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2 宋仁宗赵祯是一个怎样的存在?

钛合金金华火腿


来聊聊趣事一件~

北宋真宗年间,有个宦官叫周怀政,并州(今属山西太原)人,早年是个孤儿,是宋太宗可怜他,把他从战场上捡回来,交给太监周绍宗抚养,最初服侍东宫太子赵受益。

赵受益是宋仁宗赵祯做太子时候叫的名字,那时小太监周怀政善于伪装,常常屁颠屁颠在太子宫门前跑来跑去,给大家一种和太子很亲近的假象。

周怀政仗与太子的“亲密”关系,结交了王旦、寇准等名臣,开始得意忘形,不知天高地厚,有一天看到太子给老师题字,于是求太子给自己也写几个字。

十岁的太子对老师倒是恭恭敬敬,题写了“寅亮天地弼予一人”,接下来像开玩笑一样,给周怀政提笔写下“周家哥哥斩斩”几个字。

可能是提醒这家伙注意一点,少跟领导套近乎,也不撒泡尿照照,自己是什么货色?

宋真宗封祀泰山,周怀政受命负责后勤工作,因建造行宫有功,被封为昭宣使,开始踏上仕途。

真宗病重期间,周怀政密召大臣杨崇勋、杨怀吉等人,阴谋策划诛杀宠臣丁谓,迎立皇太子赵受益,以寇准复任宰相主持朝政,从而剥夺刘太后的权力。

宫变尚未实施就流产了,其中参与策划的“二杨”事到临头害怕了,下边那东西还在的还不如割掉的硬气,于是反水投靠了丁谓,把谋杀计划和盘托出。

一屁沟子冷汗的丁谓大惊失色,立即夜访军方重要人物曹利用寻求庇护。

次日清晨,曹利用入宫觐见,宋真宗闻听奏报勃然大怒,迅速逮捕了周怀政等人。

周怀政倒是很仗义,也不乱咬,也不辩解,很快招供认罪。

宫变失败后,周怀政被斩首示众,监斩官在他临死之前痛斥他:“你一个太监,自持与皇太子关系亲密,四处炫耀,你特么不是找死吗?真是死有余辜啊!”

当年太子那句“周家哥哥斩斩”一语成谶。

周怀政党羽皆被抄家发配,其养父周绍忠早就看不惯养子的不自量力,曾经说过:“斫头竖子终累我!”——这挨千刀儿的逆子,早晚得连累我啊。

这话也应验了!周绍忠因为规劝养子,不要倒行逆施,因而得以免死,但活罪难饶。

宋真宗虽然知道太子没有参与宫变策划,但是暴怒之下,还是产生了废掉太子赵受益的想法。

幸好宰相李迪苦苦相劝:“陛下有几子,乃欲为此计?”——皇上您有几个儿子啊?咋能有这种想法呢?

太子赵受益有惊无险,最终在宋真宗驾崩后,成功登上皇位,更名赵祯,史称宋仁宗。


汉周读书


宋仁宗是一个仁君,但却不是仁弱之君,他的存在在中国历史上就是一个“仁”字当头,且这种仁,五人能超越。宋仁宗景祐五年,曾依靠北宋的藩属党项政权首领李元昊脱宋自立,建国“大夏”,与北宋分庭抗礼。宋仁宗知道此事后的第一反应自然是气愤不已,当下决定出兵伐夏,并废除李元昊原来在宋庭的官爵。那一刻的宋仁宗,英姿勃发,谁敢说他是仁弱之君?此后三年,北宋与西夏之间爆发了第一次战争,此战结果就是见证。



这次战争里,三川口之战堪称感人。三川口之战前期,李元昊通过假象让宋朝对延州防御放松警惕,宋朝遭遇偷袭,不过因为宋朝将士的同仇敌忾,西夏最终偷袭失败。更搞笑的是,李元昊多次写信给宋朝守将刘平,希望刘平能够投入西夏阵营,不过没有成功,后来在宋将许德怀的进攻下,三川口之战以北宋胜利结束。 虽然之后的好水川之战宋朝落败,宋仁宗也贬了韩琦、范仲淹等人,但没有就此消极。



庆历二年,西夏得了甜头后开始主动攻宋,并且军队数量庞大,宋军的军事力量不强大,所以定川寨陷入西夏军队的重围,九千余人几乎全军覆灭。与此同时,西夏另一路遇到宋朝原州知州的阻击,西夏军全军覆灭。最终,以北宋胜利告终。



事情的转折来了,宋仁宗并非好大喜功的皇帝,他觉得重创西夏就够了,没必要赶尽杀绝,决定与西夏议和,后来目的也达到了,西夏重新称臣,与北宋建立和平友好的边境贸易。这本是好事,但想议和的却是获胜的宋朝,比起历朝历代那些失败者求议和的相比,宋仁宗化主动为被动,看起来极其不明智,还给后世落下了口实,但却促进了民族团结,并且展现了他一个帝王的宽博胸襟,实在不能说他仁弱。


翻出历史那一页


其实原因就在一个“仁”字。子曰:“仁”,爱人也。仁,是儒家的核心要义,是君子的最高标准。严以律己、宽以待人、心存慈悲,此所谓君子之仁。包容万象、匡扶天下、悲天悯人,此所谓天子之仁。

从这个意义上讲,赵祯当得起“仁宗”的谥号。

他是一位大度的皇帝,善于纳谏,听得进逆耳忠言。包拯、范仲淹都是当朝名臣。没有皇帝的宽厚包容,怎么会有犯颜直谏的贤臣。有人说,“仁宗虽百事不会,却会做官家(皇帝)”。这正是宋仁宗的高明之处,垂拱而治才是最高境界。“劳神苦思,代百司之职役”,终究略逊一筹。

他是一位节俭的皇帝。有一次,时值初秋,官员献上蛤蜊。仁宗问从哪里弄来的,臣下答说从远道运来。又问要多少钱,答说共28枚,每枚钱一千。仁宗说:“我常常告诫你们要节省,现在吃几枚蛤蜊就得花费28000钱,我吃不下!”他也就没有吃。又一次,仁宗处理事务到深夜,又累又饿,很想吃碗羊肉热汤,但他忍着饥饿没有说出来,第二天,皇后知道了,就劝他:“陛下日夜操劳,千万要保重身体,想吃羊肉汤,随时吩咐御厨就好了,怎能忍饥使陛下龙体受亏呢?”仁宗对皇后说:“宫中一时随便索取,会让外边看成惯例,我昨夜如果吃了羊肉汤,御厨就会夜夜宰杀,一年下来要数百只,形成定例,日后宰杀之数不堪计算,为我一碗饮食,创此恶例,且又伤生害物,于心不忍,因此我宁愿忍一时之饿。”事情虽小,足见精神。仁宗宅心仁厚、朴素节俭由此可见一斑。

他是一位锐意进取的皇帝。仁宗当政期间,发行了世界上最早的纸币———“交子”。宋中期土地兼并及冗宫、冗兵、冗费现象日益严重,仁宗深以为虑,重用名臣范仲淹等进行改革,这就是“庆历新政”。

人无完人,宋仁宗也有很多缺点和不足。但是他宽厚包容、体恤民生的仁厚性格,使他成为中国传统道德观念里的完美君主。所以备受推崇。

对于中国善良的老百姓来说,皇帝能够心存悲悯、不折腾、不虐杀,让他们安安心心当奴才,便是天底下最好的皇帝了。夫复何求。

对于文人士大夫集团来说,皇帝能够听得进他们的劝说、容得下他们的过失、给得起他们富贵,便是天底下最好的皇帝了。吾皇万岁。

对于皇帝来说,他不需要有什么才华,只需要有一颗“仁爱之心”就足够了,而这恰恰也是最难的。


上将嗳福斯


宋仁宗(1010年5月12日-1063年4月30日),中国北宋第四代皇帝(1022年3月23日-1063年4月30日在位)。初名受益,宋真宗的第六子,生于大中祥符三年(1010年),1018年立为皇太子,赐名赵祯,1023年即帝位,时年13岁。1063年驾崩于汴梁皇宫,享年53岁。他被誉为“千古第一仁君”,历史学家称其为“守成贤主”。

仁宗5岁封庆国公,9岁为太子,13岁老爹一驾崩就改名赵祯,登基为帝。但少年时光的日子却异常艰难,他的糊涂老爹,那个签下 “澶渊之盟”的宋真宗,时刻担心大臣会利用太子架空自己,于是13岁的少年天子就迎来了最大的考验,那就是他的“母后”——章献太后。在太后和臣子的权力拉锯中,年少的赵祯成了这两派斗争中的挡箭牌,而赵祯也不是无能的草包。正是这一点,决定了北宋初年改革的走势——高潮短暂,余音很长。

宋仁宗在位的时候,虽然他的才华、谋略、经历、军功都算不上十佳,甚至在历朝守成之君中也不是声誉卓著的明君但是他在人格上可以说是中国少有的“好”皇帝,他宅心仁厚,仁慈善良。他可以容忍各种激烈的批评意见,哪怕是对他私生活妄加非议,他听了也从不挟愤报复。宋朝在宋仁宗的治理下,呈现出“四海雍熙、八荒平静,士农乐业、文武忠良”的盛世景象,史称“仁宗盛治”。接下来我们就来看一看这位仁君的酸甜苦辣吧!

宋仁宗在位长达四十年,以“仁”著称于世,而千百年后,今人想起宋仁宗来,都认为他那个时代,配得上“文明”二字。但是作为一位帝王,宋仁宗的脾气好到想都不敢想。

有一次,开封府尹包拯上堂进谏,激动之时口水甚至喷到了皇帝的脸上。但仁宗并不但没有露出任何不悦的表情,还在包拯转身的时候偷偷擦掉脸上的口水,最后还采纳了包拯的建议。

仁宗不仅脾气好好到爆,还十分为别人着想。有一次,宋仁宗在皇宫中散步,时不时就回头看却什么都不说,知道回寝宫之后才说自己渴坏了。手下问为什么刚才在外面不说,仁宗说没有看见有人拿水壶,如果自己说了肯定有人会到惩罚。

再次就是这位仁宗皇帝十分“仁义” 宋仁宗严格遵守了宋朝“不杀上书言事者和士大夫”的祖训,大量提拔有识之士甚至是异见人士。当苏轼在试卷中骂他沉迷歌舞不关心百姓疾苦,有人提出要惩处时,宋仁宗看了之后说,一个读书人有这样进言的气魄,应该提拔。

还有就是实施“仁政“:高丽棒子不上贡,大臣建议讨伐。宋仁宗说,领导有罪,百姓又没罪,不能打。财政部要开源,动起了征收盐税的心思。仁宗说这一征税,老百姓就要吃价格昂贵的盐了,亲自下手诏,罢免盐税。

宋仁宗还是个大才子,琴棋书画诗,样样精通,特别是书法,擅长飞白书法。宋欧阳修云“仁宗万机之暇,无所玩好,惟亲翰墨,而飞白尤为神妙。” 他临《兰亭序》,千百年来广受书画大家的好评。

在位四十一年。在位时候宋朝面临官僚膨胀的局面,冗官冗兵特多,而对外战争却又屡战屡败,虽然西夏已向宋称臣,但边患危机始终未除。后来虽一度推行“庆历新政”,但未克全功。很多年以后,激进的王安石改革失败了,宋神宗又恢复了祖父仁宗的温和改良做法,辽国君主急忙召集将领:“不许再去边界惹事了,宋朝又回到了仁宗的路上”。

那为什么这位看似“百事不会”的宋仁宗,能有这么高人气呢?直接一条原因,就是命好,赶上了北宋王朝一个文化最繁荣,“精英”扎堆涌现的时代。包拯欧阳修范仲淹,韩琦富弼苏轼,曾巩梅尧臣苏舜钦,北宋王朝政治家文学家思想家,几乎全在这个年代荟萃。但更重要的是,在这个风雅年代执政的宋仁宗,全身举手投足,都是文人们最喜欢的好品质。

纳谏、节俭、勤政、爱民是宋仁宗终生奉行的准则,其本质,则是统治者要有敬畏之心。敬畏,让宋仁宗在生前施行善治,大得人心,也让他死后,以一个“仁”字征服历史,赢得尊敬。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