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6.18 「深度」海潤光伏的至暗時刻

海潤光伏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下稱*ST海潤,600401.SH)位於無錫惠山的辦公區冷冷清清,這家已經暫停上市的公司正在搬離這裡。

透過辦公室玻璃窗,界面新聞記者看到一些工位已經被拆除。“目前還留下來的行政體系辦公人員陸續回遷公司原先位於江陰璜塘的總部。”*ST海潤的一位工作人員稱,“我們在這裡辦公還不到8個月,但也只能遷回原辦公場所。”

*ST海潤去年以外資企業身份被惠山開發區管委會引入,給予一定政策優惠,希望該公司能對本地區的稅收做出貢獻。但自去年下半年起,*ST海潤“內外交困”愈演愈烈。由於連續虧損以及被會計師事務所出具無法表示意見審計報告,*ST海潤今年5月份被暫停上市。

導致會計師事務所出具無法表示意見的,是*ST海潤內部控制問題以及持續經營能力存在重大不確定性等原因。曾經的明星光伏企業落魄至此,令人唏噓。風雨飄搖之間,*ST海潤要全力“保殼”。

退市邊緣

5月29日,停牌前股價跌至0.87元/股的*ST海潤暫停上市。原因是2016年、2017年連續兩年度財務報告均被會計師事務所出具無法表示意見。

*ST海潤一度是中國最大的光伏電池生產企業之一。但英雄末路,在經歷2015年高送轉風波、2016年引入新戰投後爆發內控缺失危機、業績連年難以止損、三年兩度被實施退市風險警示後,這家老牌光伏公司如今幾乎走入絕境,掙扎在退市邊緣。

今年一季度,*ST海潤實現歸屬於上市公司股東的淨利潤為-1.96億元。儘管同比有所減虧,但仍未實現盈利。近兩年來,*ST海潤虧損愈發嚴重。財務數據顯示,2016年、2017年,該公司淨利潤累計虧損36.15億元。其中,僅2017年,*ST海潤就鉅虧24.36億元,成為該公司歷史上虧損最為嚴重的年份。

以光伏硅片、電池片、組件以及發電收入等為主營產品的*ST海潤,其電池片、組件為該公司最主要的兩大主營收入來源。但在近些年資金困難、旗下生產線開工率不足、單位固定成本較高的背景下,*ST海潤主營產品毛利率急速下滑,以往正常的生產經營狀況無法維持。

財務數據顯示,2017年,該公司組件、電池片毛利率跌至個位數,分別為5.31%、4.14%,遠低於同行水平。報告期內,*ST海潤毛利率整體低至4.21%,而同期協鑫集成(002506.SZ)、東方日升(300118.SZ)等同行業競爭對手毛利率均保持在10%以上。

為了保持核心生產線正常運轉並維持基本的現金流,*ST海潤從2016年起開展代工業務,對外接受硅片、電池片、組件以及硅錠的加工。據2017年年報顯示,自2017年起,代加工業務就已經成為*ST海潤維持營收的重要來源。*ST海潤副總裁、董秘問聞告訴界面新聞記者,“由於公司在光伏行業積累的技術和聲譽還能得到同行的認可,因此目前還有不少光伏企業願意來找公司加工做產品。”

然而,代工收入杯水車薪。財務數據顯示,今年一季度,*ST海潤實現營收不足3億元。此外,代工業務的毛利極低,甚至是虧本買賣。2017年,*ST海潤代工業務的毛利率為-18.82%,僅存在維持資金流轉的意義。

經營每況愈下,*ST海潤的資產負債率又不斷走高。財務數據顯示,截至3月底,該公司負債總額達120.34億元,資產負債率攀升至92.61%。

*ST海潤髮布的最新公告顯示,截至6月13日,該公司累計逾期債務金額為26.90億元。其中,已有18家金融機構提起訴訟及採取保全措施,涉訴金額累計為13.32億元。上述債務負擔將進一步加大*ST海潤的資金壓力。

股民索賠糾紛也讓*ST海潤深陷泥淖。根據公告,截至6月13日,*ST海潤共計收到1147起證券虛假陳述股民索賠案件,涉訴金額為1.97億元。

急速“瘦身”

暫停上市後,*ST海潤近期一系列的人事大變動再度引起外界關注。

6月6日晚間,*ST海潤宣佈其董事長李延人辭職;6月11日晚間,*ST海潤又宣佈公司首席技術官李紅波以及監事會主要成員辭職;6月13日晚間,*ST海潤董事會決定免去7位副總裁的職務並將部分人員進行職務調整。與此同時,*ST海潤還宣佈了高管普遍降薪的消息。

如此大規模且密集的人事變動引發外界猜測。對此,*ST海潤董事、總裁邱新獨家回應界面新聞記者表示,此為公司主動調整,以達到精簡機構、提高管理效率、降低管理費用。

邱新介紹,公司此前配合公司國際化戰略發展需求,共配有12位副總裁,其中包含3位分管境外業務的副總裁,但這個架構在目前業務收縮的戰略狀態下看來就顯得臃腫了。“經過此次調整後,公司保留了4位副總裁。”

實際上,去年年報披露的信息已顯示出,*ST海潤正在通過減員的方式精簡機構。據*ST海潤2017年年報披露,該公司報告期內員工總人數由4874人減少至3027人,減員幅度為38%。相應地,*ST海潤報告期內管理費用同比節約了約0.93億元。

值得注意的是,一些關鍵工作崗位上關鍵人員流失也影響了相關業務的開展。財務數據顯示,2017年*ST海潤停工損失就相比上一年度增加了約0.33億元。

大量註銷旗下子公司是*ST海潤目前急速“瘦身”的另一個主要動作。邱新表示,過去公司對外設立了大量子公司,有些尚未開展業務,有些陷入虧損。

2016年底,*ST海潤旗下參控股子公司曾多達159家。去年,該公司就註銷了29家子公司將數量降低至132家(2017年仍有新子公司設立)。這些子公司是*ST海潤過往年度為計劃獲取電站項目指標而成立的子公司,共計投入資金約0.083億元。但由於一般運營費用和項目前期諮詢費已經產生,這些子公司註銷後仍產生約0.071億元的損失。

在最新的董事會決議公告中,*ST海潤再次註銷了7家海內外子公司,包括海潤光伏日本株式會社、武威海潤光伏科技有限公司等。這些子公司所開展的業務涉及光伏電池組件、電站投資運營等。根據披露的經營數據,上述7家子公司今年前5個月均處於虧損或零盈利狀態,且這7家子公司目前淨資產為負或零。

此外,*ST海潤目前正在計劃通過關停整合生產基地以及剝離部分電站資產來繼續減重。

*ST海潤目前有安徽合肥、江陰璜塘、江陰新橋、江蘇太倉和江蘇泗陽等五大生產基地。邱新向界面新聞記者確認,此前業內相傳的有關公司下屬江陰璜塘基地關停、安置員工的信息屬實。

“維持這五個基地日常經營所花費的固定成本、折舊攤銷等,對公司現狀而言都是較大的負擔。”邱新介紹,“現在我們也在看每個基地的具體情況,如果具備剝離整合條件的,我們就會去推動。”邱新舉例,安徽合肥生產基地此前就曾被考慮剝離出去。

“我們初步預想未來公司將只保留一個具備生產、盈利能力的基地。”邱新說。

“電站資產剝離也遵循同樣思路。”問聞在接受界面新聞記者採訪時補充道。曾經在業務層面激進佈局下游光伏電站也是造成*ST海潤資金出現緊張的重要原因。

2014年及2015年期間,*ST海潤大規模開展電站業務,走上一體化建設光伏電站之路。在開展電站業務時,基於對國家和區域政策穩定的預期,*ST海潤寄希望邊建設邊出售來盤活資產。但受到政策以及市場變化影響,*ST海潤後期部分開工建設的電站無法併網,且疊加電站銷售不順利、政府補貼不能及時到位、棄光限電等因素困擾,導致該公司電站業務面臨極大經營負擔。

雪上加霜的是,*ST海潤海外電站也遭遇當地新能源政策變化而引發資產減值。在2017年年報中,*ST海潤報告期末資產減值準備由上一期的1.34億元猛增至5.42億元。最主要的原因就是該公司報告期內計提了建設在羅馬尼亞的電站GV7減值準備4.11億元。

問聞表示,“通過剝離上述電站資產以及負債,我們希望將公司變成一個‘乾淨的殼’。”

艱難“保殼”路

“當前公司管理層正在為2019年申請恢復上市的目標全力以赴。”邱新告訴界面新聞記者,“針對公司現狀,公司管理層確立了對內對外的兩大核心工作:對內,在現有基礎上著力全面控制新增虧損;對外,積極引入戰略投資者,通過注入優質盈利資產,實現今年盈利。”

不過,根據《上海證券交易所股票上市規則(2018年4月修訂)》有關恢復上市申請的條件,*ST海潤在當前資產結構狀態、資金狀況下,又新進疊加了“531”政策帶給整個光伏行業震盪與迷茫因素,其僅依靠主營業務達到恢復上市申請基本條件的可能性極小。因此,*ST海潤“起死回生”最可能途徑便是,通過引入新戰略投資方,儘快推動資產重組。

界面新聞記者獨家獲悉,*ST海潤引入戰略投資者將遵循市場化原則,即由企業自身為主導,當地各級地方政府積極協調,共同推進。

在考察戰略投資者時,*ST海潤最先看中意向方是否具備足以覆蓋公司今年虧損的可持續性盈利資產。今年一季度,*ST海潤虧損1.96億元。

*ST海潤方面表示,有關意向方的選擇並不侷限於同行企業,還包括大型能源央企以及與光伏行業無關的企業。

“目前,基於公司當前所剩的保殼時間窗口期越來越短,管理層正在同時接觸幾家意向方,進入持續談判階段。”邱新告訴界面新聞記者,公司前前後後已接觸過十幾家意向方,其中兩家,均只差“臨門一腳”。

邱新也表示,“雖然管理團隊自去年底以來陸續聯絡接觸的目標戰略投資者很多,並且其中一些確實與公司進行了深度接觸甚至方案推進,但在大股東及核心治理層缺位的狀態下,戰略投資者引入的實質性工作尚存在較大的不確定性。”

不過,有資深投資人士表示,*ST海潤目前通過推進資產重組扭虧可行性不是太大。目前已經6月份了,首先要跟意向方談妥,後續還需要證監會審核,時間上已經非常緊迫。

*ST海潤目前股權結構極為分散。該公司股權結構變動情況顯示,其借殼上市時合計持股超40%的原第一、第二大股東江蘇紫金電子集團有限公司和江陰市九潤管業有限公司,已於2015年上半年從十大股東之列消失。截至今年一季度末,*ST海潤最大股東為楊懷進,但其持股比例僅為6.61%。

此外,隨著董事長和首席技術官等核心管理層人員離職或免職,*ST海潤現任董監高團隊已經簡化。

邱新也表示,“目前公司團隊核心人員都是職業經理人,現有團隊的人脈和資源整合能力均不能與大股東和離職的核心管理層人員相比,目前一些問題解決起來還是比較吃力。”邱新說他不會放棄,將堅持到底。

現在,沒有人知道*ST海潤的“底”在哪裡。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