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2 中醫講"元氣足百病除"是什麼意思呢?

聞聲36


你好!所謂的元氣就是現在所稱的“腎氣”也可以說是“腎氣足,百病除”

中醫認為,人要適應自然氣候的變化,否則就會生病,甚至死亡。中醫學叫“天人合一”,也叫“天人相應”。人的健康長壽,是不能違背自然氣候變化規律的。因此在日常生活中,除要注意適應四季寒、熱、溫、涼外,還要注意避其風、寒、暑、溼、燥、火六種邪氣,更要注意防範反常之氣,這種季節氣候大氣反常所致之病叫做時令病。

  如何避免反常之氣致病,首先應“動作以避寒”、“隱居以避暑”等,同時更要心理舒暢,無雜念妄想,勿勞心神,保持機體元氣抗病功能。這些預防措施對於老年或體弱多病之人,更為重要。這也叫調於四時,和於人體。適應季節氣候之突變,是中醫學養生之道很重要的一個方面。

  情志安寧 氣血通暢

  中醫認為,生命活動,貴在氣血通暢,所以“疏其血氣,令其條達,而致和平”便是中醫治病的大法。影響氣血不暢的主要因素,就是心情不快,情志不寧。情緒安寧,可使氣血運行保持動態平衡,反常的情志,可使氣血運行逆亂。據統計,長壽健康者90%以上都具有溫和、開朗、樂觀的性格。中醫學將人的情志區分為喜、怒、憂、思、悲、恐、驚七個方面,也叫“七情”。七情太過就要情志不寧,損傷人體元氣和功能。七情又分別與人體五臟各有所關,如過怒傷肝、過喜傷心、過悲傷肺、憂思傷脾、驚恐傷腎。如過怒傷肝,可導致肝臟疏洩條達和動升的生理功能失調,肝氣鬱而化火上逆,出現頭暈、頭痛、心煩、急躁、口苦等病症。肝氣鬱滯日久,又可導致機體有關臟器的關係失衡。首先會影響脾胃,出現胃病。臨床常見的高血壓病、眩暈病、膽囊炎、各種胃炎、神經衰弱等多種病,大都是由情志不寧而引起的。可見情志和人體生命健康關係多麼密切。所以情志的安寧,是中醫養生之道又一非常重要的方面。

  動靜結合 形神合一

  生命在於運動,運動鍛鍊,可強筋壯骨,增強機體功能,使人健壯。但活動鍛鍊,必須動靜結合,形神合一。如鍛鍊活動時,心神不靜,胡思亂想,反而促使氣血紊亂。只有形神合一,相互為用,互相依存,才能使人元氣充足,健康長壽。五禽戲、氣功、太極拳、八段錦、易筋經等等,無一不是既要形體活動,又要思想入靜,達到形神合一的。可見運動鍛鍊,形與神俱,形神合一,是中醫學養生之道的重要環節。

  飲食有節 保護脾胃

  民以食為天。飲食是人體生命活動最重要的物質基礎,但飲食的消化吸收排洩,又必須依賴脾胃的功能健全才能完成。人體各部分組織器官無不靠脾胃的消化、吸收、輸布水谷之精微,才能保持其正常的功能活動。故養生十分強調重視保護脾胃。實踐證明,長壽又健康的老人,都是飲食好、脾胃健的人。同時脾胃功能健全,又可增加人體元氣的抗病能力,即免疫功能。漢末名醫張仲景亦指出:“四季脾旺不受邪”。所以歷代醫家在治療預防疾病和養生保健方面,都十分重視調理脾胃。

  脾胃之功能損傷,可來自多方面原因,如氣候的突變和精神刺激等等,但主要在飲食方面,暴飲、暴食、過食生冷肥膩之品,或過飢過飽、飲酒過度等,均可損傷脾胃。金元時代名醫李東垣亦指出:“脾胃氣之本弱,飲食自倍,則脾胃之氣既傷,而元氣亦不能充,諸病之所由生也。”飲食方面最好能做到定時、定量、定性,早飯宜吃好、午飯可吃飽、晚飯要吃少,保護好脾胃。

  中醫對食品種類亦非常重視。如《素問·臟器法時論》說:“五穀為養,五果為助,五畜為益,五菜為充”。這說明人以米、麥、谷、豆等類為主食,再輔助吃一些水果,肉類少吃為益,多吃些蔬菜以補充飲食。現代科學對人體營養方面研究提出:主食宜粗細糧搭配,吃飯宜七八分飽,不甜膩,多食蔬菜,適當吃些水果、瘦肉、蛋類、魚蝦等品,保證人體需要的蛋白質、各種微量元素等營養,才能維持身體健康。中醫養生還有食療、藥膳等,可適當選擇。

  益腎固精 全真養形

  腎臟為人體重要臟器之一,中醫學稱腎為“先天之本”,腎氣旺盛,可使人精氣充盛,生殖力強,思維敏捷,筋骨強健,耳聰目明,年老而精力不衰。故歷代中醫學家都主張將益腎固精作為保健強神益壽延年的養生重點。有人雖年逾古稀,但仍耳不聾、眼不花、發不落、齒不脫、精力充沛,都與腎固精足有關。相反也有人年不過花甲,卻未老先衰。造成腎精虧虛的原因很多,最常見且易造成腎虧的是青中年時期縱慾過度,妄想勞甚,不知養生所致。所以中青年時期不知固腎養生,病已造成,想補救已悔之晚矣。因此,要想健康長壽,年老不衰,青中年時期就要房事有節,清心寡慾,注意益精固腎。

  中醫學養生之道,幾千年來,積累了豐富的經驗和理論,想達到精、氣、神充沛,既長壽又健康,難度雖有,但如能做好以上五個方面,是完全能實現的。

感覺還不錯可以關注我哦!我會更新一些養生的文章呢!


中醫養生門戶網


謝!回答:

首先我們必須弄清什麼叫元氣?如果單純地把元氣解釋為腎氣,是不全面的,常說補元氣,不是補腎氣。常說一個人,一個企業,一個國家傷了元氣,那麼元氣指的是什麼?若講的通俗一點,就是能夠生存,發展的生命力。所以生命力強盛,就不會生病,生命力不足,也就是元氣不足就會生各種各樣的病,待到元氣喪盡,你的生命也就結束了。元氣是各臟器生命力的綜合指標,遺傳於父母,存於腎臟,但它絕不是僅指腎氣,元氣為人體健康的先天之本,是生命的原動力。還有人認為,元氣又稱原氣,發源於腎,藏於丹田,借三焦之道,通達全身,推動五藏六腑等一切器管的組織活動,為生化動力之源泉。

在中醫學的歷史上,曾有這樣一位醫學家,姓黃,各玉璐,字元御。他集中華之大成,開創了"一氣周流"之理論。後對醫學界影響深遠,被譽為"一代宗師"。

根據他創立的理論,我們可以這樣理解,人體是一個精密而複雜的系統,這個系統正是按照"一氣周流"的形式運轉的。"一週氣流"不僅是元氣的運轉形式,元氣還是整個"一週氣流"的原動力,是人體"一週氣流"的發動機。

人體周流的這一氣,升上降下都會生病。人體各個器管發生疾病,其實就是人體這團氣鬱結於該處,致使"一氣周流"不暢而產生的。

不妨在這裡舉一個例子,拿一根筷子攪動水杯裡的沙子,筷子為元動力,元動力就是元氣,沙子為血管裡的垃圾,杯子裡的水為血液,杯子為血管壁,試想:沙子是否沉澱,與元動力有著必然的關係,那麼血液中的垃圾及血液的黏稠度及血管壁也與原動力有必然的關係。

這個原動力就是元氣,正所謂,氣為血帥,血為氣母,氣推血行。有了元氣,在元氣的強大的帶動下,血液裡的垃圾不僅不會沉澱,已經沉澱的垃圾也會被沖刷掉。

所以說,元氣足,百病除。




聞聲36


你永遠搞不明白是什麼意思,不信看看其他幾個回答就知道了。其實中醫根本就沒打算讓你知道是啥意思,因為你搞清楚了他就沒法騙你了,而且他們也不過是東拉西扯唸叨一些神神叨叨無法證實的陰陽五行氣虛血虛之類的玩意,不求說明問題,只求糊弄住人。

永遠去不完的火,永遠活不完的血,永遠祛不了的溼,永遠驅不盡的寒,永遠解不了的表,永遠排不完的毒,永遠理不盡的氣,永遠化不完的淤,永遠補不好的腎,永遠健不好的脾。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