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5.12 汶川十年,23億打造的痛苦安撫所——永恆北川

汶川十年,23億打造的痛苦安撫所——永恆北川

曾看的小說中有這樣一段情景:

一位老夫婦因在家爭吵,老太太氣沖沖的衝下樓時不幸剛好被高空墜物砸到,當場離世;此後的數月,她的老伴一直無法接受此消息,不停的自責與宣洩,為什麼砸住的偏偏就是她。一位心理治療師走到他面前說到到:“太太碰巧被高空墜物砸住而失去生命是不幸的,而對於我們在世的人來說,又何嘗不是碰巧活在了這個世上”……

生命之輕,尤其在天災面前。

所有的天災都是意外,因而當一個城市、一個地域經歷過大災大難後,對於那些倖免於難的人來說,它們的苦痛都很難用理性的方式消減。當災難到來時,逝者的傷痛是瞬間的;但災難離去,更多苦痛卻是留給在世人的。此時,在世人的傷痛該如何得以平息,我們賴以生存的城市又該以怎樣的方式去接納和消減這種苦痛?

人有悲歡離合,城市也該如此,城市中除了是幸福、美好、享樂之所,也應該有那些讓人 “ 苦痛 ” 之處,如同城市心理治療師一樣,去疏解曾經的傷痛,傾聽在世人的遺憾。

汶川十年,23億打造的痛苦安撫所——永恆北川

她給華盛頓劃了一道口

卻成為美國人的 “ 哭牆 ”

越戰對於美國來說完全是一場噩夢,這場戰爭持續16年,美國共有270萬人參戰,死亡人數多達5.8萬人,30多萬人受傷。這段黑色的牆揭示了美國曆史上黑暗的一頁,也成為美國人心中永久不可癒合的傷疤。

汶川十年,23億打造的痛苦安撫所——永恆北川

1982年,美國決定為這場戰爭建一座永恆的紀念碑。起初在徵集設計時,主委會想要的是有著紀念價值的穩重感,能幫美國人尋回自信撫平傷口的設計。但最終確定的設計卻將這道傷口拉扯得更深,以至於當紀念碑按此設計建好後,成為美國人的“痛處”,也成為流淚的專屬場所。

汶川十年,23億打造的痛苦安撫所——永恆北川

汶川十年,23億打造的痛苦安撫所——永恆北川

▲ 圖片來源:新浪博客@無欲則剛CAN

設計師林瓔,梁思成與林徽因侄女,當時就讀於耶魯大學建築系大四。

林瓔以V字型的構圖,讓兩面黑色的花崗岩牆體,從地面緩緩往切入地下,最終相交於離地面約3米的地方。並在這塊像鏡子一樣的大理石牆上依每個人戰死的日期為序,刻畫著美軍57000多名1959年至1975年間在越南戰爭中陣亡者的名字。按照林瓔自己的解釋,整個設計猶如是地球被戰爭砍了一刀,留下了這個不能癒合的傷痕。

汶川十年,23億打造的痛苦安撫所——永恆北川

這個設計在被通過時,除了評委會個別專家,幾乎成為整個美國的炮轟對象,從美國電視聽證會到社會上的各種辱罵。理性的人,說她揭開了美國人的傷口,衝動的人,幾乎全是惡言相向:

“ 她真是幸運,只在紙上畫一道黑線,就得到冠軍 ” “ 我們美國人的紀念碑,絕對不能讓一條東方狗來設計! ” “ 令人羞辱的陰溝 ” “ 丟臉的破牆 ” “ 黑色的傷疤 ” “ 一個眾所周知的代表著悲傷、恥辱、低級的顏色,一個遮蔽恥辱的洞穴! ” ……

汶川十年,23億打造的痛苦安撫所——永恆北川

汶川十年,23億打造的痛苦安撫所——永恆北川

汶川十年,23億打造的痛苦安撫所——永恆北川

汶川十年,23億打造的痛苦安撫所——永恆北川

▲ 紀錄片截圖

但在紀念碑落成那一刻,到場的美國人卻為之感動地痛哭了起來。也許那時整個美國才明白,林瓔為什麼給了美國這個設計:

“ 只有當你接受了這種痛苦,接受了這種死亡的現實之後,才可能走出它們的陰影,從而超越它們……我的確希望人們會為之哭泣,並從此主宰著自己迴歸光明與現實……所以一座紀念碑應該是‘真實’的寫照。首先要接受和承認痛苦已經存在,然後才有機會去癒合那些傷口。而當你哭泣,最後在苦痛中沿著碑身前行,卻愕然發現黑暗逐漸延伸並消逝,陽光越過黑牆照射在你臉龐…… ” (林瓔)

汶川十年,23億打造的痛苦安撫所——永恆北川

汶川十年,23億打造的痛苦安撫所——永恆北川

汶川十年,23億打造的痛苦安撫所——永恆北川

汶川十年,23億打造的痛苦安撫所——永恆北川

▲ 紀錄片截圖

如今,越戰紀念碑已經成為美國人的 “ 哭牆 ” ,無數美國人來到這裡,攜來的不僅僅是眼淚,帶走的必定還有深沉的思索。而每年300多萬的遊客量,也讓其成為華盛頓最受歡迎的景點。

永遠無法打出的電話

只有讓風去傳達對你想說的話

2011年,日本 “ 311 ” 地震,導致15894人因此遇難,2561 人至今下落不明。巖手縣大槌町,是受災最嚴重的地區之一,幾乎被夷為平地。

汶川十年,23億打造的痛苦安撫所——永恆北川

震後的幾年間,仍然有很多人會去到那裡,但他們的目的地,卻是一座電話亭。人們從很遠的地方趕來,撥動著一個老式轉盤電話,喃喃自語,神情悲傷。而這部電話並沒有電話線,無法接通。他們只是通過這個電話訴說那些不為外人道的痛苦、孤獨和思念,寄望於長風能將自己的話語傳遞到對方的耳邊。

汶川十年,23億打造的痛苦安撫所——永恆北川

汶川十年,23億打造的痛苦安撫所——永恆北川

汶川十年,23億打造的痛苦安撫所——永恆北川

汶川十年,23億打造的痛苦安撫所——永恆北川

汶川十年,23億打造的痛苦安撫所——永恆北川

汶川十年,23億打造的痛苦安撫所——永恆北川

汶川十年,23億打造的痛苦安撫所——永恆北川

汶川十年,23億打造的痛苦安撫所——永恆北川

“ 這種痛苦無法治癒,但也沒辦法遺忘。但無論如何,只要感到有希望就能活下去!所以就說出來,當對方依然存在一般的說出來,讓風去替你傳達吧 ” 。(佐佐木)

而這個想法,讓那些失去了至親至愛的人彷彿找到了歸宿一般,他們蜂擁而至來到風之電話亭,訴說著自己的思念和痛苦,希望自己的思念能隨著風傳遞到對方的耳邊。

於是有了這一個又一個悲傷又難忘的故事。

“ 爺爺,我上四年級了哦,弟弟明年也要上二年級了。你過得怎麼樣啊? ”

“ 一個男人常常在電話亭裡自責,責怪自己當初沒能救下家人。對不起,原諒我沒能救你們。 ”

“ 痛失愛子的父親在電話面前不停重複著一句話:能再喊我一次爸爸可以嗎? ”

“ 我有件事兒想問您,為什麼是你死了,為什麼是你啊 ”

“ 我們...哎,好久沒聯繫了...大家都挺好的.. .”

“ 雖然我知道不可能了,但媽媽真的很想再聽一聽你的聲音。 ”

從黑暗到光明,從痛哭到接受,是這類“苦痛”場所,以特有的方式給傷者打的最強的鎮定劑。在這裡沒有理性的治療過程,有的只是能讓傷者痛哭的氛圍,它可以是在某處選址而建,也可以在事發現場。

汶川十年,23億打造的痛苦安撫所——永恆北川

十年前,當汶川地震結束後,一則造價為23.45億的《 北川國家地震遺址博物館策劃與整體方案設計 》在當時引起了各方的爭議,各大名校的教授,大部分網友(百度統計有約9成網友)都覺得用這麼高的費用去打造一座地址遺址實屬浪費,更不理解百廢待興的地震災區為何要投資如此多的錢來修建一個遺址博物館? 甚至有的人認為災區重建本來就面臨巨大的資金缺口,花23億建一座博物館無異於搞 “ 形象工程 ” ,讓那些曾經為災區奉獻過力量和愛心的人痛心。這樣做,真的有必要嗎?

汶川十年,23億打造的痛苦安撫所——永恆北川

對於以上質疑,當時由於計劃還未開始實施,無法有確定的答案。但如果從如今北川國家地震遺址博物館的現狀與至此的成就來看,它是絕對有必要的,它如同災難後的 “ 安魂曲 ” ,安撫著亡靈,撫慰著生者。

於逝者:體現尊重與懷念

理念上,北川地震遺址以 “ 永恆北川 ” 為主題,遺址中大到整棟樓的房屋結構,小到房屋中各處細節,被刻意的固定留下來,而從如今眾多的保護區域的狀態來看它是做到了 “ 永恆 ” 。

十年中,受損房間的牆壁上仍然掛著的結婚照,傢俱的擺設還保持著原樣,窗前的盆栽還在自然的生長,這些生活的痕跡並沒有隨著時間的流逝而改變,而是以原有的狀態再現著逝者離開前的 “ 品位 ” 。一幀幀被定格的畫面,將時間與空間截斷,向前來的人證明著這裡曾經有過 “ 他 ” 的存在。

汶川十年,23億打造的痛苦安撫所——永恆北川

汶川十年,23億打造的痛苦安撫所——永恆北川

汶川十年,23億打造的痛苦安撫所——永恆北川

而在設計上,為了體現對亡者的尊重,以及不打攪亡者安寧,在遺址區內,禁止機動車的通行,新建的道路與場館也都繞道而行。周邊的四座守望塔,也選在了無人掩埋的地點,以保逝去的人得以安息。

於生者:是安撫與關懷

“ 每次來到這裡都鼓足勇氣,有好多心裡話想對你說,話到嘴邊還是淚流滿面。蒼涼的廢墟上,我好像聽見兒子在喊媽媽來了,此刻,我的心都碎了,就像一座山把我們母子隔在千里之外,媽媽只能肝腸寸斷地站在廢墟之外,大聲地喊,賀川,我的兒子,你在哪?媽媽苦等了你3175個日夜了。 ” 《成興鳳給兒子的第八封信》

北川居民成興鳳每年都會在特定時間寫信給在地震離世的兒子。信被她製成橫幅,高高地掛在兒子學校的廢墟之上,至此,已連續整整十年……其實類似這樣的人很多,在特定的時間裡,他們都會前往此地,用自己的方式表達對親人的思念。

汶川十年,23億打造的痛苦安撫所——永恆北川

在旁觀者的我們看來,他們或許只是在原地懷念,而這片土地對於他們來說也只是紀念之所。但其實,我們很難懂得這片遺址對於那些因地震而離世的親人來說具體意味著什麼,畢竟親人的生活是在此被奪去了生命。就像成興鳳在信中所言“每次到此都需勇氣,但又卻連續十年年年到此”,裡面對於此地的矛盾和依賴,不言而喻。

用現實再現《2012》與《後天》

看過《2012》與《後天》應該都會被裡面所呈現的災難所震撼吧,而震撼的原因並非故事情節,更多在於電影中呈現的災難視覺。而北川遺址博物館採用固方式,刻意保留下災難所呈現的狀態。

當如今,遺址與周邊風景融為一體作為旅遊景區對外開放後,讓進入的參觀者能真正直觀地感受到災難,並讓其得到了心靈的震撼與洗滌,而不是抱著遊山玩水甚至看熱鬧的心態。而這種身臨其境的洗禮,也並非一個博物館、一本書、一場紀錄片能帶來的。

汶川十年,23億打造的痛苦安撫所——永恆北川

汶川十年,23億打造的痛苦安撫所——永恆北川

汶川十年,23億打造的痛苦安撫所——永恆北川

汶川十年,23億打造的痛苦安撫所——永恆北川

汶川十年,23億打造的痛苦安撫所——永恆北川

以此來看,以23億的成本承載一代人的記憶,緩解部分人的思念痛苦之情,實在值得。畢竟,在現代城市結構中,歡樂與繁華已成為主唱,很少有地方能讓人去直面苦痛與悲哀。但又像汪峰的《北京》所唱,除了高歌與歡笑,人們還在城市中哭泣、老去以及死去,而如今能承載這哭泣、老去、死去的地方已不多。試想,如果當時沒有保留這片地震遺址,而是將其進行城市重建,那如今的 “ 512 ” 應該也只能是記憶中的一環,對逝者,對生者,對外來者也僅僅只是存在於過去。

- END -

美編:Amy

主編: Comet

商務合作:請添加個人微信賬號:cdcluoyu 謝謝!

申請入向上微信群:請添加個人微信賬號:Kanpta1205 謝謝!

本文章由成都向上團隊原創,請勿擅自複製、轉載;如需轉載,可聯繫客服人員授權;如有抄襲,UP君將投訴到底,直至刪除!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