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4.11 “鏈焦慮”——幣圈、鏈圈業者特有精神疾病

“鏈焦慮”——幣圈、鏈圈業者特有精神疾病

焦慮,本是人類為適應生存環境而產生的一種基本情緒。大多數人對於身邊未知領域,都會有焦慮情緒,如業績、前途、婚姻等等。然而,從去年下半年開始,卻有一件事物讓部分人覺得越是瞭解得清楚,就越是產生焦慮情緒,甚至是恐慌。

它,就是區塊鏈。

“本來區塊鏈、數字貨幣在我眼裡,都是投資品,但手裡越來越多的資料和數據,讓我覺得這事兒越來越不靠譜了”。

投資機構益融匯創始人劉橫告訴懂懂筆記,去年他的公司原本打算涉足區塊鏈業務的,也有部分理財投資者前來諮詢比特幣、萊特幣的代投業務。但在完整地將國內區塊鏈行業分析之後,他卻堅決終止了這項業務的開展,“說白了,發幣就是割韭菜的騙局,而純技術上也並非無懈可擊。”

正如最近True Link Financial的創始人斯廷奇庫姆在一篇題為《區塊鏈是一項垃圾技術》的文章中所言:區塊鏈不僅是垃圾的技術,還是糟糕的未來願景。迄今為止區塊鏈未能實現廣泛應用,原因就是建立在信任、規範和傳統制度上的系統只要運作起來,天生就要勝過區塊鏈設想的那種不需要可信任方的系統。

不過這種聲音依然掩蓋不了大量區塊鏈從業者的衝動和焦慮。

尚未離場的炒幣者,幣價暴跌被“套牢”

“链焦虑”——币圈、链圈业者特有精神疾病

大量的投資者、投機者、創業者,正隨著區塊鏈本質漸漸浮出水面,而感到焦慮不堪。那麼,究竟是什麼原因導致“鏈焦慮”的產生,不同狀態的從業者,又會出現怎樣的焦慮情緒?

“現在一些幣圈朋友坐在一起,都很少聊炒幣了”,作為一名資深的“老韭菜”,老朱有點懊悔當初衝動涉足幣圈了。他表示,半年前幣圈好友相約咖啡廳,都是情緒高漲的分析哪一種數字貨幣具有投資價值。而現在,大夥偶爾一聚,卻都只能相互吐槽幣圈近期熱議的焦點,以緩解各自的焦慮。

“從1萬多美元,跌到現在的在7千(美元)左右徘徊,誰能夠以平常心對待?”老朱告訴懂懂筆記,從2月份開始,他每天回家的時間也來越晚,為的就是減少與家人,尤其是妻子共進晚餐的機會,怕被問及比特幣漲跌的情況。

金融從業者出身的老朱,去年底從股市“慘敗”退出後,便一心想要涉足投資正在暴漲的比特幣、以太幣等大熱門。在他眼裡,股市就好比是一位老態龍鍾的長者,很難挖掘出新的投資價值;而區塊鏈卻像是一名充滿活力的少年,前景充滿未知與好奇。但同樣是金融專業出身的妻子,卻不這麼認為,甚至十分反對他這種衝動的做法。

“開始我覺得女人目光短淺,無法看到數字貨幣未來的價值。”因此,他並沒有聽從妻子的規勸,而是將從股市中撤出的那部分資金“殘渣”,加上抵押車子所貸款的資金,通過代理交易平臺,購買了價值近20萬美元的比特幣。儘管是在比特幣萬元高位入手,但不久之後,幣值就已經上漲了35%,這讓他彷彿看到了投資創富的希望。

“那時我覺得自己的決策完全是對的,但她(妻子)卻認為有泡沫、風險大,讓我見好就收。”在幣圈殺紅了眼的老朱,哪有那麼輕易就收手。加上幣圈朋友們的極力慫恿,他私底下又向部分親友借了錢,繼續追高買入10萬美元的比特幣。

沒想到,過了春節之後,比特幣等數字貨幣價格就開始接連暴跌,3月份甚至頻頻破及7千美元的關口。一開始,幣圈的朋友們還總是相互勉勵,堅信數字貨幣一定會再次回暖,然而價格卻一次又一次“跌破”了心理防線。老朱的心態,也徹底處於崩潰的邊緣。

“用炒股的話術就是被‘套’了,但更要命的是,我還舉著外債。”相比其他焦慮的“老韭菜”而言,老朱的壓力更是巨大。他告訴懂懂筆記,他先後兩度買入的比特幣,平均下來已經虧損了超過40%。如果現在繼續持幣觀望,他擔心會繼續暴跌。要是低價拋售,則除了還清銀行貸款之外,還會欠親友將近25萬元人民幣的債務,“現在最怕人家問比特幣的事,一提心臟就受不了。”

對於現在還沉浸在幣圈難以自拔的一些投資者來說,近兩個月數字貨幣價格的跌宕起伏,的確讓他們坐立不安。尤其是那些被“割”了好幾次,還在奮力“生長”的“老韭菜”們,如果狠心拋售手中持有的代幣,則意味著血本無歸。

這就左右為難了, 一方面擔心跌價,另一方面擔心沒有新“韭菜”來接盤。

然而,除了被割的“韭菜”們感到煎熬之外,割“韭菜”的一部分“發幣”機構,也漸漸有了新的煩惱。

猛割韭菜的發幣機構,因信任危機而憂慮

“链焦虑”——币圈、链圈业者特有精神疾病

“節奏太慢了,節奏太慢了!你們都幹什麼吃的!!”

過完春節之後,幾乎每週例會,梁海鵬都要聲嘶力竭的向員工們吼這句話。他所創立的這家區塊鏈企業,成立至今已接近一年,也正醞釀發行自有的數資貨幣--“PBC”。但在私募認購推動方面,進度卻十分不如意。

“而且,技術進度滯後的問題,也導致我們自己的數字幣和流通的比特幣、以太坊之間無法實現平臺交易。”他告訴懂懂筆記,國內區塊鏈企業跟風發布的數字貨幣並不少,但自身並不具備有流通價值。這些所謂的“山寨幣”若要讓他產生價值,首先就要使其能夠和比特幣、萊特幣、以太坊等現階段流通量較大、投資機構較為認可的數字貨幣,在平臺上達成自由交易互換。“如果做不到這一步,那麼(企業)所發行的數幣,就幾乎沒有任何意義。”

海鵬表示,他應該算國內較早涉足區塊鏈的一批人了。因此,在底層技術上,他一向都求穩不求快。在他眼裡,無論是發幣、代投還是各類區塊鏈的衍生應用,都離不開紮實的技術底盤,而他對於團隊開發人員的要求也是精益求精。

“過了春節之後,公司很多員工都覺得梁總瘋了,每天都是死催進度。”向來認為一定要產品過硬才會推出市場的海鵬,卻在節後上班第一天,要求運營推广部的同事,加快節奏將PBC迅速推向市場,哪怕還有許多不完善的地方,也由技術團隊後續繼續跟進。“因為我意識到等不了了,再等下去就完蛋了”,他說。

讓他如此焦慮的原因,並非比特幣等數字貨幣暴跌。而是今年1月開始,就有少部分同行機構陸續收割完“韭菜”後跑路了。但他卻連“韭菜苗”都還沒找到。意識到在技術、產品制度上耗費了大量時間的他,趕緊改變策略,希望通過“小步快跑”的形式,試圖抓住紅利的最後尾巴。

“想想看,有割韭菜的跑了,部分散戶也都有恐慌心理,未來市場也會越來越難做。”他告訴懂懂筆記,第一批割完韭菜離場的機構,的確為行業造成了不少的困擾。除了他之外,有許多已經發幣並完成私募的區塊鏈企業,也煩惱著要不要趁機構、散戶全面恐慌之前,果斷收割離場,“但他們好歹也賺了一些,我這可投入了不少,但(私募)解說會都還沒開一個。”

加上國家部委層面也多番出臺政策,打壓加密數字貨幣的交易行為,讓這些正在“割韭菜”,或者即將入局的發幣機構,徒增壓力。海鵬表示,很多人以為發幣企業都是“空手套白狼”。其實不然,無論是前期的產品、技術,還是後期的推廣、維護都要投入一定的成本。然而他現在最擔心的是,前期所投入的成本還沒收回,幣圈交易就黃了,“更慘的是最近(數字幣交易)查的嚴,我和好幾家同行都在糾結要不要將平臺下線,以規避部分風險。”

站在散戶的角度,這些機構的割“韭菜”行為固然“缺德”,但作為一個風口上的產物,的確有一部分發幣機構成為了站在金字塔尖的贏家。當這部分佔據先機的機構完美收官“退場”之後,散戶難免會感覺被騙而失去信任。對於僅存的、還沒來得及離場的企業,或是即將入場的機構,都將是一場噩耗。只不過,與區塊鏈創業者相比,他們並非是最失落的群體。

區塊鏈應用創業者,或因競爭成“炮灰”

“链焦虑”——币圈、链圈业者特有精神疾病

“我很擔心自己會成為區塊鏈領域的炮灰。”

半年前,Gary從一家上市公司辭職,與幾位好友共同創立了一家區塊鏈公司,成為一名創業者。他告訴懂懂筆記,他的項目,主要是通過區塊鏈技術,改造企業現有的OA系統。讓系統採取分佈式記賬的模式,在減少企業服務器支出的同時,讓數據變得更加公平,防止外來程序的篡改。

“在這棟樓裡,一開始只有兩家做區塊鏈的創企,一家就是我們,另一家是做數字幣代投的。”然而,半年過去了,他卻發現樓裡從事區塊鏈的企業多了許多,更誇張的是,8樓整一層6家企業,全都是涉及區塊鏈領域的,“有做區塊鏈餐飲的,有區塊鏈閱讀的,有區塊鏈音樂的,總之只有我們想不到的,沒有區塊鏈結合不了的行業。”

這一切都讓Gary感到有些害怕。他告訴懂懂筆記,在互聯網創業最為鼎盛的2014年,他都沒有見過如此瘋狂的創業景象。而區塊鏈一火,不管是否具備專業知識,無論是否瞭解相關技術,創業者們都肆無忌憚的扎堆造項目。

“甚至還有區塊鏈毛巾、枕頭、鋼筆等等匪夷所思的項目誕生。”在他看來,這些奇葩的區塊鏈項目,或許都只是為了融資,忽悠資本機構的錢,但他卻不得不擔心自己的這個正兒八經的區塊鏈應用,會被大量形形色色的區塊鏈項目所淹沒,“技術無罪,但技術真的經不起這些創業者這樣糟踐,區塊鏈會臭掉的。”

感到十分無奈的Gary,只能儘量完善自己的項目,然後加快融資的步伐,希望能夠搶在這些奇葩項目“忽悠”到投資之前,拿到企業所需的發展資金。因此,他每天都要帶著商業BP,跑上好幾家投資機構,最多曾試過一天和8位投資經理面談溝通。

“很累,但根本不敢停下來,因為競爭已經很激烈了。”他告訴懂懂筆記,隨著區塊鏈創企數量的增加,有部分資本機構聽說是做區塊鏈的,都已經表現出一副冷淡處之的態度。更有投資經理直接告訴Gary,因為每天都要接到好多個商業模式滿是硬傷的區塊鏈項目,所以他們也都麻木了。很多有技術含量、應用價值的項目,也會被習慣性過濾掉甚至“錯殺”。

“這對於我們真真正正做技術的區塊鏈創企來說,是很不公平的”,Gary如是說。如今,他的精神時刻都處於緊繃狀態,有時覺得睡覺超5個小時都會有一種罪惡感。只要哪一天沒有資本與他溝通,都會覺得沒有安全感,而變得十分焦慮。而在網上看到某某區塊鏈項目獲得融資的消息時,他甚至果斷關閉瀏覽器,眼不見心不煩,“有人覺得我太極端了,但(項目)投入了精力之後,真的很害怕失敗。”

在互聯網領域,從不缺乏跟風創業的“追風少年”,甚至有些小有成就的企業家,也喜歡追逐風口“二次創業”。甚至,在沒看清楚市場需求的情況下,一些創業者就扎堆區塊鏈,都想從中收割紅利,成就一番事業,至少也撈一筆偏財。

然而,無論是炒幣也好、發幣也罷,甚至是創業者,在涉足區塊鏈這個“網紅”領域時,都應該想一想,是什麼樣的數據、資源,支撐著自己這樣一種投資、投入的行為,是理性還是跟風?

【結束語】

四兩撥千斤、一本萬利的生意,並不會因為區塊鏈的誕生而變得普遍。曾經遍地的“黃金”,也早已經被那些先行者一搶而空。現在剩下的,或許就只有一地雞毛。

正如Gary所說,技術無罪。但面對一項新興的事物,滿腦子都是投機倒把的想法,那顯然也是不對的。如果無法明白這個道理,那麼區塊鏈領域裡的焦慮者,只會越來越多。

更多精彩內容,關注鈦媒體微信號(ID:taimeiti),或者下載鈦媒體App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