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6.06 第五屆國際藝術評論獎新聞發佈會在上海民生現代美術館舉辦

中國美術報網

第五屆國際藝術評論獎新聞發佈會在上海民生現代美術館舉辦

嘉賓合影

6月3日,第五屆國際藝術評論獎(IAAC 5)新聞發佈會在上海民生現代美術館舉辦,面向全球發出邀請,徵集中、英文藝術評論稿件。

據主辦方介紹,稿件須針對2017年9月20日至2018年9月20日期間在全世界任何地區舉辦的當代藝術展覽撰寫評論,申請者年齡不限、身份和專業不限。其中,經過組委會仔細論證,中文稿件的字數由2000字放寬至2500字,英文字數則維持1500字不變。投稿稿件需為從未對外發布的全新評論文章。徵稿將於2018年9月23日截止。

第五屆國際藝術評論獎新聞發佈會在上海民生現代美術館舉辦

第五屆國際藝術評論獎新聞發佈會在上海民生現代美術館舉辦

發佈會現場

新聞發佈會上,上海民生現代美術館館長甘智漪宣佈了第五屆國際藝術評論獎的5位國際評審團名單,包括批評家、策展人、匹茲堡大學教授高名潞;復旦大學藝術史與藝術哲學特聘教授、浙江大學世界藝術研究中心主任沈語冰;愛丁堡大學藝術學院“校長基金研究員”、虛構文學、批評及理論作者瑪麗亞·福斯科(Maria Fusco);藝術批評文獻庫創始人兼主席,《藝術批評》雜誌編輯,雷恩第二大學名譽教授讓-馬克·普安索(Jean-Marc Poinsot);藝術家、藝術批評家、作家及BBC電視節目主持人馬修·科林斯(Matthew Collings)。

第五屆國際藝術評論獎新聞發佈會在上海民生現代美術館舉辦

上海民生現代美術館館長、國際藝術評論獎組委會聯合主席 甘智漪發言

國際評審團將於2018年9月23日徵稿結束後,開始嚴格的匿名評審,最終選出包括一等獎1名,二等獎3名在內的20位中、英文入圍作者。其中,一等獎將獲得80,000元人民幣(含稅)的獎金及一次上海或倫敦的短期駐留,二等獎將分別獲得30,000元人民幣(含稅)的獎金。20篇入圍作品(中文投稿及英文投稿各10篇)將以中英雙語的形式結集刊登在2019年春出版的《第五屆國際藝術評論獎年度展覽評論》上。

第五屆國際藝術評論獎新聞發佈會在上海民生現代美術館舉辦

第五屆國際藝術評論獎評審團成員、復旦大學藝術史與藝術哲學特聘教授 沈語冰發言

經過五年的推動和實施,國際藝術評論獎逐步擴大其影響力,吸引了來自全球47個國家和地區的985篇投稿作品,併產生了12個獲獎者和約70個入圍作者。

第五屆國際藝術評論獎新聞發佈會在上海民生現代美術館舉辦

作家、皇家美院藝術與建築課程導師 Andrew Brighton 發言

甘智漪在新聞發佈會上表示:“網絡時代,藝術批評在“鶯歌燕舞”的繁榮之下,又呈現出“朝生暮死”的景象。那些充滿了鮮明觀點、思辨態度、精準精悍的藝術評論越來越少見。我們期待更多的藝術從業者、藝術愛好者參與到評論獎中,共同推動對當代藝術原創、獨立、客觀的書寫。”

獎項簡介

2018年第五屆國際藝術評論獎(IAAC 5)向全球評論者公開徵集中、英文藝術評論,申請者所提交的稿件須針對2017年9月20日至2018年9月20日期間在全世界任何地區舉辦的某個當代藝術展覽。稿件需為未經發布的全新評論文章。

一等獎獲得者除了可以得到80,000元人民幣(含稅)的獎金以外,還將獲得一次前往倫敦或上海短期駐留的全額贊助。二等獎將產生3位獲獎者,他們將獲得30,000元人民幣(含稅)獎金。

本獎項旨在推動當代藝術的獨立評論,彙集中、英兩國乃至世界範圍內的優秀評論,並促進藝術評論者的批判性思考、對話和研究。

本次活動向全球公開徵集藝術評論,申請者年齡不限。為確保評審過程的客觀公正,由中、英雙語的藝術界權威人士組成的國際評審團將對投稿進行嚴格的匿名評審。

登錄www.iaac-m21.org下載並填寫申請表格,以單個PDF的附件形式提交評論文章。中文稿件字數須在2500字以內,英文稿件字數須在1500字以內,最多可附加3張高清圖片以供出版需要(PDF文件大小不超過4MB,郵件大小不超過5MB)。申請者須將填寫完畢的表格及作品附件以電郵形式提交至“聯繫方式”一欄中所列的中英方電子郵箱。

國際藝術評論獎擁有所有申請者提交的文章版權(無論此前有否出版)。舉辦機構和中、英兩方的學術支持單位將對所有入圍者的文章進行分類和篩選,再將其翻譯成中文(針對英文稿件)和英文(針對中文稿件)兩個版本,以供出版之用。

最終評選將由國際藝術專家評審團以英語會議的方式進行終審,評選結果將於2018年12月前向媒體公佈。包括獲獎者在內的20位入圍者將進入終選名單,獲獎的藝術評論將以中、英文雙語的形式刊登在出版物和官方網站。

徵稿截止日期:2018年9月23日

聯繫方式

中方聯絡機構:上海民生現代美術館

地址:上海市浦東新區世博大道1929號 200126

電話:+86 21-6105 2121

電郵:[email protected]

英方聯絡機構:英國皇家藝術學院

地址:20 Howie Street, London, SW11 4AS

電話:+44 (0)20 7590 4423

電郵:[email protected]

第五屆國際藝術評論獎評委簡介

第五屆國際藝術評論獎新聞發佈會在上海民生現代美術館舉辦

高名潞

高名潞,當代藝術理論家和策劃人。命名、開拓和推動了85美術運動。策劃了一系列重要的當代藝術展覽包括“中國現代藝術展”(1989),“Inside Out”(1998),“牆”(2005),“極多主義”(2003)和“意派”(2009)等。並發表了很多重要的批評和藝術史著作,包括第一本中國當代藝術史書《中國當代藝術史1985-1986》(合著,1988年完稿1991出版),Inside Out: Chinese New Art(英文1998), The Wall《牆:中國當代藝術的歷史與邊界》(中英文2005)和Total Modernity and the Avant-Garde in 20thCentury Chinese Art (英文2011)等。近些年來,也致力研究梳理現當代藝術史和批評理論,發表了《中國極多主義》、《意派論》和《西方藝術史觀念》等理論著作,嘗試把當代和傳統融合,探索新的理論批評視角。

第五屆國際藝術評論獎新聞發佈會在上海民生現代美術館舉辦

沈語冰

復旦大學特聘教授,復旦大學哲學學院博士生導師。兼任浙江大學世界藝術研究中心主任,南京大學藝術研究院兼職教授,湖北美術學院“楚天學者”講座教授(2016-2018),《中國大百科全書(第3版)·藝術學理論卷》藝術批評分支主編,《藝術史與藝術哲學集刊》主編,北京師範大學出版集團“藝術學經典文獻導讀書系”主編,鳳凰出版傳媒集團“鳳凰文庫·藝術理論研究系列”執行主編。曾為劍橋大學哲學學院訪問學者,哈佛大學意大利文藝復興研究中心訪問教授。

主要學術成果包括:專著《20世紀藝術批評》(中國美術學院出版社,2003年第1版,2006,2009,2012,2016年重印)、專著《圖像與意義:英美現代藝術史論》(商務印書館,2017年版)、羅傑·弗萊:《塞尚及其畫風的發展》(獨立譯著)、格林伯格:《藝術與文化》(獨立譯著)、安內特·因斯多夫:《弗朗索瓦·特呂弗》(獨立譯著)、列奧·施坦伯格:《另類準則:直面20世紀藝術》(合譯)、邁克爾·弗雷德:《藝術與物性》(合譯)、T·J·克拉克:《現代生活的畫像:馬奈及其追隨者藝術中的巴黎》(合譯)、蒂埃利·德·迪弗:《杜尚之後的康德》(合譯)、邁耶·夏皮羅:《現代藝術:19與20世紀》(合譯)、喬納森·克拉裡:《知覺的懸置:注意力、景觀與現代文化》(合譯)。

第五屆國際藝術評論獎新聞發佈會在上海民生現代美術館舉辦

瑪麗亞•福斯科

瑪麗亞•福斯科是一位屢獲殊榮的作家,出生于貝爾法斯特(Belfast),目前常住格拉斯哥(Glasgow)。她的作品涉及小說、批評和理論方面,並被翻譯成十種語言。她目前正在為威爾士國家劇院的一個新委員會工作。她最近的著作Legend of the Necessary Dreamer被克里斯·克勞斯(Chris Kraus)稱為“女性哲學小說新經典”;而詹姆斯·埃爾金斯(James Elkins)點評她的另一本近作Give Up Art: Collected Critical Writings 稱:“瑪麗亞·福斯科是藝術寫作中最具創造性和最知識廣博的作者之一......這本書讓大多數非虛構類作家意識到寫作是什麼。”由Artangel和BBC Radio 4委託瑪麗亞•福斯科製作的實驗廣播劇Master Rock已經有超過250多萬聽眾。她的個人著作還包括:2013年出版的With A Bao A Qu Reading When Attitudes Become Form,2012年出版的Gonda和2011年出版的The Mechanical Copula。她也是一本關於實驗性寫作雜誌The Happy Hypocrite的創始人。她目前是愛丁堡大學跨學科寫作的研究員,並曾任倫敦大學金史密斯藝術寫作專業的主任。她是阿姆斯特丹大學阿姆斯特丹文化分析學院研究員(2018年),並擔任法蘭克福奧芬巴赫藝術與設計大學客座教授。

第五屆國際藝術評論獎新聞發佈會在上海民生現代美術館舉辦

讓-馬克•普安索

讓-馬克•普安索是雷恩第二大學授大學當代藝術史名譽教授,他於1984年開創了一個專門教授展覽組織的課程。1989年,在國際藝術評論家協會(AICA)的支持下,他創立了國際藝術批評檔案庫(The international Archives of Art Criticism),並於1993年創辦《國際當代藝術評論》期刊(The International Review of Contemporary Art Criticism)。2001年之後多年,他一直擔任法國新國立藝術歷史研究所(INHA)研究部主任。在他回到雷恩後,一直在雷恩第二大學藝術、文學和語言研究生學院任教職。

同時,普安索還是巴黎雙年展波爾多當代藝術博物館(CAPC)和維勒班新藝術博物館的合作伙伴。

普安索出版了大量文章和書籍,包括Mail Art(1971),Supports-Surfaces(1983),L'atelier sans mur',Quandl'oeuvre a lieu和L'artExposé et sesrécitsautorisées(2008年第2版),並於1991年編輯了Daniel Buren文章的第一個合集。他最近的作品包括:國際藝術批評檔案庫”展覽與文獻檔案彙編Mémoirescroisés,derives archivistiques(2015年);巴黎瓦爾馬恩當代藝術博物館研討會記錄彙編Entre élection et sélection, le critique face à seschoix(MAC VAL,2017);和國際藝術家評論協會出版物Lee Yil文章選編(2017年)。

第五屆國際藝術評論獎新聞發佈會在上海民生現代美術館舉辦

馬修•科林斯

馬修•科林斯,藝術家、藝術批評家、作家及BBC電視節目主持人。作為英國BBC電視臺和英國第四臺(Channel 4)的編劇與現場評論員,他撰寫並參與了眾多非常成功的系列片,涵蓋了從文藝復興時期至當代的廣泛主題。他的6集系列片《現代藝術》獲獎無數,包括“英國電影學院獎(BAFTA)”。2014年,BBC播出了他的紀錄片《抽象藝術之道》,講述了從希爾馬•阿夫克林特(Hilma af Klint)到安納祖(El Anatsui)的抽象藝術。他的很多節目在全球被廣泛播映。他寫過多本藝術暢銷書,目前即將完成一部由泰晤士&赫德遜出版社出版的關於當代繪畫的著作。

馬修生於1955年,1974年-1979年就讀於柏亞姆肖藝術學校 (Byam Shaw School of Art),1990年-1991年就讀於倫敦大學金史密斯學院(Goldsmith’s College)。1983年-1987年曾任國際性藝術雜誌Artscribe編輯;1988年-1996年,曾任BBC“晚間秀”欄目藝術評論員;1997年-2005年,他參與了英國第四臺特納將的年度直播;他與鑲嵌藝術家艾瑪·畢格斯(Emma Biggs)合作的抽象繪畫展正在倫敦Vigo畫廊展出並被廣泛收藏。

國際藝術評論獎組委會成員簡介

亨利•梅里克•休斯 ( Henry Meyric Hughes )

組委會主席兼評委會非投票主席亨利•梅里克•休斯是一位獨立策展人、藝術顧問、評論家、作家及編輯,同時亦是國際藝術評論協會(AICA)名譽主席、前歐洲展覽委員會總協調員、2003年度歐洲當代藝術雙年展發起人之一,以及荷蘭Manifesta基金會主席(1996-2007年)。

他曾於1968年至1992年先後任職於英國文化協會位於德國、秘魯、法國、意大利等國辦事處,於1986年至1992年分別出任威尼斯雙年展及聖保羅雙年展的英國專員,於1992年至1996年擔任英國海沃德(Hayward)畫廊藝術總監,負責藝術委員會藏品以及全國性巡迴展覽(包括“藝術與力量:1930年至1945年期間處於獨裁者統治之下的歐洲”、“1790年至1990年期間德國藝術浪漫主義流派的精神”及第四屆英國藝術展)。

近年來由他主力策劃的展覽項目包括:2002年至2003年舉辦的調查性展覽“從爆炸到凍結:20世紀英國藝術”、2005年至2006年在挪威奧斯陸舉辦的當代藝術巡展、2008年有關歐洲年輕藝術家的巡展“沒有國界,只是N.E.W.S.”、2012年至2013年在柏林、米蘭等地舉辦的展覽“批判與危機:1945年以來的歐洲藝術”。

近期發表的著作包括:《全球化時代下的國際藝術評論協會》(國際藝術評論協會出版社2010年出版)及《非洲當代藝術:批判性焦點》(國際藝術評論協會出版社2011年出版)。

除此之外,他亦兼任聯合國教科文組織(UNESCO)顧問及歐洲文化協會總協調員、國際視覺藝術協會(Iniva)及倫敦Matt畫廊之董事會成員、法國藝術評論資料庫(Archives de la critique d'art)顧問團成員及附屬雜誌《藝術評論》(Critique d'art)編委會成員等職務。1997年他被法國政府任命為藝術與文學官員,2002年被德國總統授予十字勳章。

甘智漪

上海民生現代美術館館長,國際藝術評論獎組委會聯合主席。自2013年籌備上海二十一世紀民生美術館起,甘智漪一直致力於在民生美術館推動中國當代藝術展示與國際藝術文化交流。她策略性地將金融管理的理念和資源帶入民營美術館,努力使民生美術館逐漸承擔起藝術傳播和教育的職能,主持並推出了一系列大型中外當代藝術展覽和項目以及公共教育活動,包括“2015中法文化之春”重點項目《光!》(獲上海市文化發展基金資助)、《真實的假像》(獲文化部“2015年度優秀展覽”入圍獎)、“2017中法文化之春”開篇展《透明的聲音》(獲文化部“2017年度優秀展覽”、上海文化發展基金資助)、法國著名藝術家塞萊斯特個展《生聲不息》(入圍文化部“2017年全國美術館青年策展人扶持計劃”),創立“國際藝術評論獎”(獲浦東文化發展基金連續資助)、“民生美術文獻中心”(獲上海自貿區專項發展資金資助)以及“核心筒空間計劃”,品牌公教《上海製造》(獲文化部“2017年度優秀公教”)、《美術館眾議院》等。無論是展覽的策劃、國際項目的組織,還是美術館社會美育職能的履行,甘智漪帶領上海民生現代美術館在公益藝術之路上不斷探索實踐,努力打破不同藝術門類間的隔閡,拉近當代藝術與公眾的距離,使民生美術館成為藝術與文化展示、交流與創造並舉的重要國際基地,實現“讓藝術走進民生,讓民生走近藝術”的願景。

路易斯•畢格斯教授(Prof. Lewis Biggs)

路易斯•畢格斯教授是一位獨立的策展人、評論家及文化顧問。他曾擔任2013年日本愛知三年展聯合策展人、2011年至2013年香港奧賽藝術基金會藝術顧問、2000年至2011年英國利物浦雙年展總監,以及1990年至2000年利物浦泰特美術館館長。現任2014年英國Folkstone三年展策展人、《泰特現代藝術家》叢書總編、上海大學美術學院國際顧問及國際公共藝術獎組委會主席。

除此之外,他還曾任上海外灘美術館國際顧問、利物浦藝術設計學院兼職教授(當代藝術研究)、格拉斯哥大學美術學院名譽教授等職。同時,他亦是幾個藝術機構理事會的活躍成員,包括約翰•莫爾利物浦展覽基金會(繪畫比賽)、曼徹斯特中國藝術中心、利物浦藝術與創新技術基金會(FACT)等。

胡安•克魯茲教授 ( Prof. Juan Cruz )

胡安•克魯茲教授現任英國皇家藝術學院院長,同時亦是一位創作豐富、展覽眾多、涉及錄像、表演、文本及現場創作等不同藝術表現形式的藝術家。

他曾擔任英國利物浦約翰•莫爾大學藝術設計學院院長,將當前具有影響力的藝術機構(包括利物浦泰特美術館、利物浦雙年展等)的創新學術研究模式引入大學教育中。在1999年至2002年期間,他曾擔任藝術文化協會全國巡展項目成員及倫敦視覺藝術顧問。

與此同時,他協助促成利物浦展覽研究中心的建立,旨在推廣各類重要展覽,並以展覽研究為主題,面向國際觀眾策辦一系列專業學術講座。

他亦身兼利物浦泰特文化協會會員、約翰•莫爾利物浦展覽基金會成員、利物浦雙年展董事會成員及藝術設計高等教育協會(CHEAD)執行部門指派成員等職務。另外,在他的領導下,利物浦藝術設計學院成為歐洲博物館聯盟項目“藝術的用途”的學術支持單位之一。

凌敏

凌敏現任上海大學美術學院美術史論系副教授,曾任倫敦大學金史密斯學院訪問學者(主攻藝術策展研究),並作為藝術領導項目在利物浦雙年展工作。自2009年至2014年擔任約翰•莫爾繪畫獎(中國)的主要協調人之一。

她目前是國際藝術評論協會(AICA)的國際會員及約翰•莫爾利物浦展覽基金會成員。近年來她曾多次受邀出任各類國際性學術會議主講人,包括2012年在德國紐倫堡舉行的國際美術史委員會第33屆代表大會、2013年美國匹茲堡藝術年會、2013年在斯洛伐克舉行的國際藝術評論協會(AICA)年會及2014年澳大利亞皇家墨爾本理工大學(RMIT)公共藝術論壇。

查看更多藝術資訊請下載中國美術報網APP

中國美術報網網址:http://www.zgmsbweb.com/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