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26 没有任何军功的赵匡胤是凭借什么完成大一统的?

押沙龙

没有任何军功的赵匡胤是凭借什么完成大一统的?

彩绘《解裘赐将》,明代张居正为名神宗编纂的教科书《帝鉴图说》插画

五代之混乱,可能仅次于两晋。这个时代将军们最威风。天子都不在他们眼里,更别说文官了。

当时有过一段著名的对话。在一次酒宴上,禁军将领史弘肇说:“安朝廷,定祸乱,只需要长枪大剑,要毛锥子有什么用?”这里毛锥子就是笔的意思。掌管财赋的三司使王章听见不乐意了,反驳说:“没有毛锥子,哪来的军费?”史弘肇沉默不语。大家不要误会,以为王章是替拿笔的读书人说话。不是的,他是在替财务会计们说话。他说毛锥子有用,是因为毛锥子能拿来算账,不是能拿来写文章。对于读书人,王会计和史将军的态度是一样的。王章说过:“这些读书人,给他们个算盘,都不知道颠倒,要他们有什么用?”

大家看到宋朝文官后来在武将前的骄横态度,多少会有些不平,但是在不久前的五代,情形是反过来的。某种程度上,也算是一报还一报吧。

其实,五代到了后期,大一统王朝已经呼之欲出。宋朝是它发展的一个结果,而不是一种忽然的中断。

以军队而言,五代前期各地藩镇还能拥兵自重,到了后期,禁军已经占据了压倒性优势。所谓禁军,并不单指皇帝身旁的御林军,而是指和地方镇军相对的中央军。五代时期的皇帝多是内战的胜利者,这些胜利者往往收编失败一方的军队,纳入自己的禁军系统。

所以整个五代时期,禁军像滚雪球一样越来越大。发展到后来,它已经成了王朝唯一算数的军事力量。郭威的养子柴荣在位时,进一步把殿前司变成了侍卫司的平级机构。当时的军事分配大约是这样,整个中央禁军大约有将近20万人,对地方军有压倒性优势,其中殿前司士兵大约有3万人,侍卫司大约有6万人,这两支军队最为精锐,对整个禁军又占据压倒性优势。整个五代时期,柴荣可以说是最杰出的一位皇帝,很有希望结束战乱,开创一个类似宋朝那样的时代。

但是他命不好,在位第五年的时候就去世了,历史便将这个机会给了赵匡胤,接管了后周的江山。

没有任何军功的赵匡胤是凭借什么完成大一统的?

宋太祖像,出自《宋太祖半身像》轴,故宫南薰殿旧藏,现藏台北故宫博物院,有小籖:宋太祖检点像

当时,赵匡胤刚当上殿前都点检,掌控了殿前司。在此之前,他并没有什么突出的成绩,谈不上功高震主。宋朝人写的史书拿了放大镜找赵匡胤的功勋,但也没凑出多少来。王夫之就评论说:赵匡胤哪有什么军功?柴荣的几次大战都没他的事儿,翻来翻去也就在滁关立了点无关大局的功,不要说和刘邦、李世民比,就是和曹操、刘裕比起来,也是“百不逮一”啊。可能正因为这个原因,柴荣才没有特别猜忌他。再说侍卫司并不在他手上。侍卫司都指挥使李重进是柴荣的表兄弟,不但功勋卓著,而且对朝廷很忠心。

看上去,赵匡胤并没有太大的机会。但赵匡胤有两个很大的优势,一个是他从基层做起,是个兵油子,把兄弟特别多,号称“义社十兄弟”,其中好多人都当上了禁军高级将领。不光殿前司有赵匡胤的把兄弟,侍卫司里也有好几个。但是光有这些兄弟还不行。侍卫司一把手李重进树大根深,在上头压着,把兄弟们也没法乱动。

但赵匡胤还有一个优势,那就是他弟弟赵光义跟皇上柴荣是连襟。也就是说,现在的皇太后是赵匡胤弟媳妇的姐妹。赵匡胤多半是搭上了这条线,弄了一道圣旨,把李重进撵到外地当节度使去了。侍卫司原来的二把手韩通成了一把手,新官上任,镇不住场面,赵匡胤的阻力就小了很多。

没有任何军功的赵匡胤是凭借什么完成大一统的?

柴荣

但是柴荣留下的制衡制度还是起作用的。赵匡胤终究不能越过韩通去调侍卫司的兵。那怎么办呢?正巧,这时北方传来辽国进犯的消息。这只是边境的小规模冲突,但赵匡胤他们故意制造紧张气氛,弄得朝廷如临大敌,派赵匡胤带禁军抵御辽国。这样一来,赵匡胤就能合法地把韩通的侍卫司禁军带出京城。当然不会全部带走,但留给韩通的士兵终究很少了。

赵匡胤并没有一出门就杀个回马枪,因为北边还有一支慕容延钊的军队就驻扎在澶州,离京城只有一天的路程。所以赵匡胤让慕容延钊当先锋,自己率大军跟着他慢慢地走。等慕容延钊老老实实地渡过了黄河,赵匡胤也就到了陈桥。现在时机正好,赵匡胤带着军队杀回首都,殿前司的兄弟们里应外合打开城门。侍卫司的韩通试图抵抗,但是兵败被杀。只要掌握了首都的侍卫司和殿前司,地方上的军队不足为虑,赵匡胤没有费多大力气就把他们镇压下去。北宋政权就这样建立起来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