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2 为什么高考作文不让写诗歌?

hey缘来是你


高考作文要求中,在形式一般要求“体裁不限,诗歌除外”,这种对诗歌写作的禁止,早已受到许多诗歌爱好者和学者的批评了。

然而,为何直到今天,诗歌仍被排除在外呢?难道,高考作文命题者和教育主管部门就不知这样“排斥”诗歌非常不合适吗?显然,有关部门和人员,并不比题主、答主和各位网友笨,十之八九他们比咱们都要聪明多了。可是他们为何一直不允许高考作文中考生写作诗歌呢?原因当包括以下几方面:


首先,现代中国,诗歌的界定与评价,一直未能获得共识。诗歌界和公众对诗歌的认知充满矛盾龃龉,高考命题方面或为避免纷争,刻意避开诗歌,以免遭到非议和攻击。


何者为诗,何为非诗?尚无统一的,能让各方介绍的标准。

踵武古典诗词的格律诗词,相对成熟,能够借鉴古典诗词的评价体系加以评判,然而,格律诗词除了排律和古风之外,律诗、绝句和词篇幅都太短小,在字数等形式方面与散文和杂文等相差太大,难以次第甲乙展开比较。若不考虑字数篇幅,则容易出现漏洞,若考生提前背诵行家所作诗词若干,考场上默写其作。阅卷人恐难以发现,这就影响到考试的公平性了。

被某些人标榜为“新诗”的白话诗,存在的问题更大。认同白话诗者,认为白话诗自由不羁,没有许多硬性的外在限制,音韵、格律、平仄、对仗和用典等都不能约束“新诗”。新诗自有其神韵和内在规范,有其诗心与诗味在焉。然而,究竟诗心诗味为何物,具体如何?就连推崇诗歌的那帮人尚无统一的意见。这就让反感新诗的人益发排斥“新诗”了。而诸如“梨花体”“羊羔体”新诗成为公共话题,进入公众视野,新诗在大众中的口碑就更差了。

诗歌界内部的纷争不断,公众对诗歌尤其是新诗信心不足,认可有限。对格律诗词虽然兴趣相对较大,但是却常厚古薄今,爱古人却不喜今人。今日若有人创作格律诗词,则不屑一读,并大义凛然地如此反问:“你写得再好,能写过李杜苏辛吗?”公众对诗歌的认知亦难以统一,高考命题方面不允许考生在作文时写作诗歌,正是不想趟这沟浑水。


其次,诗歌相对散文杂文小说等体裁,更为自由,好坏成败更难以评判,加上现今的诗歌观念尚未统一,若允许作诗,则增加了高考作文评判工作的难度,同时,难以保证高考的公平公正性。

【汉代儒生解经时提出“诗无达诂”之说,解释了诗歌评判之难,也给高考阅卷带来几乎难以应对的挑战】


第三,当今并非诗歌的黄金年代,公众对诗歌的热情不高,爱好不大,教育有关部门顺势而为,亦不重视诗歌。

关于当代人们为何不太喜欢诗歌,答主曾作过分析,有兴趣的朋友可读一下:https://www.wukong.com/user/?uid=68012600234&type=0

一再把诗歌排斥在高考作文之外,未遭到大范围的强烈反对和抨击,证明了诗歌在今人心目中的分量。


最后,诗歌自身的独特性与高考的性质圆凿方枘。


诗歌是文学中最为自由,也是最难创作的一种体裁,诗歌创作就不是一般人能够胜任的,能够作诗的注定是人群中的极少数人。而在当代中国,在阶层逐渐固化的的时代,高考是很多个人和家庭改变命运,实现阶层爬升的唯一的机会,因此必须备受关注,其公正公平必须得到保证。诗歌的自由属性,创作的难度系数高,与高考涉及考生众多,对家庭和社会影响巨大之间,存在着难以调和的矛盾。短期内,几乎难以解决此问题。


更多人文精彩,敬请关注:风雅人文观察。



风雅正


首先,高考作文有它的限制性,即800字。

想当年在学生时代,很多同学都特别讨厌写作文,因为要写800字,所以就各种口水话拼拼凑凑,好不容易达到800字后便有一种风雨过后见彩虹的感受。所以,就整体而言,并不是所有学生喜欢写作文,如果非要以诗歌形式来考查学生的语文素养,那么又有部分学生得哀呼了。

其次,诗歌的标准答案难以判定,评卷工作容易带有主观性。众所周知,诗歌比较文雅而且容易让人写着写着,就走向诗情画意的路线了,那么每个学生对诗歌的感悟不同,所以很难划定评分标准,又不像议论文和记叙文,总有一个核心点在里面。

我个人认为,诗歌的可操作性与实用性其实并不强,也不能深刻判断出学生的文学素养与文笔,毕竟诗歌适合抒情适合诗情画意,不适合判断学生的写作水平,也不能加强学生的写作水平让他们将来走出社会运用进工作岗位,更不适合应试教育。

然后,高考是以选拨实用性人才为主,诗歌比较偏向于主观抒情,对于作文而言,无法全方位看出学生的写作能力与水平。更何况,并不是所有学生都喜欢写作文甚至喜欢写作,如果在高考作文里加上诗歌,那么这对于一些不喜欢文学不喜欢写作文的学生而言,无疑是一种负担,甚至是一个“丢分项目”。

最后,相比于议论文和记叙文而言,诗歌的形象更为抽象、朦胧、晦涩,缺少一定的判定标准,会给阅卷老师的工作带来一定困难。更何况,诗歌的写作难度也比较大,要讲究韵律和节奏,需要长期的训练与累积以及一定的文学素养,才能得心应手的运用,所以,诗歌不像记叙文或议论文那般,找到观点后就可以动笔写了。

诗歌不能出现在高考作文上,这并不是一种悲哀,只是诗歌不适合高考,但它适合生活,适合真正热爱诗歌的人去探索、实践、传承。


安小念说情感


大家好,我是“小作家起跑线”,我来回答这个问题。

为什么高中作文,尤其是正式考试的作文,都把诗歌排除在外呢,在我看来,主要有以下两方面的原因。

一,这是由诗歌,尤其是现代诗歌的特点决定的。

诗歌的特点是比较灵性自由,抒发的常常是个人的心灵感受。所以,诗歌虽短,却是最难掌握的一种文体,因为它需要灵感与天赋,所以不是每个人都能够驾驭的文体。

现代诗歌的特点是流派众多,且有些诗歌表达的意境比较抽象,甚至是另类隐晦。它不像古代诗歌,有比较好判断的优秀的标准,对于现代诗,常常众说纷纭,同样一首诗,有人拍案叫好,有人却不以为然,这就不好评判诗歌的好坏了,更无从打分。

二是我们如今的中学语文学习,主要以教会学生中国汉语言文学的基础知识为主要目的。

所以,用来叙述事情的记叙文,用来说明事物的说明文,以及用来论述辩证一件事情的议论文,才是高中学生应该掌握的重点。

考试中的作文,都是有字数要求以及内容评判要求的。而文章比诗歌更容易体现出学生对生活与人生的观点与看法,体现出学生在平时的语文学习中,各类写作手法的掌握运用情况,可以有一套较为固定格式化的打分标准。

别说是现代的语言环境不适合诗歌的培养与发展,即便是在诗歌流行的古代,也并非是所有的读书人都能写一首好诗。诗歌才能,在某种意义上,是上天赋予少数人的福利。

我们的中学语文学习,要培养的是中等基础人才,而不是天才。所以,像诗歌这种自由飘渺的文体,的确是不适合拿来作为考试的作文文体使用。


小作家起跑线


我来说一说对这个问题的看法,不到之处还请原谅。

其实不光高中作文要求写作文除诗歌外,初中学生写作文,特别是考卷上都会有这样的一条要求,就是诗歌除外。

为什么要做这样的规定呢?因为中考还有高考关系到学生的前途与命运,一分就有可能拉开很多名次,而且语文试卷中作文又占了很大的比例,一百五十分的试卷,作文要占55分,所以作文要求也是谨慎再谨慎。

作文要求我手写我心,不管题目怎么变,学生都是尽量用自己熟悉的文体,写生活,流露真实情感。比如初中作文,一般只写记叙文,写人记事,写景抒情都可以,一般不提倡学生写议论文。因为学生的认知不够,对问题的理解也比较感性,所以写出来的议论文不规范,考试也拿不到高分,老师一般都不会提倡学生写自己不熟悉的文体。

到了高中后,学生的思想相对成熟一些,也有表达自己的欲望,所以高中作文可以写记叙文也可以写议论文,可发挥的余地大,但不提倡写诗歌。

原因一:作文有字数要求,初中不少于600字,高中不少于800字,学生很难写出这么多字的诗歌来。

原因二:诗歌有自己的创作规律。就是古人写诗也要反复酝酿,修改。我们的学生就是语文素养再高,在二个半小时内,除了完成大量的基础题与阅读题,再去写一篇高质量的诗歌是不可能的。当然我记得有一年高考也有一名学生写了一篇纪念黄花岗烈士的长篇叙事诗,当时很到了很高的评价,但大多数学生是达不到这个高度的。老师和家长也不会去冒这个风险的。


源小米


诗词是凝集了大千世界阴阳正邪千姿百态之精华的语言表现形式,同时也是一个人全部知识积累的硕果。八股取仕的年代学子们寒窗苦读十几载,一举成名天下知。但是也有读死书,考死律之嫌,并且出现了穷秀才孔已己一生潦倒和范进若大年纪才又中举惊疯的笑话。自新文化运动以来,倡导白话文这种大众化通俗语言形式被认为是最接地气的。一精一朴,一雅一俗,谁主沉浮,不是哪一个人就能改变的。世道使然,谁做人先?再者诗词在长期的社会语言交流活动中未被广泛重视和采用,一直处于搁置欣赏状态,文艺界有多少作品是以诗词为表现形式的,政府的倡导直接决定了社会的认可。过去文人墨客聚在一起就吟诗作乐,现在有多少呢?主流不存在需求人们也就认为诗词很有品味但是不急需不重要,平时学习不以诗词格律为主流,考试中也不出现写诗作赋的统一要求,就算学生写了几首诗,老师也不清楚是不是抄袭作品。自然高考试题中也没把握让考生统一或不统一的用诗词表现形式答卷了。


绿叶66941


大多数省市的语文高考试卷,最后的作文题要求大多都是“文体不限”,但往往后面都会附上一句“诗歌除外”。那么,究竟为什么高考作文会不让(或者是说不鼓励)考生写诗歌呢?

用一个字简单概括,那就是——懒。

众所周知,文学作品很多都是阳春白雪,阅读者需要一定的鉴赏能力、知识储备、文化水平和人生阅历,才能够理解文本背后的深刻内涵。越优秀的文学作品,对于阅读者的水平也有越高的要求。

而在所有的文学体裁中,诗歌又是其中最难理解的一种文体;尤其是在现代诗向“先锋化”和“陌生化”不断发展的今天,诗歌愈发演变成了文人墨客的专属,与普通大众的距离愈发遥远。

而高考作文虽然是考察考生的“文学水平”和创作能力,但由于最后需要给出一个具体的分数,所以必须有相应的评分标准。记叙文和议论文都可以从是否扣题、立意角度、谋篇布局、写作手法和遣词造句的角度做到基本客观地评分,唯独诗歌很难。

举个例子,美国现代诗人威廉姆斯的意象派诗歌《便条》,很难从传统的角度(如结构、立意、语言等)去衡量——

便条
我吃了
放在
冰箱里的
梅子
它们
可能是
留着
早餐用的
请原谅我
它们太好吃了
又甜
又凉

除了评分标准较难把握之外,还有一点就是我在前面提到的阅读者的鉴赏能力。

高考作文的阅卷人虽然大都是在一线教学岗位有着丰富经验的优秀教师,但他们更熟悉的是中学语文大纲的教学思路,对于这些带有先锋意识和实验色彩的现代派诗歌了解不足,因此很难对诗歌的好坏做出判断。

总结起来,为了避免繁琐和复杂的低效阅卷,大部分地区的高考只能“一刀切”,禁止考生用诗歌进行创作。

如果觉得我的答案对您有帮助,欢迎关注“趣味读诗词”,每天与您分享诗词背后不为人知的有趣故事!


趣味读诗词


这个问题,其实是一个教育内容和高中学生匹配技能的问题。为什么有这么个要求呢?个人认为主要有以下几个原因:

1.诗歌有崇高的社会地位和影响力,非一般的作文体裁形式。诗歌在我国有着数千年的历史,在文学上有着崇高的地位。诗歌是一种主情的文学体裁,它以抒情的方式,高度凝练,集中地反映社会生活,用丰富的想象、富有节奏感、韵律美的语言和分行排列的形式来抒发思想情感。所以好的诗歌是要求用词和平仄声调等方面极为严格的,不是一般的老师和学生可以写出来的。

2. 高中生并不具体写出完美的诗歌的能力,一般的高中生,除了部分家庭教育有国学的,较早接触传统诗歌外,上学期间语文课上背诵部分经典诗歌外,大部分时间都是培养德智体美劳,语数理化英等知识全面性,对于诗歌仅限于背诵和理解这好,而且诗歌在现实生活中也不足,所以国家相关教育没有把诗歌写作做为特别要求考试应该范围。

3.好的诗歌需要沉淀的社会体验底蕴。做为一个高中学生,从小到成长过程中,生活经历较少,对生活体验的喜怒哀乐等情感感悟相对来说较少,那么没有这些切身的生活感悟与体验,就没法写出有真情实感的文字来升华生活,引人共鸣,所以一般不能要求写诗歌,但可以把基本的记事,叙事,散文,议论文只是针对一件事情,一点的感悟和一个观点阐述清楚。

4. 老师的学识限制。在高中的语文老师,可能也对诗歌没有特别的研究,那么在诗歌创作、指导和评论上,也没法对学生的进行有效的教导和诗歌作业、作品进行评价。所以学校和应试老教育也就不安排诗歌了。

当然,不论诗歌做不做为一种作文要求,如果有天赋的学生,有良好传统教育的孩子,对诗歌也会有特别的造诣的,新时代的诗歌人才也还是层出不穷的。


米哥职场漫谈


应该不是对于诗歌不重视,而是诗歌这种文体,篇幅和内容都太灵活,不好评分。不过,古代为了好评分,专门规定了严格形式的试帖诗,供科举考试,值得现在人学习。可以定一下新体试帖诗,供语文考试卷上用。当然,试帖诗可以考试学生写诗的能力,但命题和限定的作诗,很难写出来好诗。

顺便赏析:

——————

隐士诗人

槟郎

.

白天的太阳,晚上的月亮,

春天的花,秋天的果,

山里的风景,林中的生灵,

都被他写成了诗歌,

写了诗的树叶越来越多。

.

没有人来,他写过就忘,

诗叶被风偷走,挂在枝头上,

散在草丛里。他散步时随意捡起,

才发现自己的笔迹,一笑带回,

或落在篝火上,化烟上天堂。

.

有时,为百灵鸟做了首诗,

兴奋地跑到树下大声地吟唱,

一只鸟惊吓得飞走了,另一只

以后的叫声像背诵他的诗行。

对老虎、猩猩,他也这样。

.

中文系师生,被迷失的路

引到了茅棚,看到了这些树叶,

读着上面的字,他们很吃惊。

清晨,告辞他时,带走了不少诗叶,

他也只是笑笑,并不留姓。

.

从此以后,山里的宁静

常有人打扰,他的树叶被索走,

变成了纸印的书,作者佚名。

终于他感到百灵鸟老虎猩猩的不满,

便带着他们搬了家,彻底失踪。

2017-12-15


槟郎诗歌


对诗歌不重视是事实,但不好操作也是一个很重要的原因。自古文无第一,武无第二,尤其诗歌更是如此。每个人的喜好不同,评价诗歌的标准自然也就不同。如果诗歌纳入高考,没有一定的标准有失公平,标准太教条,又不免沦为八股文的滥觞。

近些年虽然随着《中华好诗词》和《中国诗词大会》等文化类节目的热播,公众对于诗词的关注有回温之势。但是,终究还是集中精力在背诵和赏读层面,真正能潜心作诗的终究是少数。现代社会早已丧失了吟诗作赋的土壤,即使现代诗歌的创作也是少数。

目前脍炙人口的一些诗歌,大都创作于上个世纪。平时不关注,也只有在某写诗人离世才会跟风掀起一股悼念的热潮,比如刚刚去世的余光中先生。目前大多数人对于老先生的作品,也只会记得他那首家喻户晓的《乡愁》,再好点的或许还知道《寻李白》。

即使高校,也很少会关注诗歌的欣赏与创作。很多人都在向往着诗意与远方,却很少有人能低下头充实一下自己的诗情与灵魂。上下五千年的文明,楚辞汉赋唐诗宋词元曲的瑰宝,更值得传承与发扬。


此笺


我认为,按照高考规定所需,诗歌体材不适合高考评。对于高考生来说,一篇诗歌只要16行,诗歌需要较高的作文水平,要写出一篇符合中心,不跑题,要有典故,引用,又押韵的诗歌有一定难度。而且对于大多不擅长写诗歌的同学,诗歌题材较为新颖,难以接受。对于评卷老师来说,一天要改上百份试卷,诗歌具有完整性,要研究一下,匆匆一眼难以评判。对于高考的公平来说,高考要适合大多数的同学水平,诗歌的出现容易打破这种公平性。对于时代性,现在的高考文多为时事评论文和议论文,多是通过一件事来进行展开的,用诗歌难以体现自己的思想中心。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