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2 俄羅斯AK630近防炮的性能如何?

Sabot穿甲哥


ak-630(a-213)艦炮系統的設計始於1963年。第一門原型炮於1964年完成,對其進行的測試試驗一直持續到1966年。完整的雷達和控制系統的試驗一直持續到1976年。量產型AK630艦炮於1969年在圖拉兵工廠開始生產,並於1979年推出了了一種改進型AK-630M(A-213M)系統。至今為止,AK630是現代俄羅斯艦船上近防武器系統的絕對主力。



↑整個AK630系統的核心就是一門6管AO18型30mm機關炮,除此之外還有一系列索敵、火控指揮系統。AK630型艦炮對空有效射程為4000m,對陸地或是水面目標的有效射程為約5000m。整個艦炮系統是完全自動的,能夠自行完成索敵、追蹤、開火等一系列步驟,不需要人員操縱。但是在其炮塔內並未安裝火控、雷達部件,這些子系統需要在艦體的其他部位另外安裝,這也就影響了該炮的反應速度以及精度。當然在必要時它也可以由人工通過閉路電視影像遙控射擊。

值得一提的是,上圖是美國海軍興登斯號(USS Hindensee)導彈艇上裝備的AK630近防炮。為什麼美帝的軍艦上會安裝毛熊的武器?實際上該艦原是服役於東德海軍的一艘蘇製毒蜘蛛級導彈艇,於冷戰結束後被德國當局移交美國進行武器實驗用。

AK630實際上並不是單一的一型艦炮,而是有著多種改型的一個近防武器系統家族。



↑AK-306(A-219)系統是供輕型船隻使用的AK-630(A-213)系統的一種改型,它主要安裝在如氣墊船和其他一些缺乏安裝複雜火控系統空間的小型船隻上。我國從烏克蘭進口的"歐洲野牛"氣墊船所裝備的就是該型炮。從外表上來看,AK-306和AK-630之間幾乎沒有區別。但是AK306相較AK630大大簡化了火控系統,缺乏雷達控制,而只有目視人工射擊。因此AK306的反導能力被大大削弱,僅保留了對灘頭進行壓制射擊,或是攻擊直升機、小艇等慢速小型目標的能力。該型簡化版艦炮的設計工作始於1974年,1980年該系統被投入使用。到1986年,共有125門該型炮投入使用。

↑實際上AK630並不能算是一款性能出色的近防武器系統。如圖為安裝了兩門AK630炮的卡什坦彈炮合一近防武器系統。可見其射擊散佈非常明顯,上下可能將近有5-6m。而來襲反艦導彈的橫截面直徑一般不會超過1.4m。加之AK630的火控、雷達系統並不直接安裝在炮塔上,而是安裝在艦體的其他部分,而且很多時候是兩門AK630共用一套火控系統,加上初始版AK630僅3000發/分的射速,AK630對來襲導彈的攔截成功率只能說是有待時間檢驗。



↑1983年,由於原版AK630艦炮存在上述的諸多問題,蘇聯方面決定修改AK-630系統,設計了AK-630M“Roy”系統。這種武器使用兩門AO-18型6管炮,上下並列佈置,射速翻倍,而它的大小和重量依然允許它被安裝在現有的AK-630炮位上。該系統從1984年到1989年進行了測試,但是由於卡什坦彈炮合一系統的出現,它並沒有投入大批量生產。而且過近佈置的兩門炮在同時射擊時會產生相當嚴重的擾動,對射擊精度有著較大的不利影響。這又在一定程度上抵消了提高射速帶來的性能提升。圖中為p-44號(Pr.206.6)導彈艇上安裝的一座AK630M1。

↑除了AK630M1,還有一款炮塔經過隱身設計的AK630M2,雙管合璧據稱射速能夠達到一萬發,但較為靠近的兩門六管炮同時開火又會造成較明顯的擾動,影響火炮精度。近年毛子正積極為這款近防炮做廣告,但並不見有大單客戶。



↑上世紀70年代末,彈炮合一系統系統3M87"慄樹"(也就是"卡什坦"的蘇軍自用版)的設計開始了。它採用了兩門分開佈置的AO180型6管速射炮以及8具9M311型短程導彈發射裝置。和此前的AK630彈藥儲存在炮座下方不同,慄樹的彈藥是直接儲存在炮座上的彈鼓裡的。而且慄樹系統的探測、火控裝置也都是直接一體地安裝在炮座上的。除此之外,慄樹還為其導彈裝備了一套略顯複雜的裝填系統。圖為一艘無畏級大型反潛艦上的慄樹近防武器系統。

↑慄樹的導彈是儲存在甲板下的,在裝填時需要將火炮歸零至裝填位置,一定程度上影響了火炮的反應速度與火力持續性。

↑圖為基洛夫級巡洋艦上的兩座"慄樹"系統。慄樹系統同時擁有雷達和光學電視控制系統。慄樹系統上的AO180火炮的性能與前文所寫一致,不再冗述。而9M311型導彈的攻擊範圍為1500m-8000m,導彈全重43.6kg,並具有5m的殺傷半徑。這種近防武器系統的陸上測試工作始於1983年,於1989年正式投入生產,直到1994年蘇聯解體後才被首次安裝到無畏級大型反潛艦上。起初,"慄樹"系統是計劃用於取代此前所有的AK630艦炮的,但由於其體積較大、反應速度不足,實際裝備數量並不太多。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