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4.13 農民合作社:為誰而生、向何處去

農民合作社:為誰而生、向何處去

一、農民合作社:為改善廣大農戶的經濟地位而生、以服務農戶為宗旨

我國最大的農情是人多地少, 農戶經營超小規模化。按照農業部的最新統計, 截至2015年底, 我國耕地經營規模在10畝以下的農戶為21275.1萬戶, 佔農戶總數的79.6%;而經營規模在30畝以上的農戶為1052.0萬戶, 僅佔農戶總數的3.9%。根據世界銀行 (2007) 土地經營規模在2公頃及以下為“小農”的標準, 我國仍然是小農生產的汪洋大海。小農生產兼業化在我國將是一個長期而漫長的歷史過程, 不會因工業化、城鎮化進程的加快而快速消亡。習近平總書記在安徽小崗村農村改革座談會上指出, “在這個問題上, 我們要有足夠的歷史耐心。”

合作社制度是西方的舶來品, 歷史上, 農民合作社的出現與市場化小農群體的形成是雙胞胎, 農民合作社就是為解決廣大弱勢小農進入市場的問題而生, 它是處於市場不利地位的商品生產小農按照自願入社、民主管理的基本原則, 自我聯合的互助性的成員自助組織, 農民合作社以服務農戶成員、滿足農戶成員需求、提升和改善廣大小農戶的市場競爭力為己任。從全球範圍看, 小農生產的穩固性和長期性, 造就了農民合作社經久不衰的生命力。與資本導向的公司制度最大的不同點在於, 農民合作社始終以初級產品的生產者——農民為主體, 圍繞服務農民、保障農民利益開展經營, 農民所依賴的土地的不可遷移性, 決定了農民合作社深深紮根於所在的農村地區, 為本地區的農業發展、農村繁榮和農民生產生活改善作出獨特的貢獻。而股份公司圍繞投資者股東的利潤最大化, 哪裡投資回報率高就在哪裡建生產基地, 不受任何空間上的約束。

二、經典與現代、專業與綜合並存:農民合作社的未來發展趨勢

我國正處在社會轉型的歷史發展階段, 東、中、西部地區發展的不平衡性加劇, 隨著農業現代化建設的加速, 農戶的異質性突出, 呈現出多元化形態, 從不斷崛起的、初具規模的家庭農場、專業大戶, 到大量存在、轉型升級的一兼、二兼 (業) 農戶, 再到仍舊在維持生計線上掙扎的貧困農戶, 多水平、多層次的家庭農業共存, 他們對聯合與合作都有著不同的需求, 因此, 我國農民合作社的發展類型、發展水平在今後的一個較長時期內, 將呈現經典與現代、專業與綜合、單一與社區、多類型和多層次長期共存、兼容的複雜局面。

在沿海發達地區, 隨著越來越多的以家庭農場為代表的專業農戶經營性質發生變化, 從一個以追求初級產品產出最大化的生產勞動者, 轉變為以實現初級產品的附加值最大化的生產經營者, 農戶合作的需求著眼點也相應地改變, 從最初的解決初級產品的生產經營問題, 向著延伸產業鏈條、投資農產品加工領域、實現農產品增值最大化轉型升級。農民合作社的發展, 將從被動地為成員生產的產品在市場上“找到一個家”, 轉向主動地在市場上尋求訂單, “以銷定產”, 組織成員開展生產, 從根本上解決農產品賣難問題。農民合作社的產權制度安排也將更加明晰化, 走向股份化, 即成員按照與合作社開展業務規模的比例出資入股, 並承擔相應的責任。合作社的經營將引入公司化方式, 對外開展業務與公司的運行並無兩樣, 職業經理層階層將出現, 所有權與經營權分離將成為新常態。合作社之間的合作將加速, 呈現產業縱向一體化、區域橫向一體化、跨行業、跨區域等多類型、多樣化的聯合與合作, 逐步形成以兼具生產者-投資者雙重屬性的職業農民成員為主體的現代型合作社的發展態勢。

而在傳統小農生產相對集中的欠發達地區, 通過深化農村產權制度改革, 廣大兼業小農戶基於共享的價值觀和對本社區的認同感, 在具有合作理念的社區各路精英的帶動下, 將依託本社區獨有的自然資源、環境資源和傳統村莊文化共同體等社會資源, 大力發展社區綜合型的農民合作組織, 為本社區的廣大弱勢小農提供農業生產、非農就業、小額信貸乃至生活消費等綜合性服務, 搭建起小農集體行動的平臺, 通過大力發展集生產者——消費者於一體的兼業小農為主體的經典型農民合作社, 在促進精準扶貧、改善鄉村治理、保護環境、實現社區可持續發展中發揮重要的作用。

三、產業型政策和社會型政策並舉:未來農民合作社政策發展的基本走向

農民合作社未來走向的多元化和多樣化, 要求我們的相關法律法規和相關政策在堅持為農服務的基本原則下, 具有更強的包容性、更大的靈活性和彈性, 最大限度地為不同形式的農民合作社創新提供製度空間, 更好地滿足不同類型農戶的不同合作需求。如在現代農業發達地區, 圍繞市場化程度高的糧油、果蔬、畜禽等產業, 重點鼓勵以產品與產業為紐帶、專業合作為導向的合作社發展, 而在欠發達的貧困地區, 應充分發揮傳統社區的自然資源和制度遺產優勢, 鼓勵發展地域性的社區綜合農民合作組織, 彌補市場失靈的缺陷。

這意味著政府應逐步完善農民合作社的扶持政策框架, 產業型政策與社會型政策並舉, 特別要強化社會型政策, 促進兼業小農向專業農戶轉型為導向的社區型經典合作社發展, 效率與公平兼顧, “兩手抓、兩手都要硬”。具體地, 在農民合作社的發展中, 政府一方面需要培育現代專業型農業合作社的發展, 繼續完善提升農業產業的競爭力、扶大扶優扶強的產業型導向的扶持政策體系, 另一方面需要加大力度推進社區綜合型經典合作社的發展, 依託基層政府和各種民間NGO組織, 在普通農民中間大力普及合作理念, 培育合作文化, 逐步建立扶持弱勢小農、改善小農生產生活的社會型導向的合作社扶持政策體系。在我國進入工業化中期、農業的功能發生著根本性變化的新的歷史階段下, 小農生產是體現農業經濟、社會、文化、生態多功能性目標的重要載體, 促進社區型經典農民合作社的發展, 不僅將有助於改善小農的生存和適應能力, 發揮農民合作社在精準扶貧、減緩貧困中不可替代的作用, 引導小農生產進入現代農業軌道, 還對保護農業的多樣性和自然資源的可持續利用, 實現包容性的可持續發展具有特殊意義。

來源:中國農民合作社2017年10期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