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2 阿里巴巴為什麼不開發一款社交軟件?

北漂搬家小哥


阿里其實是做過社交產品的,但是沒成功罷了。


阿里的“社交”史


早在2010年,當時筆者還身在阿里。那時微信還沒上線,米聊剛剛開始。


那時候,馬雲曾公開說過:淘寶即社交。在阿里內部,馬總的指示就是最高指示,於是整個公司開始紛紛行動起來。


有一群同事開始做出了自己的產品——淘江湖。這個產品曾經提出讓買家和買家簡歷圈子,讓買家給其他買家推薦商品,就像開心網一樣的產品形態。


在我印象裡,這是阿里第一次提出要做社交。


後來,淘江湖不太給力,當然原因有很多,這個老闆們就不再過問了,因為老闆們總是說:不戀過往,不懼將來。所以阿里出手投資了微博,算是佔據了社交大趨勢性產品的一個重要席位。


佔據了微博的阿里一開始也想讓微博幫著賣女裝,後來發現效率還不如淘寶客,於是就開始做財務和戰略投資狀考量。投資陌陌,估計也是一樣的原因。


再後來,微信突然開始異軍突起,帶來了老大們越來越多的壓力。於是,淘寶主動屏蔽了來自微信的訪問,就像當年主動屏蔽了百度對淘寶的收錄一樣,希望藉此砍斷用戶對微信的依賴。


然而,微信訪問不了淘寶,直接導致的卻是微商大行其道,微店和口袋通開始逐步做的有聲有色起來。於是,阿里開始拿出自己的大殺器:來往!


來往上線後,所有的阿里同事,必須拉300人加入來往,這被算做了與年終獎直接掛鉤的KPI——阿里內部自上而下推動一件事的能力和共識,可見一斑。


當時,就連馬雲老大也親自上陣,在來往裡發佈各種動態,一時間來往成了戰略級產品,用戶數也快速突破了1000萬。這個1000萬真的很快,因為阿里有5萬員工,還有10萬離職員工,所以每個員工拉入300人就足夠超過1000萬的。


但,阿里漸漸發現,“社交”領域下的這種自上而下,似乎並不太好使。


到了2015年,來往就基本就快活不下來了。然後,一部分來往團隊加入了釘釘,沒想到釘釘火了……只是,釘釘雖火,卻算不上是嚴格意義上的社交產品,或許把它理解為是個高級的ERP和CRM更合適。


至此,在“前支付寶時代”的阿里社交之路,大體梳理結束。



36氪


首先,阿里巴巴有開發社交軟件的。現在也還可以下載!

原名叫【來往】,2015年11月18日改名【點點蟲】。剛剛試了一下,目前在APP Store上還是可以下載的哦!只是下載量並不多,在各個APP排行也沒有看到過它的身影。



阿里開發的社交軟件是怎樣的?


電腦搜索【點點蟲】,網頁版還做得挺酷炫的,還有著暗示性的醒目口號:放肆不止一點點,迎合了主打年輕人的風格。


最初【來往】也是想要對標微信的,但做了幾年都沒能做起來,於是改名,搖身一變,從熟人社交轉變為私密社交。一款主打閱後即焚(消息看過自動消失)的私密軟件。完全不同於微信等的方式,更傾向於新穎/大膽愛玩的年輕人。給用戶一個非常巨大而又曖昧的想象空間。比較像美國的Snapchat,既然Snapchat都可以那麼成功,點點蟲也應該有市場才對。

但為什麼一直都沒能做起來,進入大眾視線?

是馬雲省錢不做推廣嗎?

並不是。

1. 文化差異

點點蟲未能獲得類似Snapchat在美國那樣的成功,至少目前是沒有的,可從文化因素去看。與美國人向來的熱情冒險個性不同,中國人更加傳統保守,剋制,因此在面對“放肆不止一點點”這樣的曖昧APP下,中國人還是需要接受適應。就目前,連很多使用陌陌的人,也不敢毫不避諱的在朋友面前說自己在用陌陌,因為這會讓別人對你產生懷疑。

2. 使用習慣

以前是qq,現在是微信,相信很多人都是習慣長久使用1-2個社交軟件,更何況目前微信還是佔據了絕大部分市場的。而且,很多人並沒有嘗試新App的習慣,【點點蟲】未能從一開始就吸引到年輕人的目光,註定了日後的推廣路更難走,除非能想出更勁爆的推廣方案。

3. 公司基因

很多回答說到阿里是以2B為主的公司,是的。個人認為也有這個原因。像2C這樣的社交軟件,阿里還是缺乏一點底子和積累,而騰訊不同,從最初的qq,到現在的微信,都始終抓住了用戶的需求,抓住了市場,畢竟從一開始就是主打這塊啊。因此還需不斷努力呀。


回答完以後決定去試試【點點蟲】,畢竟主打年輕人市場嘛,說的不就是我嗎!


無線端


阿里巴巴希望這樣做,但很難做到。這與阿里的模型有關。 使用用戶的需求直接從產品中收取費用,騰訊的模式是為用戶提供免費服務,然後將其轉移到第三方。應用程序,尋找第三方應用程序從中獲利,找不到它並掛起它(似乎騰訊知道它的利潤點在遊戲中),所以阿里從未吸引過用戶的產品和騰訊,被公眾抄襲,是產品是吸引用戶的核心,雖然他也有很多失敗的產品,社交違規阿里的模式,電子商務違背了騰訊的模式,用戶很難接受變化,而且因為不同模型,很難找到利潤點,想要更大,不可能一直虧錢,所以阿里的社交失敗已經失敗,因為用戶無法接受支付寶的社交元素,以及他自己的產品模型不需要第三方轉移。事實上,阿里一直在部署社交軟件。

主要方式可分為兩種:一種是自己開發,另一種是買賣。

然後讓我們來看看阿里自己的社交軟件。

1,阿里旺旺

為了促進賣家和買家之間的溝通,阿里巴巴推出了阿里旺旺。說實話,當時在淘寶網上做的人最期待它是一個清脆的人。憑藉領先的電子商務平臺,阿里旺旺還收集了數億用戶。但似乎這個軟件是為了生意而誕生的。當購物需要與賣家溝通時,每個人都只使用阿里旺旺。似乎很少有人說我希望你能夠繁榮昌盛。我們預約吧。嗯,生意很嚴肅。

結局:買方方阿里旺旺升級為旺信,賣方方面升級為千牛。

2,來往

當微信開始變熱時,馬雲立即達成協議,打擊微信的激烈攻勢。那個時候,世界上也聚集了很多娛樂圈和商界人士。但效果不是很好,想一想,也許每個人都認為朋友在玩微信,我也玩微信,所以我很開心!

結局:改名為一點點昆蟲,自稱是中國的Snapchat。

3,釘釘

也許阿里巴巴意識到騰訊不太可能在它面前取得勝利,所以我將從更高價值的企業開始。所以我開發了一個釘子。它具有許多功能,如登錄和協作辦公。據說發展還不錯,我周圍的很多小微企業確實都在使用釘子。這應該是阿里巴巴的小贏,因為現在QQ和微信也在推動該產品的企業版,這表明阿里釘還對騰訊構成一定的威脅。


智慧城市研究


作為一個看著阿里在社交路上屢戰屢敗、屢敗屢戰的長期關注者,只能告訴你,很多人支持這個真的只是臆想,給你捋一捋阿里在社交路爬過的山,跌過的坑。

2010年,馬雲公開表示:淘寶即社交,淘江湖出世。

依託於淘寶網的淘江湖是阿里第一款自己與社交有關的產品。這個產品跟人人網,開心網的性質比較相似,是一個交友互動平臺。宣傳介紹是讓使用這個軟件的人可以和好友保持聯繫,及時瞭解他們的最新狀況與動態信息,獲得更可靠的購物經驗與建議,一起享受網購,享受生活,感受不一般的淘寶新體驗。但是並沒有激起太大的水花,很多人可能都不知道這個軟件。

2013年9月23日,為與微信競爭,集團核心級項目——來往發佈。

來往是阿里巴巴當時新成立網絡通訊事業部後,首個對外正式亮相的集團核心級項目,也是阿里第一款獨立於電商業務之外的社交產品。其核心功能也與微信類似——實現熟人間的社交。不同的是,來玩支持“閱後即焚”,這一點和國外很火Snapchat很相似。

這個可能是很多人對阿里社交軟件的第一印象,連馬雲都親自上陣,在來往裡發佈各種狀態。所有的阿里員工同事,必須拉300人加入來往。成效也非常顯著,用戶數迅速突破了1000萬。然後就沒有然後了。在社交領域依然沒能成為和微信相抗衡的社交大拿,並且日漸沒落。如今改名為“點點蟲”,成為專注於閱後即焚的即時通訊社交應用了,還是覺得和Snapchat很像啊。

2014年,來往的兄弟——釘釘出世。

釘釘也是來往產品團隊打造的,而且從一定程度上火了。然而,釘釘是企業辦公領域的溝通軟件,並不能算是真正的社交軟件。而且現在騰訊推出TIM,釘釘能否守住江山還有待時間考驗啊。

支付寶——一個五行缺社交孩子的社交夢。

從微信紅包開始,微信支付領域的地位一路上升,直追支付寶,社交+支付的模式也是玩的風生水起。於是支付寶這個錢莊掌櫃,也開始風風火火的開始了社交嘗試。比如支付寶的朋友功能、給你推薦可能認識的人、生活動態等等,也因此引發了一些風波。比如前年春節,“敬業福”一戰成名,去年春節依然在進行的五福活動,還有今年鬧得沸沸揚揚的“支付鴇”。然而,經歷過這麼多輪後,大家眼中的支付寶還是一個支付工具,雖然現在已經提供了更多的生活場景的入口,但大多還是與錢有關的,社交屬性依然很低。

如果同意我的回答,點個贊告訴我呀,不同意的也歡迎評論區交流~


安生微教育


恐怕你還不知道阿里巴巴做夢都想開發一款能夠與微信抗衡的社交軟件。

當初開發開往的時候,馬雲可是上上下下做了動員大會的,要求每人必須要用,而且每一個人還要邀請幾十個好友加入,短短几天,開往的用戶就達到了千萬級別。

來往的slogan是“朋友就是要來往”,其初衷旨在建立用戶之間的熟人社交圈,目的直指微信的朋友圈。但是後來因為明星扎堆而出現用戶社交偏移,弄的既不是微博,也不是微信,尷尬的很,再然後就不了了之。

記得後面還改名叫點點蟲,但是始終沒有做起來,現在好像並給了釘釘。

另外,阿里巴巴自己做不了社交軟件,就不斷投資,比如微薄,比如陌陌。

還有,為了做社交,馬雲不惜把支付寶改版,加入朋友功能,讓錢袋子也能變成話匣子。

可惜這些都不成功。

一個企業有一個企業的基因,阿里巴巴的基因在於商務運營,在於電商和圍繞電商的技術平臺的搭建,因此馬雲做的阿里旺旺是成功的,做的釘釘也是成功的,這些都是2B社交。而做2C社交,騰訊一家獨大,幾乎壟斷了中國的社交領域,其他人很難插進來,而且社交這個東西,用戶習慣一旦養成,很難遷移。

所以,阿里巴巴不是不做社交,而是嘗試很多次,都無疾而終。

但是我相信,馬雲應該在社交方面是不死心,後面肯定還會想辦法去想辦法突圍社交,畢竟這塊蛋糕誘惑太大了,對於阿里巴巴這樣需要有不斷的流量買入的平臺來說,社交的價值無限大!


互聯網觀察家


貨車就是貨車,客車就是客車,一定要把貨車變成客車要做哪些事情呢?

第一,彈簧鋼要更換,貨車講究的是耐用,客車講究的是舒爽。

第二,車內風格要換,貨車講究的是硬朗,客車講究的是柔軟。

第三,購票流程要換,貨車講究的是關注貨主而不是每一件貨,客車講究的是關注乘客每一個人的體驗。

第四,押車員與售票員的角色互換,貨車的押車員講究的是貨物不遺失損壞,而客車的售票員講究的是乘客的安全與票據。

第五,司機開車手法也要更換,大貨車司機往往比較粗魯而膽大心細,客車司機往往顧及更多。

阿里巴巴和淘寶我使用了十多年,QQ也用了很多年,微信一上線就用到如今,體會很深。06年社區大會,那個時候我還是嘴巴輕賤的傢伙,我說怎麼不搞一點開發商業智慧的遊戲項目呢?搞得大家鬨堂大笑,所有人都說我異想天開。後來有阿里方的主事人說:我們阿里巴巴是純商業網站,不可能搞遊戲的。

當一家公司所有人的智慧都往一個方向奔跑,跑了很長時間以後,再想要他們轉個大彎,可能非常難。

馬總如果真想搞社交軟件,也不是不可以,第一點就不能大量用阿里集團裡面的老人,第二點不能明顯嫁接阿里系統目前的客戶群。悄悄的找到合適的人,重新搭建班子,利用阿里系龐大的客戶數據,採用最俗最放的開的辦法或許可以成功。


老龔說勢


馬雲做夢都想進入社交市場,他是眼看著騰訊做大了微信的,這麼大一塊蛋糕,誰不想咬一口?從推出來往、釘釘、在支付寶推出聊天、生活圈到投資微博、陌陌,阿里巴巴不是沒有做嘗試的,但是無一例外的,做的嘗試都失敗了。

阿里巴巴這麼大的一個集團,資源是有的,為什麼做不成?我們可以看來往的生與死。

陸兆禧只比馬雲小五歲,在13年接替馬雲的CEO位置之前,已經在阿里內部所有業務的一把手位置上輪換了一圈。在陸兆禧接任的那個秋天,他確定了無線的思路,決定做大來往來正面抗衡微信和微信背後的騰訊。

巧合的是,在陸兆禧推出了無限的戰略之後,馬雲的夫人——阿里巴巴十八羅漢之一的張瑛開始頻繁地出現在來往的產品例會上。甚至在怎麼改一個logo上張瑛也會親自發語音給來往團隊,阿里內部在這時稱來往是M11級別的項目,因為馬雲才M10是阿里巴巴管理層的最高級別,當時整個阿里巴巴在資源傾斜上可以說是做到了前無古人後無來者。

馬雲甚至在集團內部發了一封公開信,信裡有一段是這麼說的:

“我們家領導和我已經把家裡所有有手機的人,包括七十歲以上的老人全強迫安裝上來往。每個阿里人11月底前必須有外部來往用戶100個用戶,沒有100個是肯定沒有紅包”。

領導就是指的張瑛。張瑛在來往團隊的地位得到了馬雲的默許,馬伕人親自操刀,可以說馬雲是非常惦記著塊蛋糕了。

可是傾斜了這麼多資源,到了2013年年底,往來在IM市場上仍然排不上號,宣傳做的很足,但是用戶不買帳,雷聲大雨點小。丁磊當時曾在網易的一封內部郵件中評價幾個IM,“微信5分,易信0分,來往負分”。

負分的來往在14年春節又遭遇了滑鐵盧,天才產品經理張小龍在這年用微信紅包征服了所有的用戶,馬雲將這次失敗稱之為:偷襲珍珠港,教訓深刻。在這之後,馬雲拿到來往的數據,用戶才不足百萬,氣的馬雲和陸兆禧大吵一架,後來陸兆禧就被剝奪了無線業務的權限交給了逍遙子張勇。

後面精明的張勇就把流量都拿去孵化淘寶裡的微淘去了,產品推出來效果顯著,商家在微淘得到流量,想方設法把用戶往移動端引,移動端的流量得到了大幅的提升。

後來的支付寶聊天和生活圈又都沒有多大的成效,這裡面最大的一個問題就是,在阿里沒有一個像張小龍一樣的產品經理,然而搶佔的又是擁有張小龍的騰訊還有騰訊根深蒂固的用戶群體。

阿里巴巴做社交的最大一個方向其實是防禦性的,就是針對騰訊的,於是在產品定位上又和微信QQ沒有什麼區別。而且在用戶角度看來,一個做電商的,忽然做起了社交軟件,似乎有些風馬牛不相及,在用戶心理上就不想用這些來和朋友交流,用戶會想,既然都差不多我為啥不用微信呢?阿里還有旺旺,裝機量幾個億,但是你會用它和朋友交流麼?

要問怎麼才能成功,那就是差異化,比如最近釘釘在企業市場的試水成功,就是避開了騰訊的公眾社交方向,才能得到一些成功。而另一個方向就是投資了,然而這點似乎騰訊做的比阿里巴巴好,阿里巴巴偏向於將自己投資的工司慢慢的納入自己的體系生態,內部吸收掉,比如優酷、高德、UC。不過現在阿里巴巴投資的新浪活的還是很好,雖然看財報大部分的流量都用來給淘寶打廣告了(笑),既然自身沒有做產品和社交的基因,那就投資嘛。


TechGround



我們要喊話馬雲同學,你自己知道為什麼在社交軟件上一直不能有所突破嘛?不是馬雲不能開發一款QQ或者微信這樣的設計軟件,而是,馬雲的思維在這上面鏽豆了,也是,他的固有思維的作怪!

馬雲一直就有一個社交夢想,從阿里旺旺,到來往,到支付寶的延展,再到現在的釘釘。他一直在尋求突破口,卻是屢試屢敗,屢敗屢試完全一副找不著北的感覺!

究其最本源的原因,不是技術,不是方向,不是戰略,不是推廣等等等的原因!而是最小的一個Bug沒有處理好而已!

我們來看看騰訊的這兩款產品,技術要求都不是很高,但是,她的自我傳播力那麼強,沒有太多的因素,就是一條:::““免費”!!!而已!!!

我們設想一下,如果微信的通話收費,就是再低,我想微信的月活也會有明顯的下降!

我們再反過頭來看看,阿里旺旺僅僅是買賣之間的溝通,支付寶的彎道突破,也被“支付鴇”所詬病,沒有達到理想的效果,卻是自惹一身騷!現在的釘釘又開始強調辦公的功能,強調企業的管理作用,這都是不應該有累贅附加。

不需要任何的附加,就是一條,免收通信費用,強化溝通的時效,馬雲就一定會成功!馬雲同學,你看到我們的建議嘛?呵呵……自我的譏諷而已,玩笑話罷了!

碼字真的很辛苦的,來到這裡看到我們的文章,那就是你我之間的緣分!點贊,轉發和關注一下吧!我們誠摯地謝謝您!




在路上覓尋


阿里始終都在佈局社交軟件。主要方式可以分成兩種:一種是自己開發,一種是買買買。那我們先看看阿里自己做的社交軟件

1,阿里旺旺

為了方便賣家和買家之間的溝通,阿里巴巴推出的阿里旺旺。說實話,當時做淘寶的人最期待的應該是那聲清脆的叮咚吧,憑藉著領先的電商平臺,阿里旺旺也收攬了上億的用戶。但是似乎這款軟件就是為商業而生的。大家只有購物需要和賣家交流的時候才會用阿里旺旺。似乎很少有人說我加你旺旺,咱們約一下子吧,好吧,商業是嚴肅的。

結局:買家端阿里旺旺升級成了旺信,賣家端升級成了千牛。

2,來往

微信剛開始火爆的時候,馬雲也立刻做了來往,以期對抗微信的猛烈攻勢,當時在來往上也聚集了很多的娛樂圈人士和企業界人士。但效果並不太理想,想來想去,可能大家覺得說朋友們都在玩微信,我也玩微信吧,所以來往就呵呵呵呵了!

結局:更名點點蟲,號稱自己要做中國的Snapchat。

3,釘釘

也許阿里巴巴意識到,正面對抗騰訊似乎不大可能勝利,那我從價值量更高的企業端入手。所以就開發出了釘釘。它有簽到、協同辦公等多種功能。據說發展的還不錯,而我身邊的很多小微企業也確實在使用釘釘。這應該是阿里巴巴小勝一戰吧,因為現在QQ和微信也在推企業版的產品,由此可見阿里釘釘還是對騰訊構成了一定的威脅。

說完了阿里自己做的社交軟件,那我們在來看看阿里入股的其它社交軟件。

1,微博

阿里最開始佔了微博18%的股份,但後來又繼續增持,目前持股比例30%,這樣的持股比例基本上也相當於掌控了微博,而被阿里持股後的微博,發展的還不錯,股價也一直上升,甚至都超過了外國的推特。這是雙贏的局面。

2,陌陌

陌陌最開始是一個約X的軟件,可是人家上市以後,慢慢的給自己洗白了,現在的廣告詞都變成了陌陌早就不約了!對,阿里也入股了陌陌,如果提到社交軟件,除了微信、QQ,那就是陌陌了吧。

綜上,阿里也一直在做社交。但似乎發展不太順利。那微信之所以能快速崛起,最開始是源於QQ的導流,後來呢騰訊也基於微信推出了一款又一款粘度極高的遊戲,比如最開始的打飛機,後來的王者榮耀等,既讓騰訊賺的盆滿缽滿,同時又增加了微信的活躍度。這也是用戶對微信更加依賴的原因。


創業幾次方能成


開發過很多次,沒有一次成功而已。如果再不成功,阿里巴巴扛大旗的支付寶恐怕會有危險。

未來社會叫什麼?信息社會。信息是什麼?信息就是傳遞和交流,支付寶交流了嗎?沒有。阿里巴巴的其它產品交流了嗎?看不出來。

所以未來會是騰訊的,不管你如何厭惡,一個國家只有一種主要語言,一個國家的互聯網也只會有一個佔絕對優勢,讓所有人都使用的社交軟件,而假以時日,互聯網最終可能統一到一個巨頭身上去。如果真這樣的話,我看不出統一到阿里巴巴身上去的任何可能。

阿里做社交失敗主要有兩點,一是起的名字太難聽了,什麼來往、釘釘、旺旺,要麼土氣,要麼小家子氣,完全和龐大的阿里帝國不相稱;二是沒有找準切入點,花了那麼多錢,熱鬧一過就做鳥獸散了。

弄個社交軟件出來,必須讓大家把社會關係遷移過來,這樣才能社交。我要是馬雲,每年設12億元獎金,分成120份,每份1000萬,每個月發一次獎,造10個千萬富翁出來,一半發給本年度使用軟件頻率最高的5位用戶和群主,一半隨機發給使用達到一定條件的5位用戶和群主,發揮群眾的積極性,讓他們自己把社會關係遷移過來。

這種方式對手想狙擊也只有乾瞪眼,它也可以搞一個類似獎勵出來,但對阿里不會有絲毫影響,畢竟誰也不會嫌錢多。每個月造十個千萬富翁,甚至可以一週一次,像玩彩票一樣,想想要造成多大的轟動啊!我估計今後彩票都賣不動了,大家都研究阿里巴巴的社交軟件去了。

這種辦法最多一年就可砸出一個全國性的社交軟件,至於說其它還有想砸的,先掂量一下馬雲的實力再說吧。當然我自己都估計這個時間太保守了,說不定一兩個月就成了!

在此基礎上,馬雲再把類似今日頭條的這種自媒體在社交軟件上發展起來,有社交又有內容,勢必會形成社交軟件雙雄爭霸的大好局面。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