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2 希特勒被刺殺真的能改變歷史嗎?

陳京-曾經


小編認為希特勒如果被刺殺是隻可能加速戰爭結束進程。可以從兩個方面來看。

第一,德國內部高層之間。能夠取代,想取代希特勒的人太多了,除了空軍元帥戈林,還有黨衛軍領袖希姆萊,但是國防軍與海軍都對他們都沒有好感。尤其是德國海軍與德國空軍尤為緊張,一直以來德國海軍與德國空軍關係一直不好,戈林曾經視原海軍元帥雷德爾為政治上樹敵,最後通過打壓手段其下臺。



陸軍上還有凱特爾元帥,政治上還有戈培爾博士,海軍方面有鄧尼茨元帥(雖然他並曾不想過,但是最後他還是當上了)。如果希特勒突然遇害,在沒有指定接班人情況下,他們都是元首的接班人。因此德國最高層會陷入權利鬥爭而癱瘓。空軍,海軍,黨衛軍,國防軍任何一勢力與後臺都很大。雖然希特勒有口頭接班人戈林,但是前面已經說很清楚了。戈林是三方都不討好的人。



第二,戰場上。希特勒突然被刺殺遇害,只有利於盟國不利於德國。元首都不在了,何來為“元首效忠”?不管海陸空還是黨衛軍,大部分德國士兵入職作為軍人宣誓口號都是“為元首效忠”,最典型戰例就是柏林會戰。蘇軍雖然將勝利的旗幟插向了德國國會大廈,但是戰爭依然在進行。德國方面並非簽訂一紙條約投降,而是宣讀了希特勒自殺的死訊後,德軍士兵失去了主心骨,士氣低落最終放下武器投降。



因此,希特勒遇害只有利盟軍,不利於德軍。若是提前遇害,德軍不但會陷入高層權利鬥爭,而前線也會陷入崩潰狀態。因此只會加速戰爭結束的進度!


圓子同學了


現在流傳一種說法,二戰後期,斯大林生怕希特勒被暗殺,雖然是個笑談,但是也有一定的道理。那麼,咱們可以分析一下,如果1944年7月20日,馮.施陶芬貝格暗殺了希特勒,“女武神行動”成功實施,那麼德國和世界將面臨什麼情況。

電影《刺殺希特勒》劇照,“女武神行動”謀劃者幾乎是清一色的國防軍貴族軍官,多數名字裡面都有馮(von,德意志貴族標誌),和巴伐利亞口音的下士希特勒出身於不同階級。

搞掉希特勒的計劃三十年代就有了,甚至閃電進攻前,一些高層就已制定了逮捕希特勒恢復民主國家的計劃,並組成秘密抵抗團體。44年7月前,希特勒至少遭到過41次的暗殺。比如,43年東線的 海寧·特雷斯考夫上校,曾經把裝著炸彈的白蘭地送上了希特勒的專機,結果因為高空極度低溫,把炸藥凍住了,沒成功。44年“女武神行動”(刺殺希特勒)的原因電影裡面也比較客觀的還原了,除了與黨衛軍長期不合以外,一個重要是納粹的種族屠殺和各種暴行,讓這些原本效忠元首的軍官對納粹理念產生了懷疑和抵制,比如施陶芬貝格本人,開始也是希特勒忠實的崇拜者(親身體驗到了希特勒復興國家,重整軍隊,開疆破土的威力),後來逐漸轉成了懷疑、甚至厭惡(可以參考施陶芬貝格的個人日記)。

到了44年夏,東線早已經轉攻為守,西線盟軍已經在諾曼底登錄,法國即將光復,雖然老百姓和中下層官兵被洗腦和矇蔽,但是這些高層已經看得很清楚,德國戰敗已成定局,投降是遲早的事兒。但是,希特勒的性格重度偏執,信奉“要麼勝利,要麼滅亡”的極端人生信條,是一定要不惜代價,死戰到底的,會讓德意志民族與第三帝國共存亡,讓日耳曼民族為納粹黨墊背。

所以,在他們看來,只有推翻納粹專治,建立新政府,由新政府與盟軍談判,才可以利益最大化,比如爭取一個相對緩和的投降條件,保全德國在1939年以前就據有的主要領土,甚至可以同蘇聯接著平分波蘭,允許德國保留軍隊,避免外國軍隊進入德國等。總之,必須主動提出與盟軍和談,避免在東線戰場與蘇聯死磕,而且,越早與盟軍談判就越能掌握主動權,保留越多的既得利益。

所以,弄死希特勒,推翻納粹黨的一黨專政,收編黨衛軍,建立國防軍主導的新政府,既有利於保全個人利益,也有利於民族、國家利益。

而且,這種投降就是有條件的投降,可以保證德國儘可能多的既得利益和領土完整,而非45年德國的無條件投降——割地又賠款,還被分區佔領。所以,某種程度,希特勒如果1944就死於暗殺的話,斯大林不會很開心的,雖然這樣避免了蘇聯在之後的幾個月數以百萬計的傷亡(1945年4月-5月,持續了三個星期的柏林戰役中,蘇聯紅軍就傷亡了35萬人)。但是,只有攻入德國本土,不惜傷亡打下柏林,從源頭上終結納粹,蘇聯才是真正意義上的“戰勝國”,否則也談不上後來的分區佔領和兩次柏林危機,甚至持續了小半個世紀的“兩極對峙”和“冷戰”。

這涉及到戰後的格局和政治話語權問題。

然而,執行者施陶芬貝格是個殘疾人士,也沒抱著完全的必死心態。由於時間倉促,加上身有殘疾行動不夠麻利,原計劃使用兩枚炸彈只來得及裝上一枚(但是,換了其他人又沒有這個膽量,也沒有資質如此近距離的接觸希特勒),而且,放了炸彈後,陶芬貝格還要乘飛機從東普魯士拉斯滕堡的德軍大本營(狼穴)趕回柏林指揮政變,全指望一個肢體不健全的殘疾人;客觀環境上,那天因為天氣熱,臨時換了會議室,厚重的橡木桌子和通透性好的房間讓希特勒只是輕傷;

另外,這個計劃缺乏群眾基礎,而且沒能籠絡住其他德軍高級將領。柏林城內的反希特勒分子優柔寡斷,行動遲緩,並未及時解除納粹高層的權力,武裝佔領柏林。甚至部分成員在得知希特勒沒有被炸死後動搖倒戈,讓計劃中的政變亦告流產。

所以,如果希特勒被暗殺,其他納粹黨魁諸如戈培爾、戈林、希姆萊被成功控制,國防軍取代納粹黨掌握了德國政權,歐洲戰場會很快結束,德國的領土範圍可能會比現今大的多,東普魯士,西里西亞、石勒蘇益格等領土會保全。如果德國同盟軍議和成功,蘇聯攻入德國本土的幾率幾乎為零,所以,東西德國分裂的基礎也不存在,這樣蘇聯肯定不樂意了,才有了本文開頭的那種說法。


大學軍事理論教師


刺殺希特勒,都己是二戰的中後期了,盟軍已在法國登陸,德軍的失敗已只是時間問題,如果成功刺殺希特勒,改變歷史走向是不可能的,但德國會陷入政治、經濟上的混亂,戰爭可能更早的結束,讓戰區人民少受生靈塗炭,軍隊少受傷亡,也算功德一件。

題主沒設定問題是否是歷史上真實的那一次刺殺,那麼我們假設一下,如果是在希特勒未當選德總理之前,甚至在成功吞併蘇臺德地區之後,希特勒被刺身死,都是可能改變歷史的。

不能不承認,希特勒是個梟雄,在他當選德國總理後,一系列政治、經濟、外交手段,讓德國經濟快速復甦,民心快速凝聚,國際地位提高,與英法有了平等對話地位。他在德國各屆威望是極高的。

在戰爭發動之前,刺殺了希特勒,德國會群情激憤,但馬上再選一個能讓國家人民都擁護的新領袖,並發動戰爭,就真不容易了。也許二戰歷史會隨之改變。





淨月暖陽


不能,這是我的答案。

學過毛概的人都知道一句話“歷史是由群眾創造的”。英雄人物,或者歷史人物對於歷史的確有著很大的作用,但是不能發揮決定性作用。畢竟時勢造英雄,歷史人物的出現是順應時勢的。

有人一直覺得希特勒是獨裁統治,但是希特勒實際上是德國人民投票選出了的,程序上相當民主。為什麼德國人民會選擇希特勒。

因為一戰後德國受到英法等國家的壓迫,國內經濟十分窘迫,群眾生活水平直線下降。整個德國社會充滿了忿忿不平的情緒,這個時候德國人民急需釋放積壓了數年的民族情緒,需要一個強人來領導,來帶領他們打破英法等國的壓迫、歧視,爭取自己的民族獨立和國家尊嚴。

因此就算希特勒被幹掉了,德國群眾依然會再選擇一個強人,二戰的進程不會發生改變,也許只會推移。

當然以上是希特勒在二戰正式爆發前被幹掉,如果在二戰尾聲的時候被幹掉。我認為歷史依然不能改變。

二戰尾聲希特勒被刺殺,德國依然會失敗,依然會被分為東西兩德,依然會按照歷史進程一步步走下去。

所以刺殺希特勒不能改變歷史。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