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2 阿里巴巴为什么不开发一款社交软件?

北漂搬家小哥


阿里其实是做过社交产品的,但是没成功罢了。


阿里的“社交”史


早在2010年,当时笔者还身在阿里。那时微信还没上线,米聊刚刚开始。


那时候,马云曾公开说过:淘宝即社交。在阿里内部,马总的指示就是最高指示,于是整个公司开始纷纷行动起来。


有一群同事开始做出了自己的产品——淘江湖。这个产品曾经提出让买家和买家简历圈子,让买家给其他买家推荐商品,就像开心网一样的产品形态。


在我印象里,这是阿里第一次提出要做社交。


后来,淘江湖不太给力,当然原因有很多,这个老板们就不再过问了,因为老板们总是说:不恋过往,不惧将来。所以阿里出手投资了微博,算是占据了社交大趋势性产品的一个重要席位。


占据了微博的阿里一开始也想让微博帮着卖女装,后来发现效率还不如淘宝客,于是就开始做财务和战略投资状考量。投资陌陌,估计也是一样的原因。


再后来,微信突然开始异军突起,带来了老大们越来越多的压力。于是,淘宝主动屏蔽了来自微信的访问,就像当年主动屏蔽了百度对淘宝的收录一样,希望借此砍断用户对微信的依赖。


然而,微信访问不了淘宝,直接导致的却是微商大行其道,微店和口袋通开始逐步做的有声有色起来。于是,阿里开始拿出自己的大杀器:来往!


来往上线后,所有的阿里同事,必须拉300人加入来往,这被算做了与年终奖直接挂钩的KPI——阿里内部自上而下推动一件事的能力和共识,可见一斑。


当时,就连马云老大也亲自上阵,在来往里发布各种动态,一时间来往成了战略级产品,用户数也快速突破了1000万。这个1000万真的很快,因为阿里有5万员工,还有10万离职员工,所以每个员工拉入300人就足够超过1000万的。


但,阿里渐渐发现,“社交”领域下的这种自上而下,似乎并不太好使。


到了2015年,来往就基本就快活不下来了。然后,一部分来往团队加入了钉钉,没想到钉钉火了……只是,钉钉虽火,却算不上是严格意义上的社交产品,或许把它理解为是个高级的ERP和CRM更合适。


至此,在“前支付宝时代”的阿里社交之路,大体梳理结束。



36氪


首先,阿里巴巴有开发社交软件的。现在也还可以下载!

原名叫【来往】,2015年11月18日改名【点点虫】。刚刚试了一下,目前在APP Store上还是可以下载的哦!只是下载量并不多,在各个APP排行也没有看到过它的身影。



阿里开发的社交软件是怎样的?


电脑搜索【点点虫】,网页版还做得挺酷炫的,还有着暗示性的醒目口号:放肆不止一点点,迎合了主打年轻人的风格。


最初【来往】也是想要对标微信的,但做了几年都没能做起来,于是改名,摇身一变,从熟人社交转变为私密社交。一款主打阅后即焚(消息看过自动消失)的私密软件。完全不同于微信等的方式,更倾向于新颖/大胆爱玩的年轻人。给用户一个非常巨大而又暧昧的想象空间。比较像美国的Snapchat,既然Snapchat都可以那么成功,点点虫也应该有市场才对。

但为什么一直都没能做起来,进入大众视线?

是马云省钱不做推广吗?

并不是。

1. 文化差异

点点虫未能获得类似Snapchat在美国那样的成功,至少目前是没有的,可从文化因素去看。与美国人向来的热情冒险个性不同,中国人更加传统保守,克制,因此在面对“放肆不止一点点”这样的暧昧APP下,中国人还是需要接受适应。就目前,连很多使用陌陌的人,也不敢毫不避讳的在朋友面前说自己在用陌陌,因为这会让别人对你产生怀疑。

2. 使用习惯

以前是qq,现在是微信,相信很多人都是习惯长久使用1-2个社交软件,更何况目前微信还是占据了绝大部分市场的。而且,很多人并没有尝试新App的习惯,【点点虫】未能从一开始就吸引到年轻人的目光,注定了日后的推广路更难走,除非能想出更劲爆的推广方案。

3. 公司基因

很多回答说到阿里是以2B为主的公司,是的。个人认为也有这个原因。像2C这样的社交软件,阿里还是缺乏一点底子和积累,而腾讯不同,从最初的qq,到现在的微信,都始终抓住了用户的需求,抓住了市场,毕竟从一开始就是主打这块啊。因此还需不断努力呀。


回答完以后决定去试试【点点虫】,毕竟主打年轻人市场嘛,说的不就是我吗!


无线端


阿里巴巴希望这样做,但很难做到。这与阿里的模型有关。 使用用户的需求直接从产品中收取费用,腾讯的模式是为用户提供免费服务,然后将其转移到第三方。应用程序,寻找第三方应用程序从中获利,找不到它并挂起它(似乎腾讯知道它的利润点在游戏中),所以阿里从未吸引过用户的产品和腾讯,被公众抄袭,是产品是吸引用户的核心,虽然他也有很多失败的产品,社交违规阿里的模式,电子商务违背了腾讯的模式,用户很难接受变化,而且因为不同模型,很难找到利润点,想要更大,不可能一直亏钱,所以阿里的社交失败已经失败,因为用户无法接受支付宝的社交元素,以及他自己的产品模型不需要第三方转移。事实上,阿里一直在部署社交软件。

主要方式可分为两种:一种是自己开发,另一种是买卖。

然后让我们来看看阿里自己的社交软件。

1,阿里旺旺

为了促进卖家和买家之间的沟通,阿里巴巴推出了阿里旺旺。说实话,当时在淘宝网上做的人最期待它是一个清脆的人。凭借领先的电子商务平台,阿里旺旺还收集了数亿用户。但似乎这个软件是为了生意而诞生的。当购物需要与卖家沟通时,每个人都只使用阿里旺旺。似乎很少有人说我希望你能够繁荣昌盛。我们预约吧。嗯,生意很严肃。

结局:买方方阿里旺旺升级为旺信,卖方方面升级为千牛。

2,来往

当微信开始变热时,马云立即达成协议,打击微信的激烈攻势。那个时候,世界上也聚集了很多娱乐圈和商界人士。但效果不是很好,想一想,也许每个人都认为朋友在玩微信,我也玩微信,所以我很开心!

结局:改名为一点点昆虫,自称是中国的Snapchat。

3,钉钉

也许阿里巴巴意识到腾讯不太可能在它面前取得胜利,所以我将从更高价值的企业开始。所以我开发了一个钉子。它具有许多功能,如登录和协作办公。据说发展还不错,我周围的很多小微企业确实都在使用钉子。这应该是阿里巴巴的小赢,因为现在QQ和微信也在推动该产品的企业版,这表明阿里钉还对腾讯构成一定的威胁。


智慧城市研究


作为一个看着阿里在社交路上屡战屡败、屡败屡战的长期关注者,只能告诉你,很多人支持这个真的只是臆想,给你捋一捋阿里在社交路爬过的山,跌过的坑。

2010年,马云公开表示:淘宝即社交,淘江湖出世。

依托于淘宝网的淘江湖是阿里第一款自己与社交有关的产品。这个产品跟人人网,开心网的性质比较相似,是一个交友互动平台。宣传介绍是让使用这个软件的人可以和好友保持联系,及时了解他们的最新状况与动态信息,获得更可靠的购物经验与建议,一起享受网购,享受生活,感受不一般的淘宝新体验。但是并没有激起太大的水花,很多人可能都不知道这个软件。

2013年9月23日,为与微信竞争,集团核心级项目——来往发布。

来往是阿里巴巴当时新成立网络通讯事业部后,首个对外正式亮相的集团核心级项目,也是阿里第一款独立于电商业务之外的社交产品。其核心功能也与微信类似——实现熟人间的社交。不同的是,来玩支持“阅后即焚”,这一点和国外很火Snapchat很相似。

这个可能是很多人对阿里社交软件的第一印象,连马云都亲自上阵,在来往里发布各种状态。所有的阿里员工同事,必须拉300人加入来往。成效也非常显著,用户数迅速突破了1000万。然后就没有然后了。在社交领域依然没能成为和微信相抗衡的社交大拿,并且日渐没落。如今改名为“点点虫”,成为专注于阅后即焚的即时通讯社交应用了,还是觉得和Snapchat很像啊。

2014年,来往的兄弟——钉钉出世。

钉钉也是来往产品团队打造的,而且从一定程度上火了。然而,钉钉是企业办公领域的沟通软件,并不能算是真正的社交软件。而且现在腾讯推出TIM,钉钉能否守住江山还有待时间考验啊。

支付宝——一个五行缺社交孩子的社交梦。

从微信红包开始,微信支付领域的地位一路上升,直追支付宝,社交+支付的模式也是玩的风生水起。于是支付宝这个钱庄掌柜,也开始风风火火的开始了社交尝试。比如支付宝的朋友功能、给你推荐可能认识的人、生活动态等等,也因此引发了一些风波。比如前年春节,“敬业福”一战成名,去年春节依然在进行的五福活动,还有今年闹得沸沸扬扬的“支付鸨”。然而,经历过这么多轮后,大家眼中的支付宝还是一个支付工具,虽然现在已经提供了更多的生活场景的入口,但大多还是与钱有关的,社交属性依然很低。

如果同意我的回答,点个赞告诉我呀,不同意的也欢迎评论区交流~


安生微教育


恐怕你还不知道阿里巴巴做梦都想开发一款能够与微信抗衡的社交软件。

当初开发开往的时候,马云可是上上下下做了动员大会的,要求每人必须要用,而且每一个人还要邀请几十个好友加入,短短几天,开往的用户就达到了千万级别。

来往的slogan是“朋友就是要来往”,其初衷旨在建立用户之间的熟人社交圈,目的直指微信的朋友圈。但是后来因为明星扎堆而出现用户社交偏移,弄的既不是微博,也不是微信,尴尬的很,再然后就不了了之。

记得后面还改名叫点点虫,但是始终没有做起来,现在好像并给了钉钉。

另外,阿里巴巴自己做不了社交软件,就不断投资,比如微薄,比如陌陌。

还有,为了做社交,马云不惜把支付宝改版,加入朋友功能,让钱袋子也能变成话匣子。

可惜这些都不成功。

一个企业有一个企业的基因,阿里巴巴的基因在于商务运营,在于电商和围绕电商的技术平台的搭建,因此马云做的阿里旺旺是成功的,做的钉钉也是成功的,这些都是2B社交。而做2C社交,腾讯一家独大,几乎垄断了中国的社交领域,其他人很难插进来,而且社交这个东西,用户习惯一旦养成,很难迁移。

所以,阿里巴巴不是不做社交,而是尝试很多次,都无疾而终。

但是我相信,马云应该在社交方面是不死心,后面肯定还会想办法去想办法突围社交,毕竟这块蛋糕诱惑太大了,对于阿里巴巴这样需要有不断的流量买入的平台来说,社交的价值无限大!


互联网观察家


货车就是货车,客车就是客车,一定要把货车变成客车要做哪些事情呢?

第一,弹簧钢要更换,货车讲究的是耐用,客车讲究的是舒爽。

第二,车内风格要换,货车讲究的是硬朗,客车讲究的是柔软。

第三,购票流程要换,货车讲究的是关注货主而不是每一件货,客车讲究的是关注乘客每一个人的体验。

第四,押车员与售票员的角色互换,货车的押车员讲究的是货物不遗失损坏,而客车的售票员讲究的是乘客的安全与票据。

第五,司机开车手法也要更换,大货车司机往往比较粗鲁而胆大心细,客车司机往往顾及更多。

阿里巴巴和淘宝我使用了十多年,QQ也用了很多年,微信一上线就用到如今,体会很深。06年社区大会,那个时候我还是嘴巴轻贱的家伙,我说怎么不搞一点开发商业智慧的游戏项目呢?搞得大家哄堂大笑,所有人都说我异想天开。后来有阿里方的主事人说:我们阿里巴巴是纯商业网站,不可能搞游戏的。

当一家公司所有人的智慧都往一个方向奔跑,跑了很长时间以后,再想要他们转个大弯,可能非常难。

马总如果真想搞社交软件,也不是不可以,第一点就不能大量用阿里集团里面的老人,第二点不能明显嫁接阿里系统目前的客户群。悄悄的找到合适的人,重新搭建班子,利用阿里系庞大的客户数据,采用最俗最放的开的办法或许可以成功。


老龚说势


马云做梦都想进入社交市场,他是眼看着腾讯做大了微信的,这么大一块蛋糕,谁不想咬一口?从推出来往、钉钉、在支付宝推出聊天、生活圈到投资微博、陌陌,阿里巴巴不是没有做尝试的,但是无一例外的,做的尝试都失败了。

阿里巴巴这么大的一个集团,资源是有的,为什么做不成?我们可以看来往的生与死。

陆兆禧只比马云小五岁,在13年接替马云的CEO位置之前,已经在阿里内部所有业务的一把手位置上轮换了一圈。在陆兆禧接任的那个秋天,他确定了无线的思路,决定做大来往来正面抗衡微信和微信背后的腾讯。

巧合的是,在陆兆禧推出了无限的战略之后,马云的夫人——阿里巴巴十八罗汉之一的张瑛开始频繁地出现在来往的产品例会上。甚至在怎么改一个logo上张瑛也会亲自发语音给来往团队,阿里内部在这时称来往是M11级别的项目,因为马云才M10是阿里巴巴管理层的最高级别,当时整个阿里巴巴在资源倾斜上可以说是做到了前无古人后无来者。

马云甚至在集团内部发了一封公开信,信里有一段是这么说的:

“我们家领导和我已经把家里所有有手机的人,包括七十岁以上的老人全强迫安装上来往。每个阿里人11月底前必须有外部来往用户100个用户,没有100个是肯定没有红包”。

领导就是指的张瑛。张瑛在来往团队的地位得到了马云的默许,马夫人亲自操刀,可以说马云是非常惦记着块蛋糕了。

可是倾斜了这么多资源,到了2013年年底,往来在IM市场上仍然排不上号,宣传做的很足,但是用户不买帐,雷声大雨点小。丁磊当时曾在网易的一封内部邮件中评价几个IM,“微信5分,易信0分,来往负分”。

负分的来往在14年春节又遭遇了滑铁卢,天才产品经理张小龙在这年用微信红包征服了所有的用户,马云将这次失败称之为:偷袭珍珠港,教训深刻。在这之后,马云拿到来往的数据,用户才不足百万,气的马云和陆兆禧大吵一架,后来陆兆禧就被剥夺了无线业务的权限交给了逍遥子张勇。

后面精明的张勇就把流量都拿去孵化淘宝里的微淘去了,产品推出来效果显著,商家在微淘得到流量,想方设法把用户往移动端引,移动端的流量得到了大幅的提升。

后来的支付宝聊天和生活圈又都没有多大的成效,这里面最大的一个问题就是,在阿里没有一个像张小龙一样的产品经理,然而抢占的又是拥有张小龙的腾讯还有腾讯根深蒂固的用户群体。

阿里巴巴做社交的最大一个方向其实是防御性的,就是针对腾讯的,于是在产品定位上又和微信QQ没有什么区别。而且在用户角度看来,一个做电商的,忽然做起了社交软件,似乎有些风马牛不相及,在用户心理上就不想用这些来和朋友交流,用户会想,既然都差不多我为啥不用微信呢?阿里还有旺旺,装机量几个亿,但是你会用它和朋友交流么?

要问怎么才能成功,那就是差异化,比如最近钉钉在企业市场的试水成功,就是避开了腾讯的公众社交方向,才能得到一些成功。而另一个方向就是投资了,然而这点似乎腾讯做的比阿里巴巴好,阿里巴巴偏向于将自己投资的工司慢慢的纳入自己的体系生态,内部吸收掉,比如优酷、高德、UC。不过现在阿里巴巴投资的新浪活的还是很好,虽然看财报大部分的流量都用来给淘宝打广告了(笑),既然自身没有做产品和社交的基因,那就投资嘛。


TechGround



我们要喊话马云同学,你自己知道为什么在社交软件上一直不能有所突破嘛?不是马云不能开发一款QQ或者微信这样的设计软件,而是,马云的思维在这上面锈豆了,也是,他的固有思维的作怪!

马云一直就有一个社交梦想,从阿里旺旺,到来往,到支付宝的延展,再到现在的钉钉。他一直在寻求突破口,却是屡试屡败,屡败屡试完全一副找不着北的感觉!

究其最本源的原因,不是技术,不是方向,不是战略,不是推广等等等的原因!而是最小的一个Bug没有处理好而已!

我们来看看腾讯的这两款产品,技术要求都不是很高,但是,她的自我传播力那么强,没有太多的因素,就是一条:::““免费”!!!而已!!!

我们设想一下,如果微信的通话收费,就是再低,我想微信的月活也会有明显的下降!

我们再反过头来看看,阿里旺旺仅仅是买卖之间的沟通,支付宝的弯道突破,也被“支付鸨”所诟病,没有达到理想的效果,却是自惹一身骚!现在的钉钉又开始强调办公的功能,强调企业的管理作用,这都是不应该有累赘附加。

不需要任何的附加,就是一条,免收通信费用,强化沟通的时效,马云就一定会成功!马云同学,你看到我们的建议嘛?呵呵……自我的讥讽而已,玩笑话罢了!

码字真的很辛苦的,来到这里看到我们的文章,那就是你我之间的缘分!点赞,转发和关注一下吧!我们诚挚地谢谢您!




在路上觅寻


阿里始终都在布局社交软件。主要方式可以分成两种:一种是自己开发,一种是买买买。那我们先看看阿里自己做的社交软件

1,阿里旺旺

为了方便卖家和买家之间的沟通,阿里巴巴推出的阿里旺旺。说实话,当时做淘宝的人最期待的应该是那声清脆的叮咚吧,凭借着领先的电商平台,阿里旺旺也收揽了上亿的用户。但是似乎这款软件就是为商业而生的。大家只有购物需要和卖家交流的时候才会用阿里旺旺。似乎很少有人说我加你旺旺,咱们约一下子吧,好吧,商业是严肃的。

结局:买家端阿里旺旺升级成了旺信,卖家端升级成了千牛。

2,来往

微信刚开始火爆的时候,马云也立刻做了来往,以期对抗微信的猛烈攻势,当时在来往上也聚集了很多的娱乐圈人士和企业界人士。但效果并不太理想,想来想去,可能大家觉得说朋友们都在玩微信,我也玩微信吧,所以来往就呵呵呵呵了!

结局:更名点点虫,号称自己要做中国的Snapchat。

3,钉钉

也许阿里巴巴意识到,正面对抗腾讯似乎不大可能胜利,那我从价值量更高的企业端入手。所以就开发出了钉钉。它有签到、协同办公等多种功能。据说发展的还不错,而我身边的很多小微企业也确实在使用钉钉。这应该是阿里巴巴小胜一战吧,因为现在QQ和微信也在推企业版的产品,由此可见阿里钉钉还是对腾讯构成了一定的威胁。

说完了阿里自己做的社交软件,那我们在来看看阿里入股的其它社交软件。

1,微博

阿里最开始占了微博18%的股份,但后来又继续增持,目前持股比例30%,这样的持股比例基本上也相当于掌控了微博,而被阿里持股后的微博,发展的还不错,股价也一直上升,甚至都超过了外国的推特。这是双赢的局面。

2,陌陌

陌陌最开始是一个约X的软件,可是人家上市以后,慢慢的给自己洗白了,现在的广告词都变成了陌陌早就不约了!对,阿里也入股了陌陌,如果提到社交软件,除了微信、QQ,那就是陌陌了吧。

综上,阿里也一直在做社交。但似乎发展不太顺利。那微信之所以能快速崛起,最开始是源于QQ的导流,后来呢腾讯也基于微信推出了一款又一款粘度极高的游戏,比如最开始的打飞机,后来的王者荣耀等,既让腾讯赚的盆满钵满,同时又增加了微信的活跃度。这也是用户对微信更加依赖的原因。


创业几次方能成


开发过很多次,没有一次成功而已。如果再不成功,阿里巴巴扛大旗的支付宝恐怕会有危险。

未来社会叫什么?信息社会。信息是什么?信息就是传递和交流,支付宝交流了吗?没有。阿里巴巴的其它产品交流了吗?看不出来。

所以未来会是腾讯的,不管你如何厌恶,一个国家只有一种主要语言,一个国家的互联网也只会有一个占绝对优势,让所有人都使用的社交软件,而假以时日,互联网最终可能统一到一个巨头身上去。如果真这样的话,我看不出统一到阿里巴巴身上去的任何可能。

阿里做社交失败主要有两点,一是起的名字太难听了,什么来往、钉钉、旺旺,要么土气,要么小家子气,完全和庞大的阿里帝国不相称;二是没有找准切入点,花了那么多钱,热闹一过就做鸟兽散了。

弄个社交软件出来,必须让大家把社会关系迁移过来,这样才能社交。我要是马云,每年设12亿元奖金,分成120份,每份1000万,每个月发一次奖,造10个千万富翁出来,一半发给本年度使用软件频率最高的5位用户和群主,一半随机发给使用达到一定条件的5位用户和群主,发挥群众的积极性,让他们自己把社会关系迁移过来。

这种方式对手想狙击也只有干瞪眼,它也可以搞一个类似奖励出来,但对阿里不会有丝毫影响,毕竟谁也不会嫌钱多。每个月造十个千万富翁,甚至可以一周一次,像玩彩票一样,想想要造成多大的轰动啊!我估计今后彩票都卖不动了,大家都研究阿里巴巴的社交软件去了。

这种办法最多一年就可砸出一个全国性的社交软件,至于说其它还有想砸的,先掂量一下马云的实力再说吧。当然我自己都估计这个时间太保守了,说不定一两个月就成了!

在此基础上,马云再把类似今日头条的这种自媒体在社交软件上发展起来,有社交又有内容,势必会形成社交软件双雄争霸的大好局面。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