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2 袁紹前期那麼厲害,到底是靠誰呢?它有五虎將嗎?

小昊天542


  東漢末年,天下大亂,群雄並起,諸侯爭霸,彼時先有天下三分,後是三家歸晉,在那個亂世中笑到最後的人,是並非諸侯的司馬懿。在此之前,最為成功的人,則是一統了江北,並挾天子以令諸侯的曹操。而再往前,一家獨大的人則是袁紹,畢竟在孫曹劉剛剛嶄露頭角之時,他便一統了河北四州。熟讀漢末三國史,我們不難得知,諸侯紛立之時,劉備麾下有五虎上將,曹操帳下有五子良將、八虎騎,孫權則有江東十二虎臣。那麼袁紹能夠取得這樣大的成就,是否有悍將相輔呢?

  答案是有的,袁紹麾下曾有五員大將,能力不輸劉備的五虎將,也不遜色於曹操五子良將,可是他們之中,大多數人都未能大放異彩,而且結局一人比一人慘。他們分別是誰呢?我們一起來了盤點一下。

  五、下落不明的高覽

  高覽,又名高奐,與顏良、文丑、張郃並稱河間四將,張國良的《三國志評話》中,他則與其他三人一起被譽為“河北四庭柱”。因為史料的缺失,他的戰績幾乎沒有記載,不過既然他能與其他三人並列,其能力應該不弱。官渡之戰時,曹操率軍奇襲烏巢,他與張郃奉郭圖之命攻打曹操的大營。因為郭圖之計不合情理,他們並沒有完成任務。這個時候郭圖不但沒有反思自己,反而誣告張郃和高覽,說他們不盡力。於是“高覽等忿懼,遂焚攻具,率眾降於曹操。”與他一起投降曹操的張郃,得到了曹操的重用,被曹操比作“微子去殷,韓信歸漢”,他卻從此在史料中失去了蹤影。

  四、死於袁紹之手的麴義

  麴義,原本是冀州韓馥的麾下,後來選擇了背叛,並與袁紹一起攻打韓馥,最終成為了袁紹陣營的一員。此人出身西涼地區,手下有一支喚作“先登死士”的精銳。當初袁紹與公孫瓚戰於界橋之時,他僅率八百部曲大敗公孫瓚軍,並全殲了同樣是精銳的白馬義從,公孫瓚麾下的大將嚴綱也被他斬於陣前,這些事蹟都記載在《英雄記》中。可是這樣一位能力頗為卓越的大將,最終卻死在了袁紹自己手中。《英雄記》稱:“麴義後恃功而驕恣,紹乃殺之。”《後漢書》中則記載道:“麴義自恃有功,驕縱不軌,紹乃殺之,而並其眾。”通過這些記載,我們不難得知,麴義不管有沒有意圖造反,他的死都可以稱得上咎由自取,不值得唏噓。

  三、成為政治鬥爭犧牲品的張郃

  張郃雖然是曹操麾下的五子良將之一,但他投奔曹操之前,卻是袁強手下的大將,只不過為袁紹效命時,他沒有什麼出彩的表現罷了。所以若要討論他的實力,我們只能以他在曹操帳下時的表現為依據--漢中爭奪戰時,主將夏侯淵被斬殺後,他代其統率大軍,讓劉備忌憚不已;諸葛亮第一次北伐時,他大敗馬謖於街亭,迫得諸葛亮回軍;同樣是北伐戰爭,因為他用兵巧變,善於利用地形,“自諸葛亮皆憚之”。可是在蜀漢第四次北伐之時,諸葛亮退兵而去,他認為有埋伏,司馬懿卻為了剷除曹魏忠義之士,非要讓他去追擊,結果導致他中箭身亡。

  《三國志》注引《魏略》曰:“亮軍退,司馬宣王使郃追之,郃曰:‘軍法,圍城必開出路,歸軍勿追。’宣王不聽。郃不得已,遂進。蜀軍乘高布伏,弓弩亂髮,矢中郃髀。”

  二、死於亂軍之中的文丑

  文丑是袁紹麾下數一數二的大將,孔融曾道:“顏良、文丑勇冠三軍”。能夠成為最大割據軍閥手下最頂尖的將領之一,並得到孔融等人的認可,可見其能。可是史料僅有的記載中,他僅出場過一次,而且結局非常悽慘。官渡之戰爆發的時候,他率兵前去攻打曹操,原本他的騎兵實力與數量遠勝曹操,擊敗曹軍的希望極大。可是曹操命人在路上丟棄了很多糧草輜重,他的軍隊便開始哄搶財物,忘了破敵之事。曹操趁勢殺回,不但將其擊敗,還讓他死在了亂軍之中。一代將星,就這樣憋屈的死在了亂刀之下,也可謂悽慘。

  一、被於萬軍之中取走首級的顏良

  袁紹麾下與文丑齊名的另一頂尖將領,正是顏良。時人對他的武藝非常認可,不但孔融曾言他勇冠三軍,沮授和荀彧也認為他驍勇善戰。可是他與文丑一樣,剛剛出場便戰死沙場了。比文丑更為悲慘的是,他被人於萬軍之中取走了首級,而且毫無反抗之力。《三國志·關羽傳》記載:“羽望見良麾蓋,策馬刺良於萬眾之中,斬其首還。”一個以驍勇著稱的人,在戰場上遇上敵人,還不及反抗便已身首異處,這次第,怎一個“慘”字了得?

  通篇分析之後,我們不得不承認,袁紹麾下的這五員虎將,個個實力不弱於蜀漢五虎,或曹魏五子良將,然而他們卻個個結局悽慘,而且除了張郃和麴義外,大都沒能在歷史上,留下屬於自己的輝煌,實在令人唏噓。


圖說三國


我是雞湯,我來答!

袁紹在吞併韓馥後,擁有天下最強的武將集體和謀士集團!可惜,最強的武將沒有出現在後來與曹操的爭霸戰爭中。而謀士群體中,郭嘉、荀彧在後來的爭霸戰爭中,反而出現在了曹操陣營中。

後來曹操最優秀的謀士,郭嘉、荀彧,早期都在袁紹陣營

由於四世三公的出身(袁紹比袁術人望還是高得多),門生故吏遍天下,並曾經擔任天下諸侯的盟主。早期的袁紹最被人看好,是群雄中人才最多的。就連曹操這樣的英雄,早期都仰仗袁紹的庇護!

曹操、劉表這些遠方的盟友先不說了。就說袁紹早期的人才庫吧:

先說袁紹的五虎將,袁紹手下擁有大家後來都知道的“河北四庭柱”,顏良文丑張合高覽,可是,這四位在早期都要往後靠,袁紹早期最仰仗的,是鞠義!如果要評五虎上將的話,鞠義是當仁不讓的首位!

什麼河北四廷柱?我才是如假包換的河北第一名將!

鞠義,我認為可能是漢末群雄爭霸早期最優秀的軍事將領了。他是西涼人,後來又來到了幽州前線發展,可以說,當時西涼和幽州是當時戰爭經驗最豐富的地區,鞠義把兩個地方的經驗都整合起來,可稱為早期最強的將領!

袁紹早期,最大的威脅是北方的公孫瓚。東漢的精銳騎兵,主要出自兩個地方,西涼和幽州。由於西涼過於混亂,坐擁幽州的公孫瓚,擁有的兵源是當時最好的。200多年前的劉秀,正是仰仗著幽州的漁陽突騎橫掃天下的!公孫瓚以此兵源為基礎,還打造了白馬義從,這算是早期最強悍的力量之一了。他在對外戰爭中,可以把烏桓、鮮卑打得苦不堪言。

公孫瓚的白馬義從,是早期最囂張的騎兵力量。

如此強大的公孫瓚,在界橋大戰中,遇到了剋星——鞠義所率領的大戟士。這一戰,堪稱是中國古代史上,步兵剋制騎兵的經典之戰。面對騎兵的突擊,鞠義令八百步兵持盾伏地,安靜從容。等到騎兵靠近,突然喊聲大起,射弩投戟,飛身衝出。連殺公孫瓚軍數千人,一舉擊垮了橫行天下的公孫瓚軍!

大戟士在界橋之戰中的表現,看成古代戰爭中以步制騎的典範。

界橋之戰,是袁紹早期的重要勝利,自此,袁紹軍擺脫了公孫瓚軍騎兵的心理陰影。

早期袁紹帳下最強悍的兩支精銳,“先登死士"和"大戟士\

喝下這口歷史的雞湯


東漢末年,袁紹官拜大將軍,封鄴候,吞併冀、青、幽、並四州之地,有兵士數十萬人,威霸一方,成為最大諸侯。

他沒有五虎將,只有河北四大庭柱,分別為顏良、文丑、張郃、高覽。這四位猛將為袁紹衝鋒陷陣,攻城略地,為他奪下大片地盤。



袁紹前期這麼厲害,到底是靠的誰呢?我認為有如下幾方面的原因:

一、袁紹家世顯赫,禮賢下士,天下人都爭著投奔他家。

袁紹出生於四世三公之家,他祖父是司徒袁湯,父親袁成曾任職五官中郎將,喜歡結交,自大將軍梁冀以下的眾官,沒有不跟他交好的。袁家在朝為官四世,門生故吏遍佈天下,這些後來都成為了袁紹的資源。

袁紹容貌威武莊重,敬重士人,禮賢下士,又注重自己的名聲,待人不分貴賤,皆以平等禮節對待,他結交的貴人與下士,滿街滿巷。

《後漢書·袁紹列傳》記載:紹有姿貌威容,愛士養名。既累世臺司,賓客所歸,加傾心折節,莫不爭赴其庭,士無貴賤,與之抗禮,輜駢柴轂,填接街陌。

這些資源都令袁紹在東漢末年脫穎而出,在民間多有呼聲,天下人都爭著投奔他家。他趁機收集眾多英雄豪傑為自己所用,勢力也就越來越大,影響力也越來越大。



二、袁紹是最早起兵討伐董卓, 在討伐過程中獲得最大的利益。

漢靈帝死後,袁紹勸何進徵召董卓等軍,用來脅迫何太后誅殺宦官。董卓率兵進京後,迅速控制了朝廷,還欲行廢帝之事,引起天下大亂。

東漢末期這場大亂,可以說是由袁紹而起,後來他在朝堂上奮力與董卓抗爭,才為他討回顏面。

初平元年,袁紹便以渤海郡起兵,與袁術、韓馥、孔伷、劉岱、張邈、張超、王匡、袁遺、橋瑁、鮑信等同時起事,每人各有數萬人馬,以討伐董卓為名。眾軍會盟,遙相推舉袁紹為盟主,袁紹的名聲達到了頂點。

《後漢書·袁紹列傳》中記載:是時豪傑既多附紹,且感其家禍,人思為報,州郡蜂起,莫不以袁氏為名。

董卓聽到袁紹起兵于山東,便誅殺了袁紹的叔父袁隗,又將袁氏宗族在京師者著全部殺掉。眾豪傑感念袁紹一家遭受的人禍,都依附於他,各州郡紛紛起事都以袁紹為名。

袁紹得到眾人的擁護,勢力越來越大。



三、袁紹兵多將廣,很早就與其他諸候爭地盤,勢力越來越大。

當時冀州還是韓馥的,袁紹用逢紀的計策,令公孫瓚率兵南下襲擊韓馥,韓馥害怕,讓位給袁紹,袁紹於是做了冀州牧。

紹客逢紀謂紹曰:“夫舉大事,非據一州,無以自立。今冀部強實,而韓馥庸才,可密密要公孫瓚將兵南下,馥聞必駭懼。並遣辯士為陳禍福,馥迫於倉卒,必可因據其位。”《後漢書·袁紹列傳》

袁紹引用沮授為別駕,用他之計攻打公孫瓚,討伐黑山軍,以聲勢威脅匈奴,橫掃黃河以北,合併冀、青、幽、並四州之地。

在天下大亂,諸侯並起時,袁紹利用自己的名聲,是最早建立勢力,也是最早開始爭奪地盤的諸侯,所以他的勢力越來越大。

綜上所述:袁紹強大起來,有家世所助,也有他禮賢下士,各方勢力為他所用,讓他越來越大。東漢末年這場劫難,由袁紹而起,他卻收穫最大,成為最大的諸候,不過,他也沒抓住機會成為最後的贏家。


昊陽閒看歷史


袁紹能統一河北四州之地,其實也就有了定鼎天下的實力。

在歷史上,以河北之地而奪取天下的政權也不少。袁紹能一統河北,說明了其本身也有能力獨到之處,我們來看看,袁紹前期他到底為什麼那麼厲害呢!

袁紹的第一桶金——為勃海太守。

袁紹出身於名門“汝南袁氏”,從他高祖父袁安起,袁氏四代之內有五人位居“三公”之位。


袁紹丰姿威容,愛養士,有賢名,並且對遊俠兒也傾心結識。

於是中常待們彈劾袁紹,“袁本初好養死士,不知此意欲作何為!”

他的叔父袁隗聽到之後,怕袁紹會連累家族,便好好地勸了他一頓,然而袁紹不改初衷。

於是,袁隗便把他薦給了大將軍何進。中平五年,東漢朝庭初置西園八校尉,其中袁紹為佐軍校尉,他的好哥們老曹為典軍校尉,然而軍權卻被上軍校尉的小黃門蹇碩所把控。


(漢朝十常侍)

中平六年,漢靈帝病重,就在“太子”的問題上,大將軍何進與宦官勢力爆發了激烈的衝突。

何進當然要立他妹妹何皇后所生的劉辨為太子,而宦官想立的是王美人所生的劉協。

漢靈帝認為劉辨輕佻,想立劉協,但又怕群臣反對他“廢嫡立長”,於是這事一直託到了漢靈帝死了都沒有解決。

靈帝死了之後,宦官假借議事之名,想先將何進騙入宮中殺死之後,再立劉協。

但何進不上套,他在宮外集結軍隊以待,最後宦官們迫於壓力,不得不立了劉辨為帝,這是外戚與官僚士大夫與宦官爭鬥的一次勝利。


之後,袁紹勸進董卓招西涼軍閥董卓進京,誅殺宦官。然而沒有想到的是,宦官勢力竟然絕地翻盤,他們在大殿上殺死了何進。

董卓進京之後,他跟宦官勢力一樣,也想控制“皇統”來擴張自己的權力。

於是,董卓欲行廢立之事,他問袁紹“天下之主,當是賢明者居之,天下之事,我欲為之,誰敢不從?”袁紹大怒,“天下兵強馬壯之人,也不只是董公一人而已!”

於是拿著寶刀,橫在手中,緩緩而退,直奔冀州而去了!

董卓知道袁紹是名門世家之後,也不敢當時就加害於袁紹。

但一想,他又害怕袁紹在冀州搞風搞雨,於是想去把袁紹抓回來。

有人就勸董卓,“廢立這種大事,非常人所能參與的。袁紹出逃,不是他有什麼異志,應該是他害怕而已。袁家四世三公,門生故吏遍佈天下,不宜樹敵,不如赦免他的罪行,拜為一郡守,也就安了袁氏的心了!”

董卓聽了覺得有理,便拜袁紹為勃海太守。 袁紹的第二桶金——得冀州。



(荀諶勸降韓馥)

初平元年(190年),袁紹在勃海起兵,與十八路諸侯會盟於酸棗,袁紹被推為盟主,老曹為副。

天下豪傑之士,紛紛來投靠袁紹,袁紹一時名滿天下。 冀州牧韓馥見人心歸紹,非常忌憚他,於是便減少軍糧,想讓袁紹的軍隊餓垮餓散。

董卓還未除掉,關東聯軍的各郡長官開始起了心思,他們互相拆臺,袁紹的手下逢紀勸袁紹攻下冀州,袁紹擔心攻不下來,逢紀再出一計,聯合公孫瓚共擊韓馥。

初平二年(191年),韓部將麴義反叛,韓去討伐他反而失利,恰好公孫瓚又在此時南擊韓馥。

在袁紹的運作中,韓馥內憂外患,袁紹便派說客高幹、荀諶去見韓馥,荀諶見到到韓馥之後,便對他說,“如今將軍內憂外患,不如把冀州讓給袁紹吧!袁氏四世三公,仁義之名滿天下,他必然會厚待將軍,也只有他才能抵擋得住公孫瓚了!”

韓馥得知大勢已去,便想把冀州讓給了袁紹。 袁紹的第三桶金——得沮授、田豐、審配。


(沮授、田豐、審配)

韓馥從事數十人無不爭先恐後地要去投靠袁紹,只有閔純、沮授、趙浮、程渙反對。

沮授對韓馥說,“冀州帶甲數十萬,軍糧可支用十年,袁紹孤軍一支,還得仰仗我們供給軍糧,如果斷其軍糧,他的兵不攻自潰,何必要把冀州獻給他呢?”韓馥不聽。

袁紹領冀州牧之後,沒有殺死沮授,反而用他為別駕,他對沮授說,“今朝中有賊臣作亂,我欲興復漢室,希望卿能與我同心,共安社稷。”

沮授感其誠,從此之後便一心一意為袁紹出謀劃策。 又有魏郡的審配,鉅鹿的田豐,這兩人都是大才,都因為為人剛直而不得韓馥所喜,袁紹也拜田豐為別駕,審配為治中。一時之間,袁紹帳下,人才濟濟。

袁紹的第四桶金——打敗了公孫瓚,完成了河北四州的統一。


(白馬將軍公孫瓚)

公孫瓚大破黃巾,威震河北。初平二年(191年)冬,公孫瓚將兵三萬,馬數萬騎,入侵冀州,諸城無不望風響應。

袁紹命令麴義率領精兵八百,強弩千張,為“前登營”,戰時,千弩齊發,公孫瓚軍大敗。麴義追至界橋,公孫瓚結兵再戰,麴義又大破之。

袁紹聽到公孫瓚軍已經被破,他脫離大軍在後十數里,帳下唯有強弩數十張,大戟士百許人。恰有公孫瓚的散兵二千餘騎攻到,包圍袁紹數重,射箭如雨下。田豐扶著袁紹,讓他逃脫到安全的地方。

袁紹大喊:“大丈夫當鬥死於戰場之中,哪有逃跑的道理呢?”

他命令弩弓競發,射傷敵騎。剛好,麴義來相救,騎乃散退。三年之內,袁紹又打敗了公孫瓚一次。從此之後,公孫瓚不敢從幽州來攻了。

興平二年,袁紹被拜為大將軍,名義上兼督冀、青、幽、並河北四州。

四年,袁紹打敗了公孫瓚,在實質上完成了河北四州的割據。



(官渡之戰打響吞天下示意圖)

個人認為,袁紹帳下的有力武將以及精銳兵種,先登營的弩營,戰鬥力應當排在首位,而大戟士這個兵種應排在第二位;而麴義、張合(合阝)、高覽應為河北名將,像文丑、顏良這類將領看似勇猛,其實只適合作先鋒之將而已。

袁紹集團在前期表現出一副蒸蒸日上的模樣,得力帳下的文武合力,並不能單單說是武將建功的。

袁紹本人的家世與名望,使得他在前期一統河北四州之地表現得一帆風順,而且那個時候,他並沒有表現出太多的驕傲自滿,也有前期敵人太過於“弱”的緣故。

當然,強弱對比並不是絕對的,當他揮軍南下時,志向天下,在“官渡之戰”中,就碰到了他一生最強大的敵人。

歪眼小史工作室

文——千古


剛日讀史


袁紹是東漢末年非常著名的霸主之一,可以說是名震天下。







我覺得袁紹的名氣是從鎮壓黃巾軍和誅滅宦官而起的。東漢末年,朝廷中宦官掌權,政治鬥爭十分嚴重,雖然袁紹出生名門,但是手上也沒有多少權利。黃巾軍起義的時候,何進讓他統領左右御林軍,給了他部分兵權,何進醞釀了一個誅滅宦官的計劃,並把這個計劃交給袁紹,讓袁紹幫助他完成。剛開始計劃還很順利,但後來何進並沒有把宦官一網打盡,自己卻慘遭宦官的殺害。誅滅宦官的計劃在何進手裡並沒有完全實施,後來袁紹將這個計劃繼續進行下去,一下誅滅了將近兩千個宦官,導致名聲大噪。

袁紹手下有八大謀事

田豐,沮授,許攸,郭圖,逢紀,審配,辛評,辛毗。

大將有河北四庭柱詳細介紹一下:

第一位 顏良,琅琊臨忻人,河北名將,深得袁紹喜愛,為河北四庭柱之一。袁紹奪取冀州時,顏良斬殺韓馥手下部將耿武。袁紹和公孫瓚交戰時,顏良擔任先鋒大將。袁紹起兵伐曹操時任將軍,袁紹命其領兵進攻白馬。白馬之戰時,顏良出馬,連斬宋憲、魏續二將,徐晃出馬迎戰,也被顏良殺敗,曹軍敗陣而回。後曹操遣關羽出戰,斬顏良於馬下。






第二位 文丑,河北名將,同顏良二人勇冠三軍,為河北四庭柱之一。袁紹奪取冀州時,文丑斬殺韓馥手下部將關純。袁紹和公孫瓚交戰時任先鋒,文丑和公孫瓚交戰不分勝負,後又和趙雲交戰也未分勝負。袁紹起兵伐曹操時任將軍。因顏良被關羽所殺,文丑向袁紹請命,領兵渡黃河為顏良報仇。亂軍之中,張遼、徐晃來戰文丑,文丑連發兩箭,一箭射中張遼盔纓、一箭射中戰馬面頰,張遼落地。徐晃趕過來截住廝殺,二人料難敵文丑,撥馬而走。文丑趕來,關羽提馬舉刀飛奔而來,斬文丑於馬下。








第三位 張郃,字儁義,河間鄚人,為河北四庭柱之一。官渡之戰時,張郃和張遼交戰不分勝負。曹操烏巢劫糧時,張郃建議袁紹派兵往救烏巢,郭圖卻建議袁紹襲取曹操營寨,袁紹聽郭圖之言派兵往劫曹操營寨。張郃和高覽領命而往劫曹營,被曹軍四邊圍住廝殺,袁紹軍大敗。郭圖恐張郃、高覽二將回營在袁紹面前對證,便向袁紹進言二人有降曹之意,又派人告知二人,袁紹因其出師不利,要斬二人。於是,張郃和高覽引本部人馬來投曹操,曹操封張郃為偏將軍,都亭候。張郃跟隨曹操後南征北戰,成為魏之名將,死後諡號壯候。








第四位 高覽,又名高奐,為河北四庭柱之一。官渡之戰時,高覽和許褚交戰不分勝負。曹操烏巢劫糧時,袁紹派高覽和張郃往劫曹操營寨。袁紹聽信郭圖譖言,高覽和張郃不得已投降曹操,曹操封高覽為偏將軍,東萊侯。後在跟隨曹操進攻汝南時,被趙雲所殺。







還有上將淳于瓊,麴義,呂曠,呂翔。

四大能臣荀諶,陳琳,王修,崔琰

三子一甥袁譚,袁熙,袁尚,高幹


A憂鬱的秋褲


對於三國故事所有了解的朋友都會有這樣的感慨,為什麼在初期那麼厲害,感覺他是那種一呼百應一般的神奇人物,東漢末年群雄並起,皆因袁紹,袁紹為何有如此深遠的影響力?

要說袁紹真的依靠了誰,那麼他自然是因為依靠了自己家族的勢力,袁紹祖上四世三公,他上一輩以及上上一代人很牛,才給他帶來了那麼好的聲望,畢竟在古代社會,個人努力是一方面,家世背景才是決定一個人能否順利發跡的主要原因。袁紹是名門之後,他的家族都是有頭有臉的人物,父親和叔父等人都是高官,而且在當時朝廷用人還不是通過科舉考試選拔,而是通過推舉的方式來挑選,所以基本上男子有沒有大的作為,在當時出身就決定了這一切,因為名門只會推選名門,他們可以通過這樣的方式結盟,抱團的力量很大,也讓權勢地位更加穩固的掌握在這些名門的手中,而袁紹的出身就是他的依靠,他在發跡的時候這一點起到了至關重要的作用。

當然也不能說袁紹這個人沒有任何能力,實際上袁紹不僅是名門之後,他自身也有很多優點,而且當時袁紹的做法更加讓人佩服。在東漢末年,當時宦官專權,這些宦官爭奪權力,並對朝堂上的士大夫進行嚴厲的打擊,士大夫們因為無力抵抗而開始躲避,袁紹當時站出來給士大夫撐腰,後來這些人才有了前途和希望,袁紹當時殺死了很多宦官,讓士大夫和百姓們都感到很解氣,所以自然都站在了袁紹的一邊。袁紹的出身還非常好,也為他增加了更多聲譽,所以當時很多有才能的人都希望可以跟隨袁紹有一個好的出路。

實際上袁紹當時沒有五虎將,但是他有河北四庭柱,這些人在作戰的過程中非常的勇猛,也讓袁紹很快就統治了北方,雖然按照戰鬥力來評價這幾個人無法和五虎將相媲美,也是亂世之中的翹楚,從這一點上來看,當時的袁紹勢如破竹,一切彷彿都無法阻礙他前進。與此同時袁紹手下還有荀彧和許攸等人,可以說當時的袁紹非常的強盛,但是袁紹卻有一個致命的性格缺陷,就是嫉妒賢才,他也因為這一性格特點讓他慢慢失去了人心,後來在官渡之戰中一敗塗地。


歷史課課代表


袁紹是標準的官N代,從他們家高祖袁安開始,四世皆是三公,門生故吏眾多,他叔父袁隗是當朝太傅,而袁紹本人從一出生下來,就是註定要做官的人,他本人也依循著東漢出仕做官的潛規則,即先刷名望,找各種名士給自己點贊,讓自己先成為公知。

“勢傾天下”的袁紹集團

公知加強大的家世,使得袁紹在東漢末年,成為了政治優勢最強的人,沒有之一,曹操都只能甘心做袁紹的小弟,在其羽翼下偷偷發展。那麼袁紹的政治優勢在哪裡呢?

當初董卓進京後,誅殺了袁隗和在京袁氏家族成員。在門閥士族為主要政治勢力的東漢,像袁氏這樣的超級門閥被董卓屠戮了,難免激起世家的強烈反彈。

於是袁紹起兵,幾乎就是登高一呼,應者雲集,畢竟這個時候,袁氏這樣的大家族,也只剩下袁本初比較有名望了,看吧,出名要趁早。

“是時,豪傑既多附紹,且感其家禍,人思為報,州郡蜂起,莫不以袁氏為名。”

袁氏的悲慘遭遇,激起了各地豪傑的悲情,大家奮鬥一輩子不就是想成為袁氏這樣“

勢傾天下”的大家族們,如今一個草根野人董卓也像稱王稱霸,這不是赤裸裸打世家們的臉麼。

袁紹的創業史,實際上起點相當高,他不需要如曹操那樣因為身份問題難以號召地方豪強,所以只有退而求其次,放棄世家,轉而組建草根精英的創業團隊,所謂曹魏五子良將,有哪一個出身好的?

而袁紹不需要自己辛苦建設團隊,憑藉其家世與名望,自然有大批人來加入他的集團,這種資本無論在哪個時代,都是別人羨慕不來的,劉備前面那些年,半生蹉跎,到處逢人便說自己乃“中山靖王”之後,這種動不動就提老祖宗的行為,難道劉備不知道很尷尬麼,但是沒有辦法,不提家世,誰知道你是誰,幹嘛要招呼你?

十八路討董聯盟,這個由袁紹發起的活動,一定程度上而言,才是東漢大亂的開始,董卓雖然殘暴,但他的殘暴只在洛陽,漢室起碼還是存在的,但是十八路討董之後,大家分道揚鑣,群雄並起,對漢室朝廷漠不關心,不得不說,跟袁紹不迎漢獻帝有很大關係。

袁紹的成功,代表的並不是東漢草根的崛起,像曹操、劉邦、孫堅父子這樣的,在當時都是不被待見的草根,曹操好點,算是宦官陣營的暴發戶,也不怎麼受士族的待見。而在當時,地方郡守州牧這樣的一方大員,基本上都是當地士族大族出身,他們的家族在當地勢力很大,擁有絕對的權威。一個沒有家族支持的武將再怎麼厲害,想要出來單幹,沒有這些士族在政治上、經濟上的支持,基本是走不下去的。

袁紹靠的就是這些個士族,他的崛起,其實有點類似關隴集團的李唐王朝,只是他本人沒有李淵父子的能耐。人家只用了5年不到的時間,就一統天下了,而袁紹混了十年,錯失了太多的機會,而等他準備幹掉偷偷打野發育起來的曹操時,又因為本人的御下能力,搞得個官渡大敗。

事實證明,家世名望能夠讓一個人快速累積積創業資本,大大縮短創業週期,減少許多風險,但是,如果這個人本身就不是幹領導的料,最終也只會被別人取而代之。

另外曹魏五子良將、蜀漢五虎將,不也是打了十幾年才逐漸成名的麼,張郃原也在袁紹帳下。而袁紹集團的崛起,在官渡以前,一路順風順水,沒打過什麼硬仗,而袁紹本人也是一個厲害的戰將啊,就是領導水平比較差,在政治上的表現,不如曹操許多。


江畔初見月


很榮幸回答這個問題。

袁紹是東漢末年時期的關東的諸侯,擁有過青州,幽州,冀州和幷州,實力是當時諸侯之最,官職為大將軍,儼然是個北方的霸主。但是最初的時候袁紹只是個渤海太守,那他是如何走到北方霸主的地位呢?

我認為前期有幾個人給予了袁紹最大的幫助。

第一個就是逢紀。諸侯討董之後,袁紹回到了渤海,但是渤海無法養得起袁紹的兵馬,因此十分眼紅冀州。而冀州牧韓馥能力一般,幽州公孫瓚也對冀州虎視眈眈。於是逢紀給袁紹出了個主意,利用公孫瓚的心理用冀州作誘餌,引他出兵,而韓馥性格軟弱必然會向袁紹求救,然後趁機鳩佔鵲巢,奪下冀州。袁紹採納逢紀的計謀,併成功地得到了冀州,實力大增。因此雖然逢紀在後來有點低調,但是地位一直沒有動搖。可以說是袁紹奪下冀州的第一功臣。

第二個就是鞠義。因為冀州問題,袁紹和公孫瓚結下了死仇,兩者連續征戰。因為公孫瓚的部隊身處幽州,常年對外族作戰,極其精銳,尤其是白馬義從,戰鬥力超強。袁紹對戰公孫瓚打得很艱難。而鞠義訓練了一支兵馬,名為先登死士。在與公孫瓚對戰中大放異彩,在界橋之戰中,幾乎殲滅了白馬義從,公孫瓚由此大敗,從此一蹶不振。因此鞠義的存在讓袁紹戰勝了前期最大的敵人。

我認為這兩個人對袁紹前期勢力的形成有著最重要的幫助。當然我還覺得袁紹所在的袁家四世三公的名頭也是一樣重要的,如果沒有這個名頭,進入冀州不會那麼順利,也就不會有那麼多名人志士前來投靠,四世三公為袁紹前期能有那麼多的文武起到至關重要的作用。

袁紹麾下沒有五虎將之說,有著河北四庭柱一梁,分別是顏良、文丑、張郃、高覽和韓猛。

上述講解以《三國演義》為基礎。


秋心談歷史


袁紹出自東漢未年著名的汝南袁氏家族。袁氏家族四世三公,在朝中威望極大。而袁紹則忠心耿耿,他誅宦官,以軍事盟主的身份,組織大軍討伐董卓。因為他反對董卓,使袁家遭受了滅門之災。

天下豪傑同情他的遭遇,於是紛紛投靠他,袁紹實力迅速增大,隨後攻佔了翼州、青州、幷州、幽州。統一了河北,成時當時勢力最大的軍閥。

當時曹操還是他的手下,而天下人尚不知有劉玄德。但在這時,他錯過了迎取漢獻帝的時機,被曹操挾持了漢獻帝。這使他失去了號令天下的好機會。

誅宦官、袁紹初露崢嶸

袁紹不到二十歲已出任濮陽縣長,他有清正能幹的名聲。不久,因母親病故服喪,接著又補服父喪,前後共六年。中平元年(184年),袁紹才應大將軍何進的徵召,被任命為中軍校尉。

由於不聽從袁紹的勸告,大將軍何進被中常侍段珪等人,斬殺於嘉德殿前。袁紹當機立斷,與叔父袁隗佯稱奉詔,殺死宦官親黨許相、樊陵,然後列兵朱雀闕下,捕殺沒有來得及逃走的宦官趙忠等人,又下令關閉宮門,嚴禁出入,指揮士兵搜索宮中的宦官,不論老幼皆斬盡殺絕,死者有二千多人。

討伐董卓,袁本初名動天下

中平六年(189年)九月,董卓自署相國,又自稱“貴無上”,他性極殘忍。是時,“洛中貴戚室第相望,金帛財產,家家殷積。卓縱放兵士,突其廬舍,淫略婦女,剽虜資物,謂之‘搜牢’”。

董卓的倒行逆施及種種暴行,引起天下共憤。各地討伐董卓的呼聲日益高漲。而討伐董卓,袁紹是最有號召力的人物,這不僅因為他的家世地位,還因為他有誅滅宦官之功和不與董卓合作的舉動。

初平元年(190年)正月,關東州郡起兵討董,推舉袁紹為盟主。董卓得知袁紹在山東起兵,就把袁紹的叔父袁隗以及在京師的袁氏宗族全部給殺了。此時,豪傑大都歸附袁紹,而且因他一家遭難所受感動,人人想著為他報仇,所以州郡蜂擁而起的部隊,沒有不打袁氏旗號的。

董卓見討董軍勢大,就挾持獻帝棄洛陽而遷都長安。討袁軍卻因各懷異心,都想著保存自己的實力,沒能追擊董軍,只有曹操率本部孤軍追擊董卓,但被擊敗了。

統一河北

謀士沮授向袁紹獻計:

“將軍年少入朝,就揚名海內。廢立之際,能發揚忠義;單騎出走,使董卓驚恐。渡河北上,則渤海從命;擁一郡之卒,而聚冀州之眾。威聲越過河朔,名望重於天下!如今將軍如首先興軍東討,可以定青州黃巾;還討黑山,可以消滅張燕。然後回師北征,平公孫瓚;震懾戎狄,降服匈奴。您就可擁有黃河以北的四州之地,因之收攬英雄之才,集合百萬大軍,迎皇上於西京,覆宗廟於洛陽。以此號令天下,誅討未服,誰抵禦得了?”

袁紹大喜,他依計經過一番戰鬥,建安三年(198年)佔據了冀、青、幽、並四州,擁有幾十萬軍隊,統一了河北,成為當時勢力最強的軍閥。

袁紹麾下的“河北四庭柱”,是他統一河北的關鍵

1、張郃

張郃用兵機變無雙,懂得戰術變化,擅於安營佈陣,根據地形佈置戰略戰術。在街亭之戰中,他以閃電戰擊敗馬謖,從諸葛亮起的蜀國大將都非常忌憚他。

袁紹攻佔翼州後,張郃率部歸降。但是官渡之戰時,袁紹不聽張郃的計策,被曹操偷襲烏巢成功,後又遭小人讒言所害,不得已只能投降曹操。

2、顏良

顏良為袁紹統一河北而立下了汗馬功勞。之前韓馥部將耿武準備刺殺袁紹,被顏良一個回合斬在馬下。在白馬之戰中,呂布的舊部宋憲來挑戰,三個回合內就被顏良一刀砍死。曹操猛將徐晃曾和顏良只戰了二十回合,就被打敗了。

此時關羽出戰,顏良方欲問時,因赤兔馬快,措手不及,被關羽一刀斬於馬下而死。

3、文丑

文丑與顏良齊名,孔融曾說過:“顏良、文丑勇冠三軍”。能夠得到孔融等人的認可,可見其能。 在磐河一戰中,文丑連敗數將,差點擒獲公孫瓚,與趙雲大戰60回合不分勝負,隨後與顏良為先鋒,擊公孫瓚,平定河北。

顏良被斬後,文丑領軍為其報仇,據延津挑戰曹操,卻中餌敵之計而軍亂,文丑挺身獨戰,射退張遼,與徐晃大戰三十合不分勝敗,追擊中正遇關羽,戰不三合,心怯欲走,被關羽趕上斬於馬下。

4、高覽

他與顏良、文丑、張郃並稱“河北四庭柱。”在官渡之戰中,他與張郃被派去攻擊曹營,但被曹軍擊敗。回軍時,郭圖誣告他與張郃不盡力迎戰,他與張郃被逼投降曹操,其後就下落不了明。

“ 河北四庭柱”解散後,袁紹也一蹶不振了!


揚生解史


公元189年,漢少帝劉辯皇帝位置還未坐熱,就被董卓撤換,讓劉協繼位。在換皇帝前。董卓先跟大臣們做了一番討論,大臣們畏懼董卓的武力,只得個個打哈哈說贊同,不過有個人卻站了出來。董卓大怒,拍著腰間的刀“小子,你以為我的刀不快麼?”

誰知那人絲毫未被嚇到,反而相激“難道只有董大人的刀快麼!”,說完拔出刀,揚長而去。


說起袁紹,讓人驚歎的不是他的能力,而是他如何迅速敗完自家基業。要知道,汝南袁家可是“四世三公,勢傾天下”。東漢時期的三公,什麼太尉、司徒、司空他們家都有人,三公的位置相當於宰相,是一人之下,萬人之上的至尊榮耀。在那個講究門第出身的年代,光自報家門,就能吸引一大批粉絲,完全不愁吃穿。


事實上,袁紹起初也是這麼幹的,袁本初年少的時候,隱居洛陽,只和名士交朋友,其它出身差的想見他一面都難,那些年,袁紹頗有“交盡美女名士”的豪情。甚至朝廷召他做官,他都懶得搭理。中常侍趙忠抱怨說“這個袁本初坐地起價,不應召竟擅自養死士,到底要做什麼?”他叔父袁隗知道後,責罵袁紹說“你要害我們家破人亡是不是?”於是袁紹這才有做官的打算。

袁紹逃出洛陽四個月後,就成為了軍閥。然後又憑藉家族的聲望,他做起了“關東聯軍”的盟主,雖然聯軍的目標是討伐董卓,擊潰西北軍。實際上關東聯軍各懷鬼胎,以爭搶地盤為己任,還沒討伐董卓。自己就先打起來,首先劉岱殺橋瑁;袁紹砍韓馥;接著袁紹與袁術兄弟互毆...董卓無意成為軍閥,現在卻讓無數人成為軍閥。


經過幾番角逐後,最終北方大地只剩下兩股勢力,一個是曹操,一個袁紹。幾乎沒人看好曹操,他手上只有一張牌那就是漢獻帝,其它無論是兵力還地盤,他都比不上袁紹。


這似乎是一場毫無懸念的爭鬥,士族這方無一把寶壓在袁紹這邊,普遍不看好曹操,於是有董承叛變,劉備叛逃;豫州騷亂;徐州降袁;劉表暗中策反;孫策意圖偷襲...

不過曾經做過袁紹幕僚的荀彧卻說“此人終不能成器”,果然袁紹不負荀彧厚望;其實袁紹軍營中不乏一流的謀士比如田豐,一流的大將比如張郃,但袁紹不聽,硬是把一手好牌打成爛牌,可能這就是他的屬性!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