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2 為何滿清沒有與俄國打仗,就直接割讓那麼多領土?

八分鐘熱度2


滿清與俄國確實沒有打過幾仗,但是北方的領土卻被俄國鯨吞,直到如今,讓很多國人心裡難平,聞一多《七子之歌》裡就有過詠歎。

晚清政府面臨世界列強聯合起來瓜分中國的政治和經濟危機,也做了一些努力,但畢竟是一個沒落的王朝,不管是眼界還是有手腕都不能與同時期的列強相比較,即使比起後起之秀的日本,也差了不少。

俄國佔領北方領土有幾個重要的條約《璦琿條約》、《北京條約》、《勘分西北界約記》等。這些條約的簽訂,有著特殊的歷史背景。

其一,晚清政府不是一個近代化的政府。它還是中國傳統的朝貢朝廷,缺少對國際法的瞭解,對近代以來領土的概念和認知,還停留在“北和戎狄、南撫百越,則四海清晏”的時代,只有文化疆界,而無地理界碑,因此給了俄國以可乘之機。比如,俄國在1649年就開始在外東北建設據點,到1653年已頗具規模,清政府對此的反應十分麻木,由此造成了極為被動的局面。在俄國人的史書中,1689年的《尼布楚條約》竟然還是對俄國的不平等條約。因為在他們看來,這些地方是無主之地,先佔先得,結果清政府從南邊過來,不分青紅皂白,把他們的勇士趕了出來。這是沙俄站在殖民者敘事角度的強盜邏輯,但也說明了當時的世界,已經變了,領土主權已經需要法源了,而清政府對此茫然無知。

其二,晚清政府對北疆不夠重視。東北、蒙古地方都是苦寒之地,人煙稀少,也收不上多少稅,派兵駐紮,花費太高,經營這樣的土地很不划算。由於人煙稀少,所以即使丟了也不會引起強大的輿論,甚至在朝廷上海出現過“海防”、“塞防”的爭論。可見,清政府對於北疆領土管理的認識水平。其實,對當時的沙俄政府來說,北方凍土地帶也一樣無法利用,因為世界上的好地方都被英法等國佔完了,如中國的南方,都成了英法的勢力範圍,而且英法也是打了好幾仗才得到這些權益。因為在南方中國人多,英法即使戰勝了清政府,他們的到來也會影響當地人們的生計和利益,會導致強烈的反抗。輪到俄國的時就只能佔些犄角旮旯,這些地方人少,也沒什麼油水,缺少關注,所以一圈就圈了很大一片地方。沒成想,第二次工業革命在1870年後迅速發展起來了,俄國人佔領的西伯利亞土地在工業革命的背景下可以得到一定程度的開發。俄國其時也一樣,當時以720萬美元賣掉阿拉斯加,還是求著美國人買的,那時候是1867年,都已經摸到了第二次工業革命的門檻了。

其三,清政府在北方缺少實力。清政府因為龍興之地在東北,對於入主中原一直有著不夠自信的一面,他們極為擔心東北地區漢人多了,他們就沒有了退路,因此從立國,清政府就實行了“柳條禁邊”的政策,嚴禁漢人遷徙東北。這樣一條惡政,導致的結果是過了幾百年,東北地區依舊是人煙稀少,對東北沒有足夠的掌控力,所以俄國人才能順利地沿著黑龍江建設據點。後來如不是山東人“闖關東”,讓漢人在東北佔據了相對多數,東北地區還未必能留在版圖。

其四,清政府面臨內憂外患。太平天國起義吸引了晚清政府的絕大多數的兵力,使得東北、西北原本就不多的兵力盡都內調,在客觀上也給沙俄進攻東北和西北提供了便利。

其五,清政府的腐敗昏庸。俄國強迫清政府簽訂《璦琿條約》時,俄國剛剛經歷過克里米亞戰爭的慘敗,不僅黑海沿岸土地丟失,還損失了70萬軍隊,順帶搭上了一個沙皇。此時,正是1856年,俄國向西擴張遭到嚴重的挫敗。不得已之下,俄國只有掉頭西進。俄國此時已經不能主導世界秩序了,此時俄國最大的軍事舉動僅僅是在高加索地區平叛。俄國已經沒有實力再發動一場傾國之戰。但是這些情況,清政府不知道啊,俄國西伯利亞總督的虛張聲勢,威脅恫嚇,竟然就把被太平天國北伐、英法聯軍登陸大沽口給整的焦頭爛額的清政府給嚇怕了。清政府不敢承擔三線作戰的風險,在拒絕了兩次(清政府也不是一開始就慫的),俄國軍艦在江上開炮威脅,清政府左右權衡之下,忍痛簽訂了這個不平等條約。

這個條約簽訂之後,他們的敲詐得逞了,俄國人不費一槍一彈,得了這麼大的好處,這可是連彼得一世都沒有辦法做到的事,更讓俄國人看到了清政府的愚昧和虛弱,從此,俄國人就像是吃定了晚清政府一樣,不平等條約一個接一個,直到辛亥革命的一聲槍響,晚清政府倒臺。


而知而行的歷史


因為清政府怕了,真得害怕了。


其實一直以來,毛子都惦記著黑龍江,為啥呢,因為這是北亞唯一一個流入太平洋的河流,而且是個不凍港,要想控制北亞,海軍是很重要的,而建立海軍,需要一個能方便從內陸運送物資的河流港口。所以自從解決了土耳其之後,毛子把戰略重點又放在了北亞和中亞。

鴉片戰爭後,毛子認為入侵的時機已經到了,於是在1849年-1853年,俄羅斯海軍軍官涅維爾斯科依帶領武裝人員,侵入黑龍江下游,建立侵略據點。隨後,在東西伯利亞總督穆拉維約夫的指揮下,大批俄羅斯侵略軍闖入黑龍江,對中上游北岸和下游兩岸實行軍事佔領。



1857年12月29日,英法聯軍攻佔廣州。俄羅斯政府得知這一情況於1858年1月5日召開“特別委員會”會議進行密謀。會議採納了穆拉維約夫關於繼續向黑龍江“移民”,並以武力為後盾,與清政府舉行的外交談判的意見。會後俄羅斯政府通知清政府,穆拉維約夫已受命談判中俄邊界問題,如果清政府希望了結“黑龍江問題”,可以與他會商。此時,第二次鴉片戰爭的形勢對清政府極為不利。穆拉維約夫便乘機率領俄國哥薩克軍隊直逼璦琿城下。


5月20日,英法聯軍攻佔大沽,天津告急,北京震動。22日,穆拉維約夫在兩艘炮艦護送下來到璦琿城內與大清國黑龍江將軍奕山會晤、談判。穆拉維約夫說他此來是為了“助華防英”,也是為了“保衛自己的領土”,“為了雙方的利益,清俄必須沿黑龍江、烏蘇里江劃界”。奕山指出,兩國邊界已根據《尼布楚條約》“議定遵行,百數十年從無更改。今若照爾等所議,斷難遷就允准”。這次談判爭論很激烈。

散會前穆拉維約夫將俄方擬定的“條約草案”交給奕山,限第二天答覆。 這個草案的實質就是要撕毀中俄《尼布楚條約》,強佔黑龍江以北、烏蘇里江以東地區。第二次談判,清政府代表愛紳泰斷然拒絕俄方提出的無理要求,並將“條約草案”退給俄方代表彼羅夫斯基。由於俄方無理取鬧,談判無結果。穆拉維約夫急不可耐,再次親自出馬,以最後通牒的方式,提出條約的最後文本,強迫奕山簽字,並恫嚇說:“同中國人不能用和平方式進行談判!”當夜俄羅斯兵船鳴槍放炮。在沙俄的武力威脅之下,奕山終於屈服,被迫於28日與穆拉維約夫簽訂了《璦琿城和約》,又稱《璦琿條約》。



此時的清國簽下《璦琿條約》實在是迫不得已,一方面英法聯軍已經殺到北京,咸豐皇帝倉皇逃竄,北方以無可用之兵;另一方面南方太平天國起義雖有敗像,但依舊是聲勢浩大,打的清軍焦頭爛額,在如此混亂的格局下,清政府簽下條約,也是無奈之舉,不然一旦開戰,丟的土地就更多了。


火器工坊


在這個問題上,如果只是一味的指責清政府腐敗無能,就沒有真正瞭解到中俄領土歷史問題。

滿清割讓給俄羅斯的領土,大體來說有三部分:

貝加爾湖以東、外興安嶺以北地區;外西北;外東北等這三大部分。


康熙為什麼割讓貝加爾湖給俄羅斯

相信有部分人都很奇怪——明明佔有優勢,1689年康熙為什麼和俄羅斯簽訂《尼布楚條約》,把從漢朝時就和中原有關聯的貝加爾湖割讓給俄羅斯?

原因就在於——我們沒有看到1689年的大局——教科書並沒有教給我們這個知識。現在來看下1689年的大清和周邊的政權,你就知道為什麼康熙割讓貝加爾湖了:

從上面這個圖可以看出1689年的大清並沒有完全控制我們所熟知的版圖,除了大清,還有:

蒙古高原的喀爾喀蒙古、西域的準噶爾汗國、西藏的和碩特部。貝加爾湖就是在喀爾喀蒙古的控制範圍之內。也就是說貝加爾湖的歸屬,從當時看,大清沒有權力的爭奪——哪怕喀爾喀蒙古是大清的藩國。

喀爾喀蒙古在察哈爾的林丹汗被擊敗後,基本上臣服大清,成為大清的藩國。在吳三桂起兵時,林丹汗的孫子察哈爾親王布爾尼起兵響應,想要重新整合蒙古族,對抗大清,但失敗。

喀爾喀蒙古,是在1697年康熙親征準噶爾汗國之後,才算是屬於大清的領土。

因此康熙為什麼割讓貝加爾湖的原因就很明顯:1689年貝加爾湖是屬於喀爾喀蒙古,1697年後喀爾喀蒙古才算是大清的領土。大清在貝加爾湖上沒有話語權。


另外,從時間上看,俄羅斯佔據貝加爾湖的時間比大清佔據喀爾喀蒙古更早。

俄羅斯在貝加爾湖附近以蠶食策略佔據貝加爾湖中各軍事城堡的修建時間如下:

1631年修建布拉次克(位於貝加爾湖西北),當時中國還是明朝,大清還是建州玩泥水呢

1646年修建上安加拉斯克(位於貝加爾湖北),當時大清剛剛入關,正在爭奪中原;

1653修建伊爾根斯克(位於貝加爾湖東部)

1663在貝加爾湖的色楞河修建色楞格斯克,更靠近貝加爾湖了

1668年直接在貝加爾湖西部湖邊修建伊爾庫茨克,直接完成了包圍貝加爾湖的軍事圍攻策略。

從1631年到1668年,俄羅斯用了37年完成了對貝加爾湖的蠶食。

因此,從時間上來說,俄羅斯完全比大清更有資格說貝加爾湖是他們的領土。當然大清可以用蒙古人的身份去爭奪這個資格,只是大清的戰亂知道乾隆之後才真正平息。乾隆之後的大清,忘記了奪取貝加爾湖,或者是因為貝加爾湖不是滿人的祖田而懶得去管。

這是貝加爾湖被割讓的兩個歷史原因:1、《尼布楚條約》時貝加爾湖是喀爾喀蒙古的地盤,不是大清的地盤,沒有資格管;2、俄羅斯人比滿人更早來到貝加爾湖,並且先行以修建城堡蠶食的方法割佔。

本來大清可以以蒙古人的身份去爭奪,至於不去做的原因大概有:不是滿人的土地無所謂、逐漸漢化不關心北方草原土地、將戰略轉移到漢地對遊牧之地不重視。



外西北——準噶爾汗國之地

外西北地區是北起外蒙古的唐努烏梁海十佐領,南到阿富汗的瓦罕走廊。位置和範圍見下圖:

這部分土地,和貝加爾湖地區一樣,都不是大清的土地,傳統上是屬於準噶爾汗國的土地。

而且相比貝加爾湖地區,俄羅斯人在這部分地區修建城堡蠶食的時間更早:

在外西北的三條河流中,額爾齊斯河:1594年修建塔拉,1718年修建鄂木斯克,1720修建塞米巴拉金斯克和鋰格爾圖喇兩個城堡。

鄂必河:1604年修建託木斯克,1618年修建庫茲涅茨克

葉尼塞河:1628年修建雷賓斯克和克拉斯諾亞爾斯克。

從時間上來看,俄羅斯在外西北蠶食的時間,是最早的,在明朝末年俄羅斯人就已經在外西北進行蠶食。

雖然如此,大清相比貝加爾湖,在外西北上更有話語權——外西北是乾隆攻打準噶爾汗國時所奪取的。即便俄羅斯先進入,但大清以武力奪取時,俄羅斯並沒有表示異議,在某種意義上來說,是俄羅斯默認外西北是大清的土地。

導致大清割讓外西北的伊犁危機

1864年,俄羅斯趁大清西北有陝甘新回亂、東南有太平天國運動,大清局勢大震盪之際,在當年10月強迫大清簽訂《中俄勘分西北界約記》,割佔巴爾喀什湖以東的外西北地區。雖然在1881年的《伊犁條約》中大清要回了伊犁,但失去了伊犁霍爾果斯地區。


外東北——傳統女真之地

相比於貝加爾湖、外西北等中原王朝沒有直接的治理,或者治理時間很短,外東北在中原王朝的治理時間很長。

遠的就不說,就說靠譜一點的。遼朝、金朝、元朝、明朝、清朝都在外東北都有很長的治理時間,在傳統上也認為是傳統的疆域(明朝除外)。

外東北,很多人都熟悉,也就不說那麼多。

導致大清割讓外東北的是1858年的英法聯軍侵華事件。在英法聯軍攻打北京時,俄羅斯東西伯利亞總督尼古拉 穆拉維約夫以幫助大清抗拒英國為由,在兵艦船的護下,迫使黑龍江將軍奕山放棄1698年所簽訂的《尼布楚條約》,改簽《璦琿條約》。

《璦琿條約》簽訂後大清和俄羅斯的反應各有不同:

大清沒有批准《璦琿條約》,並處分奕山等人,否認《璦琿》條約的有消息。

俄羅斯的中央官員在開始時並不贊同簽訂《璦琿條約》,認為外東北的駐軍和移民成本太高,最後在穆拉維約夫的堅持下,才批准《璦琿條約》。

一句話:《璦琿條約》就是大清和俄羅斯兩個地方官員在沒有請示中央私下籤訂的條約。

1860年大清在第二次英法聯軍中戰敗,被迫分佈和英國、法國、俄羅斯簽署戰敗條約,即《北京條約》。

相對於英國和法國要求權益的情況,俄羅斯以調停的功勞要求大清確認1858年《璦琿條約》的有效性。於是外東北就在俄羅斯實際佔據下被大清從法律上割讓。


題外

1919年7月25日,列寧在第一次對華宣言中宣佈作廢俄羅斯在1896年之後和大清所簽署的所有條約,但依然堅持1858年《瑗琿條約》、1860年《北京條約》、1864年《勘分西北界約》的有效性。

1924年斯大林上臺後,否認了列寧提出的廢除1896年俄羅斯和大清所有條約的承諾。


綜述

貝加爾湖和外西北的割讓原因有兩點:1、它當時不是大清的土地,大清沒有權限;2、俄羅斯在明末就開始蠶食貝加爾湖和外西北。

乾隆時雖然一度奪回了外西北,但1864年的伊犁危機讓大清在面對回亂、捻亂、太平天國運動三大內部動亂時,放棄外西北。

外東北在1698年的《尼布楚條約》確認為大清土地。但大清和俄羅斯的兩個地方官員在1858年的一個無授權簽約行為,引發了外東北的地位危機。在1860年的戰敗後,作為戰敗國的大清,被迫割讓外東北。

因此題主的說法有誤,大清雖然沒有直接和俄羅斯作戰,但割讓外東北,還是因為戰敗的原因。大清是以戰敗國身份割讓外東北的。

結論:貝加爾湖是大清沒有資格,外興安嶺北是大清不想要,外西北是攘外必先安內的措施,外東北是戰敗割讓。


每天原創,給你有價值的觀點!
隨手關注,你的支持才是動力!

歷史哨聲


文|小河對岸

在人們的通常觀念中,戰爭失敗的一方才會割讓領土。近代史上,英國割據香港(香港新界是通過租借獲得的),是通過兩次鴉片戰爭才獲得的。而日本割據臺灣、澎湖,也是通過甲午戰爭才取得的。但是,作為近代侵佔我國領土最多的國家--沙俄,並沒有與滿清發生大規模的戰爭,為何就能輕易地攫取我國幾百萬平方公里的土地呢?

滿清軍事孱弱,那是舉世聞名的,因而也被譽為“東亞病夫”。但作為與“東亞病夫”齊名的“西亞病夫”--土耳其(奧斯曼帝國),可以說面臨沙俄的威脅更為巨大。俄土兩國的矛盾不止體現在地緣政治上(沙俄想從土耳其那裡獲得出海口),還有文化、宗教、歷史上的宿怨,沙俄以東羅馬帝國(即拜占庭帝國)的繼承人自居,而東羅馬帝國即亡於奧斯曼帝國。

自沙俄崛起之後,其擴張的重點方向,便指向了奧斯曼帝國。自17世紀-19世紀,俄土之間爆發了十次重要的戰爭,如果再算上一戰與土耳其干預蘇俄內戰的話,俄土之間有十二次大規模戰爭。可以說,沙俄的崛起、擴張史,也便是奧斯曼帝國的衰落史。

與俄土兩國之間頻繁、激烈的戰爭相比,滿清與沙俄之間的關係簡直可以說是波瀾不驚。但是,沙俄在二百多年、十餘次的俄土戰爭中,付出那麼多的代價與犧牲,也僅從土耳其那裡獲得約30萬平方公里的領土。

土耳其所面對的,一直是沙俄的重心與主力。而滿清面對的沙俄遠東力量,在實際上只能算是拓荒團,在中俄雅克薩之戰時,沙俄的兵力還不足千人。在遠東戰場上,可以說是以“我之實而對敵之虛”,形勢遠不如土耳其那麼險峻。那為何同為“病夫”,滿清卻不能像土耳其那樣,與沙俄大戰一場呢?

其一,滿清乃是少數民族建立的政權。少數民族建立的政權,其政策的核心在於要能穩固自身的統治。故而,滿清的政策的根本,在於要“制漢”(防範漢人),“聯蒙制漢”就是該項政策的體現。所以,滿清既不可能、也不願意發動全國力量去抵抗沙俄。而一旦全力抵抗沙俄,漢人的力量就必然崛起,繼而危及到滿清的統治。

其二,滿清入關之後,為自己留有後路,而將遼東漢人或屠殺、或驅逐至關內,而嚴禁漢人進入滿洲、蒙古等地墾殖,此即“禁關令”。滿清的改項民族隔離政策,使得北方邊疆地區的人口過於空虛,致使這些地區能輕易地被沙俄攫取。直至,滿清的統治力衰落,“禁關令”有所鬆弛。關內百姓為討生活,紛紛向東北、西北移民開墾(闖關東、走西口),充實了邊地,才漸漸遲緩住了沙俄的侵吞步伐。

其三,滿清軍隊的腐化、懦弱無能。一則,滿清自身的主力(八旗等),都分駐在漢地的重要城市以防範漢人,致使其在滿洲、蒙古、西北等地(與關內不同,這些地區為將軍駐地)留守的八旗軍等的兵力原本就不多。二則,八旗軍在入關後不久,就因過於“富裕”而漸漸沒了戰爭進取之心,再經二百多年的“鐵莊稼”奉養制度,早已經把八旗軍養成了廢物。


有知社


這個問題很有瑕疵。兩次雅克薩之戰不是清朝和沙俄的戰爭嗎?1900年八國聯軍侵華不是清朝和沙俄的戰爭嗎?說清朝沒有和沙俄打仗就割讓這麼多領土,是非常不嚴謹的說法。

在清朝歷史上,沙俄是一個無法繞開的問題。這個曾經被蒙古統治了長達250年的民族,在近代創造了迅速崛起、領土擴大400多倍的奇蹟,並對清朝的北方邊疆形成了巨大威脅。

關於沙俄的威脅,清朝的有識之士早就意識到了,其中最典型的就是民族英雄林則徐。在鴉片戰爭中因抵抗英國侵略而被流放新疆伊犁之後,林則徐看到了沙俄的威脅,指出:“俄夷則西北包我邊境,南可由滇入,陸路相通,防不勝防。”

在防備俄羅斯的問題上,林則徐告誡左宗棠:“終為中國患者,其俄羅斯乎!吾老矣,君等當見之。”

林則徐是清朝開眼看世界的第一人,他的觀點對後來的清朝士大夫產生了巨大的影響,俄羅斯也成為清朝的最大威脅。

從清朝前期開始,沙俄通過一系列不平等條約,割佔清朝北部土地多達150多萬平方公里,嚴重傷害了清朝的主權完整。

不過令人匪夷所思的是:相比於清朝在鴉片戰爭戰敗後割讓香港島,在甲午戰爭戰敗後割讓寶島和遼東半島。沙俄對清朝土地的索取,不僅投入最小,而且收穫最大。

除了清朝的兩次雅克薩之戰,包括雍正時期和沙俄的邊界條約,清朝都不曾與沙俄發生過大規模的衝突,就將大片土地割讓給了沙俄。

那麼是清朝怕沙俄怕到骨子裡嗎?為何沙俄如此輕易就從清朝手中奪取了大片土地?靜夜史認為有以下原因。

1、打敗沙俄太困難

儘管沙俄在歐洲與列強爭奪的過程中屢戰屢敗,有時候甚至連奧斯曼帝國也打不過。但是對於清朝而言,打敗沙俄絕非易事。

因為地理位置的因素,沙俄位置更加靠北,這就使沙俄具有了更大的優勢。

我國古代封建王朝雖然能夠屢次打敗草原上的遊牧民族,但是卻無法對遊牧民族斬草除根。

這種局面出現的最根本原因就在於中原王朝位置偏南,雖然能夠在實力上對北方的政權產生優勢,但是北方的遊牧民族卻可以不斷的向北逃遁,而中原王朝想要徹底消滅遊牧民族就必須要窮追到底,而這對於中原王朝的後勤補給,氣候適應力等都是巨大的考驗,很多情況下是根本無法完成的。

所以漢朝驅逐了匈奴之後,草原上很快崛起了鮮卑,柔然衰落後突厥成為草原霸主,契丹滅亡後蒙古又成為草原上的雄鷹。

清朝雖然最終解決了困擾中原王朝數千年的遊牧民族問題,但是沙俄卻成為比遊牧民族緯度更高的存在。康熙年間兩次雅克薩之戰的戰鬥,已經讓清朝意識到:

因為緯度的關係,清朝根本不可能徹底消滅沙俄,將沙俄趕到烏拉爾山以西。所以和沙俄簽訂邊界條約是最為恰當的選擇。

康熙時期清朝國力較為強盛,在這樣的情況下清朝對沙俄尚不能形成明顯的優勢,那麼當清朝國力由盛轉衰,和沙俄的力量產生了此消彼長的變化,那麼清朝面對的局面將更加兇險。

沙俄和英法等西方列強不同,他的國土和清朝緊密相連,這使得他們在侵佔清朝領土時,能夠不斷增兵強化有效佔領,並加以鞏固,通過步步蠶食的方式,沙俄逐漸在北方站穩了腳跟。

也正因為沙俄和清朝國土緊密相連,使得沙俄成為最有可能徹底吃掉清朝的強大威脅,因此出於維護統治的需要,清朝對沙俄更多的偏向於妥協。

2、沙俄喜歡趁火打劫。

從1689年的《尼布楚條約》到1727年的《恰克圖條約》,再到1858年的《璦琿條約》。沙俄之所以能夠屢屢得手,主要是因為沙俄能夠審時度勢,在清朝內憂外患的時候,趁火打劫,落井下石。比如1689年簽訂《尼布楚條約》時,清朝正面臨著準噶爾汗國的嚴重威脅。1727年的《恰克圖條約》同樣如此。

而在1858年沙俄逼迫清朝割讓外東北時,此時的太平天國正席捲清朝的南方半壁,捻軍起義也在清朝的北方風起雲湧,加上英法聯軍發動了第二次鴉片戰爭,可以說清朝是真正的屋漏偏逢連夜雨。

一直以來,為了保護清朝的龍興之地,清朝在遼東地區修建柳條邊等隔離措施,禁止漢人和蒙古族人民向東北地區移民。因為對其他民族,特別是漢族進行高度的戒備,使得東北地區在200多年的時間內長期處於千里無人煙的白地狀態。

正因為清朝在東北地區幾乎沒有民眾甚至軍隊的存在,導致沙俄能輕而易舉的對外東北形成實際佔領。在這樣的情況下,加上太平天國、捻軍和英法聯軍的輪番攻擊,清朝對於外東北土地的喪失根本就無能為力。

一直以來沙俄的領土擴張都是隻進不出的狀態,在歐洲地區,沙俄的擴張雖然屢屢碰壁,但是在亞洲地區則是屢屢得手。

清朝在和沙俄進行土地爭奪的過程中,取得的唯一一次勝利是1881年曾紀澤和左宗棠等人通過談判收回了伊犁大部分地區。然而沙俄還是侵佔了伊犁以西的大片土地,並勒索了大筆資金。

3、清朝對沙俄的認識太茫然

第二次鴉片戰爭期間,大片土地的喪失,使清朝朝野認識到沙俄的真正威脅。

一直以來,由於清朝和沙俄在200多年的時間內並未發生過大規模戰爭,使得清朝朝野普遍認為沙俄不是清朝的最大威脅。

這導致清朝對沙俄的認識,始終停留在康熙時候的狀態。清朝的這種認知直接導致在和沙俄打交道的過程中屢屢吃虧。

比如清朝和沙俄談判時,使用的竟然都是沙俄做過手腳的地圖。因為沒有專門的翻譯人才,清朝只得啟用傳教士來充當翻譯,而傳教士和俄國同屬於基督教系統,因此吃裡扒外的傳教士成為沙俄的間諜,這使得清朝雖然能夠取得戰爭的主動權,卻總是喪權失地。

而到了第二次鴉片戰爭後,清朝對沙俄的認識雖然提升了一個很大的檔次,但卻有些矯枉過正了。

因為將沙俄作為第一威脅,因此清朝內部爆發了海防和塞防的爭論。左宗棠作為塞防的代表,成功收復新疆名垂青史。而除了左宗棠這樣的務實派之外,像張之洞這樣的士大夫則主張引入外國的勢力對抗沙俄,妄圖通過以“以夷制夷”的方式將沙俄拒之門外。

其結果就是,因為清朝的實力太弱,根本無法主持縱橫捭闔的國際局面。引入列強對抗沙俄,不僅沒有起到抵禦沙俄的作用,反而使其他列強對清朝的侵略更加深入,清朝面臨的民族危機更加深重。

而在深知清朝無法對抗沙俄的情況下,只能對沙俄做出更大的妥協,以求沙俄減緩侵略的腳步。

多有疏漏,煩請斧正。

我是靜夜史,期待您的關注。


靜夜史


其實並不是沒有打仗,而是打仗了,勝了,卻也割了。

明崇禎十六年(1643年)夏,沙俄派兵132人沿勒拿河下行南侵,於這年冬天越過外興安嶺,侵入中國領土。他們闖入中國東北部最大的內河黑龍江,由於當時後金在明末在關外與明帝國交戰,雙方均無瑕顧及黑龍江流域沙俄覬覦,這也就是後來雅克薩之戰的根源。

順治末年至康熙初年,沙俄利用清廷忙於三藩之亂,侵佔了中國領土尼布楚和雅克薩等地,並在那裡構築寨堡,設置工事。還以此為據點,不斷對黑龍江中下游地區進行騷擾和掠奪,這終於遭來了清政府的正面反應。

有兩種說法是,清軍出動了大約5000人圍困並戰勝了俄軍800人,還有一種說法是清軍出動了包括民夫在內的20000人圍困了俄軍八百人,最終的結局是雙方簽訂了中國歷史上第一個對外條約《中俄尼布楚條約》

條約規定了以外興安嶺至海格爾必齊河和額爾古納河為中俄兩國東段邊界,黑龍江以北,外興安嶺以南和烏蘇里江以東地區均為清朝領土。

這是一箇中方做了無原則退讓的產物,該條約把貝加爾湖以東,原屬中國的尼布楚富庶地區拱手送給了俄國,造成了重大國土損失。再者,該條約還明確將北諾斯山與南支之間北到北冰洋、東到白令海峽,包括勘察加半島和整個烏第河流域在內的廣袤疆域,定為待議地區,其面積不小於300萬平方公里,甚至更大。但是世界政治格局鉅變,時至至今,不僅從未再議,而且也永遠無法再議。所以,中俄尼布楚條約,雖然勉強可以說不是不平等條約,但確實是一部失地條約。

從1858年開始,中俄簽訂了《璦琿條約》;中俄《北京條約》;《勘分西北界約記》;《伊犁條約》以及以其後五個勘界協定書以及後來的《改訂條約》

在此期間,清政府正屬於內外交困,風雨飄搖之際,面對剛剛廢除了農奴制走向資本主義發展道路的沙俄那是無心也無力,沙俄往往是先通過武力佔領,再回頭來逼迫清政府簽訂條約,割佔了中國約150萬平方公里的土地。

而此時的清政府是不敢也不會去打仗的,忙於應付國內亂局的清政府深知寧與友邦不予家奴的道理,又被洋人們的長槍大炮嚇破了膽,恐怕俄國讓他割讓了東北,他也會割把。

這就是硬道理,落後就要捱打,落後就沒有主權。


關河南望


一是俄人更耐寒。後世歷史中,俄國人僅靠嚴寒就熬死了拿破崙希特勒兩次滅國級入侵。俄人相較蜻軍,有更強的氣侯適應性。廣闊的鮮卑利亞對俄人而言相當於無人區,而俄人是不會放棄擴張疆域尋求不凍港的努力。即使蜻軍攻克1至2個俄人堡壘,俄人也可在緯度更高更偏遠之處重新站穩腳跟。

二是軍事上打不過。蜻軍火槍火炮築堡技術,均遠落後於俄國。蜻軍以30倍之眾都無法攻克俄國700人的探險隊據守之稜堡,只能圍困至俄方彈盡糧絕主動投降。這樣懸殊的戰力差也讓蜻廷忌憚,不敢與俄國全面開戰兩敗俱傷。

三是夾擊蒙古的政治軍事合作考量。這一點體現了蟎蜻的心狠手辣,也是政治智慧。歷代中原王朝飽受來自蒙古高原和東北地區的遊牧漁獵民族軍事危脅,最大的原因並非軍事上無法戰勝機動劫掠的馬上民族,而在於無法阻斷此二處區域與鮮卑利亞和中亞地區的人口遷徙。馬上民族戰敗可以暫時逃竄等待時機捲土重來;如果遭受重創甚至亡族,中亞或鮮卑利亞方向將會殺來新的馬上民族取而代之,在50至100年後又將對中原王朝構成危脅。而定居的俄人來後,屠殺征服沿線遊牧民,廣築堡壘確立大國邊界,切斷了鮮卑利亞和中亞遷徙通道。與俄國合作而不是驅逐俄人,可以實現對蒙古高原兩面夾擊。經數十年交戰重創蒙古諸部後,方可畫地為牢,以盟旗制讓剩下蒙古人變相定居並控制人囗規模,從此再無能力侵擾中原政權。這無疑是蟎蜻少有的政治智慧展現。


白馬非馬1001


這個問題問的好!在沒有和沙皇俄國進行戰爭的情況下,滿清王朝還割讓領土,我認為是以下三點原因。

首先,滿清政府面對沙皇俄國時的自卑。

如果說清政府和沙皇俄國之間沒有發生過戰爭是不對的。因為十七世紀中後期,兩國就發生了雅克薩之戰。

當時清王朝的統治者是康熙,沙皇俄國的統治者是彼得大帝,二人是同時代的強者、精英!雖然最後雙方簽訂了《尼布楚條約》,但基本上是平等的。



但歷史就如逆水行舟,不進則退。兩百年後,中國在清王朝的統治下,每況愈下,實力大打折扣;沙皇俄國卻成為能和英法等列強平視的世界強國。

所以,清王朝的黑龍江將軍奕山在面對沙皇俄國割讓領土的要求時,是不敢再戰的。

因為他知道打不過又徒增耗費,再加上第一次鴉片戰爭的結局,還不如割土求個平安,才有了他私自和俄方簽訂了《璦琿條約》。


其次,沙皇俄國的趁火打劫。

第二次鴉片戰爭爆發後,英法聯軍攻打北京的主要目的,就是要求清王朝進行換約。

1859年,沙皇特使在和肅順的談判中,並沒有得到清政府對《璦琿條約》的承認,讓這位特使極為惱火。因為沒有得到想要的,他就無法向沙皇交差。

鑑於克里米亞戰爭結束不久,沙皇俄國的國力還沒有恢復,而且軍事重心還處在中亞和西亞,遠東的兵力不足以對清王朝發動戰爭侵略。


所以這位特使奔赴上海,慫恿英法聯軍對北京發起進攻,用軍事手段逼迫清政府換約。同時他可以從中為沙皇俄國漁利。

事實證明,這位沙皇特使的判斷沒有錯。英法聯軍攻入北京城後,不僅火燒圓明園,還得到了清政府全權代表恭親王奕訢簽訂的《北京條約》。

沙皇俄國以居中人的身份得到了清政府對《璦琿條約》的承認,同時也簽訂了《北京條約》,得到了英法兩國在華的相同利益。

最後,以恭親王奕訢為首的畏洋派的妥協和退讓。

沙皇俄國在和清王朝簽訂《北京條約》後,就為割取中國西北領土做了伏筆。

從同治元年到同治三年,沙皇俄國為了造成既定的事實,連續在中國西部邊疆增兵,並佔領重要的關隘;同時要求清政府對《北京條約》中商定的西北邊界進行確認。

面對沙皇俄國的軍事威脅,太平天國席捲南北的情況下,當時已經進入軍機處,並擔任總理衙門首席大臣的恭親王奕訢提出了妥協退讓的政治主張。


他認為“該國如此強橫,若不早為完結,誠恐釀成不可收拾之勢”,導致了同治三年清王朝和沙皇俄國簽訂了《中俄勘分西北界約記》,割讓了西北領土。

歷史是需要吸取教訓的。其實一個國家,民族唯有強大,才能真正擁有話語權,否則被動挨打就成了必然。

【我是江東汪郎,帶給你不一樣的歷史視覺!喜歡我就請關注我吧!】


江東汪郎


近代中國落後絕對不是始自清朝,而是始自宋元時期(是時期,不是朝廷),要理解這個,需懂兩個概念,一是轉折,二是加速度。

先說轉折,中國古代一直沿一條軌道發展,外儒內法,朝代興替只是換當家人,本質上沒有轉變,而西方古代遠落後於中國,有過黑暗的中世紀,恰恰在這時,西方發生了宗教改革和文藝復興,這是偉大的、劃時代的轉折,擺脫了宗教束縛後,現代自然科學在西方誕生,湧現出布魯諾、哥白尼、伽利略、牛頓等一大批科學家,思想啟蒙運動又產生大批思想家,在新科學和新思想助推下,社會經濟發展,產生新的利益階層——資產階級,進而暴發資產階級革命,美國獨立革命在最後,但最徹底也最成功,這就是西方有而中國無的——重大轉折。清末變局乃三千年未有之大變局,這是一個轉折,卻是被動的!

再說加速度,比較簡單,中國一直在發展,基本是勻速的,加速度幾乎為0,經歷轉折後的西方發展速度一代比一代快,特別是工業革命後,存在一個很大的加速度,終於在清朝中期趕超中國,於是中國人的日子不好過了,屈辱歷史開始了,清朝承受了屈辱捱打這個果,因卻早已種下了。

明粉整天誇明朝領先西方,乃上方大國,其實,鴉片戰爭前,中國(清朝)經濟總量居世界第一,佔比35%,美國再強也達不到這比例,然並卵,大而不強,有鬼用。明朝,歷史一過客而已,打不贏農民軍、打不贏幾萬清兵,還有臉誇!

補說一點,為什麼我們的發展進程沒有出現轉折呢?根源在以儒家為代表的中華文化,是中華文化不好、不優秀嗎?不是,是很好,但不足,不足是不足夠,不充分,這是一個有和不足的辯證關係,根本原因是中華文化早熟,系統完備,國家治理體系固化,可塑性差,難轉彎,相反,西方古代也很多先哲,但他們思想沒有統一為治國主導思想體系,文化上輕裝上陣,容易轉彎。

明未蒙古諸部、大順(李自成)、後金、南明並立,如果這種局面持續一百年,西方工業革命和資產階級革命完成後,必對外擴張,搶佔殖民地和勢力範圍,四個割據政權成了各國殖民地和勢力範圍,背後各有靠山,演變成具有現代意義的國家,那就再難統一了,好在,歷史沒有如果,一統天下的價值觀幫了我們,清朝抓住機遇完成一統天下的歷史使命,從這角度講,慶幸有清!


見血一針


主要有兩個方面的原因,第一就是外興安嶺的割讓和第二次鴉片戰爭有關,天津大沽口海戰英法美海軍都參戰了,實際上沙俄也參戰了東北地區對晚清來說只不過是體面撤出避免沙俄參戰佔領順便讓沙俄出面調停二次鴉片戰爭。

這個地方與沙俄的賣掉阿拉斯加有一定的相似之處區別在於這個地方如果真的在二次鴉片戰爭的時候守不住完全可以賣給別的國家。

西北的問題和中國的科舉有關,中國的科舉不考地圖測繪導致在晚清時期地區測繪能力不佳。西北的丟失起因是西北中俄勘界,丟失的土地在中國的粗略的地圖上並不明顯而在沙俄高精度地圖上卻非常明顯,確定邊界後一開始朝廷和派去的談判大臣沒有覺得有什麼問題,直到過了一段時間沿海地區的報紙上報道用西方的地圖一看才發現出了大問題,外興安嶺問題次要原因也是地圖不精確。

中俄勘界以後中英勘界(英屬緬甸與雲南)吸取前者的教訓使用了先進的地圖測繪技術雖然領土有一定的損失(好像是果敢地區和其他一些地方)但是並沒有出現西北勘界那樣的大問題。


分享到:


相關文章: