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4.03 酷愛讀書是成功人士的共性

酷愛讀書是成功人士的共性

酷愛讀書是成功人士的共性

導語:

讀書之於個人事業的發展。正如巴菲特的黃金搭檔查理•芒格所說:“我這輩子遇到的聰明人(來自各行各業的聰明人)沒有不每天閱讀的——沒有,一個都沒有;我認識的聰明人沒有不看很多書的。”

曾經有人做過一個調查,發現有些非常注重自身文化修養的人,工作後除了閱讀關乎謀生技能的實用書籍,還酷愛廣泛閱讀哲學文學、歷史科學等人文社科類經典好書。

這些人最後幾乎都成為了各領域最優秀、能力最突出的佼佼者;而那些只關注當下是否有用、沒能堅持深度閱讀的人,最終大多都活得越來越狹窄,越來越平庸。

關於讀書對於我們人生的意義,高盛CEO貝蘭克梵的下面這段話總結得一語中的:

學習維持生計必須的東西當然很重要。但不要忘了閱讀,學習歷史文化以及時事,你會變得更吸引人,對你自己也更加有趣,會在你的工作上更加成功;

我讀過的絕大部分書對我的工作甚至這個行業都沒有直接的用處,但是書中的經驗教訓總會以意想不到的方式發揮作用

即使在明星、歌星這個領域,那些談吐最有涵養,最受人尊敬的演員和歌手,也多是愛讀書的人。比如出了名“好讀書”的演員胡歌,遭遇車禍處於人生低谷時,他開始閱讀寫作。他在專欄文章裡寫:“如果皮囊難以修復,就用思想去填滿它吧。”

還有大家也不陌生的,被公認為“談吐有墨香,透著一股不做作的書卷味”的陳道明......在此就不一一列舉了。在愛讀書的明星中,有一位比較特別,文學批評家朱大可說他是中國罕見的知識分子型音樂人。

酷愛讀書是成功人士的共性

這位明星便是中國內地流行樂男歌手、著名音樂製作人李健。《人民日報》曾發表過他的《讀書的“無用”與“有用”》,他說:

對我個人而言,讀書還是一種具有儀式感的行為。就如同寫歌詞我習慣於鋼筆一樣,我更鐘情於紙質書:

古人讀書,講究焚香沐浴、品茗閒吟,追求蕭然自遠、悠然自足的境界......儀式感讓閱讀悅目悅耳悅心,更有味道也更為神聖。

接下來,我們就來分享這篇文章~


讀書的“無用”與“有用”

文 | 著名音樂人李健

所謂讀書的意義,大概就是:讓人的眼界更開闊,對自我有更清醒的認識,而不至於狂妄。

一個人讀書越多,越會意識到自己的匱乏。但我並不將讀專業書視為完整意義上的讀書,在我看來,

一個人不論從事什麼行業,都應該讀一些人文社科類的圖書

人們常問我:閱讀與音樂創作的關係是怎樣的?它們二者時有關聯,有時卻未必。我最近在讀古詩,常驚歎古人奇崛的想象力,這樣的閱讀能錘鍊我的語言,啟發我表達的方式。

但人生中更多的閱讀,是在無形當中發揮著潛移默化的影響。

所以,我更倡導非功利的閱讀,建議大家讀點看似無用的書,培養點看似無用的愛好,以陶冶情操、淨化心靈。

實用主義是我們今天特別要警惕的。這一點從當今大學基礎理論類專業的冷清與應用類專業的火爆可見一斑。

我曾無數次聽到類似的疑問:數學研究有用嗎?哥德巴赫猜想有用嗎?要知道,沒有這些基礎理論的研究,就不可能有我們今天的計算機技術,一些表面看似沒用的理論,建構了今天的科技。

其實我讀書並不多,但我喜歡反覆閱讀同一本書,尤其是經典作品。這是受到作家餘華的啟發,他是幾乎不讀暢銷書的。

酷愛讀書是成功人士的共性

如今各種出版物浩如煙海,而現代人的閱讀時間越來越少,你很難有時間和精力去檢驗哪些書是好還是壞。

那些擺放在機場書店、火車站書店的五花八門的圖書,多數看了會讓人失望。

但經典不會,無論何時翻閱經典,你都會滿載而歸。人們還常說:興趣是最好的老師。但我認為不應該完全憑著興趣閱讀,有時也要強迫自己讀一些費力的書,這樣才可能有進步。

作家馬爾克斯每天強迫自己上午9點到下午2點進入工作狀態,實在寫不出來東西,也要在書桌旁坐上兩個小時。讀書同樣需要自我約束和自我強制。

童話讀起來毫不費力,但人的一生不可能只是讀童話,還是要強迫自己讀一些看不懂、不好讀的書。《追憶似水年華》《哈扎爾辭典》這類書不像心靈雞湯那麼好讀,但強制自己讀下來,一定會有收穫。

對我個人而言,讀書還是一種具有儀式感的行為。就如同寫歌詞我習慣於鋼筆一樣,我更鐘情於紙質書。古人讀書,講究焚香沐浴、品茗閒吟,追求蕭然自遠、悠然自足的境界。但對著電子屏幕一堆二進制的數字編碼,我聞到的不是“書香”,而是工業氣息。

就像現在網絡如此發達,還是有許多愛樂人蒐集老唱片、音樂CD一樣,儀式感讓閱讀悅目悅耳悅心,更有味道也更為神聖。

對全社會而言,目前存在著一個巨大反差。我們的出版業數字龐大,新書源源不斷,但從全世界來看,我們是人均讀書量很少的國家,遠非一個文明古國所應該呈現的。原因何在?這值得我們深思。

酷愛讀書是成功人士的共性

< END >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