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2 宋仁宗趙禎是一個怎樣的存在?

鈦合金金華火腿


來聊聊趣事一件~

北宋真宗年間,有個宦官叫周懷政,幷州(今屬山西太原)人,早年是個孤兒,是宋太宗可憐他,把他從戰場上撿回來,交給太監周紹宗撫養,最初服侍東宮太子趙受益。

趙受益是宋仁宗趙禎做太子時候叫的名字,那時小太監周懷政善於偽裝,常常屁顛屁顛在太子宮門前跑來跑去,給大家一種和太子很親近的假象。

周懷政仗與太子的“親密”關係,結交了王旦、寇準等名臣,開始得意忘形,不知天高地厚,有一天看到太子給老師題字,於是求太子給自己也寫幾個字。

十歲的太子對老師倒是恭恭敬敬,題寫了“寅亮天地弼予一人”,接下來像開玩笑一樣,給周懷政提筆寫下“周家哥哥斬斬”幾個字。

可能是提醒這傢伙注意一點,少跟領導套近乎,也不撒泡尿照照,自己是什麼貨色?

宋真宗封祀泰山,周懷政受命負責後勤工作,因建造行宮有功,被封為昭宣使,開始踏上仕途。

真宗病重期間,周懷政密召大臣楊崇勳、楊懷吉等人,陰謀策劃誅殺寵臣丁謂,迎立皇太子趙受益,以寇準復任宰相主持朝政,從而剝奪劉太后的權力。

宮變尚未實施就流產了,其中參與策劃的“二楊”事到臨頭害怕了,下邊那東西還在的還不如割掉的硬氣,於是反水投靠了丁謂,把謀殺計劃和盤托出。

一屁溝子冷汗的丁謂大驚失色,立即夜訪軍方重要人物曹利用尋求庇護。

次日清晨,曹利用入宮覲見,宋真宗聞聽奏報勃然大怒,迅速逮捕了周懷政等人。

周懷政倒是很仗義,也不亂咬,也不辯解,很快招供認罪。

宮變失敗後,周懷政被斬首示眾,監斬官在他臨死之前痛斥他:“你一個太監,自持與皇太子關係親密,四處炫耀,你特麼不是找死嗎?真是死有餘辜啊!”

當年太子那句“周家哥哥斬斬”一語成讖。

周懷政黨羽皆被抄家發配,其養父周紹忠早就看不慣養子的不自量力,曾經說過:“斫頭豎子終累我!”——這挨千刀兒的逆子,早晚得連累我啊。

這話也應驗了!周紹忠因為規勸養子,不要倒行逆施,因而得以免死,但活罪難饒。

宋真宗雖然知道太子沒有參與宮變策劃,但是暴怒之下,還是產生了廢掉太子趙受益的想法。

幸好宰相李迪苦苦相勸:“陛下有几子,乃欲為此計?”——皇上您有幾個兒子啊?咋能有這種想法呢?

太子趙受益有驚無險,最終在宋真宗駕崩後,成功登上皇位,更名趙禎,史稱宋仁宗。


漢周讀書


宋仁宗是一個仁君,但卻不是仁弱之君,他的存在在中國歷史上就是一個“仁”字當頭,且這種仁,五人能超越。宋仁宗景祐五年,曾依靠北宋的藩屬党項政權首領李元昊脫宋自立,建國“大夏”,與北宋分庭抗禮。宋仁宗知道此事後的第一反應自然是氣憤不已,當下決定出兵伐夏,並廢除李元昊原來在宋庭的官爵。那一刻的宋仁宗,英姿勃發,誰敢說他是仁弱之君?此後三年,北宋與西夏之間爆發了第一次戰爭,此戰結果就是見證。



這次戰爭裡,三川口之戰堪稱感人。三川口之戰前期,李元昊通過假象讓宋朝對延州防禦放鬆警惕,宋朝遭遇偷襲,不過因為宋朝將士的同仇敵愾,西夏最終偷襲失敗。更搞笑的是,李元昊多次寫信給宋朝守將劉平,希望劉平能夠投入西夏陣營,不過沒有成功,後來在宋將許德懷的進攻下,三川口之戰以北宋勝利結束。 雖然之後的好水川之戰宋朝落敗,宋仁宗也貶了韓琦、范仲淹等人,但沒有就此消極。



慶曆二年,西夏得了甜頭後開始主動攻宋,並且軍隊數量龐大,宋軍的軍事力量不強大,所以定川寨陷入西夏軍隊的重圍,九千餘人幾乎全軍覆滅。與此同時,西夏另一路遇到宋朝原州知州的阻擊,西夏軍全軍覆滅。最終,以北宋勝利告終。



事情的轉折來了,宋仁宗並非好大喜功的皇帝,他覺得重創西夏就夠了,沒必要趕盡殺絕,決定與西夏議和,後來目的也達到了,西夏重新稱臣,與北宋建立和平友好的邊境貿易。這本是好事,但想議和的卻是獲勝的宋朝,比起歷朝歷代那些失敗者求議和的相比,宋仁宗化主動為被動,看起來極其不明智,還給後世落下了口實,但卻促進了民族團結,並且展現了他一個帝王的寬博胸襟,實在不能說他仁弱。


翻出歷史那一頁


其實原因就在一個“仁”字。子曰:“仁”,愛人也。仁,是儒家的核心要義,是君子的最高標準。嚴以律己、寬以待人、心存慈悲,此所謂君子之仁。包容萬象、匡扶天下、悲天憫人,此所謂天子之仁。

從這個意義上講,趙禎當得起“仁宗”的諡號。

他是一位大度的皇帝,善於納諫,聽得進逆耳忠言。包拯、范仲淹都是當朝名臣。沒有皇帝的寬厚包容,怎麼會有犯顏直諫的賢臣。有人說,“仁宗雖百事不會,卻會做官家(皇帝)”。這正是宋仁宗的高明之處,垂拱而治才是最高境界。“勞神苦思,代百司之職役”,終究略遜一籌。

他是一位節儉的皇帝。有一次,時值初秋,官員獻上蛤蜊。仁宗問從哪裡弄來的,臣下答說從遠道運來。又問要多少錢,答說共28枚,每枚錢一千。仁宗說:“我常常告誡你們要節省,現在吃幾枚蛤蜊就得花費28000錢,我吃不下!”他也就沒有吃。又一次,仁宗處理事務到深夜,又累又餓,很想吃碗羊肉熱湯,但他忍著飢餓沒有說出來,第二天,皇后知道了,就勸他:“陛下日夜操勞,千萬要保重身體,想吃羊肉湯,隨時吩咐御廚就好了,怎能忍飢使陛下龍體受虧呢?”仁宗對皇后說:“宮中一時隨便索取,會讓外邊看成慣例,我昨夜如果吃了羊肉湯,御廚就會夜夜宰殺,一年下來要數百隻,形成定例,日後宰殺之數不堪計算,為我一碗飲食,創此惡例,且又傷生害物,於心不忍,因此我寧願忍一時之餓。”事情雖小,足見精神。仁宗宅心仁厚、樸素節儉由此可見一斑。

他是一位銳意進取的皇帝。仁宗當政期間,發行了世界上最早的紙幣———“交子”。宋中期土地兼併及冗宮、冗兵、冗費現象日益嚴重,仁宗深以為慮,重用名臣范仲淹等進行改革,這就是“慶曆新政”。

人無完人,宋仁宗也有很多缺點和不足。但是他寬厚包容、體恤民生的仁厚性格,使他成為中國傳統道德觀念裡的完美君主。所以備受推崇。

對於中國善良的老百姓來說,皇帝能夠心存悲憫、不折騰、不虐殺,讓他們安安心心當奴才,便是天底下最好的皇帝了。夫復何求。

對於文人士大夫集團來說,皇帝能夠聽得進他們的勸說、容得下他們的過失、給得起他們富貴,便是天底下最好的皇帝了。吾皇萬歲。

對於皇帝來說,他不需要有什麼才華,只需要有一顆“仁愛之心”就足夠了,而這恰恰也是最難的。


上將噯福斯


宋仁宗(1010年5月12日-1063年4月30日),中國北宋第四代皇帝(1022年3月23日-1063年4月30日在位)。初名受益,宋真宗的第六子,生於大中祥符三年(1010年),1018年立為皇太子,賜名趙禎,1023年即帝位,時年13歲。1063年駕崩於汴梁皇宮,享年53歲。他被譽為“千古第一仁君”,歷史學家稱其為“守成賢主”。

仁宗5歲封慶國公,9歲為太子,13歲老爹一駕崩就改名趙禎,登基為帝。但少年時光的日子卻異常艱難,他的糊塗老爹,那個簽下 “澶淵之盟”的宋真宗,時刻擔心大臣會利用太子架空自己,於是13歲的少年天子就迎來了最大的考驗,那就是他的“母后”——章獻太后。在太后和臣子的權力拉鋸中,年少的趙禎成了這兩派鬥爭中的擋箭牌,而趙禎也不是無能的草包。正是這一點,決定了北宋初年改革的走勢——高潮短暫,餘音很長。

宋仁宗在位的時候,雖然他的才華、謀略、經歷、軍功都算不上十佳,甚至在歷朝守成之君中也不是聲譽卓著的明君但是他在人格上可以說是中國少有的“好”皇帝,他宅心仁厚,仁慈善良。他可以容忍各種激烈的批評意見,哪怕是對他私生活妄加非議,他聽了也從不挾憤報復。宋朝在宋仁宗的治理下,呈現出“四海雍熙、八荒平靜,士農樂業、文武忠良”的盛世景象,史稱“仁宗盛治”。接下來我們就來看一看這位仁君的酸甜苦辣吧!

宋仁宗在位長達四十年,以“仁”著稱於世,而千百年後,今人想起宋仁宗來,都認為他那個時代,配得上“文明”二字。但是作為一位帝王,宋仁宗的脾氣好到想都不敢想。

有一次,開封府尹包拯上堂進諫,激動之時口水甚至噴到了皇帝的臉上。但仁宗並不但沒有露出任何不悅的表情,還在包拯轉身的時候偷偷擦掉臉上的口水,最後還採納了包拯的建議。

仁宗不僅脾氣好好到爆,還十分為別人著想。有一次,宋仁宗在皇宮中散步,時不時就回頭看卻什麼都不說,知道回寢宮之後才說自己渴壞了。手下問為什麼剛才在外面不說,仁宗說沒有看見有人拿水壺,如果自己說了肯定有人會到懲罰。

再次就是這位仁宗皇帝十分“仁義” 宋仁宗嚴格遵守了宋朝“不殺上書言事者和士大夫”的祖訓,大量提拔有識之士甚至是異見人士。當蘇軾在試卷中罵他沉迷歌舞不關心百姓疾苦,有人提出要懲處時,宋仁宗看了之後說,一個讀書人有這樣進言的氣魄,應該提拔。

還有就是實施“仁政“:高麗棒子不上貢,大臣建議討伐。宋仁宗說,領導有罪,百姓又沒罪,不能打。財政部要開源,動起了徵收鹽稅的心思。仁宗說這一徵稅,老百姓就要吃價格昂貴的鹽了,親自下手詔,罷免鹽稅。

宋仁宗還是個大才子,琴棋書畫詩,樣樣精通,特別是書法,擅長飛白書法。宋歐陽修雲“仁宗萬機之暇,無所玩好,惟親翰墨,而飛白尤為神妙。” 他臨《蘭亭序》,千百年來廣受書畫大家的好評。

在位四十一年。在位時候宋朝面臨官僚膨脹的局面,冗官冗兵特多,而對外戰爭卻又屢戰屢敗,雖然西夏已向宋稱臣,但邊患危機始終未除。後來雖一度推行“慶曆新政”,但未克全功。很多年以後,激進的王安石改革失敗了,宋神宗又恢復了祖父仁宗的溫和改良做法,遼國君主急忙召集將領:“不許再去邊界惹事了,宋朝又回到了仁宗的路上”。

那為什麼這位看似“百事不會”的宋仁宗,能有這麼高人氣呢?直接一條原因,就是命好,趕上了北宋王朝一個文化最繁榮,“精英”扎堆湧現的時代。包拯歐陽修范仲淹,韓琦富弼蘇軾,曾鞏梅堯臣蘇舜欽,北宋王朝政治家文學家思想家,幾乎全在這個年代薈萃。但更重要的是,在這個風雅年代執政的宋仁宗,全身舉手投足,都是文人們最喜歡的好品質。

納諫、節儉、勤政、愛民是宋仁宗終生奉行的準則,其本質,則是統治者要有敬畏之心。敬畏,讓宋仁宗在生前施行善治,大得人心,也讓他死後,以一個“仁”字征服歷史,贏得尊敬。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