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2 如果评选新中国成立后的四大名著,你觉得是哪四本书?

用户64325649


从文学性、影响力和知名度三个方面来讲,先说一下我的答案:余华《活着》、陈忠实《白鹿原》、路遥《平凡的世界》和刘震云《一句顶一万句》。这四本书的知名度、影响力和文学性,想必大家有目共睹。

所谓评选,那就一定要有一个尺度和标准,不能是骡子是马都拉出来遛遛,首先得把骡子和马分清楚。

我们从时间、地域、文学性、知名度、影响力四个方面来看:

一、从成书时间上来看,加上新中国成立之后的限制,那么呼声最高的钱钟书的《围城》首先就被排除在外了,尽管《围城》家喻户晓。《围城》的成书时间,杨绛在《记钱钟书与围城》的那篇文章里说得清清楚楚,《围城》是1944年动笔,1946年完成的。1949年,新中国成立。同样早期主流文学推崇的“鲁、郭、茅,巴、老、曹”也很遗憾不能参选,因为他们的作品成书时间多在1949年之前。其他五四时期的作家如胡适、林语堂、郁达夫、沈从文等人一样,因为成书时间限制排除在外。

二、从地域限制来看,四大名著值得是中国的四大名著,不是世界的四大名著,生拉硬扯外国文学作品加入排行榜很荒唐。

三、从文学性上来讲,入选“新四大名著”的作品如果文学性不强,那就是徒有虚名。所以这些书肯定不能从七八十年代以后出生的畅销书作家里面来选,他们的作品还有待时间的考证。你总不能把冯唐、安妮宝贝、韩寒、郭敬明这些人排进去吧。

陈忠实《白鹿原》、路遥《平凡的世界》和刘震云《一句顶一万句》都获得过素有“中国诺贝尔文学奖”之称的茅盾文学奖,余华的《活着》获意大利格林扎纳·卡佛文学奖最高奖项入选“20世纪中文小说百年百强”,文学性毋庸置疑。

四、从知名度来讲,新中国成立之后的中文小说,除了王小波的《黄金时代》之外,没有能够比余华《活着》、陈忠实《白鹿原》、路遥《平凡的世界》和刘震云《一句顶一万句》更响亮的了。随着同名影视作品的改编,《活着》、《白鹿原》、《平凡的世界》和《一句顶一万句》无疑更加深入人心,知名度不亚于钱钟书的《围城》。

这也是为什么同样获得茅盾文学奖的其他文学作品被排出的原因,因为知名度较低。比如张炜的《你在高原》,格非的《江南三部曲》,阿来的《尘埃落定》,柳青的《创业史》这些书,虽然文学性较高,但是没有形成一种家喻户晓的知名度。

莫言尽管获得了诺贝尔文学奖,但是在获得诺奖之前,莫言的作品其实非常小众,几乎不为人知,2012年虽然火了一把,现在也逐渐消失在公众视野之中。为什么排出王小波也是同样的原因,《黄金时代》很出名,但是这只是一篇中篇小说,王小波的其他作品因为其独特的叙述风格,晦涩难懂而导致读者很少。

五、从影响力上来讲,以上四位作家写作风格对后来的作家影响不少,起到了一种文学传承的作用。余华作为探索性文学的先锋闯将出道,《活着》一书以其冷静残酷的新写实风格得到无数读者的认可;同为陕西作家的陈忠实和路遥,写的都是西北原野的家族故事,作品中的如实地记录了具有宿命意味的平凡人的挣扎和奋斗,读来让每一个中国人感同身受。相对而言,刘震云的《一句顶一万句》因为强烈的地域色彩,并没有以上三部作品影响广泛,但是本书被誉为中国版的《百年孤独》,独特的叙述风格在文学群体中造成的影响可想而知。

最后多说几句,评选“新四大名著”这个事情本身没有什么意义,每个人都有每个人的看法。既然是我心目中的“新四大名著”,尽管是一家之言,但是我会给出让你信服的理由。

众所周知四大名著指的是《红楼梦》、《西游记》、《三国演义》和《水浒传》,也有五大名著的说法,排名第五的古典名著是什么?有人说《东周列国志》,有人说《金瓶梅》,没有什么公论。古典四大名著,也不过是文人们闲来无事的把戏。就像以前的穷酸文人搞的“美女排行榜”一样,同意点赞的人多了,也就深入人心。

把余华《活着》、陈忠实《白鹿原》、路遥《平凡的世界》和刘震云《一句顶一万句》纳入“新四大名著”,你会同意点赞吗?不同意的可以说一下为什么。



我是一刀,关注博书,博览群书。重拾阅读习惯,为生活埋下小小的信仰!


博书


如果让我评选新中国成立后的四大名著,名单如下:

钱钟书的《围城》

钱钟书是一个一等一的学问家,这是举世公论的。但是很多人对他的小说成就不以为然,但是《围城》一书,大概是对知识分子群体描写最为深刻的一部书。我对《围城》的评价是:一部伟大的、足可传世的、无可超越的新世纪的《儒林外史》。很多人不喜欢这本小说,说作者刻薄,小肚鸡肠,下笔传神而毒辣,几乎每个句子都像是深思熟虑之后的描写。那是因为书中的人物都是一面照妖镜,照出了我们身边,尤其那是那些道貌岸然的知识分子群体的丑恶的嘴脸。书中几乎没有一个美好的人物,方鸿渐怯懦而无用,孙柔嘉柔弱而有心计,更别说三闾大学的那些教授们,一个个道貌岸然,以忽悠学生为本,以大话为生。《围城》是讽刺文学的高峰,是超越时代的文学高峰,书中的每个人物,甚至一个“杀人有暇”的庸医,都让人难忘。这样的力作,难怪夏志清说它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中写得最有趣、最细腻的小说,或许是最伟大的小说。”

陈忠实的《白鹿原》

我相信入选的这本书没有多大意义。在茅盾文学奖的历史上,这么多年的作品评选,阅读最大的影响最大的几本书中,一定有陈忠实的《白鹿原》和路遥的《平凡的世界》。但是要说足可传世的史诗力作,《白鹿原》一定会胜过《平凡的世界》。

按照时间是淘洗作品唯一法则,多年以后重读,你会发现《白鹿原》比《平凡的世界》好太多,《平凡的世界》时代的痕迹过于明显,青春的情绪过于浓烈,读多了反而觉得矫情,它只适合青春期阅读。

而《白鹿原》放置在人生中的任何阶段,都不会觉得过时,它是真正超越了时代,用家族史写历史,又超越了历史,既有对历史的审视和观照,又有对人性的淬炼和洞察入微。

贾平凹的《废都》

这本书入选可能让很多人觉得不服:一个原因,相比路遥和陈忠实,贾平凹仍然在世,新作不断,也许在其后一定会创作出新的作品,所以过早论断好像不太公平。另外一个原因,都是陕西作家,同时入选,对其他作家都不太公平。但是,放眼中当代文学中的长篇力作,《废都》无论是从影响力,还是对时代的描慕上,同时期的作家都很难比肩。其实我犹豫了一下,要不要用贾平凹的《浮躁》代替《废都》,权衡再三,还是觉得《废都》更有代表性,为何这样说呢?

还是那句话,时间是衡量一部作品最高的标准。《浮躁》的缺点跟《平法的世界》一样,时代的痕迹过于明显,时过境迁之后,再读这部作品就觉得作者很难用一个普世的小说家的眼光去写作。当然,我们都是时代中人,但是并不能成为我们不能超越时代的借口,我们不是时代的人质,我们要挣脱时代的羁绊,成为那种具有超脱意识的写作者。只有如此才能写出跨越时代作品的人。从这个角度说《废都》比《浮躁》更好。贾平凹的《废都》,他写的知识分子的群体,影射了一个时代从理想主义到市场经济环境下转变下,这个群体的蜕变和消亡。理想主义最终沦为了一个假大空的虚无。

王小波的《黄金时代》

王小波的小说和杂文都论者很多。但是《黄金时代》还是很具有代表性的一个文本。这部销售入选的一个理由,在我看来就是,它基本脱离了中国现实主义的文学正统之外,当年这部小说在国内几乎无人问津,因为几乎没人能察觉到王小波已经脱离了中国的文学正统,直接承接了西方现代主义的文学的写法。这样说好像王小波之前没有人尝试现代主义似的,当然不是这样的意思,事实上,八十年代之后,中国的先锋文学对西方文学的借用还是很多的,但是那种借用很多都是形式上的,比如余华的早期作品,马原、格非等等,他们借用了现代主义的形式,从中国的传统文学中寻找滋养,骨子里还是中国文学的套路。但是王小波不一样,他的写作共骨子里就是世界主义的,他的现代主义作品是全面的继承,所以当时我们很难欣赏它,反而是台湾的文学家更注意到这部作品,给王小波一个文学奖。时隔多年之后,我们再读《黄金时代》以及王小波其他作品,都会讶异,二十多年前,王小波竟然已经有这种意识,创作这样一部跨越我们时代的历久弥新的作品。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