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2 “相濡以沫,不如相忘於江湖”出自莊子-大宗師,到底該怎麼解釋?

滋味人生


一直很喜歡“相濡以沫”這個詞,愛情裡最接地氣的最實在的誓言了。

最早出自《莊子·內篇·大宗師》:“泉涸,魚相與處於陸,相呴(xǔ,慢慢呼氣)以溼,相濡以沫,不如相忘於江湖。與其譽堯而非桀也,不如兩忘而化其道。”涸:乾枯。 《莊子·外物》有“涸轍之鮒”:“周昨來,有中道而呼者,周顧視車轍中,有鮒魚焉。”水乾了的車溝裡的小魚,比喻處於困境中。

相濡以沫:本義相互用唾液滋潤,引申義同處困境中,用微薄的力量相互幫助。

不如:比不上。

江湖:本義江河湖海,現在多指江湖世界,任性而為的社會環境。

莊子認為,泉水乾涸了,魚就共處在陸地上,用唾液相互滋潤,維持生存,就不如在江河湖海里彼此相忘而自在。與其稱譽堯仁非議桀暴,不如恩怨兩忘,歸結為道。

莊子的這個典故與他提倡的“道”,即治世規律,“無為而治”有關,與其教化百姓困境中互助,還不如給百姓一個天下太平,百姓自會創造,就算互為陌生人,也會快樂自由。由水創造的魚,在池水中穿行就可以得到給養;由道創造的“人”,不無端生事就可以得到安定,百姓自有創造力。

莊子針對春秋戰國戰亂頻繁而提出這一思想,其實無論黑暗動亂還是太平盛世,君主有為,但不能過度而為,給百姓安穩,充分發揮百姓的創造力和主動性,都是非常重要的。

在莊子看來,和平的社會環境,個體的悠遊自在遠比仁愛互助有意義。

現在,這個詞已成愛情名言了,尤其成了分手男女的慰解語。

雖與本義疏遠,但這一句仍有現實意義。

莊子說的好,魚兒要生活在水裡,才得生機與自由,就算忘記彼此,也自在快樂得多!

愛情裡,過於盲目,失去了自我,也就失去了愛的靈魂與信仰,還有什麼快樂!

莊子認為,魚兒困境中可以唾液滋潤彼此,在水中便忘記了彼此。

可以共患難,卻不能同富貴。困境中,彼此相依,不離不棄,發達時,面目可憎,棄如敝履,困境中的愛情有多少能抵擋住物質誘惑的槍林彈雨!

若愛得勉強,若不能同甘共苦,若沒有“相濡以沫”的期待,就彼此放手,兩兩相忘於各自的江湖,從此放一段過往於心上,雲淡風輕,微笑前行!

而真正“相濡以沫”的愛情,一定是相依相偎,同甘共苦,不離不棄,生死不渝,是人世間稀有物,需要有心人一輩子去經營。


一綠浮芳


“相濡以沫,不如相忘於江湖。”

本意是水乾了,兩條魚互相用唾沫滋潤對方,不如各自回到江河湖海更自由。

讀到這句第一感覺是,透著無奈和絕情,但細品卻是道出了情的兩個境界。

  1. 相濡以沫是第一境界。

這句話歷來被視為夫妻恩愛的代名詞

形容夫妻情深。互相體貼愛護。相信這也是很多人祈求的吧。

舉案齊眉,琴瑟和鳴,比翼連枝,白頭到老。

相濡以沫,不是轟轟烈烈,是生活中細微處的關愛,是一餐飯,一杯茶。

相濡以沫是患難與共。

河干了,🐟魚會死。互相用自己的唾沫滋潤對方。用僅有的力量去支撐對方活下去。

相濡以沫是平淡生活的真心。

夫妻猶如同林鳥,大難臨頭張開翅膀護住對方。

但是鳥的翅膀,猶如唾沫之於魚,無法挽救彼此

但是如果力量能挽救對方不去盡全力,那就是薄情了


相忘於江湖是第二境界

以其艱苦支持,也不能避免悲慘的命運。不如給對方更好的生活。

相忘於江湖看似無情,其實深情。

是聖人所說的忘情。

南朝·宋·劉義慶《世說新語·傷逝》:“聖人忘情,最下不及情,情之所鍾,正在我輩。”

將情分為三個境界。下等是薄情,中等是深情,上等是忘情

忘情不是薄情,而是不為情所困。讓對方不為情而陷入困境。

放棄我執,給各自最好的海洋,全新的自我。

不以愛為名義而畫地為牢。

一別兩寬,各生歡喜。

也道出了道家無為而治的思想

此句出自《莊子·內篇·大宗師》:“泉涸,魚相與處於陸,相呴(xǔ,慢慢呼氣之意)以溼,相濡以沫,不如相忘於江湖。”(喻相互扶持、苟延殘喘,不如相忘於自然。)及《莊子·外篇·天運》:“泉涸,魚相與處於陸,相呴以溼,相濡以沫,不若相忘於江湖。”

道家歷來主張無為而治,強調統治者不要過多幹預。此處的相濡以沫,指的是根本無法惠及根本的小恩小惠。

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不做違背客觀規律的事情。

萬物生存各有其道。自然而然是最高的境界。


曲歌流觴


“相濡以沫,不如相忘於江湖”出自《莊子·大宗師》:

“泉涸,相與處於陸,相呴以溼,相濡以沫,不如相忘於江湖。”

翻譯過來,車輪壓過的車轍裡面,因為下了雨積了水,不知從生命地方游來了兩條小魚。不久,天晴了,車轍裡面的水慢慢蒸發掉,一點點地減少。兩條小魚依附在淺淺的水力,互相吐沫濡溼對方的身體,維持彼此的生命。與其這樣,比如回到大江大河,互相忘記,不再相見。

這是一個充滿悲劇意味的故事。貧賤夫妻百事哀,兩條相濡以沫的小魚,又何嘗不是一對貧賤的夫妻呢?與其在艱難的環境中,用微薄的力量互相熬著,不如放對方自由,給彼此一個機會,迎接全新的世界。

莊子以魚為例,將生活的極大智慧,寫進了微妙的故事裡。如果我們不瞭解莊子的精神,就很難理解莊子在說什麼。

莊子,生於公元前369年,活躍在戰國中期,是繼老子之後,道家學派的代表人物,生平崇尚自由,不喜做官,只短期做過宋國管漆園的小官。

莊子祖上原本是楚國的貴族,流落鄉野,生活極為貧困,住在窮街陋巷,困窘地織鞋為生,餓得面黃肌瘦。但也正是這種窮困的生活的磨練,讓他的內心充滿了想象力和創造力。

楚威王聽說莊子是個人才,想給他封一個高官,但莊子卻不屑一顧,認為“有如鳥雀,蚊虻從眼前飛過一樣”,毫無興趣。

莊子博覽群書,領悟高明智慧,潛心研究,自成一套道家的人生哲學。他的想法是順應時代的變化,投身變化之中,保護自己不受傷害。他的思想是不以人類為中心的一種超越,站在外太空看宇宙的出世思想。他的種種思想,體現在他的著作《莊子》一書中。

《莊子·大宗師》裡“相濡以沫,不如相忘於江湖”的原文如下:

死生,命也,其有夜旦之常,天也。人之有所不得與,皆物之情也。彼特以天為父,而身猶愛之,而況其卓乎!人特以有君為愈乎己,而身猶死之,而況其真乎!
泉涸,魚相與處於陸,相呴以溼,相濡以沫,不如相忘於江湖。與其譽堯而非桀也,不如兩忘而化其道。夫大塊載我以形,勞我以生,佚我以老,息我以死。故善吾生者,乃所以善吾死也。

莊子要傳達的意思,並非人們通常理解的那樣。死與生,是命中註定的,就像黑夜與白天交替一樣,是自然規律,人的力量對於這些事情是無法干預的,都是萬物發展的實際情況。人們認為自然是自己生命的父親,都要去全身心的愛護它,何況是卓然獨立的道呢?人們認為國家有國君是勝過無國君的,所以捨身效忠他,何況是那些真實無比的道呢?

泉水乾涸了,幾條魚一起困在陸地上,互相吹氣來溼潤對方,互相吐沫來潤澤對方,這哪如在江湖中互相忘記對方來的好啊!與其稱頌堯而批評桀,不去忘記兩者一起融合於道中。天地用形體讓我寄託,用生活讓我勞苦,用老年讓我安逸,用死亡讓我休息。所以,那妥善安排我的生命,也將妥善安排我的死亡。

莊子這一段對“死與生”的一種超越的想像,闡述了他的永恆不變的“道”,從“道”生出,最後迴歸於“道”。用“相濡以沫”生活在車轍裡的魚跟“相忘於江湖”生活在大江大河裡的魚作比,寫出魚兒離開水雖然能“相濡以沫”但總不如“相忘於江湖”來的痛快。

魚生活在水中,它們並不能感覺到水的存在,只有離開水,才能體會到水的重要性。就如我們人類生活在“道”中也體會不到“道”的存在,這體現出現實的“真”,通過描述魚與水的關係,來體現卓然獨立的自然之“道”。

莊子用大家普遍認為堯是好人(稱頌堯),桀是壞人(批評桀),莊子卻認為他倆都一樣,都不是“真人”,這兩個人都“失性”“失去原有的本性”,來體現真實無比的“道”。

《大宗師》對 “真人”有這樣的表述“不拒絕寡少,不炫耀成就,不從事圖謀”,道家正是看透了這一點,他們認為以人為中心去思考人的問題,最後必定徒勞無功,不如換一個角度,那就是超越。想要超越就必須順其自然,儘量避免人為的作用,從整個宇宙來看一切,當不受時空的約束,心靈才會更自由。

我們平常說的“真善美”,在道家眼裡他們非常看重“真”,也即絕對不能“失性”。莊子在《天地》裡描寫——

高山紫檀,樹齡百年,被人砍倒,鋸成兩段。一段截成若干短塊,周圍削圓,中間鏤空,做成一套祭杯。杯上雕刻圖案,黃金鑲,翠玉嵌,石青填了梔黃染,美麗的斑斕,富貴的莊嚴,供奉在宗廟的神案。另一段被遺棄,滾落山澗。澗水浸,悄悄的朽爛。

同是紫檀,命運兩般,世人感嘆。何必感嘆,我看兩般其實是一般,同樣喪失了樹木的天性,同樣違反自然。解釋了“失去本性”,不符合自然的狀態,雖然美醜有差別,但從喪失本性這一點來看,都是一樣的。

魚兒“相忘於江湖”,堯桀“相忘於道術”是一種回家,是一種迴歸生命的本源,也就是回到“道”的懷抱。在莊子的智慧中,我們學習到不為物所累,不為別人的評價議論所累,找到真正的自我——不滯於物,不困於心,不亂與人。



END.


博書


“相濡以沫,不如相忘於江湖”有書君曾經很困惑,沒有什麼比相愛的兩個人相濡以沫更好的了,為什麼還比不上彼此相忘記呢?

後來遇見了一些人,知道了一些事,讀了幾遍這句話的出處,才明白,原來相愛容易相處難,說好的“相濡以沫”、說好的“執子之手、與子偕老”並不是說說、發發誓言那麼簡單,與其彼此相困、束縛,不如放手,放愛一條生路,也給自己自由。


這句話要結合上下文來解釋。

一、本義:

“相濡以沫,不如相忘於江湖”來源於《莊子.內篇.大宗師》,此段內容全文是:“泉涸,相與處於陸,相呴以溼,相濡以沫,不如相忘於江湖。”

字面的意思很明顯,原本兩條自由自在的魚,在水裡暢快地遊玩,後來泉水沒有了,處於乾涸狀態,原來的水渠變為陸地,為了生存,只有彼此吐唾沫以便讓對方活下去,相互依偎著讓生命得以繼續,久而久之只有靜靜等待生命的結束;與其這樣,不如互相忘卻,找到各自的江湖,得以暢遊。

兩條魚,因環境改變——泉涸,為了更好的生存,適應環境,不得不相忘於江湖,回到各自的江湖裡,重得自由。


二、引申含義:

無論是相濡以沫,還是相忘於江湖,都是對愛情的一種態度,本沒有對錯之分。只要是遵從內心的選擇,只要是從愛出發,存在即合理。

海德格爾說,向死而生。相濡以沫是生,,相忘江湖也是死,死也是如此。只要不是為了生而生,死而死,讓愛更有意義,生有何妨,死又何足惜?


1915年,孫中山先生與宋慶齡相愛了。但這時孫中山已經成親。孫是不贊成納妾的,只有書信徵求原來夫人(姓盧)的意見,問是否同意離婚?盧夫人回信寫了個“可”字,同意離婚。盧夫人對友人說:“我常識唔夠,更唔識英文,我又纏腳,行動也不便,我怎可以幫到先生呢?”

盧夫人的放手,與其說是成全,不如說是對孫中山先生的一種大愛,我愛你,不能幫你,有人比我更適合,我願意退出,只希望你能更好!



三、借鑑意義:

愛情是永恆的話題,“相濡以沫,不如相忘於江湖”,永不過時。

無論早戀、異地戀、網戀,高中生戀愛、大學生戀愛,還是成人間的戀愛,如果沒有足夠的擔當,如果沒有同甘共苦的勇氣,如果沒有拒絕誘惑的能力,請不要過早地牽手。

如果愛,請深愛!

選擇了相濡以沫,就要相伴相攜過完此生,就如我們在結婚時的許願一樣“無論是貧窮還是富有,無論是疾病還是健康,我們相愛相敬,不離不棄,永遠在一起。”這是愛的宣言,也是愛的承諾,這更是邁進婚姻殿堂兩個人的最神聖決擇。

愛是彼此呵護,愛是彼此成長,愛是相互成就。量力而行,叩問自己的內心,如果不能,與其痛苦,不如相忘於江湖。 楊絳與錢鍾書的愛情是相濡以沫,盧夫人與孫中山的愛是相忘於江湖,無論是哪一種,都在對方心裡留下了獨一無二的位置。

人在江湖,身不由已,給愛多一份理解,也讓自己心靈解綁,當愛而不能,不如“揮一揮衣袖,不帶走一片雲彩”!


有書君有兩位同學在學校時談的戀愛,到最後才發現分手,給對方祝福才是最好的選擇。現在的他們相見不如不見,彼此雖然相忘於江湖,但心靈深處總有一個地方屬於對方,他們彼此也找到了各自的歸宿,幸福著!

這時想起一首歌,不知是誰唱的,但歌詞很美:


如果我是梁山伯/一定放過祝英臺/讓她和別人去愛/生個漂亮的小孩/如果我是梁山伯/一定把愛藏起來/在故事開始前離開/我一個人去傷懷……

願每一位看到此篇問答的你都有一份豁達,無論是相濡以沫,還是相忘於江湖,讓愛駐心間!


有書君語:對此問題你有什麼不同的見解呢?歡迎在下方留言評論,別忘給有書君點個贊哦~關注有書君,私信回覆句子,有書君送你一句特別的話!


有書共讀


這句話雖然有爭議,我們為什麼不讓他再多一些爭議呢?走進我們的生活,讓這句話來給我們新解。

過去講交友,那叫交友,現在講交友,那叫怕友。今天認識了,明天請帖就送來了,不是為了請你吃飯,跟你交心,是為了讓你隨禮。真tm的,一面之交,相濡以沫都談不上,就為了你口袋裡的兩張票子,想當初真不如相忘於江湖,其實不晚,現在也行。

現在一些單位的領導,就像個精神病。評分了,找你稱兄道弟,說是相濡以沫,互相支持,把你手上的一票權給濡沫走了。過後,因工作的事,稍跟他有個相左,便亂丟小鞋,真tm不是個東西。拜拜,辭職,不幹了,相忘於江湖吧,不願交你這龜孫子。

現在開車,一不小心違規了,有不少較勁者,跟警察先是稱兄道弟,見不吃瘦,又大吵大鬧,還tm大喊要是你爹你哥,你這樣嗎?我說兄弟,何必呢?法律是不開玩笑的,自己違法,跟警察有個球關係,大家都是混飯吃,該罰的你受,過後對法律相敬如賓,與知識相濡以沫,好好讀讀交通法,跟警察拜拜,相忘於江湖不就得了,那麼多的虛線非要碾壓雙黃線嗎?

看上人家美女了,心倒是好大,想與人家相濡以沫,但房子呢?票子呢?想想還是算了吧,吃不上葡萄,就相忘於江湖吧l


老九231211602


我們經常用“相濡以沫”來形容一對夫妻在困難之中相互扶持,相互慰藉,就像擱淺在陸地上的魚相互用唾沫來溼潤對方一樣。但是很多人可能不知道,在《莊子·大宗師》中,“相濡以沫”後面還有一句話:“不如相忘於江湖”。

莊子的意思是,魚兒相濡以沫的情誼固然很深厚,但是還不如在大江大湖中自由遨遊,忘了彼此。魚兒在水中自由自在,人在大道中逍遙安樂,所以正如魚兒相忘於江湖一樣,人要相忘於道術,忘記俗世的種種區別。

相忘於道術,最重要的是忘記死與生的界限。普通人總是喜愛生命,厭惡死亡。但是莊子認為,天地間只有一口氣而已,生與死就是氣的聚與散。氣凝聚起來就是生命,就像人的身上長出了一個贅瘤一樣;氣消散開來就是死亡,就像膿瘡潰散一樣。所以生命沒什麼值得留戀的,死亡也沒什麼值得恐懼的,一切都是氣的聚散變化。

而且氣聚了又散,散了又聚,生命也在氣的聚聚散散中循環變化,沒有止境。所以死亡不是歸於虛無,而是新的生命的開端,比如人死之後,他的氣散了又聚,也許會變成老鼠的肝臟,也許會變成小蟲的翅膀,這難道不是很有趣的一件事情嗎?生命在生生死死的循環中千變萬化,其中的樂趣難以窮盡。

所以不要因為自己生為人就高興。天地就像一個大熔爐,造化(道)就像一個工匠,生命就像熔爐裡的金屬。如果金屬在熔爐裡跳躍喊叫:“我要成為神兵利器!”一定會被工匠視為不祥的金屬。同樣如果人高興地說:“我是人!我是人!”也一定會被造化(道)視為不祥之人。

同樣也不要因為死亡而傷心哭泣。莊子認為喪禮這樣世俗禮節是表演給別人看而已,不值得去遵守。《莊子·至樂》中記載了一個故事:莊子的妻子死了,莊子好朋友惠施前去弔唁,卻發現莊子在那敲著瓦盆唱歌。惠施不高興地說:“妻子死了你不哭也就算了,怎麼還唱歌呢?”莊子說:“人的生生死死就像春夏秋冬一樣循環往復,我又為什麼要哭呢?”這就是“鼓盆而歌”的故事。

所以,“相濡以沫,不如相忘於江湖”,描述的是人融入大道後物我兩忘的逍遙狀態。


夢露居士讀國學


如果您贊同我的觀點,請點擊右上紅字“關注”我,謝謝!

“相濡以沫,不如相忘於江湖”出自莊子-大宗師,到底該怎麼解釋?

這句話流傳深遠,我不想從本意或者現在寓意來解答,而試圖從一種“更積極”的意思去看到一個側面。

生命誠可貴,愛情價更高。若為自由故,兩者皆可拋!

在乾涸的車轍裡,兩魚互相吐沫維持生命和等待死亡。即使死亡也要堅守著愛情。

為何兩魚陷在這個車轍,難道是愛情?生命是可貴的,就算愛情也要建立在生命的基礎之上,難不成都要去化蝶為續?沒有物質基礎的愛情,虛無不牢靠,性命和經濟是物質基礎。一灣碧水不可或缺。

為了愛情可以放棄這灣清水,選擇等待死亡,可是固然自己可以選擇如此境遇,又何必讓心上人也遭此災難呢?放手也是一種愛。放手不等於不愛,有多少放手是因為愛,懂得放手的愛不是每個人都能理解和做到的。懂得彼此放手而遊任在四海天地間的愛就更少見了。因放手而自在,因自在而懂得了天地真愛,每一個人都有自己的江湖,那裡自由自在,何必困在一條車轍中放棄遨遊天地的機會?在那自由的天空裡,有自由的生命,有自由的愛情。那裡的愛情裡有面包和水!就當一場夢,你躺在車轍中艱難呼吸吧!
夢醒時分,就化鯤為鵬,翱翔天地,再化鵬為鯤,漫遊四海。

與其給你一條車轍,不如給你一池碧水;

與其給你貧窮困頓,不如給你安定富足;

與其給你動盪戰亂,不如給你繁榮昌盛。

為仁者、為愛者、為政者,不該如此嗎?

如果您贊同我的觀點,請點擊右上紅字“關注”,謝謝!


晨曦小荷


“相濡以沫”是一個流傳了兩千多年的成語,人們用它來形容一對夫妻攜手面對困難,相互扶持,相互依靠,共渡難關,這樣的夫妻就像一對離開水的魚,互相用口水(沫)溼潤(濡)彼此。相濡以沫的夫妻非常感人,而這個成語出自《莊子》一書,在書中“相濡以沫”後面還跟了一句話:“不如相忘於江湖”。

是啊,魚兒在岸上擱淺,奄奄一息,不得不用口水來溼潤對方,朝不保夕。這種境況怎麼能比得上在大江大湖中自由游泳,哪怕忘了彼此,也比一起幹死要好。

那麼莊子想用魚兒的故事表達什麼意思呢,他是想說“夫妻本是同林鳥,大難臨頭各自飛”嗎?不是的,莊子的思想顯然沒有那麼膚淺。莊子想說的真意是:“魚相忘於江湖,人相忘於道術。”

魚兒在大江大湖中可以任意遨遊,自由自在,忘記曾經相互扶持的夥伴。莊子認為,人徜徉在大道之中,也可以自由自在,而忘記俗世的種種開心與不開心。

相忘於道術,最重要的是忘記生與死的區別。凡人總是擁抱生命,恐懼死亡。莊子卻說,生亦何歡,死亦何懼?在莊子看來,天地之間只有氣,氣凝聚了,就形成了生命,生命的死亡,就是氣的消散。人的生,就像身體上長了個贅疣,人的死,就像身上的膿瘡潰破。

氣凝聚了總會消散,消散了又會再次凝聚,生與死就這麼循環不已。所以死亡也不是生命的終結,而是預示了新的生命形態的開端。在《莊子》中是這麼說的,人死之後,也許會變成耗子的肝臟,也許會變成蟲子的胳膊,而這種變化真的是一件有趣的事情,而不是一件應當悲傷和恐懼的事情。

所以莊子說,我們不要因為親朋好友的死亡而痛哭流涕,而世俗的喪禮也只是表演給別人看的而已。所以《莊子·至樂》中描寫了這樣一個故事:莊子的妻子死了,他卻在妻子的靈前鼓盆而歌,莊子說:“人的生死循環就像春夏秋冬四季輪轉一樣,死亡只是變化中的一個階段而已,我如果在一旁哭泣,那豈不是不通達天命嗎?”

莊子鼓盆而歌,其實就是與妻子相忘於道術了。因此,“相濡以沫,不如相忘於江湖”這句話,指的是人遨遊於道術中的那種物我兩忘的逍遙狀態。

一切有為法,如夢亦如露。歡迎關注我的微信公眾號:夢露居士,為你解讀國學經典。


夢露居士


“相濡以沫,不如相忘於江湖”,這句話在《莊子·內篇·大宗師》中所引申的故事的解釋是說河水乾了,兩條彼此相愛的魚靠在一起,互相給對方吐著泡泡艱難地呼吸,這樣似乎很感人,但最後的結局還是等待死亡,倒不如裝著彼此不認識,留著吐泡泡的力氣往外跳,總有一處有水的地方能讓自己活下來。莊子舉這個例子,是要告訴我們作為人,更加要懂得變通的道理,與其等死,不如痛痛快快地瀟灑一場。

在很多人看來,這句話是在說愛情。一對愛得死去活來的戀人,可能家庭關係或者自身矛盾而不能在一起但又捨不得放手,這樣下去兩人都是悲劇,人生漫長,還不如彼此忘掉重新開始。就如當下很火的《知否》,小公爺齊衡對盛明蘭愛得茶不思飯不想,還是遭到母親的反對,面對兩人不能在一起,盛明蘭就選擇了相忘於江湖,並得到了更好了愛情。

在有些人看來,這句話是在說生意或者友情。兩個好朋友A和B因為談得來,就合夥在一起經營一家店,但兩家人在一起了難免有看不順心的地方。比如A來了一群同學來店了消費了一次,大方的A給免了單,但是B的妻子覺得她損失了一半,於是跟丈夫吵架。這樣的事,一點點累積起來,這生意就做不成了,到這個時候大家都會覺得這樣下去不僅虧本還會傷了和氣,還不如趁早散夥各幹各的。

還有些人看來,這句話是在說貧富。比如偉大的鄧小平爺爺的改革開放,與其全國人民吃不飽穿不暖,倒不如先讓一部分人富起來。窮的人聚到一起,只會更窮,只有讓有想法的人帶個好頭才能改變以及變通窮人的態度。

還有些人看來,這句話是在說科技。比如我們正在使用的很多互聯網產品其實功能效果都差不多,但過了不久你就會發現有些產品被刷掉了,而有些獨佔鰲頭,這就是他們明白相忘於江湖的道理,科技的未來就是創新,創新就意味著產品的變通,變通才有活下去的希望。

“相濡以沫,不如相忘於江湖”對於不同的人,有著不同的解釋,但它們所包含的一個共通點就是變通,所以這句話最好的解釋就是這條道走不通了,一定有下一條,生活沒有死局,有的只是不會變通的思想。


讀名家名著


相濡以沫,每次聽到讀到這句話,總有一種溫暖湧上心頭。可我們真明白這句話的本意嗎?

很多人恐怕要站出來指責我說:相濡以沫,不就是說愛情、友情、親情需要互相扶持包容嗎,很正能量的好不好。別忙著下結論,我們來看看這句話的原文出處。查了一下,這句話出自《莊子》。原文如下:泉涸,魚相與處於陸,相呴以溼,相濡以沫,不若相忘於江湖。

什麼情況?莊子在講一個生命哲理。

魚,本來是自由自在可以遊戲在江河湖海,可是在一個泉水要乾了小世界中,兩條魚意識到生存危機,就相互幫忙,彼此用對方嘴裡哈出來的水氣呼吸。結局是什麼樣?我們可以設想很多童話故事,來述說兩條魚的相互抱團取暖,互相哺餵對方。也可以猜想這是兩條相戀魚史詩劇,為了讓對方活下去,頑強地努力著。

然而莊子卻看破人生幻像,他覺得與其做兩條這樣註定沒結果悲劇的魚,還不如不讓這樣的悲劇發生,大家都生活在廣闊的海洋中,就是相互不認識也比悲劇好。

莊子的態度很明確,嚮往自由的生活,崇尚道法自然的生活。

如果你覺得莊子太過於仙,遠離世俗生活,那你還是低估了世人的能力。後世的國外的詩人也寫道:生命誠可貴,愛情價更高,若為自由故,兩者皆可拋。

你看,斐多菲心中的魚,不是眷戀生命和愛情的魚,而是嚮往自由海洋的魚。

我們在實際生活中,可以看過往的愛情傳奇故事,為故事中的梁山伯與祝英臺感動得流下一臉盆熱淚,可真要是在生活中讓大家做出選擇是生活在梁祝的時代,還是生活在每天逛街吃火鍋的現今時代呢?恐怕大部分人還是選擇生活在今天。

生活不可能是一帆風順的,這讓“相濡以沫”有了很多的解讀,在人生轉折時,如果有一位相濡以沫的愛人來支持你,你難道不願意嗎?

很多人都是從農村走出來的,甚至很多大城市混得好的人,你查一下他的先祖,恐怕不用查到三代以上就查到農民身份。傳統文化薰陶之下,民風淳樸更讓人覺得舒服,閤家歡樂是很重要的文化傳承,而在各個溫暖的家庭中,或多或少都有相濡以沫的親情故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