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2 如果評選新中國成立後的四大名著,你覺得是哪四本書?

用戶64325649


從文學性、影響力和知名度三個方面來講,先說一下我的答案:餘華《活著》、陳忠實《白鹿原》、路遙《平凡的世界》和劉震雲《一句頂一萬句》。這四本書的知名度、影響力和文學性,想必大家有目共睹。

所謂評選,那就一定要有一個尺度和標準,不能是騾子是馬都拉出來遛遛,首先得把騾子和馬分清楚。

我們從時間、地域、文學性、知名度、影響力四個方面來看:

一、從成書時間上來看,加上新中國成立之後的限制,那麼呼聲最高的錢鍾書的《圍城》首先就被排除在外了,儘管《圍城》家喻戶曉。《圍城》的成書時間,楊絳在《記錢鍾書與圍城》的那篇文章裡說得清清楚楚,《圍城》是1944年動筆,1946年完成的。1949年,新中國成立。同樣早期主流文學推崇的“魯、郭、茅,巴、老、曹”也很遺憾不能參選,因為他們的作品成書時間多在1949年之前。其他五四時期的作家如胡適、林語堂、郁達夫、沈從文等人一樣,因為成書時間限制排除在外。

二、從地域限制來看,四大名著值得是中國的四大名著,不是世界的四大名著,生拉硬扯外國文學作品加入排行榜很荒唐。

三、從文學性上來講,入選“新四大名著”的作品如果文學性不強,那就是徒有虛名。所以這些書肯定不能從七八十年代以後出生的暢銷書作家裡面來選,他們的作品還有待時間的考證。你總不能把馮唐、安妮寶貝、韓寒、郭敬明這些人排進去吧。

陳忠實《白鹿原》、路遙《平凡的世界》和劉震雲《一句頂一萬句》都獲得過素有“中國諾貝爾文學獎”之稱的茅盾文學獎,餘華的《活著》獲意大利格林扎納·卡佛文學獎最高獎項入選“20世紀中文小說百年百強”,文學性毋庸置疑。

四、從知名度來講,新中國成立之後的中文小說,除了王小波的《黃金時代》之外,沒有能夠比餘華《活著》、陳忠實《白鹿原》、路遙《平凡的世界》和劉震雲《一句頂一萬句》更響亮的了。隨著同名影視作品的改編,《活著》、《白鹿原》、《平凡的世界》和《一句頂一萬句》無疑更加深入人心,知名度不亞於錢鍾書的《圍城》。

這也是為什麼同樣獲得茅盾文學獎的其他文學作品被排出的原因,因為知名度較低。比如張煒的《你在高原》,格非的《江南三部曲》,阿來的《塵埃落定》,柳青的《創業史》這些書,雖然文學性較高,但是沒有形成一種家喻戶曉的知名度。

莫言儘管獲得了諾貝爾文學獎,但是在獲得諾獎之前,莫言的作品其實非常小眾,幾乎不為人知,2012年雖然火了一把,現在也逐漸消失在公眾視野之中。為什麼排出王小波也是同樣的原因,《黃金時代》很出名,但是這只是一篇中篇小說,王小波的其他作品因為其獨特的敘述風格,晦澀難懂而導致讀者很少。

五、從影響力上來講,以上四位作家寫作風格對後來的作家影響不少,起到了一種文學傳承的作用。餘華作為探索性文學的先鋒闖將出道,《活著》一書以其冷靜殘酷的新寫實風格得到無數讀者的認可;同為陝西作家的陳忠實和路遙,寫的都是西北原野的家族故事,作品中的如實地記錄了具有宿命意味的平凡人的掙扎和奮鬥,讀來讓每一箇中國人感同身受。相對而言,劉震雲的《一句頂一萬句》因為強烈的地域色彩,並沒有以上三部作品影響廣泛,但是本書被譽為中國版的《百年孤獨》,獨特的敘述風格在文學群體中造成的影響可想而知。

最後多說幾句,評選“新四大名著”這個事情本身沒有什麼意義,每個人都有每個人的看法。既然是我心目中的“新四大名著”,儘管是一家之言,但是我會給出讓你信服的理由。

眾所周知四大名著指的是《紅樓夢》、《西遊記》、《三國演義》和《水滸傳》,也有五大名著的說法,排名第五的古典名著是什麼?有人說《東周列國志》,有人說《金瓶梅》,沒有什麼公論。古典四大名著,也不過是文人們閒來無事的把戲。就像以前的窮酸文人搞的“美女排行榜”一樣,同意點讚的人多了,也就深入人心。

把餘華《活著》、陳忠實《白鹿原》、路遙《平凡的世界》和劉震雲《一句頂一萬句》納入“新四大名著”,你會同意點贊嗎?不同意的可以說一下為什麼。



我是一刀,關注博書,博覽群書。重拾閱讀習慣,為生活埋下小小的信仰!


博書


如果讓我評選新中國成立後的四大名著,名單如下:

錢鍾書的《圍城》

錢鍾書是一個一等一的學問家,這是舉世公論的。但是很多人對他的小說成就不以為然,但是《圍城》一書,大概是對知識分子群體描寫最為深刻的一部書。我對《圍城》的評價是:一部偉大的、足可傳世的、無可超越的新世紀的《儒林外史》。很多人不喜歡這本小說,說作者刻薄,小肚雞腸,下筆傳神而毒辣,幾乎每個句子都像是深思熟慮之後的描寫。那是因為書中的人物都是一面照妖鏡,照出了我們身邊,尤其那是那些道貌岸然的知識分子群體的醜惡的嘴臉。書中幾乎沒有一個美好的人物,方鴻漸怯懦而無用,孫柔嘉柔弱而有心計,更別說三閭大學的那些教授們,一個個道貌岸然,以忽悠學生為本,以大話為生。《圍城》是諷刺文學的高峰,是超越時代的文學高峰,書中的每個人物,甚至一個“殺人有暇”的庸醫,都讓人難忘。這樣的力作,難怪夏志清說它是“中國現代文學史中寫得最有趣、最細膩的小說,或許是最偉大的小說。”

陳忠實的《白鹿原》

我相信入選的這本書沒有多大意義。在茅盾文學獎的歷史上,這麼多年的作品評選,閱讀最大的影響最大的幾本書中,一定有陳忠實的《白鹿原》和路遙的《平凡的世界》。但是要說足可傳世的史詩力作,《白鹿原》一定會勝過《平凡的世界》。

按照時間是淘洗作品唯一法則,多年以後重讀,你會發現《白鹿原》比《平凡的世界》好太多,《平凡的世界》時代的痕跡過於明顯,青春的情緒過於濃烈,讀多了反而覺得矯情,它只適合青春期閱讀。

而《白鹿原》放置在人生中的任何階段,都不會覺得過時,它是真正超越了時代,用家族史寫歷史,又超越了歷史,既有對歷史的審視和觀照,又有對人性的淬鍊和洞察入微。

賈平凹的《廢都》

這本書入選可能讓很多人覺得不服:一個原因,相比路遙和陳忠實,賈平凹仍然在世,新作不斷,也許在其後一定會創作出新的作品,所以過早論斷好像不太公平。另外一個原因,都是陝西作家,同時入選,對其他作家都不太公平。但是,放眼中當代文學中的長篇力作,《廢都》無論是從影響力,還是對時代的描慕上,同時期的作家都很難比肩。其實我猶豫了一下,要不要用賈平凹的《浮躁》代替《廢都》,權衡再三,還是覺得《廢都》更有代表性,為何這樣說呢?

還是那句話,時間是衡量一部作品最高的標準。《浮躁》的缺點跟《平法的世界》一樣,時代的痕跡過於明顯,時過境遷之後,再讀這部作品就覺得作者很難用一個普世的小說家的眼光去寫作。當然,我們都是時代中人,但是並不能成為我們不能超越時代的藉口,我們不是時代的人質,我們要掙脫時代的羈絆,成為那種具有超脫意識的寫作者。只有如此才能寫出跨越時代作品的人。從這個角度說《廢都》比《浮躁》更好。賈平凹的《廢都》,他寫的知識分子的群體,影射了一個時代從理想主義到市場經濟環境下轉變下,這個群體的蛻變和消亡。理想主義最終淪為了一個假大空的虛無。

王小波的《黃金時代》

王小波的小說和雜文都論者很多。但是《黃金時代》還是很具有代表性的一個文本。這部銷售入選的一個理由,在我看來就是,它基本脫離了中國現實主義的文學正統之外,當年這部小說在國內幾乎無人問津,因為幾乎沒人能察覺到王小波已經脫離了中國的文學正統,直接承接了西方現代主義的文學的寫法。這樣說好像王小波之前沒有人嘗試現代主義似的,當然不是這樣的意思,事實上,八十年代之後,中國的先鋒文學對西方文學的借用還是很多的,但是那種借用很多都是形式上的,比如餘華的早期作品,馬原、格非等等,他們借用了現代主義的形式,從中國的傳統文學中尋找滋養,骨子裡還是中國文學的套路。但是王小波不一樣,他的寫作共骨子裡就是世界主義的,他的現代主義作品是全面的繼承,所以當時我們很難欣賞它,反而是臺灣的文學家更注意到這部作品,給王小波一個文學獎。時隔多年之後,我們再讀《黃金時代》以及王小波其他作品,都會訝異,二十多年前,王小波竟然已經有這種意識,創作這樣一部跨越我們時代的歷久彌新的作品。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