“這些讀書人,給他們個算盤,都不知道顛倒,要他們有什麼用?”

大家看到宋朝文官後來在武將前的驕橫態度,多少會有些不平,但是在不久前的五代,情形是反過來的。某種程度上,也算是一報還一報吧。

其實,五代到了後期,大一統王朝已經呼之欲出。宋朝是它發展的一個結果,而不是一種忽然的中斷。

以軍隊而言,五代前期各地藩鎮還能擁兵自重,到了後期,禁軍已經佔據了壓倒性優勢。所謂禁軍,並不單指皇帝身旁的御林軍,而是指和地方鎮軍相對的中央軍。五代時期的皇帝多是內戰的勝利者,這些勝利者往往收編失敗一方的軍隊,納入自己的禁軍系統。

所以整個五代時期,禁軍像滾雪球一樣越來越大。發展到後來,它已經成了王朝唯一算數的軍事力量。郭威的養子柴榮在位時,進一步把殿前司變成了侍衛司的平級機構。當時的軍事分配大約是這樣,整個中央禁軍大約有將近20萬人,對地方軍有壓倒性優勢,其中殿前司士兵大約有3萬人,侍衛司大約有6萬人,這兩支軍隊最為精銳,對整個禁軍又佔據壓倒性優勢。整個五代時期,柴榮可以說是最傑出的一位皇帝,很有希望結束戰亂,開創一個類似宋朝那樣的時代。

但是他命不好,在位第五年的時候就去世了,歷史便將這個機會給了趙匡胤,接管了後周的江山。

沒有任何軍功的趙匡胤是憑藉什麼完成大一統的?

宋太祖像,出自《宋太祖半身像》軸,故宮南薰殿舊藏,現藏臺北故宮博物院,有小籖:宋太祖檢點像

當時,趙匡胤剛當上殿前都點檢,掌控了殿前司。在此之前,他並沒有什麼突出的成績,談不上功高震主。宋朝人寫的史書拿了放大鏡找趙匡胤的功勳,但也沒湊出多少來。王夫之就評論說:趙匡胤哪有什麼軍功?柴榮的幾次大戰都沒他的事兒,翻來翻去也就在滁關立了點無關大局的功,不要說和劉邦、李世民比,就是和曹操、劉裕比起來,也是“百不逮一”啊。可能正因為這個原因,柴榮才沒有特別猜忌他。再說侍衛司並不在他手上。侍衛司都指揮使李重進是柴榮的表兄弟,不但功勳卓著,而且對朝廷很忠心。

看上去,趙匡胤並沒有太大的機會。但趙匡胤有兩個很大的優勢,一個是他從基層做起,是個兵油子,把兄弟特別多,號稱“義社十兄弟”,其中好多人都當上了禁軍高級將領。不光殿前司有趙匡胤的把兄弟,侍衛司裡也有好幾個。但是光有這些兄弟還不行。侍衛司一把手李重進樹大根深,在上頭壓著,把兄弟們也沒法亂動。

但趙匡胤還有一個優勢,那就是他弟弟趙光義跟皇上柴榮是連襟。也就是說,現在的皇太后是趙匡胤弟媳婦的姐妹。趙匡胤多半是搭上了這條線,弄了一道聖旨,把李重進攆到外地當節度使去了。侍衛司原來的二把手韓通成了一把手,新官上任,鎮不住場面,趙匡胤的阻力就小了很多。

沒有任何軍功的趙匡胤是憑藉什麼完成大一統的?

柴榮

但是柴榮留下的制衡制度還是起作用的。趙匡胤終究不能越過韓通去調侍衛司的兵。那怎麼辦呢?正巧,這時北方傳來遼國進犯的消息。這只是邊境的小規模衝突,但趙匡胤他們故意製造緊張氣氛,弄得朝廷如臨大敵,派趙匡胤帶禁軍抵禦遼國。這樣一來,趙匡胤就能合法地把韓通的侍衛司禁軍帶出京城。當然不會全部帶走,但留給韓通的士兵終究很少了。

趙匡胤並沒有一出門就殺個回馬槍,因為北邊還有一支慕容延釗的軍隊就駐紮在澶州,離京城只有一天的路程。所以趙匡胤讓慕容延釗當先鋒,自己率大軍跟著他慢慢地走。等慕容延釗老老實實地渡過了黃河,趙匡胤也就到了陳橋。現在時機正好,趙匡胤帶著軍隊殺回首都,殿前司的兄弟們裡應外合打開城門。侍衛司的韓通試圖抵抗,但是兵敗被殺。只要掌握了首都的侍衛司和殿前司,地方上的軍隊不足為慮,趙匡胤沒有費多大力氣就把他們鎮壓下去。北宋政權就這樣建立起來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