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2 為什麼高考作文不讓寫詩歌?

hey緣來是你


高考作文要求中,在形式一般要求“體裁不限,詩歌除外”,這種對詩歌寫作的禁止,早已受到許多詩歌愛好者和學者的批評了。

然而,為何直到今天,詩歌仍被排除在外呢?難道,高考作文命題者和教育主管部門就不知這樣“排斥”詩歌非常不合適嗎?顯然,有關部門和人員,並不比題主、答主和各位網友笨,十之八九他們比咱們都要聰明多了。可是他們為何一直不允許高考作文中考生寫作詩歌呢?原因當包括以下幾方面:


首先,現代中國,詩歌的界定與評價,一直未能獲得共識。詩歌界和公眾對詩歌的認知充滿矛盾齟齬,高考命題方面或為避免紛爭,刻意避開詩歌,以免遭到非議和攻擊。


何者為詩,何為非詩?尚無統一的,能讓各方介紹的標準。

踵武古典詩詞的格律詩詞,相對成熟,能夠借鑑古典詩詞的評價體系加以評判,然而,格律詩詞除了排律和古風之外,律詩、絕句和詞篇幅都太短小,在字數等形式方面與散文和雜文等相差太大,難以次第甲乙展開比較。若不考慮字數篇幅,則容易出現漏洞,若考生提前背誦行家所作詩詞若干,考場上默寫其作。閱卷人恐難以發現,這就影響到考試的公平性了。

被某些人標榜為“新詩”的白話詩,存在的問題更大。認同白話詩者,認為白話詩自由不羈,沒有許多硬性的外在限制,音韻、格律、平仄、對仗和用典等都不能約束“新詩”。新詩自有其神韻和內在規範,有其詩心與詩味在焉。然而,究竟詩心詩味為何物,具體如何?就連推崇詩歌的那幫人尚無統一的意見。這就讓反感新詩的人益發排斥“新詩”了。而諸如“梨花體”“羊羔體”新詩成為公共話題,進入公眾視野,新詩在大眾中的口碑就更差了。

詩歌界內部的紛爭不斷,公眾對詩歌尤其是新詩信心不足,認可有限。對格律詩詞雖然興趣相對較大,但是卻常厚古薄今,愛古人卻不喜今人。今日若有人創作格律詩詞,則不屑一讀,並大義凜然地如此反問:“你寫得再好,能寫過李杜蘇辛嗎?”公眾對詩歌的認知亦難以統一,高考命題方面不允許考生在作文時寫作詩歌,正是不想趟這溝渾水。


其次,詩歌相對散文雜文小說等體裁,更為自由,好壞成敗更難以評判,加上現今的詩歌觀念尚未統一,若允許作詩,則增加了高考作文評判工作的難度,同時,難以保證高考的公平公正性。

【漢代儒生解經時提出“詩無達詁”之說,解釋了詩歌評判之難,也給高考閱卷帶來幾乎難以應對的挑戰】


第三,當今並非詩歌的黃金年代,公眾對詩歌的熱情不高,愛好不大,教育有關部門順勢而為,亦不重視詩歌。

關於當代人們為何不太喜歡詩歌,答主曾作過分析,有興趣的朋友可讀一下:https://www.wukong.com/user/?uid=68012600234&type=0

一再把詩歌排斥在高考作文之外,未遭到大範圍的強烈反對和抨擊,證明了詩歌在今人心目中的分量。


最後,詩歌自身的獨特性與高考的性質圓鑿方枘。


詩歌是文學中最為自由,也是最難創作的一種體裁,詩歌創作就不是一般人能夠勝任的,能夠作詩的註定是人群中的極少數人。而在當代中國,在階層逐漸固化的的時代,高考是很多個人和家庭改變命運,實現階層爬升的唯一的機會,因此必須備受關注,其公正公平必須得到保證。詩歌的自由屬性,創作的難度係數高,與高考涉及考生眾多,對家庭和社會影響巨大之間,存在著難以調和的矛盾。短期內,幾乎難以解決此問題。


更多人文精彩,敬請關注:風雅人文觀察。



風雅正


首先,高考作文有它的限制性,即800字。

想當年在學生時代,很多同學都特別討厭寫作文,因為要寫800字,所以就各種口水話拼拼湊湊,好不容易達到800字後便有一種風雨過後見彩虹的感受。所以,就整體而言,並不是所有學生喜歡寫作文,如果非要以詩歌形式來考查學生的語文素養,那麼又有部分學生得哀呼了。

其次,詩歌的標準答案難以判定,評卷工作容易帶有主觀性。眾所周知,詩歌比較文雅而且容易讓人寫著寫著,就走向詩情畫意的路線了,那麼每個學生對詩歌的感悟不同,所以很難劃定評分標準,又不像議論文和記敘文,總有一個核心點在裡面。

我個人認為,詩歌的可操作性與實用性其實並不強,也不能深刻判斷出學生的文學素養與文筆,畢竟詩歌適合抒情適合詩情畫意,不適合判斷學生的寫作水平,也不能加強學生的寫作水平讓他們將來走出社會運用進工作崗位,更不適合應試教育。

然後,高考是以選撥實用性人才為主,詩歌比較偏向於主觀抒情,對於作文而言,無法全方位看出學生的寫作能力與水平。更何況,並不是所有學生都喜歡寫作文甚至喜歡寫作,如果在高考作文里加上詩歌,那麼這對於一些不喜歡文學不喜歡寫作文的學生而言,無疑是一種負擔,甚至是一個“丟分項目”。

最後,相比於議論文和記敘文而言,詩歌的形象更為抽象、朦朧、晦澀,缺少一定的判定標準,會給閱卷老師的工作帶來一定困難。更何況,詩歌的寫作難度也比較大,要講究韻律和節奏,需要長期的訓練與累積以及一定的文學素養,才能得心應手的運用,所以,詩歌不像記敘文或議論文那般,找到觀點後就可以動筆寫了。

詩歌不能出現在高考作文上,這並不是一種悲哀,只是詩歌不適合高考,但它適合生活,適合真正熱愛詩歌的人去探索、實踐、傳承。


安小念說情感


大家好,我是“小作家起跑線”,我來回答這個問題。

為什麼高中作文,尤其是正式考試的作文,都把詩歌排除在外呢,在我看來,主要有以下兩方面的原因。

一,這是由詩歌,尤其是現代詩歌的特點決定的。

詩歌的特點是比較靈性自由,抒發的常常是個人的心靈感受。所以,詩歌雖短,卻是最難掌握的一種文體,因為它需要靈感與天賦,所以不是每個人都能夠駕馭的文體。

現代詩歌的特點是流派眾多,且有些詩歌表達的意境比較抽象,甚至是另類隱晦。它不像古代詩歌,有比較好判斷的優秀的標準,對於現代詩,常常眾說紛紜,同樣一首詩,有人拍案叫好,有人卻不以為然,這就不好評判詩歌的好壞了,更無從打分。

二是我們如今的中學語文學習,主要以教會學生中國漢語言文學的基礎知識為主要目的。

所以,用來敘述事情的記敘文,用來說明事物的說明文,以及用來論述辯證一件事情的議論文,才是高中學生應該掌握的重點。

考試中的作文,都是有字數要求以及內容評判要求的。而文章比詩歌更容易體現出學生對生活與人生的觀點與看法,體現出學生在平時的語文學習中,各類寫作手法的掌握運用情況,可以有一套較為固定格式化的打分標準。

別說是現代的語言環境不適合詩歌的培養與發展,即便是在詩歌流行的古代,也並非是所有的讀書人都能寫一首好詩。詩歌才能,在某種意義上,是上天賦予少數人的福利。

我們的中學語文學習,要培養的是中等基礎人才,而不是天才。所以,像詩歌這種自由飄渺的文體,的確是不適合拿來作為考試的作文文體使用。


小作家起跑線


我來說一說對這個問題的看法,不到之處還請原諒。

其實不光高中作文要求寫作文除詩歌外,初中學生寫作文,特別是考卷上都會有這樣的一條要求,就是詩歌除外。

為什麼要做這樣的規定呢?因為中考還有高考關係到學生的前途與命運,一分就有可能拉開很多名次,而且語文試卷中作文又佔了很大的比例,一百五十分的試卷,作文要佔55分,所以作文要求也是謹慎再謹慎。

作文要求我手寫我心,不管題目怎麼變,學生都是儘量用自己熟悉的文體,寫生活,流露真實情感。比如初中作文,一般只寫記敘文,寫人記事,寫景抒情都可以,一般不提倡學生寫議論文。因為學生的認知不夠,對問題的理解也比較感性,所以寫出來的議論文不規範,考試也拿不到高分,老師一般都不會提倡學生寫自己不熟悉的文體。

到了高中後,學生的思想相對成熟一些,也有表達自己的慾望,所以高中作文可以寫記敘文也可以寫議論文,可發揮的餘地大,但不提倡寫詩歌。

原因一:作文有字數要求,初中不少於600字,高中不少於800字,學生很難寫出這麼多字的詩歌來。

原因二:詩歌有自己的創作規律。就是古人寫詩也要反覆醞釀,修改。我們的學生就是語文素養再高,在二個半小時內,除了完成大量的基礎題與閱讀題,再去寫一篇高質量的詩歌是不可能的。當然我記得有一年高考也有一名學生寫了一篇紀念黃花崗烈士的長篇敘事詩,當時很到了很高的評價,但大多數學生是達不到這個高度的。老師和家長也不會去冒這個風險的。


源小米


詩詞是凝集了大千世界陰陽正邪千姿百態之精華的語言表現形式,同時也是一個人全部知識積累的碩果。八股取仕的年代學子們寒窗苦讀十幾載,一舉成名天下知。但是也有讀死書,考死律之嫌,並且出現了窮秀才孔已己一生潦倒和范進若大年紀才又中舉驚瘋的笑話。自新文化運動以來,倡導白話文這種大眾化通俗語言形式被認為是最接地氣的。一精一樸,一雅一俗,誰主沉浮,不是哪一個人就能改變的。世道使然,誰做人先?再者詩詞在長期的社會語言交流活動中未被廣泛重視和採用,一直處於擱置欣賞狀態,文藝界有多少作品是以詩詞為表現形式的,政府的倡導直接決定了社會的認可。過去文人墨客聚在一起就吟詩作樂,現在有多少呢?主流不存在需求人們也就認為詩詞很有品味但是不急需不重要,平時學習不以詩詞格律為主流,考試中也不出現寫詩作賦的統一要求,就算學生寫了幾首詩,老師也不清楚是不是抄襲作品。自然高考試題中也沒把握讓考生統一或不統一的用詩詞表現形式答卷了。


綠葉66941


大多數省市的語文高考試卷,最後的作文題要求大多都是“文體不限”,但往往後面都會附上一句“詩歌除外”。那麼,究竟為什麼高考作文會不讓(或者是說不鼓勵)考生寫詩歌呢?

用一個字簡單概括,那就是——懶。

眾所周知,文學作品很多都是陽春白雪,閱讀者需要一定的鑑賞能力、知識儲備、文化水平和人生閱歷,才能夠理解文本背後的深刻內涵。越優秀的文學作品,對於閱讀者的水平也有越高的要求。

而在所有的文學體裁中,詩歌又是其中最難理解的一種文體;尤其是在現代詩向“先鋒化”和“陌生化”不斷髮展的今天,詩歌愈發演變成了文人墨客的專屬,與普通大眾的距離愈發遙遠。

而高考作文雖然是考察考生的“文學水平”和創作能力,但由於最後需要給出一個具體的分數,所以必須有相應的評分標準。記敘文和議論文都可以從是否扣題、立意角度、謀篇佈局、寫作手法和遣詞造句的角度做到基本客觀地評分,唯獨詩歌很難。

舉個例子,美國現代詩人威廉姆斯的意象派詩歌《便條》,很難從傳統的角度(如結構、立意、語言等)去衡量——

便條
我吃了
放在
冰箱裡的
梅子
它們
可能是
留著
早餐用的
請原諒我
它們太好吃了
又甜
又涼

除了評分標準較難把握之外,還有一點就是我在前面提到的閱讀者的鑑賞能力。

高考作文的閱卷人雖然大都是在一線教學崗位有著豐富經驗的優秀教師,但他們更熟悉的是中學語文大綱的教學思路,對於這些帶有先鋒意識和實驗色彩的現代派詩歌瞭解不足,因此很難對詩歌的好壞做出判斷。

總結起來,為了避免繁瑣和複雜的低效閱卷,大部分地區的高考只能“一刀切”,禁止考生用詩歌進行創作。

如果覺得我的答案對您有幫助,歡迎關注“趣味讀詩詞”,每天與您分享詩詞背後不為人知的有趣故事!


趣味讀詩詞


這個問題,其實是一個教育內容和高中學生匹配技能的問題。為什麼有這麼個要求呢?個人認為主要有以下幾個原因:

1.詩歌有崇高的社會地位和影響力,非一般的作文體裁形式。詩歌在我國有著數千年的歷史,在文學上有著崇高的地位。詩歌是一種主情的文學體裁,它以抒情的方式,高度凝練,集中地反映社會生活,用豐富的想象、富有節奏感、韻律美的語言和分行排列的形式來抒發思想情感。所以好的詩歌是要求用詞和平仄聲調等方面極為嚴格的,不是一般的老師和學生可以寫出來的。

2. 高中生並不具體寫出完美的詩歌的能力,一般的高中生,除了部分家庭教育有國學的,較早接觸傳統詩歌外,上學期間語文課上背誦部分經典詩歌外,大部分時間都是培養德智體美勞,語數理化英等知識全面性,對於詩歌僅限於背誦和理解這好,而且詩歌在現實生活中也不足,所以國家相關教育沒有把詩歌寫作做為特別要求考試應該範圍。

3.好的詩歌需要沉澱的社會體驗底蘊。做為一個高中學生,從小到成長過程中,生活經歷較少,對生活體驗的喜怒哀樂等情感感悟相對來說較少,那麼沒有這些切身的生活感悟與體驗,就沒法寫出有真情實感的文字來昇華生活,引人共鳴,所以一般不能要求寫詩歌,但可以把基本的記事,敘事,散文,議論文只是針對一件事情,一點的感悟和一個觀點闡述清楚。

4. 老師的學識限制。在高中的語文老師,可能也對詩歌沒有特別的研究,那麼在詩歌創作、指導和評論上,也沒法對學生的進行有效的教導和詩歌作業、作品進行評價。所以學校和應試老教育也就不安排詩歌了。

當然,不論詩歌做不做為一種作文要求,如果有天賦的學生,有良好傳統教育的孩子,對詩歌也會有特別的造詣的,新時代的詩歌人才也還是層出不窮的。


米哥職場漫談


應該不是對於詩歌不重視,而是詩歌這種文體,篇幅和內容都太靈活,不好評分。不過,古代為了好評分,專門規定了嚴格形式的試帖詩,供科舉考試,值得現在人學習。可以定一下新體試帖詩,供語文考試卷上用。當然,試帖詩可以考試學生寫詩的能力,但命題和限定的作詩,很難寫出來好詩。

順便賞析:

——————

隱士詩人

檳郎

.

白天的太陽,晚上的月亮,

春天的花,秋天的果,

山裡的風景,林中的生靈,

都被他寫成了詩歌,

寫了詩的樹葉越來越多。

.

沒有人來,他寫過就忘,

詩葉被風偷走,掛在枝頭上,

散在草叢裡。他散步時隨意撿起,

才發現自己的筆跡,一笑帶回,

或落在篝火上,化煙上天堂。

.

有時,為百靈鳥做了首詩,

興奮地跑到樹下大聲地吟唱,

一隻鳥驚嚇得飛走了,另一隻

以後的叫聲像背誦他的詩行。

對老虎、猩猩,他也這樣。

.

中文系師生,被迷失的路

引到了茅棚,看到了這些樹葉,

讀著上面的字,他們很吃驚。

清晨,告辭他時,帶走了不少詩葉,

他也只是笑笑,並不留姓。

.

從此以後,山裡的寧靜

常有人打擾,他的樹葉被索走,

變成了紙印的書,作者佚名。

終於他感到百靈鳥老虎猩猩的不滿,

便帶著他們搬了家,徹底失蹤。

2017-12-15


檳郎詩歌


對詩歌不重視是事實,但不好操作也是一個很重要的原因。自古文無第一,武無第二,尤其詩歌更是如此。每個人的喜好不同,評價詩歌的標準自然也就不同。如果詩歌納入高考,沒有一定的標準有失公平,標準太教條,又不免淪為八股文的濫觴。

近些年雖然隨著《中華好詩詞》和《中國詩詞大會》等文化類節目的熱播,公眾對於詩詞的關注有回溫之勢。但是,終究還是集中精力在背誦和賞讀層面,真正能潛心作詩的終究是少數。現代社會早已喪失了吟詩作賦的土壤,即使現代詩歌的創作也是少數。

目前膾炙人口的一些詩歌,大都創作於上個世紀。平時不關注,也只有在某寫詩人離世才會跟風掀起一股悼念的熱潮,比如剛剛去世的余光中先生。目前大多數人對於老先生的作品,也只會記得他那首家喻戶曉的《鄉愁》,再好點的或許還知道《尋李白》。

即使高校,也很少會關注詩歌的欣賞與創作。很多人都在嚮往著詩意與遠方,卻很少有人能低下頭充實一下自己的詩情與靈魂。上下五千年的文明,楚辭漢賦唐詩宋詞元曲的瑰寶,更值得傳承與發揚。


此箋


我認為,按照高考規定所需,詩歌體材不適合高考評。對於高考生來說,一篇詩歌只要16行,詩歌需要較高的作文水平,要寫出一篇符合中心,不跑題,要有典故,引用,又押韻的詩歌有一定難度。而且對於大多不擅長寫詩歌的同學,詩歌題材較為新穎,難以接受。對於評卷老師來說,一天要改上百份試卷,詩歌具有完整性,要研究一下,匆匆一眼難以評判。對於高考的公平來說,高考要適合大多數的同學水平,詩歌的出現容易打破這種公平性。對於時代性,現在的高考文多為時事評論文和議論文,多是通過一件事來進行展開的,用詩歌難以體現自己的思想中心。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